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七章.ppt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七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七章.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文地质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Hydrogeology,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7.1 地下水的补给7.2 地下水的排泄7.3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7.1 地下水的补给,定义: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研究内容:补给来源 补给条件 补给量,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大气降水 地表水 凝结水 来自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等 人工补给(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等),补给获得:水量 盐量 热量 补给获得水量抬高地下水位,增加了势能,使地下水保持不停的流动。构造封闭或气候干旱的地区,地下水长期得不到补给,将停滞而不流动。补给获得盐量与热量含水层或含水系
2、统的水化学特征与水温发生相应变化。,(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包气带,降水入渗过程相当复杂。至今,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制尚在探讨中。讨论:松散沉积物中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松散沉积物中降水入渗的两种形式:活塞式 捷径式,活塞式下渗:鲍得曼(Bodman)等人于20世纪40年代在均质砂室内入渗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入渗方式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捷径式下渗:认为下渗水流并不作面状推进,而是以沿着根孔、虫孔或裂隙等大的孔隙通道率先下渗的方式推进。,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蒸腾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c)
3、t5所示。由图中可以看出:包气带上部保持残留含水量(W0),一定深度以下,由于支持毛细水的存在,含水量大于W0并向下渐增,接近地下水面的毛细饱和带以及饱水带,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Ws)。,实际情况下:只有在雨季过后包气带水分稳定时最接近此理想情况,雨季前,因旱季蒸发与蒸腾,包气带上部的含水量已低于残留含水量W。,而造成所谓的水分亏缺图a,t0。,雨季初期的降雨,首先要补足水分亏缺,多余的水分才能下渗图(b),t3、t4。,下渗水到达地下水面,使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图(c)。,地表接受降雨入渗的能力,初期较大,逐渐变小趋于一个定值:降雨初期,由于表土干燥,毛细负压很大,毛细负压与重力共
4、同使水下渗,此时包气带的入渗能力很强。随着降雨延续,湿锋面推进到地下一定深度,相对于重力水力梯度(I=1),毛细水力梯度逐渐变小,入渗速率逐渐趋于某一定值。降雨强度超过地表入渗能力时,便将产生地表坡流。,活塞式下渗是在理想均质土中室内试验得出的。但从微观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均质土。尤其是粘性土,除了颗粒间孔隙、颗粒集合体内和颗粒集合体间的孔隙外,还存在根孔、虫孔与裂缝等大的孔隙通道。故在粘性土中,捷径式入渗十分普遍。捷径式入渗:当降水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扩散。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
5、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的不同点,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两点不同对分析污染物质在包气带的运移有重要意义。结论:在砂砾质土中主要为活塞式下渗;在粘性土中,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同时发生。,落到地面的降雨的三个去向:转化为地表径流;蒸发返回大气圈;下渗补给含水层。,2.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地面吸收降水的能力有限,强度超过入渗能力的那部分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渗入地面以下的水,不等于补给含水层的水;土壤水
6、的消耗(蒸发与蒸腾)造成土壤水分亏缺,而降水必须补足全部水分亏缺(在捷径式下渗情况下降水必须补足水分亏缺的大部分)后方能补给地下水;入渗水补足水分亏缺后,其余部分继续下渗,到达含水层时,构成地下水的补给。,平原地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水量:,: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X:年总降水量;D:地表径流量;S:包气带水分滞留量,即水分亏缺。,:称为降水入渗系数,即每年总降水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常以小数表示。通常变动于0.20.5之间,南方岩溶区可高达0.8以上,西北极端干旱的山间盆地则趋于零。,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主要因素,年降水总量 降水特征 包气带的岩性和厚度 地形 植被,当潜水埋深为2.5m时
7、,年降水量中约有350mm为无效降水量。不超过地面入渗速率的连绵细雨最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包气带渗透性好,有利于降水入渗补给。当降水强度超过地面入渗速率时,地形坡度大会使地表坡流迅速流走,使地表径流增加。森林、草地可滞留地表坡流与保护土壤结构,这方面有利于降水入渗。,注意:影响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因素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整体,不能孤立地割裂开来加以分析。例如:强烈岩溶化地区,即使地形陡峻,地下水位埋深达数百米,由于包气带渗透性极强,连续集中的暴雨也可以全部吸收,有时降水入渗系数可达;地下水位埋深较大的平原、盆地,经过长期干旱后,一般强度的降水不足以补偿水分亏缺。这时,集中的暴雨反而可成为地下
8、水的有效补给来源。,(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沿着河流纵断面而有所变化。,山区 河谷深切,河水位常低于地下水位,排泄地下水;洪水期河水补给地下水。山前 河流的堆积作用,使河床处于高位,河水常年补给地下水。,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沿着河流纵断面而有所变化,冲积平原与盆地 某些部位,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关系,随季节而变。某些冲积平原,河床因强烈的堆积作用而形成所谓“地上河”,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间歇性河流补给地下水过程的分析:汛期开始,河水浸湿包气带并发生垂直下渗,使河下潜水面形成水丘。河水不断下渗,水丘逐渐抬高与扩大,与河水联成一体。汛期结束,河水撤走,水丘逐渐趋平,使一
9、定范围内潜水位普遍抬高。,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大小的决定因素:,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相当于过水断面),河床透水性(渗透系数),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影响水力梯度)河床过水时间,确定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水量的方法:在渗漏河段上下游分别测定断面流量Q1及Q2,则河水渗漏量等于(Q1Q2)t,t为河床过水时间。,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普遍且较均匀;地表水可看作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从时间分布比较:大气降水持续时间有限地表水体持续时间长,两种补给来源(大气降水、地表水)的特点,就其水源而言,地表水是由大气降水转化而来的,即使对于干旱山间盆地,作为地下水主要补
10、给来源的河水,仍然来源于山区降水,或以冰雪形式积累起来的高山降水。因此,从总体上说,降水量的多寡决定着一个地区地下水的丰富程度。认为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也可能存在相当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潜水与承压水含水层接受降水及地表水补给的条件不同:潜水:在整个含水层分布面积上都能直接接受补给承压水:仅在含水层出露于地表,或与地表连通处方能获得补给。因此,地质构造与地形的配合关系,对承压含水层的补给影响很大。,含水层出露于地形高处,充其量只能得到出露范围大气降水的补给(图a);出露于低处,整个汇水范围内的降水都有可能汇集补充(图b)。,切穿承压隔水顶板的导水断层,在地形有利的条件下,能将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文地质学 基础 第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70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