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课件.ppt
《构造地质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地质学课件.ppt(2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章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1、构造地质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2、构造地质学的进展3、构造解析4、构造研究的基本方面,绪论,构造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定义: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 一,主要是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形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和方向、方式和 性质。研究内容: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小型构造。1、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2、构造对岩浆活动的控制作用3、构造对变质作用的控制作用4、构造对矿产的控制作用构造地质学的进展新构造观:新构造观主要包括以下四点:1、以水平运动为主导的
2、活动论以及渐进突变的旋回式发展是认识和分析构造的根本思想。2、岩石圈是层圈式的,各分层界面常常是活动性构造界面,各分层的构造是不协调的,横向是不均一的。3、构造是多因、多级、多时、多性的。4、挤压、伸展和平移构造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各级各类构造。,构造研究方法新进展:1、深层与浅层构造研究的结合2、定量分析 从定性到定量,这是构造地质学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定量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岩石组构运动学及动力学(2)应力场研究(3)古差异应力的计算(4)有限应变分析(5)造山带缩短量的计算3、构造地球化学4、变形矿物动力学,构造解析构造解析包括地质构造几何学的、运动学的和动力学解析三个方面。
3、1、几何学解析就是认识和测量各类各级构造的形状、产状、方位、大小、构造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该构造与相关构造之间的几何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几何规律的构造关系或型式。2、运动学解析的目的在于再现岩石形成和变形期间所发生的运动,主要是通过对岩石或岩层中的原生构造,尤其是次生构造的分析揭示其运动规律,解释改变岩层和岩体的位置、方位、大小和形态的平移、转动、体变及形变的组合情况。3、动力学解析是要阐明产生构造的力、应力和力学过程,其目的是查明变形应力的性质、大小和方位。,构造研究的基本方面1、野外工作是基础2、重视构造几何学的研究 3、建立并完善构造模式4、引进新技术,采用新方法5、组织多学科、多
4、兵种协作攻关,综合研究,第二章地质体的产状和地层接触关系 本章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1、地质体的基本产状2、岩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3、岩层的露头4、地层的接触关系5、沉积岩层的构造6、野外照片,第一节 地质体的基本产状一些基本概念 地质体是泛指任何成因的天然岩石体,包括沉积成因的岩层,喷出成因的层状火山岩,侵位成因的岩浆岩体以及受力变形形成的构造。各种地质体的构造都可以归纳为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面状构造有层理、节理、断层等,以及一些只有几何意义的结构面,如褶皱轴面等。线状构造包括所有呈线状习性的构造,以及各种平面的交线,如褶皱的枢纽和线理等。为确定和表示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的空间关系,建立了产状要素
5、的概念。产状要素是用来规定面状构造或线状构造在三维空间的产出状态,用之表示其与水平参考面和地理方位之间的关系。,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平面的产状是以其在空间的延伸方位及其倾斜程度来确定的。任何面状构造或地质体界面的产状均以其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数据表示。,1、走向: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走向任何一个平面都有无数条相互平行的不同高度的走向线。2、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即倾向。3、倾角: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在垂直于该平面走向的直立剖面上该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6、视倾角,当观察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也叫假倾角。视倾角的值比倾角值小,两者之间的关系为:tg=tgcos,当视倾向偏离倾向越大时,视倾角越小,当视倾向平行走向时,视倾角等于零。,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直线的产状是直线在空间的方位和倾斜程度,产状要素包括倾伏向、倾伏角,或用其所在平面的侧伏向和侧伏角表示。倾伏向(指向):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倾伏角:指直线的倾斜角,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侧伏角:当线状要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
7、向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侧伏向就是构成上述锐角的走向线那一端的方位。,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1、文字记述岩层产状方法(1)象限角法:以地理子午线(经线)为基准线,走向线、倾向线与它所夹的角,即为走向或倾向的象限角。(2)方位角法:以地理正北(N)为起点(0),顺时针旋转到岩层的走向线、倾向线的角度,即为走向和倾向的方位角。,2、在地质图上表示岩层产状的符号,3、等值线图表示岩层产状的方法,第二节 岩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岩层的厚度,1、真厚度(h):岩层顶、底面之间的最短距离。2、铅直厚度(hg):岩层顶、底面之间的铅直距离。同一岩层,只要产状不变,在任何方向的剖面上铅直厚度是不变
8、的。h=hgcos3、水平厚度(hf):岩层顶、底面之间的水平距离。h=hfsin4、视厚度和视水平厚度:在与岩层走向斜交的剖面上,岩层顶、底面与剖面的交线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岩层的真厚度,称为视厚度;水平距离也大于水平厚度,称为视水平厚度。5、残存厚度:岩层遭受了剥蚀,现在所见到的是岩层的残余部分,由地面某点至岩层底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称为残存厚度。,岩层的埋藏深度 由地面某点至地下某岩层顶面的铅直距离,称为该岩层在地面某点的埋藏深度。1、埋藏深度为地面某点与其在地下某岩层顶面上的铅直对应点的标高差。2、埋藏深度为该岩层顶面上的铅直对应点以上各岩层铅直厚度的总和。,第三节 岩层的露头岩层露头和露
9、头线1、岩层露头:指岩层裸露地表、未被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覆盖的部分。2、露头线:岩层露头和第四系在地表的分界线,称为基岩出露线或第四系界线;岩层与地面的交线,称为岩层面出露线,即岩层露头线。3、岩层露头线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岩层露头线的形态是指岩层露头线在地面和地质图上的弯曲的形态。影响岩层露头线形态的因素有岩层产状和地形。水平岩层 是同一层面上各点的海拔标高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岩层。水平岩层露头线的形态仅取决于地形起伏情况。,倾斜岩层,倾斜岩层是指倾向和倾角基本一致的一套岩层,是变形岩层和构造中最基本的一种。倾斜岩层在地表的出露界线或地质界线,常以一定规律展布:穿越沟谷和山脊的地质界线的平面投影均
10、呈“V”字形,这种规律叫“V”字形法则,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为:(1)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穿越沟谷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指向沟谷上游,即岩层的倾向;穿越山脊处,“V”字形尖端指向下坡,即岩层倾向相反的方向。地质界线的“V”字形弯曲较等高线开阔。即“倾反弯小”。,(2)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穿越沟谷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指向沟谷下游,即岩层的倾向;山脊处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指向山脊上坡,即岩层倾向相反的方向。岩层倾角越陡,“V”字形越开阔,倾角近于90度时,地质界线近于直线,即“倾大弯反”。(3)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而其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地质
11、界线“V”字形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且其“V”字形的弯曲较等高线紧闭。即“倾小弯大”。,第四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 当一个地区长期处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即沉积盆地缓慢下降,或虽上升但未超过沉积基准面以上,或地壳沉降与沉积处于相互平衡状态,沉积物则一层层连续堆积而没有沉积间断。这样一套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新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 沉积接触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即先后沉积的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这种接触关系为不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有两种类型。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主要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2、角
12、度不整合:主要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褶皱型式和变形强弱程度不同,断裂构造发育程度和性质不同,上下两套地层的构造方向不同。两套地层的变质程度和岩浆活动也常有明显差异。,不整合在地质图或剖面图上的表现1、平行不整合 在地质图和剖面图上不整合面与其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即倾向、倾角相同,其地质界线与整合的地质界线相似。,2、角度不整合 在地质图和剖面图上,表现为上覆一套较新地层的底面的地质界线,即上覆地层中最老一层截切下伏较老不同地层的地质界线,通常以上覆地层的底面代表不整合面。,不整合的观察1、不整合研究的意义(1)地质发展史(2)岩石地层学(3)矿产2、不整合的研究方法(1)确定不
13、整合的存在(2)确定不整合的时代(3)研究不整合空间展布和类型变化,地理不整合:是由海侵造成的,在较广阔的区域内,地壳不均衡地缓慢下沉或者海水面不断上升,引起海水不断向大陆侵入。海水占领的面积和沉积范围不断扩大,不断形成新的地层逐渐向较古老的侵蚀面上超覆。这种新老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地理式不整合接触。特点有:(1)分布区域广阔,在不同地段的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往往发生变化。(2)不仅下伏地层可以出现缺失现象,而且越向大陆超覆方向的上覆地层底部缺失的层位越多。,第五节 沉积岩层的构造层理及其识别1、层理的形态分类 形态分类是一种几何分类,主要依据层理形态及其结构,将其分为水平层理和交错层理
14、。2、层理的识别标志(1)岩石成分的变化(2)岩石结构的变化(3)岩石颜色的变化(4)岩层的层面原生构造,利用原生沉积构造鉴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面向是指成层岩层顶面法线所指的方向,是成层岩系中岩层由老变新的方向。沉积岩层的很多原生沉积构造,可以用来确定岩层的面向。1、交错层理 交错层理是由纹层互相斜交组成的,常呈弧形,有多种类型。2、递变层理(粒序层理)是碎屑物质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流体逐渐衰减而形成的一种沉积结构。3、波痕 波痕是沉积物表面由于水和空气流动而形成的波状起伏不平的堆积形态。,4、冲刷面 固结或半固结的沉积岩层,当出露水面或在水下遭到流水的冲刷时,就会形成凹凸不平的冲刷面。,5、层面
15、暴露标志6、生物标志 根据某些化石在岩层内的埋藏保存状态也可鉴定岩层的顶、底面。,第三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第一节 应力的概念面力和体力 地壳中作用于岩石上的力有多种,最重要的有两种:重力和面力。重力是一种体力,与质量成正比。对于深埋于地壳中的岩石,其上覆岩石柱的重量是一种重要的力。所谓体力是指作用于岩石内部每个质点的外力。面力是岩块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其接触面而传递的,它作用于物体的表面,所以也叫表面力。,应力 应力是在面力或体力的作用下引起的,作用在物体内或表面单位面积上的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应力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内力:同一岩石内部各质点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可分为固有内力和附
16、加内力。固有内力是指岩石内部各个质点之间原来存在的自然结合力。附加内力是指当岩石受到外力作用时,引起内部固有内力的改变量。,1、合应力:在外力作用下,于岩石内部任一截面上所产生的与外力作用方向平行的应力,即称为作用在该截面上的合应力。,2、正应力和剪应力:合力可以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分解为两种应力。正应力(或直应力):与截面垂直的应力 剪应力:作用于截面上并与其平行的应力,、主应力:在外力作用下,于岩石内部,与外力作用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只产生正应力,不产生剪应力,这种与外力作用方向平行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与主应力垂直的截面称为主应力面或主平面,其上只有主应力而无剪应力;主应力面的法线称为主应力
17、轴,它代表主应力的作用方向。4、基本计算公式,任意截面(N)上的合应力(合)、外力(P)、主应力面(A),N与A的夹角(n)、主应力(a)等之间的关系为:(上式),第二节 应力状态分析应力状态的概念在外力作用下,于岩石内部任一点的无数个方向不同的截面上所产生的应力情况,称为岩石内部该点的应力状态。,一点的应力状态,一点的应力状态 可以用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来表示,分别用1、2、3表示最大、中间和最小主应力,123。常见的应力状态有:1、单轴应力状态:一个主应力不等于零,另外两个主应力等于零。2、双轴应力状态:一个主应力为零,另外两个主应力不等于零。3、三轴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都不等于零,为一
18、般的应力状态,123。,二维应力分析1、任一斜截面上的应力分析,表示二维应力状态的莫尔圆,三维应力分析 三维应力分析是在二维应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只不过数字表达式更为复杂。,三维应力莫尔圆:,第三节 应力场、应力轨迹、应力集中应力场和应力轨迹 物体内各点在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组成了一个应力场。地壳的一定空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称为构造应力场。表示那一瞬间的应力状态及其变化情况,通常用各点的主应力方向连成的轨迹来表示,称应力轨迹,也称应力迹线,它表示了主应力方向的连续变化。应力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节理统计、岩组分析、光弹模拟、数学地质模拟等。,应力集中 根据材料实验,物质内部的缺陷(如孔洞、缺口
19、、微裂隙等)所在,会引起局部的应力集中,大大超过应力的正常值,使岩石沿着这些应力集中部位首先遭到断裂破坏。,自然界中的岩石并非完整无缺,因此应力集中现象在地壳中也必然存在。,第四节 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基本概念1、变形、位移和应变 当地壳中岩体受到应力作用后,其内部各质点经受了一系列的位移,从而使岩体的初始形态、方位和位置发生了改变,通常称为变形。物体的位移是通过其内部各质点的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的变化来表达的。质点的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的连线叫做位移矢量。位移的基本方式可以分为平移、旋转、体变和形变四种。平移和旋转是指刚体的平移和旋转,是物体相对于外部坐标作整体的平移或旋转。体变和形变分别指体积
20、的变化和形状的变化,体变和形变使物体内部各质点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即引起了物体的应变。,因此,应变是物体在应力作用下的形状和大小的改变量,但有时也包含有旋转的含义。,2、应变的测量 应变是指与初始状态比较的物体变形后的状态,变形的结果引起物体内质点之间的线段长度的变化或两条线段之间的角度的变化,前者为线应变,后者为剪应变。(1)线应变,(2)剪应变,3、主应变、主应变面和主应变轴 在三向应力状态下,于岩石内部任意点上,即在这个单元体中的三个相互垂直的面上,只有线应变而无剪应变,岩石表现为单纯的拉伸或压缩,这个线应变称为主应变;该三个相互垂直的面,称为主应变面;三个
21、相互垂直的主应变方向,称为主应变轴。4、均匀应变和非均匀应变(1)均匀变形物体各点的应变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其特征是:变形前的直线变形后仍是直线;变形前的平行线变形后仍是平行线。因此,其中任一个小单元体的应变性质(大小和方向)就可以代表整个物体的变形特征。,(2)非均匀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直线经变形后不再成为直线,而成了曲线或折线,平行线变形后不再保持平行,圆变形后亦不再成为椭圆。,如果物体内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应变状态是逐渐改变的,则称为连续变形;如果是突然改变的,则应变是不连续的,称为不连续变形。,应变椭球体和递进变形1、应变椭球体,设想在变形前岩石内有
22、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个椭球以这个椭球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便称为应变椭球体。,2、递进变形 物体变形的最终状态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称为有限应变或总应变或全量应变。实际上,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其中,变形期中某一瞬间正在发生的小应变,叫增量应变如果所取瞬间非常微小,其间发生的微量应变可称为无限小应变。(1)共轴递进变形 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的主轴一致,这种变形就叫共轴递进变形。否则就叫非共轴递进变形。递进纯剪变形是
23、共轴递进变形的典型实例。,(2)非共轴递进变形 递进简单剪切是非共轴递进变形的典型实例。,第五节 岩石变形行为及影响因素岩石的力学性质 影响岩石变形的岩石力学性质主要有:1、岩石的弹性和塑性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又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岩石的这种力学性质称为弹性,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即使外力去掉后,岩石也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从而使一部分变形保留下来,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岩石的这种性质称为塑性。,2、岩石的脆性和韧性 岩石受力后,若在破裂前,只能承受很小的变形时,称为岩石的脆性。脆性强的岩石,受力变形后很快就会发生破裂。岩石受力后,若在破裂前
24、,能够承受较大的变形而不失去连续完整性时,称为岩石的韧性。韧性强的岩石不易被拉断、剪断或折断。,3、岩石的刚性 岩石不易发生变形的性质,称为刚性。理想的刚体,在任何应力作用下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形。岩石不是理想的刚体,且不同岩石的刚性相对地有强有弱。4、岩石的粘性 岩石容易发生流动变形的性质称为粘性。理想的粘性体称为牛顿流体,它是能经受很大程度变形的材料,在长时间的极其微小的应力作用下,就能表现出持续、缓慢的塑性变形,实际上这是在固体条件下的流动变形。,岩石的脆性破坏1、岩石的强度 当岩石所受的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断裂。岩石的这种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岩石的强度。2、岩石的脆性破
25、坏方式 岩石的破裂有两种类型:张裂与剪裂。张裂的位移方向垂直于破裂面,张裂面一般垂直于主应力方向。剪裂相对位移平行于破裂面,破裂面一般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的夹角小于45度。,3、库伦剪切破裂准则,库伦认为岩石抗剪切破坏的能力不仅同作用在截面上的剪应力有关,而且还与作用于该截面上的正应力有关。设发生剪裂的临界剪应力为,则:=0+n n作用于该剪切面上的正应力,0-n=0时的岩石抗剪强度,也称为岩石的内聚力,内聚力对于一种岩石而言是一个常数;内摩擦系数,即为直线的斜率,如以直线的斜角表示,则=tg,则上式为:=0+ntg 岩石的内摩擦角,则上式称为库伦剪切破裂准则。,4、莫尔剪切破裂准则,莫尔根据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构造 地质学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69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