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代表作学习与鉴赏.ppt
《杜甫诗歌代表作学习与鉴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歌代表作学习与鉴赏.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人这样写到他:,“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杜 甫,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诗中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寄予诚挚的关怀和同情。,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人誉其诗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汲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
2、兼备诸体,形成反复咏叹、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中最为出色,他首创的“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中唐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影响很大。,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诗歌的四个创作历程,1、漫游时期:拥有气概和抱负。如望岳。2、长安十年时期:由早期的积极乐观变得悲壮凄凉,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如:兵车行3、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是诗歌现实主义发展时期:“三吏”、“三别”4、漂泊西南时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写了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di)了(lio)曾(通“层”)眦(z),泰山简介,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
4、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心胸因此得到洗涤,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极望),一定要登上泰山
5、最高峰,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赏析诗歌(炼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人鬼情未了)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赏析诗歌(炼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拟人,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虚写)“割”: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有阳光的部分叫阳,没有阳光叫做“阴”。为突出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实写),赏析诗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6、。“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赏析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主题思想:,望岳一诗的中心是表达诗人不仅要攀登泰山极顶,也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
7、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艺术特色:,杜甫曾到过泰山之巅,但没有为此写诗。这是三十年后他在又上后园山脚这首诗里提到的:“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日观”即日观峰,位于泰山之巅的东南方,是游人观日出的最佳处。以杜甫的才情,既已在此“矫首望八荒”,再写几首决非难事,可他为什么不写呢?我们无妨做点推测用后人的眼光来看,这大概是因为望岳一首已经写尽了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诗人胸中才情,确实不需要再写了。我们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
8、立的形象;特别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在此,我们也不妨拿李白的游泰山组诗来做比较。组诗共六首,480字,可谓多矣,其中也不乏佳句,但意境则稍逊一筹,原因是李白用寻仙访道的眼光看泰山,把泰山写成了一个远离人间的仙界,举例如下:“玉女四五人,飘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其一)“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其二)“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其三)“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其四)“缅彼
9、鹤上仙,去无云中迹。”(其五)“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其六)李白长于想像,但这组诗给人的印象是泰山处处都有仙人在,反倒有损泰山的现实风貌。前人曾谓望岳可以“俯视”李诗,的确是不刊之论。,春望,杜甫,写作背景1,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 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
10、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写作背景2,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
11、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被毁坏到了无余人、无余物,忧国忧民),(移情于物,感时伤世),(思念家人),(叹息衰老),研读分析,整体把握: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甫 诗歌 代表作 学习 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69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