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第五章》弯曲应力.ppt
《材料力学《第五章》弯曲应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力学《第五章》弯曲应力.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1-1 引 言11-2 对称弯曲正应力11-3 惯性矩与平行轴定理11-4 对称弯曲切应力简介11-5 梁的强度条件11-6 梁的合理强度设计11-7 双对称截面梁的非对称弯曲11-8 弯拉(压)组合强度计算,第 十一章 弯 曲 应 力,主要介绍:梁的弯曲正应力、梁的强度分析与设计、弯拉(压)组合问题。,一、梁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的对应关系,t=f1(FS),正应力仅与弯矩有关,11-1 引 言,切应力仅与剪力有关,s=f2(M),二、纯弯曲概念(Pure Bending),若,FS=FS(x)M=M(x),同时存在,,称为横力弯曲或剪切弯曲。,梁在弯曲变形的同时产生剪切变形。,如简支梁的
2、AC、BD段。,在梁的CD段中:FS=0,M=常量,即只有M 存在,没有剪力作用,称为纯弯曲。,实践指出,对于工程中简化为梁的构件,正应力往往是引起破坏的主要因素。,纯弯曲:FS=0,梁横截面上没有t,只有s。,11-2 对称弯曲正应力,一、矩形横截面梁纯弯曲实验研究,弯曲正应力的分布为静不定问题,必须考虑几何变形、物理和静力学三方面的关系。,纯弯曲实验:万能材料实验机上进行。,取矩形横截面梁实验:,梁表面作与梁轴线平行的纵向线代表纵向纤维;,与梁轴线垂直的横向线代表横截面。,在梁两端加弯矩 M,使梁产生纯弯曲变形。,观察现象:,1.横向线仍为直线,但相对地转过 一个微小角度,仍与已弯曲成圆
3、弧线的纵向线垂直;,与轴向拉、压时变形相似。,2.纵向线均弯曲成圆弧线,且靠近 凸面处伸长,靠近凹面处缩短;,3.在伸长区,梁宽度减小,在缩短区,梁宽度增加。,伸长,缩短,二、假设,1.梁弯曲平面假设,弯曲变形时:,2.单向受力假设,由实验现象和假设可推知:,设想梁由许多层纵向纤维组成,弯曲时各纵向纤维处于单向受拉或单向受压状态。,梁弯曲变形后,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并仍与已变弯后的梁轴线垂直,只是绕该截面内某轴转过一个微小角度。,靠近梁顶面的纵向纤维受压、缩短;,靠近梁底面的纵向纤维受拉、伸长。,弯曲变形时,梁横截面是绕中性轴转动的。,从伸长到缩短的过程中,必存在一层纵向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
4、保持原来的长度。,由变形的连续形可知:,中性层:由既不伸长也不缩短的纵 向纤维组成。,中性轴:中性层与梁横截面的交线。,中性层,中性轴,中性轴垂直于梁横截面的纵向对称轴。,1.变形几何关系 正应变分布规律,二、弯曲正应力一般公式,取梁微段 dx 分析:,弯曲变形后:,设中性层曲率半径为 r。,横截面1-1、2-2仍保持为平面,,取坐标轴:y 轴,z 轴。,y 轴与截面对称轴重合;,z 轴与中性轴重合(位置未定)。,但各自绕中性轴转过一个角度,形成一夹角,为 dq;,距中性层为 y 处纵向纤维 ab的变形:,弯曲前:,弯曲后:,中性层长度不变:,ab 的伸长:,ab 的正应变:,为横截面上正应变
5、分布规律。,(a)式表示:纵向纤维的正应变与其离中性层的距离 y 成正比。,在一定的 M 作用下,r 为常数,,|y|,|e|。,中性层下方,y 为正值,e 也为正值,表示为拉应变;,b,a,O2,O1,1,1,2,2,dq,r,中性层上方,y 为负值,e 也为负值,表示为压应变。,2.物理关系 正应力分布规律,纵向纤维 间无相互挤压,ab单向受拉(压),,当 s sp 时,有 s=Ee,将(a)式带入,得,为横截面上正应力分布规律。,式中 E、r 为常数,,(b)式表示:横截面上某点的正应力与该点离中性层的距离 y 成 正比。,即横截面上正应力沿高度呈线性分布。,中性层下方,y 为正值,s
6、也为正值,表示为拉应力;,中性层上方,y 为负值,s 也为负值,表示为压应力。,y=0(中性轴上),s=0;,|y|max(上、下表层),|s|max。,由(b)式可得s 的分布规律,但因r 的数值未知,中性轴的位置未确定,y 无从算起,所以仍不能计算正应力,用静力学关系解决。,3.静力学关系确定中性轴位置及r 的计算,取微面积 dA:(z,y),dA,dA上微内力:s dA,截面上所有微内力s dA组成一空间平行力系,可合成为三个内力合力:,FN、My、Mz,1)As dA=FN,FN=0,As dA=0(c),(b)带入(c):,E、r 不为零,,A ydA=0 A ydA=0,而 A y
7、dA=Sz=yCA=0,yC=0,z 轴(中性轴)为形心轴。,即中性轴必须通过梁横截面的形心。,s,dA,2)As dAz=My,My=0,As dAz=0(d),(b)带入(e):,令 Iz=A y2dA,称 Iz 为横截面对 z 轴的惯性矩。,即,为用曲率表示的弯曲变形公式。,y 轴为纵向对称轴,,3)As dAy=Mz,Mz=M,As dAy=M(e),横截面一定时,Iz 一定。,(d)式自然满足。,s,dA,1/r 为中性层弯曲变形后的曲率。,曲率愈大,弯曲变形程度愈大。,可知:,M,1/r,EIz,1/r(不易变形),将 EIz 称为梁的抗弯刚度。,将上式带入(b):,表示:梁横截面
8、上的 s 与 M 成正比,与 Iz 成 反比,沿截面高度呈线性分布。,中性轴上:y=0,s=0;,上、下表层:|y|max,|s|max。,s,dA,2.中性层曲率:,s 的方向可由梁的变形直接判定:,1.中性轴位置:中性轴过截面形心;,结论:,3.正应力公式:,最大弯曲正应力,上、下表层:y=y max,,三、最大弯曲正应力,令 Wz=Iz/ymax,称 Wz 为横截面的抗弯截面系数。,2.弹性范围内,且 Ec=Et,1.纯弯曲:平面假设条件下;,四、公式适用条件,3.对称弯曲,y 轴为梁横截面的纵向对称轴。,公式、,可用于s sp,对称弯曲中纯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和中性层曲率计算。,五、推
9、广,剪切弯曲时:FS、M同时存在。,FS 切应力t 切应变g 横截面发生翘曲,不再为平面。,1.当 FS=常数时:,2.当 FS 随截面位置变化时:,各横截面翘曲程度相同,各纵向纤维的变形不受影响,弯曲正应力s 仍按线性规律分布,纯弯曲正应力公式仍可适用。,因 FS不同,各横截面翘曲程度不同,各纵向纤维将产生附加的伸长或缩短,将产生附加的正应力s。,但当梁 l 5h 时,FS产生的附加正应力 s 与 M 引起的 s 相比很小,在工程计算中可略去,纯弯曲正应力公式仍可适用,误差 1%。,在剪切弯曲时仍可采用纯弯曲时公式计算正应力。,例1:悬臂梁如图示,Me=20kNm,E=200 GPa,梁用N
10、o18工字 钢制成。试求梁的最大弯曲正应力和梁轴的曲率半径。,解:(1)工字钢 Iz、Wz,(3)计算s max,由附录E表4(P359)查得:,Iz=1.66105 m4,Wz=1.85104 m3,(2)作M 图,(4)计算梁轴的曲率半径r,由,有,11-3 惯性矩与平行轴定理,一、简单截面的惯性矩,1.定 义:,Iz=A y2dA,为图形A 对 z 轴的惯性矩。,Iy=A z2dA,为图形A 对 y 轴的惯性矩。,2.分析讨论,(1)dA0,y2、z20,Iz、Iy 0,单位:m4,cm4,mm4,(2)若 A=A1+A2+An,则:Iz=IzA1+IzA2+IzAn=S IzAi,Iy
11、=IyA1+IyA2+IyAn=S IyAi,为组合图形的惯性矩公式。,矩形截面的惯性矩:,取微面积 dA:bdy,圆形截面的惯性矩:,取微面积 dA:(z,y),Iz=Iy,且有 r 2=y2+z2,箱形截面的惯性矩:,由组合图形的惯性矩公式:,空心圆截面的惯性矩:,二、平行轴定理,已知:A、Iz0、Iy0,Iz=A y2dA=A(y0+a)2 dA,求:Iz、Iy,Cy0z0:过形心直角坐标系,Oyz:任意直角坐标系,z与z0平行,间距为a,,y与y0平行,间距为b,,=A(y02+2ay0+a2)dA,Iz=Iz0+a2A,Iz 0=A y02dA,同理得:,解:,y=y0+a,z=z0
12、+b,A y0dA=0,AdA=A,Iy=Iy0+b2A,=A y02dA+2aA y0dA+a2AdA,即:截面对任一坐标轴 z 的惯性矩 Iz,等于对其平行形心轴 z0 的惯性矩 Iz0加上截面面积与两轴间距离平方的乘积。,已知:d、m,求:Iz,解:,已知:h、b,求:Iz,解:,求:图示图形对形心轴 z 的惯性矩 Iz。单位:cm,解:(1)确定形心位置,(2)Iz,Iz=IzA1+IzA2=21.28+36.59=57.87 cm4,A1,A2,其他常见图形的惯性矩见附录B,P346,工字钢、角钢等型钢的惯性矩见附录E,P352,组合图形对形心轴 z 惯性矩 Iz的计算步骤:,(1)
13、将组合图形分解为几个简单图形,由形心公式确定形心位置:,(2)由平行轴定理分别计算各简单图形对 z 轴的惯性矩 Iz,A1,A2,Iz=Iz0+a2A,(3)由组合公式计算组合图形对 z 轴的惯性矩 Iz,Iz=IzA1+IzA2+IzAn=S IzAi,例2:已知钢带厚d=2 mm,宽 b=6mm,钢带材料弹性模量 E=200GPa,带轮直径 D=1400mm。求钢带内的最大弯曲正应力和钢带受的弯矩。,解:分析,已知钢带变形,求钢带应力与弯矩:,由前有:应力与变形关系,弯矩与变形关系,(1)计算s max,(2)计算M,例3:悬臂梁截面为T形如图示。已知:F=15 kN,l=0.4 m,b=
14、12 cm,d=2 cm。求:B 截面上的最大弯曲拉应力和最大弯曲压应力。,|M B|=Fl=151030.4=6000 Nm,解:(1)计算弯矩,(2)计算惯性矩 Iz,Iz=IzA1+IzA2=302+582=884 cm4,(3)计算stmax、scmax,解:1)作 M 图确定截面弯矩,例4 受均布载荷作用的简支梁如 图所示,试求:,(1)1-1截面上1、2两点的正应力;(2)此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3)全梁的最大正应力;(4)已知E=200GPa,求1-1截面的 曲率半径。,2)计算应力,3)计算曲率半径,(压应力),一、矩形截面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假设:,11-4 对称弯曲切应力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章 材料力学 第五 弯曲应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6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