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室内设计史.ppt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时期室内设计史.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明清时期,室内设计史,建筑发展状况,01,建筑装饰,02,家具与陈设,03,Table of Contents,内容大纲,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他经历了一个由兴到衰的过程。中国古建筑的现存实物绝大多数是明清遗留的。,一、建筑的发展状况,明清时期经济的繁荣促发了建筑艺术发展的高潮。从都城、宫殿、陵墓到万里长城,都表现出了宏大的气魄,显现出来建筑环境设计水平的高超。造园活动出现高涨气象,并更为普及和深入生活。在建筑选址、园林艺术、室内陈设、机具等方面富有成就。,一、都城与宫殿,明清的都城与宫殿,均极力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由于集中财力、物力和优秀的工匠,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在元大都
2、的基础上扩建了北京城。明清北京城,以宫城(紫禁城)为中心,向外为皇城,再向外为内城,为三重城垣的结构。宫城位于都城中心,面积约72万余平米,是皇帝听政、主持庆典和帝后起居的场所。皇城面积约为宫城的5倍,内有“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景山、南海、中海和北海,还有部分衙署、寺观和宅第。内城面积约为皇城的倍,城内有店铺、佛寺、道观、衙署、兵营和民居。内城四外有坛庙,即南面的天坛、先农坛,北面的地坛,东面的日坛和西面月坛。北京的规划布局,以一条贯穿南北长达7.5km的中轴线为基准,构思的核心是使宫殿、御花园居全城核心。充分体现皇权至上,符合封建礼制的规范。,紫禁城前期部分由南向北,形成7个
3、庭院,主要建筑全部位于轴线,次要建筑则配置于两侧。体系重点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三大殿东西约236m,南北长426m,周围以廊庑、殿门及体仁、弘义两阁等围成殿庭,三大殿依次配置,其中的太和殿尺度最大,用材最精。,都城(紫禁城),故宫,故宫主要建筑全部位于轴线,次要建筑则配置于两侧。作为整个体系重点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其中以太和殿尺度最大,用材最精,凸现了尊贵的地位。它是统治者举行重大仪式(如皇帝登基、诞辰、出兵征伐及春节庆典)的地方。其规划:一是,太和殿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5间的高体制。二是,采用了3万多平米的、可容万人盛典的巨大殿庭。三是,在殿与庭的处理上
4、,太和殿殿身没有凸入殿庭,前檐几乎与殿庭北 墙拉平,由此保持了殿庭的最大深度和规整形态。四是,恰当的安排了殿庭的辅助建筑和陈列小品。,太和殿,太和殿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明代该殿面阔9间,进深5间宫殿的长宽比例精心设计成9:5代表“九五之尊”重修后的太和殿殿面阔11间,63.93m,进深5间,37.17m,高26.92m,殿身有72根立柱。,顶部为精致的藻井,以蟠龙作为装饰。位于轴线上的宝座和后面的屏风金漆雕龙,置于高台上象征皇帝至高无上。宝座周围象征太平的“象驮宝瓶”,象征皇帝贤明。象征延年益寿的“仙鹤”以及焚香用的香炉等。太和殿前幅设有前廊,进深一间,是内外空间的过渡。前廊外
5、有一个平台,向南突出,丹陛之上陈列着18座铜鼎和一对铜龟铜鹤。鼎为国家重器,庄严而神圣。鼎为18座,与柱数为72根一样,均合崇“九”的寓意。,二、坛庙,“坛”,古指平地上以土堆起的高台,是神之场所。礼记祭法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筑台而祭是显示隆重和神圣。“庙”是古代祭祀祖宗和土地的建筑。北京天坛是坛庙的代表作。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一个包括圜丘、祈年殿、皇穹宇等在内的建筑群。天坛的主题是“崇天”。建筑群面积比紫禁城大几倍,密度却小很多,且大都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下。这无非是让进入坛区之人,感到离尘世已远,距天神已近。祈年殿是天坛的重要建筑,平面呈圆形,寓有“天圆”之意。它作为祈谷
6、丰收的场所,多处使用与农业节历有关的数字,如用12根外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用12根内柱,象征一年12个月;用内外共24根柱子,象征一年24个节气;用4根“龙金柱”代表一年四季。,北京天坛是坛庙的代表作。始建于明永乐十八(1420年)是一个包 括圜丘、祈年殿、皇穹宇等在内的建筑群。,祈年殿内外圈用十二根金柱,与十二根檐柱共同承托中、下檐。中心用四根高19.2米的龙井住承托天花藻井和上檐屋顶。以十二根金柱和檐柱象征十二月和十二时辰。,皇穹宇殿内有八根内柱,上部挑出镏金斗拱,承圆形天花。此殿内部构架精巧,艺术水平较高。,三、园林,明清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两大类。园林建筑的
7、空间特点,按明计成所著园冶的说法是:“凡立园圃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筑垣须广,空地多存”,“相间得益,错综为妙”,意思就是追求良好的景观和朝向,讲究宽敞疏朗、曲折错落、虚实相间、聚散有致的布局。皇家园林,明朝主要有皇城西部的西苑。清代著名的则有圆明园、长春园和颐和园,并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圆明园素有“万园之园”之称,可惜被英法联军所焚灭。承德避暑山庄占地面积560公顷,四周环以围墙,长达10公里。园内地形变化复杂,可划分为四大景区,即宫廷区、湖沼区、平原区、山峦区,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二、建筑概况,圆明园,四、宗教建筑,明清时,汉、藏、回宗教建
8、筑均有发展。较大的佛教寺庙有明代的南京灵谷寺、山西太原的崇善寺以及北京的大正觉寺。喇嘛教建筑在清代发展较快。除北京外,西藏、甘肃、内蒙等蒙藏族聚居之地喇嘛教建筑尤多。比较著名的有拉萨布达拉宫。建筑随山势布置,自下而上错落进退。外墙全部用石砌造,大片红白石墙上,镶点着成行成列的梯形窗套,突出浓厚的藏式风韵。墙体收分显著,石材与自然山石肌理相近,墙角与山坡衔接自然,石墙犹如扎根山岩之中,与山丘浑然一体,。曲折回转的磴道,形成错落有致的白色斜形磴台,拉长了登山路经的长度,烘托出整体建筑的分外高耸。,二、明清时期室内装饰,明清室内装饰装修规制区分严格。有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的区分。,官式建筑以北京为中心
9、,流行于华北地区的建筑。包括宫殿、坛庙、园林和王府,甚至包括受其影响民居和店铺。特点:承袭唐宋传统,形成相对稳定、水平极高的体系。民间建筑民间工匠建造、受传统做法影响少的建筑。包括民间的祠堂、寺观、民居。特点:样式丰富、构图自由、风格质朴。明清建筑还有“大式”、“小式”的区分。大式建筑一般指有斗拱的高级建筑,小式建筑指没有斗拱的一般建筑。,一 界面装饰,(一)顶棚 大式建筑的顶棚做法:井口天花,即在方木条架成的方格中,设置天花板,在板上绘画、雕刻或裱糊。除了大式建筑外,等级较高的小式建筑也用。,藻井。有斗四、斗八和圆形多种,多用于宫殿、庙宇的御座和佛坛上。明清藻井的技术和艺术水平远高于以前的朝
10、代,紫禁城太和殿、天坛祁年殿的藻井都是典型的佳作。,海漫天花。海漫天花又称软天花,其做法是在方木条架构刚格构下面,满糊苎布、棉榜纸或绢,再在其上绘制井口天花的图案。,纸顶。简易的大式建筑,在方木条格构的下面,直接裱糊呈文纸,作为底层,再在其上裱糊大白纸或银花纸,作为面层。纸顶更多的是用于一般住宅,骨架往往不是方木的,而是用高粱杆绑扎的。在一些造型比较自由的廊轩中,有时不做吊项,而是故意将椽、瓦等暴露出。这种做法更显质朴,称为彻上露明造。,(二)墙面与柱面,内墙面可以是清水的,即表面不抹灰。但多是抹灰,并保持白灰的白色。内墙面可以裱糊,小式建筑常用大白纸,称“四白落地”;大式建筑或比较讲究的小式
11、建筑,可糊银花纸,有“满宅银花,四壁生辉”的意义 有些等级较高的建筑,特别是高级住宅。可在内墙的下部做护墙板。一般做法是在木板表面作木雕、刷油或裱锦缎。,二 雕饰,雕饰用于外檐者多,用于内檐者较少。在室内,砖雕、石雕主要用于神坛的须弥座和柱础。明清石雕柱础式样丰富,远远超出宋营造法式的规定。明清木雕题材多样,技法纯熟,在室内已经成为分隔空间、文化环境不可缺少的要素。木雕技法与石雕相似,也有线刻、阳活(浮雕)、大挖(透雕)等多种。室内木雕主要用于隔扇、罩和梁柱上。隔扇的木雕多在裙板和绦环板。隔心上的长、圆卡子花也属于木雕件。藻井是木雕与斗拱、木作的结合,雕刻题材多为龙云等。,梁柱雕刻大都采用比较
12、经济简便的手法,目的是”软化”结构,给本来只有结构功能的构件赋予一种更加美观的形式。明清建筑,匾额颇多。匾指横向者,额指长向者。匾额四周,也常用木雕作装饰。,三 斗拱,斗拱的变化最能显现传统建筑发展变化的阶段性。与唐、宋、元代相比,明清斗拱的变化主要有四点:一、是尺度变小,高度降低,出挑减少,外观由硕大变纤细;二、是补间科(宋称补间作)增多。唐代的一朵没有,到宋代的二三朵,此时的最多11朵,檐下斗拱密密麻麻,无疏朗感;三、是结构作用失去大半,本来的结构构件几乎成了纯装饰;四、斗拱种类、用料和做法高度标准化,制作时省却很多繁杂的计算工作。,明清斗拱,四 彩画,明清是展示建筑美的高峰时期,手段之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明清 时期 室内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67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