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学第八章-作业成本法.ppt
《成本会计学第八章-作业成本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本会计学第八章-作业成本法.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问题的提出2.研究的背景3.研究意义4.研究方法5.创新点6.研究结论7.研究展望8.论文主要内容9.论文结构提纲10.参考文献,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理解作业、成本动因及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掌握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作业成本法下成本的计算,同时也要注意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明确作业成本法的优越性及局限性。,第 9 章:作业成本法,1、作业成本法产生背景 在传统的产品成本计算中,一般是将除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外的其他生产费用都归入制造费用,并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如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不
2、仅提供的成本信息非常有限,而且往往使生产量较大、技术上不很复杂的产品成本偏高,生产量较小、技术上比较复杂的产品成本偏低,从而使成本信息失真,由此带来了成本计算方法的变革及管理思想的转变。2、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是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来计算产品成本,并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相关性、准确性更高的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第一节:作业成本法概述,1、作业、成本动因的概念(1)作业是进行作业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础。一般认为,作业是企业为了提供一定的产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活动或事项。一般而言,作业具有以下
3、三个特征:作业必须将企业组织投入与产出的因果关系相联系 作业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其构成包括企业内部与连接外部的作业链 作业必须可以量化 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每完成一项作业要消耗一定量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给下一个作业,按此逐步推移,因此,作业链同时也表现为价值链,作业的推移同时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和转移,最后形成转移给外部顾客的总价值,这个总价值即是产品的成本。,第二节:作业成本法基本概念,(2)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在于把“作业量”与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中的“数量”(如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区别开来,并主张以作业量作为分配大多数间接成本的基础。1987年库珀
4、和卡普兰提出了成本动因概念,他们认为作业成本法要把间接成本与隐藏其后的推动力联系起来,这种推动力就是成本动因。根据成本动因在资源流动中所处的位置,通常可将其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类:所谓资源动因,通俗地讲就是资源被各种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它反映作业中心对资源的消耗情况,是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标准。例如,如果人工方面的费用主要与从事各项作业的人数相关,在这里,从事各项作业的人数就是一个资源动因。所谓作业动因通俗地讲就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或劳务消耗的方式和原因。反映产品消耗作业的情况,是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的标准。例如,如果在各种产品或劳务的每份订单上所耗用的费用基本相当,那么就可
5、以按照订单份数来向各种产品或劳务分配订单作业成本。在这里,订单的份数就是一项作业动因。所谓成本动因就是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的活动或事项。成本动因可以是一个事件、一项活动或作业,它支配成本行为、决定成本的产生。所以,要把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中去,必须要明确企业业务流程、了解成本行为、识别恰当的成本动因。因此,作业成本法中,最困难、最富挑战性的工作便是确定企业的成本动因。在选择成本动因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成本动因应与部门的产出存在直接的关联性。在选择成本动因时,不宜把面铺的太广,既要挑选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成本动因,又要注意避免过于简陋。,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由于作业成本法下,费用的
6、分配与归集基于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来进行的,据此,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依据不同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库,再分别以各种成本对象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种成本对象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2、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步骤(1)确定成本计算对象,与传统成本计算一样,将产品的品种、批次或者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2)确定直接记入产品成本的类别,即确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项目。(3)确认作业类别和作业中心,确认进货作业、质检作业、发货作业、生产作业等,并确定作业中心。,第三节: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4)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5)将各个作
7、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选择成本分配基础即成本动因,分配作业成本。例如,抽样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生产的批次,钢板打眼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打出的眼数,组装作业的成本动因是直接人工小时。这种作业消耗量与企业产出量(成本对象)之间的关系就是前述的“作业动因”,这是作业成本的延伸。(6)计算产品成本,将各产品发生的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和各成本库中作业成本分别汇总计算出该产品的成本,包括总成本和单位成本。,3、作业成本法举例:为了说明问题,下面举例说明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计算原理及其差异。例8.1 假设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1)A、B两种产品的年产量分别为5 000件和2
8、0 000件;(2)A、B两种产品的单位直接人工成本都是10元;(3)A、B两种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分别为25元和15元;(4)年度制造费用总额为875 000元;(5)A、B两种产品所耗费的直接人工小时总额为50 000小时/年,A、B产品分别为10 000小时/年和40 000小时/年。,根据传统成本计算法,制造费用按直接人工小时进行分配,A、B产品的单位直接人工小时都是2小时/件(10 000小时/5 000件与40 000小时/20 000件),其单位制造费用都是35元/时(875 000元/50 000小时)2。这样,A、B产品的单位成本计算见表8-1,根据作业成本法,对制造费用进行详
9、细分析,依据成本动因设置五个成本库。其详细内容见表8-2。,根据表8-2,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见表8-3。,根据表8-3编制单位产品成本计算单,见表8-4。,上述表8-1与表8-4的结果显示了传统成本计算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区别。作业成本法除了提供更为详细的成本信息外,其所确定的产品成本也与传统成本计算法不同。例8.1中,如果根据传统成本计算方法,A产品与B产品的单位成本差距不大(70元与60元);而根据作业成本法,A产品与B产品的单位成本差别较为明显(110.44元与49.89元)。就制造费用而言,根据传统成本计算法,A产品与B产品的单位制造费用都是35元;而根据作业成本法,A产品与B产品的单位制
10、造费用分别为75.44元和24.89元。由此可见,与作业成本法相比,传统成本法成本信息严重失真,由此必然带来管理决策的潜在失误。而作业成本法则较好的反应了制造费用等间接成本的同质性,其所进行的分配更加合理准确,提供的成本信息相对较为准确。,知识图说:,1、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 就产品成本计算而言,作业成本法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核算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并无不同,其特点主要体现在间接制造费用的核算上。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间接制造费用通常是在全厂范围内采用一个费用分配率进行一次性分配,或者是先将制造费用按生产部门归集,然后再按一系列的部门分配率进行分配。至于各生产部门制造费用
11、分配的标准,则根据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特点选取。例如,劳动密集型的部门以人工工时或人工成本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机器密集的部门以机器小时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以耗用原材料为主的部门,则以原材料成本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等等。,第四节: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这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严重忽视了各种产品生产的复杂性和技术含量的不同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作业量不同,从而导致产品成本的扭曲。在作业成本法下,相关人员对制造费用的核算做了根本性变革。具体体现:将制造费用由全厂统一或按部门的归集和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分别进行归集和分配;增加了分配标准,由单一标准(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小时等)分配改为按引起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本 会计学 第八 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62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