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非培养技术的未知种群检测与功能解析.ppt
《微生物非培养技术的未知种群检测与功能解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非培养技术的未知种群检测与功能解析.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欢迎各位同学批评指正!,马放,微生物非培养技术的未知种群检测与功能解析,主要内容,传统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面临的挑战 现代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发展概述 rDNA序列同源性微生物鉴定及其种群组成分析中的应用 PCR扩增技术的应用 核酸探针杂交技术的应用 DNA指纹图谱技术,传统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面临的挑战,利用传统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获得单一的微生物包括纯种分离和培养两个过程。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细胞或单孢子分离;一类是单菌落分离。,微生物与农业微生物与工业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微生物与能源开发,传统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面临的挑战,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的现状 微生物与人类社会
2、,在分子生物学诞生的20多年时间里,人们运用基因工程的几大基本技术:凝胶电泳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细菌转化技术、DNA序列分析技术及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对食品、医学、农业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微生物进行基因改造,实现了人为改造或修饰生物遗传特性并创造生物新性状的梦想。,传统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面临的挑战,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的现状 微生物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改造后的工程菌,传统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面临的挑战,传统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面临的挑战,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可以利用16S rRNA技术鉴定纯培养物种的归属,大大丰富了我们所获得的环境微生物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
3、行基因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纯培养技术使得研究者摆脱了多种微生物共存的复杂局面,从而能够不受干扰地对单一菌落进行研究,确保了人类对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特性的认识。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这一技术暴露出巨大的局限性平板计数异常(Plate Countanomaly),即环境中微生物实际数量同平板菌落计数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传统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面临的挑战,造成平板计数异常的原因:由于实验室难以再现微生物的自然生存条件大种群微生物易形成优势种进而抑制了小种群的生长,传统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面临的挑战,因此,利用传统的纯培养技术总是重复筛选到相同的微
4、生物,而多数难以被常规实验室方法培养的微生物被称为未培养微生物或不可培养微生物(Uncultured Microorganism)。,微生物的自然多样性结构多样性代谢多样性行为多样性进化多样性生态多样性,传统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面临的挑战,传统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面临的挑战,科学家根据现有的科学证据推测微生物种类数目应该在105-106。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对不同生境微生物可培养性的验证来看,海水中可培养的微生物约占0.001%-0.1%,淡水约占0.25%,土壤约占0.3%,活性污泥约占1%-15%左右。许多实验室证实,有些微生物处于一种活的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
5、able,VBNC)的状态。据报道,至少有16个属的30种细菌属于此类微生物。,因此,纯培养技术的局限性已经成为研究微生物自然生态和多样性的主要瓶颈,这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的纯培养技术。,The omics 组学技术,GenomeTranscriptomeProteomeMetabolome,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现代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发展概述,系统生物学,现代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发展概述,组学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方面的应用,现代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发展概述,微生物非培养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微生物学家运用非培养方法来研究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即避开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利用DNA含有不同的信
6、息内容和信息容量这一特性,直接研究细胞的DNA以获取自然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信息,及从分子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未培养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变化。非培养技术的主要任务在于: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原核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理解,并提供开发不可培养微生物资源的新途径。,现代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发展概述,非培养技术的分类,现代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发展概述,以群落分析为目的的非培养技术,大尺度的分析群落DNA的非培养法有DNA-DNA复性和G+C含量分析两种方法,它们能分别给出所研究微生物群落总的基因多样性和结构的改变。,DNA指纹技术,大尺度群落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扩增rDNA限制性
7、分析(ARDRA)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核糖体基因间序列分析(RISA),现代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发展概述,以生物材料获取为目的的非培养技术,1.基于目标瞄定的PCR直接扩增法,即不需知道基因的序列,仅根据 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就可以直接从环境DNA中扩增到目的基因,该 法方便、简单、快速但不易获得新型基因。,2.宏基因组技术,即通过对环境DNA构建插入基因组文库,并利用活 性或序列筛选的方法以获取目标基因的新技术。,宏基因组技术不仅可以将系统发育信息和未培养群落成员隐含的功能信息以及未被发现的有意义的新的功能基因联系起来,而且还可用于共生关系或其他简单群落中未培养群落的全基因组
8、测序,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有意义但未被开发的生物学过程。,现代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发展概述,微生物非培养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微生物非培养技术的优越性,(1)发现新种(2)评价具有重要生态地位的种类(3)古菌的研究(4)菌种与环境功能的关联,非培养技术也有其缺陷和偏差。比如,克隆文库测序不完全,细胞裂解程度的不同、特定细胞DNA被优先扩增以及由PCR的循环步骤带来的一些分析难题影响着克隆文库的应用。,现代环境微生物分析方法发展概述,微生物非培养技术的应用前景,(1)微生物多样性程度的测定(2)生态学和进化(3)目标基因的获取(4)非培养微生物特征的鉴定(5)系统水平理解微生物群落动力学,rDNA序列
9、的微生物鉴定及种群组成分析,研究DNA多态性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测定DNA的序列,但测序是一项极为复杂和艰难的工作,同时也需要昂贵的设备。目前,在针对微生物研究的DNA指纹技术中,最常见的靶基因是16S rDNA和核糖体DNA的基因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细菌的rRNA 组成,细菌的23S rDNA、16S rDNA和5S rDNA分别含有约为2900个、1540个和120个呈现不同碱基对排列的核苷酸。,rDNA序列的微生物鉴定及种群组成分析,Carl Woese,上世纪60年代末,Woese开始采用寡核苷酸编目法对生物进行分类,他通过比
10、较各类生物细胞的rDNA特征序列,认为16S rDNA及其类似的rDNA基因序列作为生物系统发育指标最为合适。,rDNA序列的微生物鉴定及种群组成分析,rDNA序列的微生物鉴定主要依据为:rDNA是生物体细胞中必要的成分,具有功能同源性且最为古老,而且同时含有保守序列和可变序列,分子大小适合操作,它的序列变化与进化距离相适应等。,用于一些DNA指纹分析方法(如DGGE/TGGE)的引物主要是针对16S rDNA为靶基因的引物,通过它的分析可以直接鉴定到属或种。根据核糖体16S rDNA结构变化规律,在所测定的区域中包括了V1、V2、V3、V8共8个高变区,尤其是V3这一高变区,由于其进化速度相
11、对较快,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足够用于物种属及属以上分类单位的比较分析。常用引物包括341F/534R(V3区)、968F/1401R(V6-V8区)、63F/534R(V1-V3区)、341F/926R(V3-V5区)等。,rDNA序列的微生物鉴定及种群组成分析,16S rDNA,常用16S rDNA序列引物,注:M=C或A,Y=C、A或T,K=G或T,R=A或G,S=G或C,W=A或T。,1980年,Brosius等利用23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的方法推导出大肠杆菌23S rRNA的全部核苷酸排列顺序,整个分子含有2904个核苷酸。1981年相继有三个实验室提出了大肠杆菌23S rRNA的二级
12、结构模型。目前已经获得了大量有关23S rRNA基因序列的信息,不同来源的23S rRNA约有60%70%的结构共同性。大肠杆菌23S rRNA的一级结构与酵母也有很大相似性。虽然已有大量的大肠杆菌23S rRNA基因序列信息,但是相比于16S rRNA基因序列信息要少得多,因此在微生物分析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rDNA序列的微生物鉴定及种群组成分析,23S rDNA,rDNA序列的微生物鉴定及种群组成分析,核糖体DNA的基因间隔区(ITS区),细菌的rDNA通常由5S、16S和23S及一些间隔序列组成。近十几年来,人们成功的以核糖体大小亚基基因间的间隔序列为对象,对细菌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 培养 技术 未知 种群 检测 功能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61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