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细胞化学.ppt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细胞化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细胞化学.ppt(1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微生物生理学,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曲晓华邮箱:,什么是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理学是从微生物生理生化的角度研究微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微生物生理学的形成和发展,19世纪中后期,巴斯德和科赫奠定了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归功于俄国的微生物学家维诺格拉德斯基和荷兰的微生物学家贝格林克;微生物生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德国布赫纳发现酵母菌的无细胞制剂可将蔗糖转化为酒精,从此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并诞生了生物化学;上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雅可布和莫纳德研究诱导酶形成机制而建立的操纵子学说,标志着微生物生理学朝向代谢调控研
2、究的兴起,并进一步将微生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利用分子手段有目的地改造生物,也大大地促进了微生物生理学的发展。,本课程主要从微生物生理学角度阐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及进行情况,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一体,为求反映微生物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及趋势。重点内容包括: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细胞化学、微生物的营养与物质运输、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微生物的合成代谢、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微生物的次级代谢及其调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环境、微生物的分化、基因组时代的微生物生理学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关于本课程的一些
3、说明:,本课程适用对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考试(期末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参考书籍、杂志:书籍: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于自然,黄熙泰主编.现代生物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Prescott等著,沈萍等译,微生物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Madigan M T,Martinko J M,Parker J.Brock Biology of Microor
4、ganisms.9th ed.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0 杂志:微生物学报、真菌学报、病毒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等。,第一章 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细胞化学,细胞(cell)是生物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对细胞不同结构层次的了解,来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细胞学说 除了病毒、类病毒等是非细胞的生物以外,其它生物有机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都是细胞。,对生物细胞结构的认识,是随着显微技术、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法和生化技术等不断应用于细胞研究而不断深化的过程。技术(研究手段)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细胞结构和功能深入到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在分子水
5、平上的深化、细胞核DNA的复制与转录、表达调控、细胞周期的调控等研究均在分子水平上取得了迅速进展。,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就是根据其细胞核的结构的差异而提出的。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细胞生物学家Ris提出来的。真核细胞:核物质外有核膜包围,具有明显的核结构;原核细胞:核物质外没有核膜,核物质分散于原生质中。,微生物是一类既分布于真核生物,又分布于原核生物中的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的生物都是微生物,可分为两大系:古生菌(archaebacteria)和真细菌(eubacteria)。古生菌包括产甲烷菌、嗜热嗜酸菌和极端嗜盐菌等。大多数原核生物属于真细菌,其中包括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
6、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蓝细菌等。,细菌细胞结构模式图,真核细胞具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其主要特点是以生物膜为基础进一步分化,使细胞内部产生许多功能区室,它们各自分工负责又相互协调和协作,如细胞核、核膜、核仁和核基质等。真核细胞的种类繁多,既包括大量的单细胞生物和原生生物细胞,又包括全部的多细胞生物。属于真核生物的微生物主要是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真核藻类和微型后生动物等。,酵母菌细胞结构模式图,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比较,*几丁质,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以-1.4糖苷键连接的多聚体。*真核微生物中的酵母菌、原生动物也有10m 的。,微生物有许多共同点,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甚至超过形态上
7、的相似性:遗传物质的本质相同,它们的细胞内同时兼有DNA和RNA(病毒除外);都具有选择性的膜结构;ATP是生物用来进行能量转换的主要枢纽物质之一;一般都有产生能量与合成细胞物质的完整的酶系统;细胞元素组成、糖代谢、核苷酸与氨基酸(赖氨酸除外)的生物合成途径基本相同;蛋白质与核酸生物合成的方式也基本相同。,本章的内容以原核生物的结构与功能为重点,由表及里、从结构到功能依次介绍:包括细胞表面及其附着物、细胞质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染色体等与细胞起源、生命本质密切相关的重要结构。,第一节 细胞表面及其附着物,细胞表面(cell surface)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因为它是细胞与细胞
8、外环境进行接触的重要部位。近年来,对细胞表层结构的化学组成及物理结构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其结构的机能和性质的认识,从而能更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细胞表面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多功能体系。以细菌为例,细胞表面包括丝状体结构、荚膜和细胞壁等。细胞表面是细胞质膜功能的扩展,具有多种功能:它保护细胞,使细胞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参与细胞识别、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参与细胞运动;维护细胞的各种形态,并且与免疫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微生物细胞表面的一些特殊结构,并不是细胞生存必不可少的结构。它们只是在细胞的生理活动过程中起着特定的作用。,一、丝状体
9、结构对大多数进行活跃运动的游泳细胞来说,其运动常取决于从细胞表面突出的丝状结构的特殊运动器。原核微生物中的丝状结构主要是鞭毛。真核微生物中的丝状结构有鞭毛和纤毛。,在液态环境中能迅速进行自由运动的微生物,大多数在细胞表面都存在鞭毛或纤毛,如细菌中的大肠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等,原生动物中的草履虫、眼虫等。另外在许多细菌表面还存在一些非鞭毛状的丝状结构,称为菌毛和线毛,它们在化学成分上同鞭毛相似,但与运动无关。,(一)鞭毛(flagellum,复数fiagella)和纤毛(cilia)定义: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称为鞭毛,具有运动功能。鞭毛或纤毛都是细胞表面特化的运动结构,
10、两者极为相似。一般来说,描述纤毛它比细胞长度要短,数量较多;而鞭毛比细胞长,数量少。,将具有丝状体结构的微生物细胞,经过一定的方法处理去掉细胞壁,发现细胞上的丝状体仍然保留,说明这种丝状体结构不是起源于细胞壁。根据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丝状体起源于细胞膜下的基体。鞭毛和纤毛都有很大的活动范围,纤毛的活动有的是剧烈的、活跃的推进,随后慢慢恢复;有的是以旋转的活动,拍打的频率在不同的细胞类型之间可以有所变化,有的每分钟可达1500次。,1.鞭毛和纤毛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鞭毛和纤毛都呈丝状结构,在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表)。,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鞭毛和纤毛的主要区别,原核生物中细
11、菌的鞭毛不存在“9+2”结构。根据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原核生物鞭毛都有共同的构造,它由3部分组成:基体、鞭毛钩和鞭毛丝,鞭毛的基部结构比较复杂,它贯穿细胞壁,定位于细胞膜。它是一种直径为2050nm的类似圆盘结构,比较容易破碎,其主要作用是将鞭毛固定在细胞膜与细胞壁上,其上有一中心杆,杆上有一些环状结构。,在G-细菌中,外层的一对环为 L环和P环,L环连接在脂多糖层(外膜)上;P环连接在肽聚糖层。内层的一对环为S环和M环,共同被嵌埋在细胞质膜上,C环连接在细胞膜和细胞质的交界处。G+菌不存在外层的一对环,所以对鞭毛运动来说,S环和M环才是必需的一对。它们被Mot蛋白包围,由它驱动S、M环的快速
12、旋转。,c,在S、M环的基部还存在一个Fli蛋白,起着键钮的作用,它可根据细胞提供的信号令鞭毛进行顺转或逆转。已有大量证据表明,鞭毛的基部结构实为一个精致、巧妙的超微型马达,其能量来自细胞膜上的质子动力(真核微生物可来自ATP的水解)。鞭毛的基部结构由9-10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这些蛋白质的分子量在900060000之间,因种而异。,鞭毛钩将鞭毛的基部和鞭毛丝连接起来,直径约17nm,长度45nm,由单一的多肽链(即一种蛋白亚单位)组成,其分子量因细菌种类不同而变化,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多肽亚单位分子量为42000,枯草杆菌为33000,在组成鞭毛钩亚单位的氨基酸组成中,苯丙氨酸和蛋氨酸的含
13、量较多。,鞭毛丝呈波浪形,大多数细菌鞭毛的丝状结构是裸露的,而某些弧菌、假单胞菌的一些鞭毛的丝状体外有鞘包围。鞭毛丝由单一蛋白质鞭毛蛋白的亚基构成,鞭毛蛋白是一种很好的抗原,即H抗原(Hauch)。这些亚基以螺旋序列围绕着柱形轴整齐地排列着。因此,鞭毛的结构是由蛋白质亚基的特性所决定的。蛋白质分子量一般在3000054000,在低pH(34)或在去垢剂溶液中不稳定,易分解。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胱氨酸、组氨酸、酪氨酸等,一般不含半胱氨酸。,由于细菌鞭毛仅有单一蛋白质组成,对它的自身装配较为简单,但对鞭毛的形成过程还不完全了解。一些实验资料表明,鞭毛蛋白的亚单位在细胞质内合成,然后通过鞭毛中央的空
14、腔输送到鞭毛的远端,进行装配,使鞭毛延长,鞭毛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是连续的。在此过程中,有多个基因控制亚单位的合成、装配与鞭毛的转动。,在真核生物中,各种细胞的鞭毛或纤毛的轴,典型的结构都呈“9+2”图形(图)。,(9+2):中央有2根微管,外周有9对二联管微管环绕,中央的2根微管之间有架桥(微管桥)相连,外包中央鞘。外周的二联管有A管(亚纤维)和B管(亚纤维)组成,A管亚纤维上伸出内外2条动力蛋白臂。每对二联管微管都由A管向中央鞘伸出突起,称为辐条。A管和相邻的B管间有细纤丝相连。有这种“9+2”微管结构组成的轴称为轴丝,其外有鞭毛外膜包裹着。鞭毛通过一个基板或“生毛体”插入细胞质的外层,生毛
15、体本身来自一个能自我复制的中心粒。,真核微生物鞭毛的长度可达150m,直径约150300nm。纤毛的长度约510m,直径0.30.5m,在光学显微镜下就能观察到。通过生化分析表明,其化学组成主要为蛋白质,并含有少量的脂类、多糖和核酸。被称为动力蛋白(dynein)和微管蛋白(tubulin)的两种蛋白质是较主要的。,动力蛋白具有ATP酶活性,是构成周围微管上短臂的蛋白质,是一种能被Ca2+和Mg2+激活的ATP酶,由14S及30S两部分组成,14S部分为小球形分子,分子量约540000。30S部分呈短的丝状结构,分子量约5000000。微管蛋白是构成微管的蛋白质,有A和B两种,为小球形分子,分
16、子量5500060000。蛋白质的氨基酸均属普通氨基酸,其中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的含量较高。,2.鞭毛和纤毛的运动和运动机制鞭毛是鞭毛微生物的运动工具,这也是原核微生物实现其趋性的最有效的方式。由于鞭毛过细,通常只能用电镜才能观察。还可以通过特殊的鞭毛染色法使染料沉积到鞭毛表面,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另外用半固体培养基作细菌的穿刺培养也可推测鞭毛的存在与否。关于鞭毛和纤毛的确切运动机制,目前还停留在学说推论的阶段。,原核微生物的鞭毛旋转的分子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主要靠鞭毛基部的转动子(包括Mot蛋白、Fli蛋白)导致S和M环相对旋转而工作,它们位于细胞膜的水平面或附着在细胞壁的内表面。,细胞运动
17、的方向由鞭毛转动的方式与转动的方向来控制,但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趋化性等)。运动时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质子动力,因为在细菌鞭毛中尚未发现有ATP酶,这与“92”结构的真核微生物不同。也有人认为,细菌鞭毛转动的能量可来自细胞内ATP的水解,在这里,鞭毛的基部起着能量转换器的作用,将能量从细胞质或细胞膜传送到鞭毛,使鞭毛运动。,鞭毛菌的运动速度极高,一般每秒达2080m,最高时可达100m。极生鞭毛菌的速度超过周生鞭毛菌,鞭毛可以相当高的频率来转动,在具有鞭毛的螺菌(Spirillum sp)中每秒达50转,已超过了一般电动机的转速。鞭毛转动的结果使菌体运动,鞭毛可改变其旋转方向,这种改变可自发进行
18、,也可应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进行。,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鞭毛和纤毛都存在“92”结构。近年来由于对鞭毛和纤毛内蛋白成分的分析,及受纤维中肌丝滑行学说的影响,因而提出鞭毛和纤毛的运动是由于二联体微管间的滑行引起的,当改变了各组微管间的相对位置时,就会使鞭毛和纤毛摆动(滑动论)。,纤毛的运动是由于放射辐和中央鞘之间的连接和脱离在连续往返地进行中,引起周围的二联体微管一对挨一对(共9对)地互相滑动,每一对微管均能发出一个纵行的冲击,推动相邻的微管,从而带动丝状体转动。此过程需要能量,真核生物的鞭毛和纤毛中均含有ATP酶,水解ATP产生自由能,成为运动所需的能量。,在一般情况下,具有鞭毛的微生物在液
19、体环境中是处于持续不断地随机运动中的。但是如果遇到某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其有所影响时,大多数运动细菌具有对环境刺激作出改变其运动方向的能力,显示出趋避性。如光合细菌对光的运动、好氧细菌对氧的趋避性等。趋避性运动对于有运动能力的微生物来说,是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二)菌毛(fimbria)和性毛(pilus)菌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直径一般为710nm,长度2002000nm。在细胞上的数量较多,多达数百根。菌毛也由蛋白质组成,不同的类型其分子量与氨基酸组成不同。,菌毛不具备运动功能,菌毛的主要功能是粘连作用,有菌毛的细菌,在液体静止培养时会形成菌膜
20、。菌毛由菌毛蛋白(pilin)亚单位所构成,根据其形态、分布和吸附特性等可分为六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型,它能牢固地吸附在动植物、真菌以及多种其它细胞上,有的是噬菌体的吸附位点。,有一种同细菌结合有关的菌毛叫性菌毛(线毛、伞毛),是细菌结合的工具。细菌的结合是将遗传物质从供体传递到受体菌的一种方式,作为供体或受体的能力是由它的遗传性决定的。性菌毛和菌毛有一定的区别,在细胞上的数量比菌毛少,通常只有110根,其作用也不同。一般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株中,具有向雌性菌株传递遗传物质的作用。,二、荚膜和粘液层荚膜是细胞分泌的一种富含水分的粘性物质。这层位于细胞壁周围、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封闭了细胞壁,
21、使细胞与外界环境有明显的边缘。在形态上可以分成两类:,大荚膜:厚度在0.2m以上,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有明确的外界面。常用黑墨水负染后观察;微荚膜:厚度在0.2m以下,不易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通过免疫学方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用胰蛋白酶可很容易地将这类微荚膜除去。有时这类粘性物质在细胞的表面呈疏散状态,被称为粘液层,其组成成分不同于荚膜。荚膜和粘液层的存在对生命活动往往不是必要的,但荚膜的存在却使某些病原细菌有抵御吞噬作用和提高它们对实验动物的毒力(增加致病菌的感染力)。,1.荚膜的形成、特点 产生荚膜的能力是微生物的一种遗传特性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培养基中的碳氮比、溶解氧等都与荚膜的形成有直
22、接的关系,有的也受温度的影响,如产气杆菌和肺炎克氏杆菌在低于最适温度时可大量形成荚膜。还有些细菌的荚膜物质的形成需要专一性的底物存在。例如当培养基中含有蔗糖时,一些细菌(牛链球菌和肠膜明串珠菌)才能形成更多的粘液。,通常情况下,具有荚膜物质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湿润、有光泽、有粘性,称为光滑型菌落;而无荚膜物质的细菌形成的菌落表面比较干燥、无粘性、称为粗糙型菌落。荚膜的观察:负染色法,2.荚膜的化学组成及生理作用荚膜的化学组成因菌种而异,除了大量的水分以外(约占90%),主要成分是多糖表面多糖与胞外多糖,少数是蛋白质或多肽,也有多糖与多肽复合型的。多糖包括纯多糖(同一种单糖组成)和
23、杂多糖(一种以上的单糖组成)。细菌荚膜多糖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单糖或单糖衍生物组成。,杂多糖是指一种以上的单糖或单糖衍生物等组成的多糖,如铜绿色假单胞菌的多糖由D-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D-鼠李糖和D-葡萄糖醛酸等组成。杂多糖的组成方式很多,不同细菌的荚膜,其多糖重复单位的构成不同(图)。,荚膜的存在更有利于细菌的生存。荚膜的生理功能为:1)保护作用:废水(污水)生物处理中具有荚膜的细菌形成菌胶团,免遭原生动物等吞噬、侵害,并有助于废水(污水)中有害物质的吸附和沉降等。2)抗干燥:荚膜是一种高度水化的结构,其上大量极性基团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因此当环境中缺水时,具有一定的抗干燥能力
24、。,3)贮存物质:当环境中C/N高时,有利于荚膜物质的形成,当碳源物质减少或耗尽时,有些机体可以利用荚膜物质生长。4)有利于固氮菌的生存:保护细胞内某些厌氧反应。,思考题,1.微生物生理学的概念。2.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特点及包括的种类.3.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4.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鞭毛和纤毛的主要区别 及真核微生物鞭毛和纤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5.原核微生物鞭毛的基本结构和化学组成.6.真核微生物鞭毛的基本结构和化学组成.7.菌毛的主要功能及其与性菌毛的主要区别.8.荚膜的化学组成及生理作用,三、细胞壁(cell wall)在微生物中,除了原生动物、螺旋体、支
25、原体和病毒以外,其它微生物细胞表面还有一层富有弹性的坚韧组织,它位于表面附属物下面,并赋予微生物细胞以特有的形态学特征,这种结构称为细胞壁。,从各种微生物材料中分离得到的细胞壁厚度约在1080nm之间,细胞壁的厚度和重量常随微生物的种类、菌龄等不同而异。破碎细胞壁的方法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化学或酶学的方法,如用碱法或溶菌酶破壁。第二类是机械方法,如超声波破碎等。微生物细胞壁具有各种形状,每种形状都是有细胞壁中某些大分子的排列所决定的。因此,很难笼统阐述细胞壁的结构。现以细菌细胞壁为主介绍其结构和功能:,(一)细菌细胞壁 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复杂,它是决定革兰氏染色反应的结构成分,细菌细胞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 细胞 结构 功能 化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61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