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有机物降解.ppt
《微生物的有机物降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的有机物降解.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与转化,第一节 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一、生物分解的一般特点(一)有机物生物分解的一般特点1、概念: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或降解作用)常简称为“生物分解”或“生物降解”。2、特点:有机物经逐步分解后,产生能进入TCA途径或能作为合成代谢原料的中间代谢产物,继而被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无机物等分解产物和微生物细胞。,3,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分解过程,二、生物分解的分类,1、根据生物分解的程度和最终产物的不同,有机物的生物分解可分为生物去除(表观分解)、初级分解、环境可接收的分解和完全分解(矿化)等不同类型。,5,有机物的生物分解类型及其特点,2、根据是否在有氧气存
2、在的条件下,可分为好氧分解和厌氧分解两种类型。与厌氧生物分解相比,好氧分解往往具有分解速率快、分解程度彻底、能量利用率高、转化为细胞的比例大等特点。,7,微生物的分类,好氧微生物(aerobe):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没有氧气无法生存.厌氧微生物(anaerobe):只能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生长,有氧气反而不能生长。兼性微生物(facultative aerobe):即可在有氧条件下,也可在无氧条件下生长。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微生物属于这一类。,8,兼性微生物的代谢:DO0.20.3mg/L条件下:好氧代谢 DO0.20.3mg/L条件下:厌氧代谢一些好氧微生物(好氧细菌,球衣细菌、真菌等)能在微
3、氧环境(DO接近于零)中生长。因此在微氧环境中占优势的微生物常常是好氧微生物。,9,3、有机物的好氧生物分解,好氧分解过程:(1)消化:由胞外酶把大分子分解为可以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2)小分子的脱氢氧化:产生可进入TCA循环的乙酰CoA。(3)乙酰CoA进入TCA循环和呼吸链被氧化成CO2和H2O,反应中的亚硝酸、硝酸、硫酸和磷酸可与水中的碱性物质作用,形成相应的盐类。,4、厌氧反应概括如下:C RCOOH(有机酸)CH4+CO2N RCHNH2COOH NH3(臭味)+有机酸(臭味)S H2S(臭味)P PO43-水体自净的天然过程中,厌氧分解(开始)好氧分解(后续),二、有机物的好氧生物
4、分解,能量,热能释出,随水排出,1、有机物氧化和细胞物质合成的反应:,CXHYOZ(X0.25Y0.5Z)O2 XC O2 0.5H2OQ,2、细胞物质的合成(包括有机物的氧化,并以 NH3作氮源),3、细胞物质的氧化(内源呼吸),在正常情况下,各类微生物细胞物质的成分是相当稳定的,一般可用下列实验式表示:细菌,C5H17NO2;真菌,C10H17NO6;藻类,C5H8NO2;原生动物,C7H14NO3。,4、一般情况下,生物处理构筑物内新生长(增加)的细胞物质等于所合成的细胞物质减去由于内源呼吸而耗去的细胞物质,可用于下列算式表示:X=a S-BxX表示新生长的细胞物质(Kg/d)S表示所利
5、用的食料(基质),即去除的BOD5(Kg/d)X表示构筑物内原有的细胞物质(Kg)a表示合成系数b表示细胞自身氧化率或衰减系数。a和b的值可通过试验确定如下:将式两侧各除去X,得:X/X=a S/X-bS/X为横坐标,X/X为纵坐标作图,可得一直线,其斜率即a,纵轴上的截距为(-b),就活性污泥来说,可用其挥发部分代表微生物、曝气池内挥发性污泥量可作为X代入式中;此外,池中所增加的微生物细胞的量可假定大致等于所排放的剩余污泥挥发性部分的量。对于生活污水和性质与之接近的工业废水,a一般可取0.050.1,b可取0.050.1;污泥泥龄长,a值取小,b值取大;污泥泥龄短,a值取大,b值取小。生物处
6、理构筑物内所增加的细胞物质也可约略地以投入的有机物(以BOD5)的50%左右估算。,初次沉淀池,再生池,二次沉淀池,曝气池,空气,回流污泥,剩余污泥,污泥,活性污泥法,18,有机物的厌氧分解,三、有机物的厌氧生物分解,第二节 有机物的生物分解性,一、有机物的生物分解性评价1、意义:正确评价有机物的生物分解难易程度,即生物分解性,对于评价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态与健康风险,预测其在污水生物处理和生物净化装置中的去处效果等具有重要的意义。2、关键和难点:如何确定科学、合理的微生物种类和浓度,环境条件(温度、PH值等)和受试化合物的浓度等试验条件。3、方法:生物分解潜能实验和生物分解
7、模拟试验。,(一)生物分解潜能试验目的:评价有机物是否具有被生物分解的潜在性。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可分为易生物分解试验和本质性分解试验。1、易生物分解试验目的:评价有机物是否很容易地被生物完全分解,一般在不利于生物分解的条件性进行。方法:以受试化合物作为唯一碳源,接种的微生物浓度较低,且微生物事先不经过驯化。在易生物分解试验中得到良好分解效果的化合物,可以认为在一般环境中也很容易被生物分解。但是,在易生物分解试验中分解效果较差的化合物,并不能判断其在环境中不能被生物分解。,2、本质性生物分解试验目的:评价有机物是否具有被生物分解的性质。方法:通常在最有利于受试化合物分解的条件下进行。使用的微生
8、物通常讲过事先的充分驯化,接种浓度较高,试验周期长,尽可能的添加各种必须的营养物质等。因此在试验中得到良好分解效果的化合物,在实际环境中不一定能够分解。但是,在该试验中不能被生物分解的化合物,可以认为其在实际的环境条件下也不能被生物。,(二)生物分解模拟试验目的:评价有机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污水生物处理系统、河流、湖泊、土壤中的生物分解性。关键:尽可能地在接近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分解试验。,(三)有机物生物分解性评价的一般步骤,生物分解模拟试验,二、有机物的生物分解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一般规律,但例外较多),1)增加A类取代基一般降解性变差,B类有时可以增加降解性。,能使降解性降低的基团称异
9、源基团。(xenophore),2)异源基团数目增加,降解性越差。,3)异源基团的位置对生物降解性产生显著影响。,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有些有机物在浓度低时可以降解,高于某一浓度时不能降解(产生抑制作用)。,毒性较大的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需稀释。,(一)生物分解性与浓度的关系,单独存在时不能被降解,只有在其它物质被降解时才能被降解的现象。(不能作为能源或碳源的化合物的代谢),原因:1)缺少进一步降解的酶系;e.g.2,4-D(二氯苯氧乙酸)2)中间产物的抑制作用;3)浓度低,不能维持生命代谢。,(二)共代谢现象,32,1.多基质同时被利用,2.一种基质促进第二种基质的降解,甲苯促进假单胞菌对苯、
10、二甲苯的降解 易降解物质的添加增加微生物浓度,(三)有机物间的相互作用 互不影响、促进作用、抑制作用(顺次利用),(四)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1.协同作用(共生关系),抑制作用(拮抗):分解产物抑制其他微生物捕食作用,生物分解和转化过程中,有机物的毒性往往发生变化。生物分解产物的毒性低于原化合物时的生物分解作用,称去毒作用(Detoxication生物分解产物的毒性大于原化合物时的生物分解作用,称激活作用(activation)。常见的激活反应有:脱卤作用、亚硝胺的形成、环氧化作用、硫醚的氧化、甲基化等。,(五)生物去毒作用与激活作用,1.去毒作用(Detoxication),在毒理学上:活性物
11、质无活性物质,去毒作用机制:,常见的激活反应,(1)脱卤作用,(2)亚硝胺的形成(nitroamine formation),BOD5/CODcr0.4-0.6 可生物处理性好0.2BOD5/CODcr0.4 含有难生物分解的有机物,较难生物处理BOD5/CODcr0.1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分解性差,难以生物处理,(六)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分解性评价,BOD5/CODcr比值预测污水可生物处理性的参考标准,BOD5/DOC1.2 可生物处理性好0.3BOD5/DOC1.2 含有难生物分解的有机物,较难生物处理BOD5/DOC0.3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分解性差,难以生物处理,BOD5/DOC 比值
12、预测污水可生物处理性的参考标准,1.纤维素多糖化合物,乳酸,纤维二糖,葡萄糖,能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一些特殊的细菌:纤维粘菌、纤维杆菌、莲霉菌、曲霉、青霉、木霉,一、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酶,40,2.半纤维素,能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芽孢杆菌、假单胞菌、放线菌。,存在于植物细胞壁的杂多糖。造纸废水和人造纤维废水中含半纤维素。分解过程 TCA循环 聚糖酶 CO2+H2O 半纤维素 单糖+糖醛酸 H2O 各种发酵产物 厌氧分解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大多数能分解半纤维素。,3.木质素(lignin),降解机理(较为复杂):芳醚链断裂苯丙烷大分子解聚、能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担子菌纲,如白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 有机物 降解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61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