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ppt
《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2章 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一般发生在地壳和地幔表层的坚硬岩层内,是在地幔对流等因素产生巨大能量作用下,岩层中积聚的地应力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便发生断裂、错动,造成构造地震。,12.1 地震基本知识,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结构丧失整体性、承重结构强度不足,地面裂缝,山崩、滑坡,海啸、火灾,地震类型与成因,地震类型,地震,天然地震,诱发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壳某些部位的地应力,不断加强,当弹性地应力的积聚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断裂和猛烈错动,引起
2、振动。振动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造成地震。,破坏性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占世界地震总数的 90%以上。,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产生的震动相当于一个6.7级地震。,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诱发地震,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地震是人工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1962年3月19日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坝区发生了迄今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
3、震,震级为6.1级。,地球构成:,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幔物质对流,板块构造运动(根本原因),地震,地震形成的宏观背景:,地震的形成:,板块分布图,a、岩层的原始状态,b、受力发生弯曲,c、岩层破裂发生震动,地震形成的局部机制:,地球板块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地壳中岩层变形,变形积聚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发生突然断裂或错动,地震,12.1.2 地震特征描述,1 地震空间位置,震中,震源深度,震源距,震中距,按震源深度,浅源EQ:震源深度小于60km,约占地震总数85%中源EQ:震源深度在60-300km深源EQ:震源深度大于300km,震源,2地震强度度量,地震波类型,
4、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地震引起的振动是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地震波,体波:,面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在地球表面传播,纵波(P波),横波(S波),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100-800m/s,其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引起地面水平方向振动。,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200-1400m/s,其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引起地面垂直方向振动。,面波:,面波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反射形成的次生波。,包括瑞利波(R波)和洛夫波(L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建筑物破坏主要由面波造成。,杂波,P波开始,S波开始,面波开
5、始,地震震级,含义 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里氏震级:用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系数0.8,放大倍数2800的地震仪)在距震中100km处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单振幅,以m计)的常用对数值,震级与震源释放的能量(尔格)之间对应关系,微震(小于2级),有感地震(24级),破坏地震(5级以上),强震(大震)(7级以上),特大地震(8级以上),震级与能量的关系,能量E的单位:尔格(1尔格=),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地面振幅增加约10倍,而能量相差约32倍。,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一个两万吨级的原子弹。,地震烈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
6、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基条件、建筑物的动力特性、施工质量等因素有关。,1.定义及影响因素,一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用I表示,是衡量地震引起后果的一种标度。,2.地震烈度表,地震烈度表是评定烈度的标准和尺度。,我国在1980年制定了中国地震烈度表。,中国地震烈度表将地震烈度分为1-12度。,个别:10%以下少数:10%50%多数:50%70%大多数:70%90%普遍:90%以上,个别:10%以下少数:10%50%多数:50%70%大多数:70%90%普遍:90%以上,3.基本烈度,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
7、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Ib。,各地区的基本烈度由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确定。,(下图是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基本烈度也称为偶遇烈度或中震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 的地震烈度称为设防烈度,用Id表示。)设防烈度的取值依据:规范规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中的地震基本烈度。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 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4.设防烈度,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规范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现的频度最高的烈
8、度。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用Is表示。其超越概率为63.2%,重现期为50年。,5.多遇烈度,6.罕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具有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也称为大震烈度,重现期约为2000年。,3地震时间描述,地震序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叫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为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为余震,发震时刻强震持时地震序列,按地震能量释放的特点,主震型,震群型,孤立型,主震震级突出,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绝大部分,主震震级不突出,能量由多个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前震、余震稀少,能量释放基本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在上述三种类型地震中,主震型约占60,震群型(多发型)占30,而孤立
9、型(单发型)占10。,12.2 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总目标:,通过抗震设防,减轻建筑的破坏,避免人员死亡,减轻经济损失。要求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对不同频度和强度的地震,应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具体通过“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和“两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实现。,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定义: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发地震烈度确定: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对做过抗震防灾规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区划(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设防范围 6-
10、9度,设防依据抗震设防烈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思想,抗震设防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措施指导思想预防为主减轻结构震害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使地震时不可缺少的紧急活动得以维持和进行趋势使用寿命期内对不同频度和强度的地震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1三水准的抗震设防原则,大震与小震,小震: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地震烈度概率密度曲线上的峰值所对应的烈度,即众值烈度时的地震,大震:发生机会极小的地震,罕遇烈度时的地震,2 二阶段设计方法,说明:第一阶段为弹性分析,包括截面设计和变形计算;大部分建筑的第二阶段设计主要由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保证。,“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第一阶段:,多遇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作
11、用效应组合,对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和弹性变形验算,以满足第一水准的设防要求。,第二阶段:,罕遇地震作用下验算结构构件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地震易倒塌的建筑、有明显薄弱层的建筑,不规则的建筑等,至于第二水准的设防目标,规范是以抗震构造措施来加以保证。,3建筑分类与设防标准,抗震设防分类及抗震设防标准,1.抗震设防分类,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在1995年4月19日公布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该标准主要以地震中和地震后房屋的损坏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的影响的程度大小,将建筑分成4个抗震设防类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建设部在2001年7月20
12、日公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该规范对上面标准作了修改。,抗震次要建筑,如遇地震,不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丁类,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如大量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丙类,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地震时救灾需要的建筑),乙类,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如产生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大爆炸等),甲类,设防分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的类别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如核电站、核设施、水库、大坝、堤防、贮
13、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物质的设施等);乙类建筑:地震时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即生命线工程建筑,(如消防、急救、供水、供电、通讯等);丙类建筑: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如一般的公共建筑、住宅、旅馆、厂房等);丁类建筑:抗震次要建筑,(如储存物品价值低的一般仓库,人员活动少的辅助建筑等)。,2.设防标准,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其值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抗震措施应提高一度,9度时,应符合比9度更高的抗震设防要求;,乙类建筑:,地震作用: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
14、时,一般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考虑,9度时,应符合比9度更高的抗震设防要求;,丙类建筑:,地震作用: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考虑,抗震措施: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考虑,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注:较小乙类建筑指工矿企业的变电所、空压站以及城市供水水源的泵房等;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指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丁类建筑:,地震作用: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考虑,抗震措施: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降低一度考虑,但6度不降,在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抗震措施:除结构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
15、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一般不须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地震作用计算方法,1 建筑结构考虑地震作用的原则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方法,1建筑结构考虑地震作用的原则,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原则,一般正交布置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可沿纵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 斜交布置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宜按平行于抗侧力构件方向计算 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计算范围,水平地震作用6度区(除甲类建筑和IV类场地上的较高房屋外)可不算 7-9度区(除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房屋外)均算,竖向地震作用,8、9度大跨度结构和长悬臂结构9度的高层
16、建筑,2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方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底部剪力法时程分析法,影响设计地震作用的因素,地震动特性方面抗震设防烈度设计近远震场地类别结构特性方面结构自振周期建筑质量(重力荷载)结构阻尼比(材料),基本计算数据,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自振周期设计反应谱,重力荷载代表值,永久荷载标准值,组合值系数,可变荷载标准值,重力荷载代表值 永久荷载(建筑结构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可变荷载(雪、灰、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结构自振周期,back,理论计算方法Jacobi法近似计算方法能量法折算质量法顶点位移法矩阵迭代法经验方法,设计反应谱,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水平地震影响系
17、数最大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特征周期Tg,T(s),max,0.45max,0.1,Tg(特征周期),3.0,=(Tg/T)0.9 max=0.2 max,三种计算方法,back,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底部剪力法时程分析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振型,计算地震影响系数和振型参与系数,计算振型地震作用,计算振型地震效应,振型组合,底部剪力法,mHi,Hi,Fi,FEk,Fn,计算方法底部剪力的计算地震作用沿高度的分配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突出屋面小建筑物,适用条件高度=40m剪切变形为主 m、k分布均匀,时程分析法,基本概念适用范围特别不规则建筑甲类建筑超高层建筑,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
18、分配,现浇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刚性楼盖建筑,宜按抗侧力构件等效刚度的比例分配木楼屋盖等柔性楼盖建筑,宜按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普通预制板的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等半刚性楼盖建筑,可取上述两种分配结果的平均值考虑空间作用、楼盖变形、墙体弹塑性变形和扭转的影响时,可按各有关规定对上述分配结果作适当调整,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Fvi,Hi,Fvi,FEvk,楼屋盖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分配 按各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 平板型网架屋盖和跨度大于24m的屋架(8、9度),长悬臂和其它大跨结构(8、9度),高层房屋(9度)地震作用标准值,结构构件截面抗震验算,内力基本组合设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结构 抗震 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6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