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穴灸和穴位配伍灸疗法ppt课件.ppt
《单穴灸和穴位配伍灸疗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穴灸和穴位配伍灸疗法ppt课件.ppt(1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特色灸法的实训,牛馨艺,艾灸的传说,灸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医学的一颗璀璨之星,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中医望而兴叹,百思不得其解,中医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艾灸是中医古文化传承百年一直让百姓沿用的最简单,最有效,最绿色的疗法之一。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李时珍对它也做过高度评价,称“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斩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至于灸治百病,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3000多年前,武王伐纣,战争激烈。正值伏天,武王部下大批军士不幸感染痢疾,
2、死亡不计其数。武王无奈,只好停止行军,扎营山野。山野蚊子甚多,士兵们只好大量焚烧一种无名野草驱蚊度日。,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姓萧名艾,字艾蒿。此公夜以继日奔波于军营内外指挥军士采药熬汤医救病员,偏偏忘记了自我保护,终致病魔缠身,泻痢多日后卧倒于中军帐。武王见状,痛哭失声,姜子牙等众将领也都心急如焚。萧艾见大家慌张,又念及各营将士病情危急,咬紧牙关带病出诊。他院乱之间未穿好衣裳鞋袜就下榻出帐,谁知一脚踩着了驱蚊的野草火堆,顿感一阵钻心之痛。萧艾急忙后退,却被自己的鞋子绊了一跤,仰面朝天倒翻在火堆上,忍痛打了个滚才爬起来。他不顾自身的烧伤,匆匆穿上衣物就走。萧艾走了好几道连营之后,渐渐觉得身子舒适
3、起来,肚子不痛了,肠子不鸣了,也没有内急的感觉了。真奇怪,他只顾医救别人,自己根本没服过药,大病怎么会自动痊愈呢?,他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那野草之火治好的?他回到帐内除下衣物认真检查自己的烧伤。只见足部烫起了3个大泡(即解溪、内庭、公孙三穴)、小腿前外侧1个泡(即足三里穴)、上腹部3个泡(即中脘穴和左右天枢穴)、骶部1个泡(,肠俞穴)、背部1个泡(即脾俞穴)。目睹如此多伤痕,他突发奇想:这也许正是一种绝妙的疗法。于是他暗暗记下泡的位置,然后奔走各营,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病号的相应位置。病号们见萧艾行为怪异,以为他急出精神病来了,胆小的纷纷逃避。过了一夜,奇迹出现了,凡属被萧艾烧伤了皮肤的病号都好了
4、起来。于是全军上下依法而行,你烧我,我烧你,相互帮助。不到3天,全体将士病愈,军心大振。武王大喜道:萧艾拯救全军,功莫大焉。萧艾回答武王道:大王,非萧艾之功,实野草之力也。武王沉思片时,朗声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后来,萧艾遵照武王旨意,随军做艾灸试验,举凡军士患病,先以艾火灼之,久而久之,终于发现,艾灸可医百病,且见效特快,但非要找准穴位不可。萧艾去世后,其子萧蕲得其真传,把一份穴位图和释文当做传家之宝,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一直传到汉相萧何。从此,精通此道者遍及九州,流传至今。艾灸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
5、瘟疟之气不能着人。”,艾草,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以湖北蕲州者为佳,叶厚而绒多,称为蕲艾。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艾灸,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
6、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近代对于灸法做过许多科学研究工作,国内外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证实:艾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却病延年。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有学者研究还发现:灸法能抗休克、抗感染、抗癌,对心脑血管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硬皮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乙型肝炎等均有良好的效果。实验研究证明艾灸可以改变体液免疫功
7、能,同时还能够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功能,活跃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特别是经灸后T淋巴细胞高值可以降低,低值可以升高,说明艾灸有双向调节免疫作用。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以使用,尤其对衰弱儿童有促进发育的作用,对多病老年人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所以灸法的使用范围是很广泛的。,灸法的基本理论,一、灸法的作用 总结古往今来的实践经验,灸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作用。1.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
8、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2.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
9、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3.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
10、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4.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
11、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5.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
12、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
13、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6.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
14、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此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二、灸法的作用机理,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灸法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来实现的。为了探讨艾灸的作用机理,近年来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如用艾条灸治856例患者,灸感出现率达85%,病情愈
15、重愈急,感传现象也随之减弱与消失,在感传线与感传区域内出现温度上升与痛阈提高,且灸感走向与腧穴位置、疾病部位有关,说明艾灸是通过腧穴经络而起作用。国外有人观察单壮(艾炷0.52毫g)灸后,皮肤表面温度上升到105左右,皮肤内的温度亦明显上升,说明艾灸确有温煦作用,且有较强的渗透力。用艾条熏灸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内关、足三里和膻中等穴,观察其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39例均明显改善。艾灸内关穴可使患者脑阻抗血流明显改善,流入容积速度加快,波幅升高30%50%;高血压者的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说明艾灸内关可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脑部血液循环改善。艾灸冠心病患者的内关、膻中、心俞穴各20min,可使心电
16、图的ST-T波均明显升高,使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脏的供血得到改善。表明灸法对心脑血管病变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国外学者在鼻两侧距皮肤 23cm处行艾条灸,治疗过敏性鼻炎,88%患者症状显著性改善,47%患者灸后10min给过敏原无反应,也无症状表现;5例自愿参与本研究者灸后鼻内温度平均增加3.1(1cm点)和30(4cm点),其中4例灸后鼻液中白细胞数显著降低。用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可使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对免疫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即高值者下降,低值者上升;使E-花环形成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且均有显著差异。以艾炷灸实验性结核病小鼠的“大椎”、“关元”穴,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17、促进T淋巴细胞功能调控作用,并对该病有明显疗效。以上表明,灸法对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良性的积极的,总体上是沿着对患者有利的方向进行调整。另外,对于灸疗治疗肿瘤的现代医学机理,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已证实,艾灸能提高免疫功能可能是灸疗治疗肿瘤的主要机理。,灸犬“足三里”穴,可调节胃肠运动功能,在20次艾灸实验中,有18次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或抑制性改变。艾灸小鼠的“神阙”穴,不管是空腹状态,还是在用不同的药物使小肠运动已经有所改变的状态下,都可以使小肠内容的推进速度减慢,具有抑制小肠运动的作用。在以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家兔中艾灸“至阴”穴,并记录子宫活动曲线,发现艾灸可引起
18、子宫活动的增强。说明,灸法具有调整内脏活动功能的作用。用艾灸急性失血性休犬“百会”穴发现,在血糖含量增高的情况下,灸后更见上升,提示灸后血浆中游离肾上腺素含量显著升高,认为灸法可能有促进肾上腺活动的作用。艾灸流行性出血热大鼠模型的“肾俞”穴区7次,14日后,其血浆和肺、肾组织中的5-羟色胺与5-羟吲哚乙酸含量明显降低,并趋于正常,说明艾灸能缓解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体液因素分泌和代谢的紊乱,促进了机体内环境的改善和稳定,并能提高其血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特异性抗体效价,对病毒有抑制作用。还发现艾灸可使豚鼠气体代谢适量增高,并推断其耗氧量的升高,可能是艾灸刺激了
19、其作用部位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的,植物神经与内分泌腺是其中间环节。,艾灸的功效,1:温散寒邪、活血行气 2:补虚壮阳、回阳固脱 3:清热泻火、消郁散结 4:补益中气、升阳举陷 5:调整脏腑、平衡阴阳 6:温通经络、驱邪止痛 7:疏风解表、温经祛邪 8:调节脏腑、防病保健 9:补益元气、延年益寿,灸法的别门类别,灸法分为清灸和隔物灸1 清灸 单纯的艾草原料针对人体的经络腧穴和特定阿是穴进行施灸,一般的优势,简单易操作,但是,疗效慢。热力小。2 隔物灸 相对清灸来说配方独特,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火力足,渗透力强,扩散范围广。,隔物灸,医学入门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汉代张仲景
20、伤寒论更明确提出了“阳证宜针。“火有拔山之力”,“灸能起死回生”。宋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就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古法隔物灸、阴证宜灸”的治疗规律。隔物灸临床运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现代科学实验证实:隔物灸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呼吸、循环、泌尿与生殖等系统的功能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艾灸多长时间有效果,有的灸几个疗程就好了,但是有的病,要灸上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才能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主要是有以下原因。一、病在浅层,容易治;病在深层,难治从皮毛,肌肉,筋髓,骨髓,越往里,越难治。病在浅层,艾灸的热和药气容易到达,病自然好得快。病在深层,艾灸的热
21、和药气难于到达,或说到达深层的病灶部位的热和药气很少了。人体一般承受的温度一般在40度到50度左右,鹰过拔毛,每层都会吸收一定热和药气,到深层的热和药气当然就少得多了,病当然也就好得慢。二、病在经络上,易治;病在六腑,难治;病在五脏,更难治络络堵塞,疏通经络就好的。有的看起来很严重的,原来估计要几个月才能治好的,但是有的几个疗程就有很大好转了,有的不到一个月就好得差不多了。其实她们的病还是病在经络层面上,病到了六腑,也就是膀胱、胃、胆、大肠、小肠、三焦,当然就难治多了,既要疏通经络,又得调理六腑。正气再虚,病再往里走,病到五脏,就更难治了。五脏就是指肝、心、脾、肺、肾。所以病到少阴,病到肾,病
22、到心,就可能危及生命三、形质未变的病,容易治;形质已发生变化的病,难治形质已变是什么意思呢?如长瘤了,内膜异位,胃溃疡了等。长得有瘤,不要奢望灸几次就能好。得灸上几个月。这么好的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医艾灸,有的器官已萎缩,甚至老化,要想一下子就好,那也是不可能的,要有长期灸的打算四、内外都病,形质已变,元气中气大伤的病难治。病的时间短,容易治;五 病的时间越长,越难治。病的时间越长,中气越来越弱,受影响的地方越来越多,病可能越走越深,病就越来越难治。有病就趁早治,早治早好,不要拖。六、病人的体质好的,病就好得快;体质差的,病当然就好得慢。表面看起来一样的病,但是有的人就好得快得多。病表面看起来
23、一样,但是人的体内综合因素不一样,人的体质不一样。体质好的,中气强,体质差的,中气弱。中气弱,自然就好得慢。,七、艾灸是要热才能治病的。热才能打开关闭的毛孔,毛孔打开,才能吸收药气。艾灸的热本身也一种阳气,热药气互相加强,才能回阳散寒,打通经络。灸时,差不多同样的温度,有的人就很耐热,有的人热一点就不干了,效果当然不一样了。当然也不能太急,最好不要起水泡。虽然起水泡好得快些。泡破邪出,但是要痛苦些。所以温烫温烫稍稍忍受一下就行了。经络通畅了,吸收效果好,自然不觉热了。艾灸治病,有的人反应快,有的人反应慢,有的人好像没有反应。其实艾灸一直在起作用的,补充的元气、元阳,中气,给你通经络虽然你可能没
24、有感觉得到,但是实质上是起作用的。量变到质变,有时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感觉得到。艾灸贵在坚持!容易治的病,当然要好得快些,难治的病,自然就要好得慢些。人体是很复杂的,有些病看似简单,其实又很复杂,治好就要一定的时间,不要太急。,隔物灸疗法的结合,隔物灸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比较典型的有“炼脐”或者“蒸脐”。相传为史前彭祖所发明。古代的隔物灸系是将纯天然名贵中药材研末,置于肚脐或者相关穴位上,四周以面粉团围住,以防泄气,将穿有小孔的槐树皮或者生姜片置于其上,再将枣核大小的艾柱9-12壮置于槐树皮或者生姜片上,点燃施灸。一般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壮,耗时3-6小时。作为强壮保健,抗衰老之用,必须常年
25、温灸,持之以恒,故称为“炼脐”或者“蒸脐”。相传发明“炼脐”的彭祖和进一步发展“蒸脐”的孙思邈,均超百岁,度天年乃去。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是在其百岁以后才完成的,思路敏捷,老而不衰,由此可见一斑。,功能介绍,医学入门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更明确提出了“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的治疗规律。而且都是一些阳不胜阴,病势危殆之疾,急施灸法,以冀阳复。均说明灸法在治疗上有独到之处。作用机理:隔物灸临床运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现代科学实验证实:隔物灸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呼吸、循环、泌尿与生殖等系统的功能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艾灸法,接着发明了隔物灸等专列产品,使灸法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单穴灸 穴位 配伍 疗法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56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