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ppt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术语和定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术语和定义,环境空气敏感区 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常规污染物 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PM1O)、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特征污染物大气污染
2、源分类 点、线、面、体,大气污染物分类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非正常排放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长期气象条件 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
3、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复杂风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二)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三)评价范围的确定,(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C0i的选用: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对该标准中未包
4、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烟囱如多一,等级分别计;公铁不同段,等级分别算;改扩污染低,等级可低一;一路超高害,等级不低二;等级可适调,幅度不可高。,(二)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 一、二级评价应选择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三)评价范
5、围的确定 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 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污染源调查与分析,(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6、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新建项目: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在建和未建项目:已批准的环评报告书;改、扩建项目: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实测;分期实施的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实测。,(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满负荷排放下(三级)(2)点源调查(3)面源调查(4)体源调查:初始横向与垂直扩散系数(5)线源调查:街道街谷高度(6)其他:建筑物下洗参数和粒径分布,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一)环境空气质
7、量现状调查原则(二)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进行现场监测。,(二)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分析其长期浓度、短期浓度的达标情况若超标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1、监测因子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特征污染物中有标准的也应筛选为监测因子。毒性较大的,按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8、2、监测制度,3、监测布点,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监测点周围应有27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m应没有局地排放源;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4、监测采样,5、同步气象资料要求 应同步收集项目位置附近有代表性,且与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6、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
9、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对于各级评价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像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3、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年、月、日、时、风向、风速、总云量、低云量、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
10、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年、月、日、时、风向、风速、干球温度、露点温度、探空数据层数、气压、高度,4、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一、二级评价)(1)温度月平均温度变化情况、温廓线、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2)风速月平均风速变化情况、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风廓线。(3)风向、风频静风风向用C表示。静风频率单独统计。四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4)主导风向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书上例题有误),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预测因子(二)预测范围(三)计算点(四)污染源计算清单(五)气象条件(六)地形数据(七)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八)预测模式(
11、九)模式中的相关参数(十)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一)预测因子 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二)预测范围 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三)计算点 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四)污染源计算清单 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计算清单内容参见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五)气象条件 长期
12、气象条件中,每日地面气象观测时次应至少4次或以上,对于仅能提供一日3次的气象数据,应按照国家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对夜间02时的缺测数据进行补充。高空至少每日一次08点,距地面1500m,超过50km,采用中尺度 气象模式模拟。,(六)地形数据 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地形数据除包括预测范围内各网格点高度外,还应包括各污染源、预测关心点、监测点的地面高程。不同评价范围建议地形数据精度,(七)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常规预测情景组合,(八)预测模式推荐模式一般适用范围,(九)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在计算
13、1h平均浓度时,可不考虑SO2的转化;在计算日平均或更长时间平均浓度时,尤其是城市区域,应考虑化学转化。SO2转化可取半衰期为4h。对于一般的燃烧设备,在计算NO2小时或日均浓度时,可假定NO2/NOx0.9;在计算年平均浓度时,可假定NO2/NOx0.75;在计算机动车NO2/NOx时,应根据不同车型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同预测模式所需主要参数要求,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在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内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
14、大值确定其大气防护距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基本附件要求,基本附图要求,基本附表要求,某建设项目有两个大气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经估算模式计算出该污染物占标率10的落地浓度所处的距离D10%分别为2.2km和5km,该项目的评价范围边长是()km。A.2.2 B.4.4 C.5 D.10,习题,D,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的扩建项目,
15、其污染源调查对象至少应包括()。A.评价范围内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B.区域替代项目C.评价范围内所有工业污染源D.所评价的项目,D,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以下各监测期大气现状监测点位设置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要求的是()A.各监测期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监测点位置应重合,加密监测点位应依据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B.所有监测点位均应依据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C.敏感点监测点位应依据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加密监测点位不变D.所有监测点位不随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A,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其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可不包
16、括()A.个月的风向玫瑰图B.各季的风向玫瑰图C.1年的风向玫瑰图D.20年以上的风向玫瑰图,A,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以下污染物属于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的是()A.CO2 B.NO2 C.NO D.氟化物,B,某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内有学校、医院、居民区、污水处理厂、商用写字楼。以下预测计算点均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要求的是()A.学校、医院、居民区、污水处理厂、商用写字楼、最大地面浓度点B.学校、医院、居民区、预测范围网格点、最大地面浓度点C.学校、居民区、商用写字楼、预测范围网格点、最大地面浓度点D.学校、居民区、商用写字
17、楼、污水处理厂、预测范围网格点,B,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至少应附具的基本附图是()A.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B.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图C.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D.污染源点位及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D,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以下参数均属于大气面源污染源调查清单的是()A.面源起始点坐标、面源初始排放高度、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B.面源起始点坐标、面源污染物温度、排放工况、评价因子源强C.年平均风速、面源污染物温度、年排放小时数、评价因子源强D.年平均风速、面源初始排放高度、排放速度、排放温度,A,某新建燃煤电厂项目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气 环境影响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55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