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概论PPT课件.ppt
《大众文化概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文化概论PPT课件.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众文化概论,目 录,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第一章 大众社会与大众第一节 大众社会及其特征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第二章 大众文化及其特征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其相关概念的比较第三节 大众文化的特征第三章 大众文化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第一节 文化主义范式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第三节 文化领导权理论范式第四节 能动受众理论范式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范式第六节 结构主义及符号学范式第四章 大众文化的未来,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一、讨论:(一)“神曲”忐忑“火”在何处?http:/,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二、结论:1.文化概念的演变带来文化现象及其评价标准的变化。2.大众文化成为当下中国文化领域
2、中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三、大众文化的兴起:在特定的理论传统中,大众文化伴随着大众社会而来,或因大众社会而来。大众文化的兴起不单纯是因为自18、19世纪以来大众文化本身越来越发达,而且也因为上世纪20、30年代以来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兴起而引起普遍的关注。源自欧洲的文化研究,同时也出于对“美国化”的忧虑。,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通常认为大众文化最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以港台流行歌曲、电视连续剧、武侠小说的输入为肇始。20世纪90年代以降,大陆本土大众文化蓬勃发展,至今成为重要的文化事实及研究对象。,绪论:大众文化的兴起,四、本课
3、程的主要内容:了解大众文化及其特征,介绍大众文化研究的几种主要理论范式。五、教材及参考书教材:陶东风主编 大众文化教程;参考书目:1、【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导论2、陆扬 王毅 大众文化与传媒,第一章:大众社会与大众,第一节 大众社会及其特征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第一节 大众社会及其特征,一、大众社会:在大众社会理论中,大众社会的形成主要是社会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后果,是在与传统社会的比较中凸显出自身的特点。1.大众社会成立的条件(教材P1)“在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出现的背后,是与土地相联系的劳动为基础的土地所有制的消除,紧密结合的乡村社群的瓦解,宗教的衰落和与科学知识的增长相联系的社会
4、的世俗化,机械化的、单调的、异化的工厂劳动的扩展,在拥塞着毫无个性特征的人群的、庞大杂乱的城市中建立的生活模式,以及道德整合作用的相对缺乏(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这些后果要由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进程来承担)。”(【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 通俗文化理论导论P112.大众社会的界定(教材P10)3.大众社会的特征大众社会的社会结构关系。其与传统社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大众与大众之间、大众与社会权利精英之间关系的不同上。,第一节 大众社会及其特征,大众社会理论对大众社会的描述: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破坏性结果。,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一、大众与公众公众(public)是与大众相对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一般指社会上围
5、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有理性的,因而卢梭称之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不可摧毁的。,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公众与大众的区别: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从5个方面加以区分1、就表达意见和接受意见的人数比例来看,在公众当中,有许多人既表达意见也接受意见;而大众则更多倾向于接受群体意见;2、对大众传播反应的可能性而言,公众可能会有立即的反应,而大众则反应困难;3、就意见转变为社会行动的难易而言,公众比较容易,大众比较困难;4、就在社会中的自治程度而言,公众高,权力机构较难进入自治的公众领域,
6、而大众则低,易受权力机构的操控;5、就传播统治的方式而言,公众参与民主运作讨论,大众由传播掌控社会,很少参与讨论。,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二、大众的特点:1、人数上看,数量巨大,超过其他的社会群体或集团;2、从存在形式上看,具有极强的分散性和异质性,呈现出一种原子化的存在状态;3、从行动上看,具有强烈的同质性,容易受到外部力量(国家或权力精英)的操控。,第二节 大众及其特征,大众原子化存在分散性: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高,合作程度空前紧密;异质性:缺乏统一的价值观和目的;缺少任何有意义的或道德上的紧密联系;同质性:行为趋向上,具有极大的同质性具有相同的行为结构,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控。,第二节
7、大众及其特征,1.3 大众传播与大众社会大众传播在对大众社会及大众文化理论的理解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在大众社会理论系统中,大众传播与大众社会的形成与大众文化的兴起关系至为密切。大众传播的发展顺应且促成了大众社会、大众文化的形成。大众传播:(教材P12)大众传播包含的因素(P12);大众传播较以往传播形态的转变(P12)。,第二章 大众文化及其特征,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其相关概念的比较第三节 大众文化的特征,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讨论:“漂浮女孩”。http:/大众文化充满争议的概念:Popular Culture or Mass Culture?关于大众文化的意义及其
8、阐释,据雷蒙威廉斯的概括,主要集中三个方面的问题:1、谁,是什么决定着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从何而来?2、如何看待商业化和产业化对大众文化的影响;3、大众文化扮演何种意识形态角色?,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二、大众文化批判mass culture麦克唐纳大众文化理论(1944):最先提出使用mass culture概念,大众文化成为“标准文化、程式文化、重复文化和肤浅文化的同义语,是为一种虚假的感官快乐而牺牲了许多历久弥新的价值观念。”“它是一种低级的、琐碎的文化,同时出空了深层现实(性、死亡、失败、悲剧)和质朴自然的快感,因为现实是太现实了,快感是太活跃了,而无以被诱使麻木接受大众文化以及它所销
9、售的商品,来代替那些游移无定、无以预测,因而也是不稳定的欢乐、悲剧、巧智、变化、独创性以及真实生活的美。而大众,既然经过几代人如此这般堕落下来,反过来要求得到琐细的和舒服的文化产品。”(转引自大众文化与传媒陆扬 王毅 P21),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FR利维斯大众文明与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失去的是有机的社团以及它所蕴含的活生生的文化。民间歌谣、民间舞蹈、乡间小屋和手工艺产品,都是一些意味深长的符号和表现形式。他们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生存的方式,井然有序,涉及到社会艺术、交往代码以及一种反应调节,源出于遥不可测的远古经验,呼应着自然环境和岁月的节奏。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大众文化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
10、模式,其特点是从现代主义的语言中心转向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中心文化。而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或者说商业文化之间存在的界限被取消;后工业社会大众文化的特征,五种差异的消失:a 内部和外部的差异;b 本质和形相的差异;c 弗洛伊德无意识和显意识的差异;d 存在主义真实性和非真实性的差异;e 能指和所指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一种无深度性,深层被表面所代替。对大众文化的敌视或批判,一方面指向大众文化自身的缺陷,另一方面还源自对社会文化建构、对文化及其功能本身的认识以及相应的社会理想。,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三、大众文化的辩护对大众文化批判的两种质疑:1、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列数并且批判
11、了大众文化现象,但却没有解释这些现象的产生,说明其本身对自己的批判对象缺乏了解;2、在一些反批判者眼中,大众文化批判是表现了某些知识分子集团中的怨言,起因是大众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带来的大众民主,对这些集团历来享有的特权构成了威胁。斯特里纳蒂在通俗文化理论导论中,把大众文化批评放在精英/高雅文化、民间文化比较的维度,将对大众文化的批评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精英统治论:精英统治论指一系列引起对通俗文化作固执己见判断的、未经检验的价值标准,它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被授予一种特权地位,从这样的地位上可以理解和解释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这种主张认为:只有从高雅文化或高深理论提供的优势地位,根据源于文化精英和知识精
12、英的美学与鉴赏力原则,才可能恰当地理解和解释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但在斯特里纳蒂看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讨论:,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1)被设想成正确和有权威性的精英的价值标准和美学经常都未经考察,未做过推理,换言之,是否是真正的权威;2)精英统治论没有认识到大众文化可以由社会其他群体从独特的、“非精英统治论”的社会立场和美学立场来理解、解释与评价;3)倾向于忽视大众文化的范围和多样性,以及他们内部的张力和矛盾。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同质性是他们历来认定的事实。但斯特里纳蒂指出,大众文化并非如此:其一大众文化是形形色色的,因为它可以被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群体做多种多样的利用和解释;其二大众文化本身应
13、该被看成是系列多种多样的、变化的风格、文本、意象和表现。本真文化论 这类观点认为,大众文化是人为的,是为了特定商业和政治目的人为制造的,既非源自民众,也无法代表民众的意愿。因而和源自民众的生活和体验并与之息息相关的真正的、本真的大众文化或民间文化相比,则显得卑微阴险,别有用心。在斯特里纳蒂看来,有以下的疑问:“本真”是什么?是否真的有本真的文化?,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在他看来,本真性的概念显然与大众文化理论如何设想过去有联系。他们对往往抱有一种理想化、浪漫化的过去观,具有一种非常理想化和浪漫化的社会观和文化观;进一步追问则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大众文化理论对社会变化和文化变化缺乏一种适当的理
14、解。它记录和批评了大众文化的现象,但未对其作出解释。在这种意义上,它将自己局限于对抨击对象的并不充分的理解之上。这就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它的解释权和批评权。”二是”这种理论似乎暗示了,某些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大众文化和大众民主通俗文化、教育、读写能力等对他们作为文化教育者和鉴赏力仲裁者角色所构成的威胁的不满。鲍德利亚:大众文化是旧文化形式的终结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出:大众文化与其说是将艺术降格为商品世界的符号的再生产,不如说它是一个转折点,终结旧的文化形式,并将符号和消费引入自身地位的界定之中。因而传统批判理论指责大众文化被框定在极度消费主义之中,风格是千篇一律的刻板单调和平庸陈腐,是无的放矢,因为在
15、这一方面,它正是体现了现代文化的真正逻辑。,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概念,四、大众文化的概念大众文化是指在大众中流行、为大众喜爱的文化。它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是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具有多种特点和功能,包含多种文化形式。,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其相关概念的比较,一、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所谓精英,根据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概括,是指“某个社会构成中属于支配阶层的少数人,他们凭借某些假定的、被认为仅仅属于他们的优异秉赋而实施或宣传对社会与文化的领导权。”根据威廉斯的考证,
16、精英最初是指被选举出来的人或被证实挑选出来的人。后来主要表达了由于阶级所产生的社会性差异,也用来表达群体间的差异,并越来越与the best,the most important含义相通。在阶级社会,这个词就指代表了某一阶级的行使某种权力的核心人物或团体,与大多数人或大众相区别。在文化领域,这样的精英主要就是知识分子或知识分子阶层,尤其是那些被国家所承认并被赋予一定职务、担负着专门的传播文化任务的知识分子。,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其相关概念的比较,精英文化则主要指这些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知识分子所创造、传播、分享的文化。它通常担当文化领域仲裁者的角色。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1.创造者和受众的不
17、同。前者为精英创造并理论上为全社会享用,后者为大众享用;2.价值取向不同。前者往往是社会生活恒常价值的体现,宣扬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传播文明、弘扬正义,后者则追求娱乐性、市场化、商业化,以当下感受为目的,不过多关注价值的恒常性和超越性;3.审美趣味不同。前者是优秀规范和标准的继承者,关注审美的永恒价值,讲求伦理的严肃性,艺术的独创性和个性风格的不可重复性,后者更多以取悦大众为目的,旨在创造短暂的流行时尚,以实现其商业价值。在大众文化理论传统中,大众文化是一种复制文化,追求标准化、程式化、去个性,追求新奇刺激,不太讲求独特的风格技巧。4.文化功用不同。精英文化承担着社会教化使命,发挥着价值规范功
18、能,以此在社会上确立一种道义和真理的普遍信念;后者更多追求一种个体的享乐与消遣。,第二节 大众文化与其相关概念的比较,高雅文化(high culture):和低俗文化相对,大众文化被认定为低俗从而与高雅文化对立。低俗与高雅主要从品味趣味上加以划分,因而具有相对的模糊性。二、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folk culture)(教材p18)民间文化特征:1.不记名、非职业;2.有特定的情境或语境,往往是某一民族或某一时期的文化体现;3.历史性。4.传承特征。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1.前者从民众中自发生产出来,是一种集体创作的结果,有别于后者工业化生产模式;2.前者没有功利性,完全是民众对社会及自身
19、生存状况的表达,后者则有着强烈的商业性和功利性,借助取悦大众而获取利润的最大化;3.二者传播方式不同,口口相传是前者的重要特性,后者则主要通过大众传媒;4.“生命力不同”。前者具有历史性乃至民族性,后者更多追求一次性消费。,第三节 大众文化的特征,一、大众文化的特征(教材P23-25)1.娱乐性:2.商业性:3.类型化:二、对大众文化特征的不同解读1.大众文化性质的不同解读;2.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作用。,第三章 大众文化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第一节 文化主义范式第二节 批判理论范式第三节 文化领导权理论范式第四节 能动受众理论范式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第六节 结构主义及符号学范式,第一节 文
20、化主义研究范式,一、文化主义(一)伯明翰学派1964年,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简称CCCS)成立;80年代,中心与社会学系合并,改称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CCS);2002年6月,该系被撤销。伯明翰学派主要指当时围绕该中心的学者群。他们的学术努力,非但确立了英国文化研究的传统,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使文化研究在英国成为一种潮流,而且至今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文化研究领域一个无法回避的学派。,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二)早期伯明翰学派的主要贡献:1、摆脱了英国文化研究的精英主义立场,完成了文化研究的转型。认为
21、任何文化或文化分析都是受制于特定群体的特殊利益,因而是特定群体态度和立场的表现。2、以新左派评论为阵地,发展出一种“文化主义”理论,扩大了文化的内涵,反对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的划分,取消文化产品中审美标准的首要地位。3、拓展了文化研究的领域,认为文化既是实践也是经验,文化研究的主题不只是文化产品也是实践和生产、分配、接受塑造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的过程。,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三)伯明翰学派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视角从总体上讲,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并非是就文化而言文化,他们总是将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与意识形态、阶级、种族、性别等更广泛的社会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探讨。阶级、种族和性别构成了伯明翰学派文
22、化研究的“三位一体”。(李庆本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东岳论丛2010年第1期)主要内容或视角大致分为5方面:阶级研究、亚文化研究、电视研究、种族研究及性别研究。,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四)伯明翰学派研究的总体特征萨达尔(Ziauddin Sardar)在介绍文化研究中曾列举了文化研究的五大特点:第一,文化研究旨在检验文化实践的主旨及其与权力的关系。第二,文化研究具有这样的目标,它在文化的综合形式中理解文化,它在文化能够显示自身的社会政治背景中分析社会政治背景。第三,文化研究既是研究对象,又是政治批判和政治活动的场所。第四,文化研究试图暴露知识分类的缺陷,使不同的知识能够相互协调,以
23、弥补隐含的文化知识与客观(普遍)的知识形式之间的裂痕。第五,文化研究献身于现代社会的伦理评判和政治活动的激进路线。这五个方面基本上概括了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特点。,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二、代表人物及相关观点大众文化研究中心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整体上看有一个立场的转移:即逐渐由原先的文化精英主义立场转向底层大众的立场。随之使人们对大众文化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一)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识字的用途(The Use of Literary)工人阶级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An older order;第二部分Yielding Place to New。“
24、旧秩序”20世纪30年代工人阶级文化;“新秩序”20世纪50年代大众文化。,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工人阶级文化:20世纪30年代,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对日常生活的享受而非逃避。它是公众自娱自乐的文化,基本上由人们自己创造。大众文化:20世纪50年代以降。美国式的商业化大众文化。对过往工人阶级文化的关注与赞美,使文化主义研究开启了对底层大众文化的关注。,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二)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文化的解析威廉斯是与伯明翰学派关系密切的学者。威廉斯对文化的界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让伯明翰派文化研究彻底摆脱了英国精英文化的视角
25、。在漫长的革命(The Long Revolution)与关键词(Key Words)中细致地梳理了文化概念的演变:第一:表示过程和发展的文化定义。最早是指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稍晚被转换成用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第一节 文化主义研究范式,第二:文化的“文献式”定义,是“由知识作品及实践、尤其是艺术活动”组成,文化成为一个整体社会中知识发展及艺术的总和。三:文化的“社会学”定义。是指整个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的、知识的和精神的生活方式。文化成为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描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威廉斯将文化从“少数人”手中夺回,从而摆脱了文化精英主义立场。,(三)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众 文化 概论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54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