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华南农大.ppt
《除草剂华南农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草剂华南农大.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除草剂,生长在有害于人类生存和活动场地的植物 杂草,用以消灭或控制杂草生长的农药 除草剂,引 言,除草剂在农作物增产中的作用,除草剂的发展趋势,我国除草剂应用、研究与开发的现状,本章学习的目的,水浮莲,常见杂草,五爪金龙,金钟藤,微甘菊,紫茎泽兰,一枝黄花,豚草,第一节 除草剂选择性原理,1.1位差 在施用除草剂时利用杂草与作物在土壤中或空间位置上的差异而获得的选择性。,1 位差与时差选择性,采用的方法是:(1)土壤位差选择性 利用作物和杂草的种子或根系在土壤中的位置不同,施用除草剂后,使杂草种子或根系接触药物,而作物种子或根系不接触药剂,这样杀死杂草保护作物。,B.生育期行间处理法示意图,A
2、.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法除草示意图,利用土壤位差选择性示意图,除草剂,除草剂,1.2 空间位差选择性1.3 时差选择性1.4 综合选择性,2 形态选择性 形态结构的差异(杂草与作物)而形成的选择性,水稻本田施用除草剂的除草原理示意图,3 生理生化选择性,3.1生理选择性,A 吸收的差异,B 输导的差异,黄瓜与南瓜嫁接对豆科威的敏感性示意图,2,4-滴在单、双子叶植物体内的输导示意图,3.2 生化选择性,除草剂进入植物体内后,经代谢酶的作用下,使除草剂代谢激活(活化)为有毒化合物而杀死植物。有的则代谢后失活(钝化)。这样产生的选择性为生化选择性。,A.活化反应差异(激活增毒)产生的选择性除草剂本身对
3、植物无毒或毒性较小,但进入植物体内后,经代谢成为有毒化合物。因此,这类除草剂是否有除草和药害问题,取决于处理植物对药剂的代谢能力,即转化力强的将被杀死,而转变能力弱的则得以生存。,例:2甲4氯丁酯在-氧化酶的代谢后形成2甲4氯活性化合物,2甲4氯丁酸(无活性),2甲4氯(有活性),荨麻、藜与蓟的-氧化酶活性高,使2甲4氯丁酯代谢为2甲4氯,故可被迅速杀死,但大豆、芹菜与苜蓿等植物的-氧化酶活性低,故不会受害或受很轻,这样造成的选择性。,B.钝化反应的差异(解毒失活)产生的选择性除草剂进入植物体内后,使本有活性的化合物经代谢后转变为无毒或毒草性较小的化合物,钝化而失去其活性。,例:(1)玉米对西
4、玛津与莠去津的钝化失活作用,例(2):水稻对敌稗的钝化失活作用,4 保护剂和安全剂的使用所产生的选择性,4.1保护剂:如活性炭可吸附有毒物质,可在种子和种植时施用,使种子和幼苗免遭除草剂的药害。,4.2安全剂(解毒剂):可提高除草剂的选择性,降低作物受害症状,解除药害而发挥作用。主要安全剂和解毒剂见表5-2。,第二节 除草剂的吸收、输导与作用机理,1 吸收与输导1.1吸收茎叶吸收、根系吸收、幼芽吸收,1.2输导触杀型除草剂:在体内不输导,接触药剂部位会造成局部坏死(百草枯),植物叶面吸收除草剂示意图,接触植物叶表面的除草剂可能发生的情形示意图,内吸型除草剂:在体内输导,上下移动(如草甘膦、2,
5、4-D)。输导途径:,3质外-共质体系输导,2质外体系输导,1共质体系输导,除草剂进入根部的示意图 o:表示分子可能进入原生质(共质体系),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而进入韧皮部 o:表示分子可能进入细胞壁(质外体系),扩散经凯氏带而进入木质部 x:表示分子可能同时从细胞壁(质外体系)与原生质(共质体系),而进入木质部与韧皮部,2 除草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机理:抑制光合作用;破坏植物呼吸作用;抑制植物的生物合成;干扰植物激素的平衡和抑制微管形成和组织发育,(1)抑制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大致过程:光反应;暗反应和光合电子传递。(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暗反应:不需光反应,利用光反应的成果(同化力)(NADPH,
6、ATP)将CO2还原为碳水化合物。光合电子传递顺序:见教材,光反应:需光的反应,在叶绿体的内囊体内进行。光反应含有两个光反应色素系统,即光系统和。色素为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吸收光能后将水光解为氧气和H离子,产生NADPH(还原辅酶)与ATP。,光合作用示意图,光合作用时期各除草剂的作用部位,阻断电子由QA到QB的传递。如取代脲类,三氯苯类,尿嘧啶类。使QB钝化。光合作用时期的能量代谢抑制电子呼吸链抑制,(2)抑制呼吸作用,解偶联剂:五氯酚钠、溴苯腈、敌稗、氯苯胺灵等,(3)抑制植物的生物合成,3.1 抑制色素的合成A抑制叶绿素的生物合成,造成脂质过氧化叶绿素合成途径见P174图5-12,
7、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对硝基二苯醚、恶草灵等能抑制原卟啉原氧化酶活性,造成原卟啉原在叶绿体内积累,后向细胞质渗漏,在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为原卟啉,原卟啉为光敏化合物,光照后呈激发态并将能量传递给氧,使之产生单线态氧,单线态氧可氧化细胞内的高分子化合物,最终个体死亡。,除草剂抑制路线,B 抑制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的功能是将接收的光能传递给叶绿素和护叶绿素分子免遭光活化而被破坏,类胡萝卜素合成抑制剂:广灭灵、哒草伏、嘧啶类、哒嗪酮类等,抑制-胡萝卜素的合成,多数除草剂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不是主要机制,主要是抑制ATP的产生。,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和
8、环己烯酮类除草剂。,除草剂抑制途径及靶标酶,杀草强:组氨酸 咪唑-甘油磷酸脱水酶(IGPD),草甘膦:芳氨酸5-烯醇丙酮酸基莽草酸-3-磷酸酯合成酶(EPSPS),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磺酰胺类、三唑嘧啶类:支链氨基酸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或乙酰羟基丁酸合成酶(AHAS),草铵膦、双丙氨膦:谷胺酰氨谷氨酰胺合成酶(GS),(4)干扰植物激素平衡,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天然植物激素作用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进入植物体内后可干扰植物的代谢,造成植物生长发育受阻。包括:4.1苯氧羧酸类(2,4-D,2甲4氯)4.2苯甲酸类(草芽平,豆科威)特点:低浓度对植物生长具有刺激作用,而高浓度时则具
9、抑制作用。,抑制微管的形成,二硝基胺类除草剂抑制微管的形成,它与微管蛋白结合并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作用,造成纺缍体不能形成,使细胞有丝分裂停留职于前期或中期,产生异常的多形核。,苯氧羧酸类及苯甲酸类除草剂往往抑制韧皮部与木质部发育,阻碍代谢产物及营养物质的运转与分配,造成形态畸型。,第三节 影响除草剂药效与引起药害的环境因素(自学),提示:1哪些自然因子影响除草剂的田间药效。2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淋浴性、土壤水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pH与药效的关系。3温度、湿度、光照、风雨等环境因子对除草剂药效的影响。,第四节 除草剂的使用方法,方法:土壤处理法和茎叶处理法(喷洒目标);喷雾法、撒施法、泼浇法、
10、甩施法、除草剂薄膜法(施药方法)。,1土壤处理法除草剂施于土壤为土壤处理法。根据处理时间的不同可分为:(1)播前土壤处理 作物播种或移栽前用除草剂处理土壤,又可分为:播前土表处理和播前混土处理。(2)播后苗前土壤处理(3)苗后土壤处理,2 茎叶处理法 将除草剂直接喷洒在生长着的杂草茎叶上的方法。可分为:(1)播前茎叶处理 农田尚未播种或移栽作物前,用药剂喷洒己长出的杂草。(2)生育期茎叶处理 作物出苗后施用除草剂处理杂草茎叶的方法。,第五节 除草剂类型与品种,1 苯氧羧酸类基本结构通性:(1)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2)选择性输导除草剂;(3)作用机理为打破植物激素平衡;(4)主要用于水稻、玉
11、米、小麦、甘蔗、苜蓿等作物田,防除一年生、多年生阔叶杂草和部分莎草等杂草。,代表品种:2,4-D结构化学名称:2,4-二氯苯氧乙酸使用方法:主要用于小麦、大麦、玉米、高梁、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田及禾本科牧草地。防除藜、蓼、荠菜、播娘蒿等阔叶杂草,对禾本科杂草无效。,2 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基本结构通性:(1)茎叶处理;(2)多用于阔叶作物田,少数用于水稻和高梁田;(3)用于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4)具输导性;(5)具有同分异构体(R体,S体)R体为活性体;(6)作用机理为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靶标酶为乙酰辅酶A羧化酶;(7)对哺乳动物低毒;(8)环境降解快。,代表品种,盖草能(haloxyf
12、op-methyl,gallant)化学名称(RS)-24-(3氯-5-三氟甲基地-吡啶氧基)苯氧基丙酸甲酯。使用方法:应用于大豆、花生、棉花、油菜、亚麻、甘薯、等阔叶作物田,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用量:2,3 二硝基苯胺类,基本结构:两个硝基位置 以2,6-二硝基 结构的化合物通性:(1)均为选择性触杀型土壤处理剂,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应用;(2)对一年生禾本科杂草高效,对部分一年生阔叶杂草有效;(3)容易挥发和光解;(4)土壤中持效期中等(23个月)对大多数后茬作物安全;(5)水溶性低并易被土壤吸附,不易污染水源;(6)作用机理是影响激素的生成与传递,抑制细胞分裂而使杂草死亡。,代表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除草剂 华南 农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48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