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锅炉结构.ppt
《超临界锅炉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临界锅炉结构.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朱 全 利,锅炉设备及系统,第一章 概 述,第一节 超临界锅炉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国内外超临界机组发展情况1国外超临界机组发展情况 60年代初,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就开始发展超临界大型机组 80年代以后,随着金属材料技术的发展,辅机及系统方面的成熟,超临界技术得以迅速发展,2国内超临界机组发展情况 80年代开始引进超临界压力机组,600MW超临界机组在上海石洞口第二发电厂于1992年投入运行以来,效益良好 目前,国外超临界一次再热机组热效率一般可达40%42%,先进的则高达45%以上,供电煤耗大多在300g/(kWh)左右二、超临界火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三、超临界火电机组技术国产化的关键超临界
2、参数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1)超临界参数下材料特性,锅炉传热、水动力、热偏差和动态特性,汽轮机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与转子的冷却技术、汽流激振、固体颗粒侵蚀(2)机组的轴系稳定性及汽轮机末级长叶片的开发(3)在国产化的条件下尚需要解决的一些技术问题(4)机组大型化而带来的技术问题(5)发电机的设计、制造和大件运输等方面,“6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研制”项目主要关键技术和攻关内容:(1)600MW超临界机组系统优化及提高运行性能(2)超临界机组材料和铸锻件国产化(3)超临界机组自控系统及仪表研究(4)600MW超临界汽轮机研制(5)600MW超临界锅炉研制(6)超临界机组辅机设备研制(7)超超临界火
3、电机组技术开发,第二节 本厂超临界锅炉概况,本公司的2台350MW锅炉是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自主开发设计、制造的国内首台超临界350MW锅炉。锅炉炉型是HG-1100/25.4-YM型,为一次中间再热、超临界压力变压运行直流锅炉,单炉膛、平衡通风、固态排渣、全钢架、全悬吊结构、型布置,采用不带再循环泵的大气扩容式启动系统。锅炉岛为露天布置。设计煤种为烟煤。,锅炉示意图,2、锅炉结构及系统概述燃烧系统制粉系统汽水系统烟风系统除灰除渣系统吹灰系统脱硫系统,本锅炉采用型布置,单炉膛,尾部双烟道,全钢架,悬吊结构,燃烧器前后墙布置、对冲燃烧。炉膛断面尺寸为15.287m宽、13.217m深,水平烟
4、道深度为4.747m,尾部前烟道深度为5.06m,尾部后烟道深度为5.98m,水冷壁下集箱标高为6.5m,顶棚管标高为59.0m。,锅炉的主汽系统以内置式启动分离器为界设计成双流程,从冷灰斗进口一直到标高39.0m的中间混合集箱之间为螺旋管圈水冷壁,再连接至炉膛上部的水冷壁垂直管屏和后水冷壁吊挂管,然后经下降管引入折焰角、水平烟道底包墙和水平烟道侧墙,再引入汽水分离器。从汽水分离器出来的蒸汽引至顶棚和包墙系统,再进入低温过热器中,然后再流经屏式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再热器系统分为低温再热器和高温再热器两段布置,中间无集箱连接,低温再热器布置于尾部双烟道中的前部烟道,高温再热器布置于水平烟道中逆
5、、顺流混合与烟气换热。,水冷壁为全膜式焊接水冷壁,下部水冷壁及灰斗采用螺旋管屏,上部水冷壁为垂直管屏,螺旋管屏和垂直管屏的过渡点在标高39.2m处,转换比为1:3。从炉膛出口至锅炉尾部,烟气依次流经上炉膛的屏式过热器、折焰角上方的末级过热器、水平烟道中的高温再热器,然后至尾部烟道中烟气分两路:一路流经前部烟道中的立式和水平低温再热器,另一路流经后部烟道的低温过热器、省煤器,最后进入下方的两台三分仓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过热器主要采用煤水比调温,并设两级喷水减温器,一级减温器布置在低温过热器和屏式过热器之间,二级减温器布置在屏式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之间,每级两点。再热蒸汽采用尾部烟气挡板调温,并在再
6、热器入口管道备有事故喷水减温器。,制粉系统采用中速磨正压直吹系统,每炉配5台磨煤机,在4台磨煤机运行时能带额定负荷。每台磨煤机供布置于前墙或后墙同一层的燃烧器,前墙布置3层后墙2层,每层布置4只。在煤粉燃烧器的上方前、后墙各布置2层燃烬风,每层有4只风口。,锅炉布置有52只炉膛吹灰器,14只长伸缩式吹灰器布置于上炉膛和水平烟道、60只燃气脉冲吹灰器布置在尾部烟道内,4只空气预热器吹灰器(2只蒸汽吹灰器和2只燃气脉冲吹灰器),吹灰器由程序控制。在水平烟道的高温再热器入口两侧各装设一只烟气温度探针,在下炉膛设置了炉膛监视闭路电视系统的摄像头用于监视炉膛燃烧状况。,第二章 超临界锅炉的构造第一节 蒸
7、发受热面一、水冷壁结构 本工程水冷壁具有如下特点:包括冷灰斗在内的炉膛下部采用螺旋盘绕水冷壁,上部采用垂直水冷壁,适于变压运行及锅炉调峰;水冷壁为全膜式结构,并采用微负压炉膛设计,炉内烟气不泄漏;下部螺旋盘绕水冷壁管全部采用内螺纹管,可防止水循环不稳定现象的发生,降低最低质量流速,减小水冷壁流动阻力;下部水冷壁与上部水冷壁之间设有过渡段,并设有混合分配集箱,以及下部螺旋盘绕内螺纹管的采用,水冷壁出口工质温度偏差小;采用不同的刚性梁支撑结构,刚性梁与水冷壁可相对滑动,自由膨胀,炉膛水冷壁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随负荷降低,工作条件恶劣的水冷壁中,质量流速也按比例下降。在直流方式下,工质流动
8、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为了防止出现流动的多值性不稳定现象,须限定最低直流运行负荷时的质量流速;(2)在临界压力点以下负荷运行时,与亚临界机组一样,必须重视水冷壁管内两相流的传热和流动,要防止发生膜态沸腾;(3)低负荷时,炉膛水冷壁的吸热不均将加大,须防止它引起水冷壁管圈吸热不均导致温度偏差增大;(4)在变压运行中,蒸发点的变化,使单相和两相区水冷壁金属温度将变化,须注意水冷壁及其刚性梁体系的热膨胀设计,防止频繁变化引起承压件上出现疲劳破坏;(5)由于降低负荷后,省煤器段的吸热量减少,按B-MCR工况设计布置的省煤器在低负荷时有可能出现出口处汽化,它将影响水冷壁流量分配,导致流动工况恶化。,螺旋管圈
9、的设计,是为了在直流炉中负荷减少时,既减少了工质流量又能充分冷却炉膛水冷壁,螺旋管圈炉膛的基本原理就是减少组成炉膛水冷壁管子的数量,保持较高的质量流速,又不加大管子之间的节距,使管子和肋片的金属壁温在任何工况下都安全,于是将管子以一定倾角沿炉膛四周向上盘绕就能做到这一点。因此螺旋管圈水冷壁设计达到这样两个目的:(1)减少各管屏的管子数量,提高管内质量流速,避免管壁金属发生过热和超温。(2)使每根管子都经过炉膛的四面墙就可把管子间的吸热偏差减至最小程度。所有的水冷壁管都是按工质向上流动而布置。对大容量锅炉水冷壁,螺旋盘绕管和垂直上升管两种布置都是可行的。在本锅炉设计中,炉膛由下部螺旋盘绕上升水冷
10、壁和上部垂直上升水冷壁两个不同的结构组成,都采用膜式结构,两者间由过渡水冷壁转换连接。,图6-1不同的水冷壁形式下出口工质温度偏差比较,水冷壁总体布置图,给水经省煤器加热后进入规格为21945mm、材料为SA-106C的水冷壁下集箱(其标高为6.5m),经水冷壁下集箱再进入水冷壁冷灰斗。冷灰斗的角度为55,下部出渣口的宽度为1429mm。灰斗部分的水冷壁由前、后水冷壁下集箱引出的328根直径38mm、壁厚为7.3mm、材料为15CrMoG、节距为53(52.79)mm的光管组成的管带围绕成。经过灰斗拐点(标高为14.9177m)后,管带以17.893的螺旋倾角继续盘旋上升,由328根直径38m
11、m、壁厚为6.5MWTmm、材料为15CrMoG、节距为53(52.79)mm的内螺纹管组成的管带围绕成。在炉膛的四角,螺旋管屏以250mm的弯曲半径进行弯制。,螺旋管圈水冷壁在标高39.0m处通过规格为21960、材料为SA-335 P12的中间集箱转换成垂直管屏。相邻的中间集箱均用1根8315的压力平衡管连接。垂直管屏由988根31.86.2mm、材料为12Cr1MoVG、节距为57.5mm的管子组成。前、后墙垂直管屏各由265根管子组成,两侧墙管屏各由229根管子组成。前墙和两侧墙垂直管屏上升并与位于顶棚上方的出口集箱相连接,后墙垂直管屏上升与标高45.536m的27360后水吊挂管入口
12、集箱相接,此集箱引出65根63.514的吊挂管至标高60.050m的吊挂管出口集箱。,在运行过程中为监控水冷壁的壁温,在螺旋水冷壁管出口装设了56个壁温测点,在前、侧墙垂直管屏和后水吊挂管出口共装设了77个壁温测点。前、侧垂直管屏出口集箱和吊挂管出口集箱分别引出8根、10根和6根共24根16835的引出管与上炉膛两侧的各1根559的下降管相连。下降管向下再向后在折焰角后标高46.081m处汇合成折焰角入口汇集集箱。从折焰角入口汇集集箱引出24根11420和4根16830的连接管分别与27360折焰角入口集箱和21945水平烟道侧包墙入口集箱相接。,折焰角由265根44.58.5、节距为57.5
13、mm的管子组成,其穿过后水吊挂管形成水平烟道底包墙,然后形成纵向4排节距为100mm、横向65排节距为230mm的水平烟道管束与出口集箱相连。水平烟道侧墙由80根44.57.0、节距为115mm的管子组成,其21945的出口集箱与21945的水平烟道管束出口集箱共引出12根16830的连接管与2只启动分离器相连接。(见图中间集箱),冷灰斗螺旋水冷壁:为便于车间生产,每一片屏分成若干工艺小屏,再厂内生产后组装出厂。为减少工地焊口,角部弯头均带在管屏上出厂。,刚性梁,每面墙的每层刚性梁水平上均设有膨胀中心,以此为固定端,即导向点。炉膛侧墙固定端距后水冷壁中心线 后竖井侧墙固定端距前包墙中心线 炉膛
14、及后竖井前后墙的固定端设定在锅炉中心线上。刚性梁两端与锅炉水冷壁间可相互安全滑动。螺旋管水冷壁和垂直水冷壁具有不同的刚性梁结构。,垂直水冷壁刚性梁 设计同常规亚临界锅炉,螺旋水冷壁刚性梁,刚性梁由垂直刚性梁和水平刚性梁构成网格结构,刚性梁体系及炉墙等的自重荷载完全由垂直搭接板支吊。作用在水冷壁上的炉膛压力被传递到垂直搭接板上,反作用力通过大、小接头传递给垂直刚性梁,最后从垂直刚性梁的顶端和底端传到水平刚性梁上。,螺旋水冷壁刚性梁,垂直搭接板滑道耳板可固定垂直搭接板,又可使其上下滑动,保证垂直搭接板和螺旋水冷壁间相对滑动。垂直搭接板与垂直刚性梁之间用大、小接头连接,保证了垂直刚性梁与垂直搭接板间
15、的相对滑动。在大接头附近端的垂直刚性梁与该附近的水平刚性梁焊接固定,而垂直刚性梁另一端与另一层水平刚性梁之间,通过焊接在该层水平刚性梁上的滑动导向槽连接,垂直刚性梁可在此槽内滑动,保证垂直刚性梁与水平刚性梁间的相对滑动。垂直搭接板最上端与垂直水冷壁焊接固定,从而把下部全部荷载传递到上部水冷壁。,炉墙结构,第二节 过热器及再热器一、概述 在过热器和再热器的设计及运行中,应注意下列问题:(1)运行中应保持汽温的稳定,汽温波动不应超过(510)C。(2)过热器和再热器要有可靠的调温手段,使运行工况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能维持额定的汽温。(3)尽量防止或减少平行管子之间的热偏差。过热器及再热器所用材料取决
16、于其工作温度。当金属管壁温度不超过500C时,可采用碳钢;当金属温度更高时,必须采用合金钢或奥氏体合金钢。,二、过热器1过热器结构及工作特性(1)对流过热器(2)辐射式过热器(3)半辐射式过热器(4)包覆过热器,2本锅炉过热器系统(1)过热器系统的组成 过热器系统按蒸汽流程分为顶棚包墙过热器、低温过热器、屏式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1)顶棚过热器及后竖井区域。来自分离器的12根21935连接管将蒸汽引到27360的顶棚入口集箱。上炉膛和水平烟道上部的顶棚过热器由133根63.510、材料为12Cr1MoVG 的管子组成,管子之间焊接10mm厚的扁钢,另一端接至27365尾部包墙入口集箱。上炉膛顶
17、棚管的节距为115mm,水平烟道上方的顶棚管变为按153.3mm和76.7mm交错的节距布置。尾部包墙入口集箱同时与后烟道前墙和后烟道顶棚相接,蒸汽分成两路流动。后烟道顶棚由132根44.57.5、节距为115mm的管子组成,其到后部转弯90下降形成后烟道后墙。后烟道前墙由133根518.5的管子组成,其上部为两排通过烟气的管束,横向节距为230mm,纵向节距为85mm,下部为膜式包墙,节距为115mm。,后烟道前、后墙与32475的后烟道下部环形集箱相接,环形集箱又连接后烟道两侧包墙,每面侧包墙由95根63.510.5、节距为115mm的管子组成。侧包墙出口集箱的规格为27360,其引出16
18、根21935引出管与40685的中间隔墙及吊挂管入口集箱相接。与后烟道前墙相似,中间隔墙上方为烟气流通的管束,纵向为两排,横向节距为230mm,纵向节距为90mm,下方为膜式管壁,节距为115mm,管子规格均为44.510。中间隔墙向下进入32475的隔墙出口集箱即一级过热器入口集箱,隔墙出口集箱与一级过热器相连。后烟道包墙所有膜式管屏的扁钢厚度均为6mm。同时在中间隔墙及吊挂管入口集箱分别引出了过热器侧和再热器侧吊挂管,低再侧吊挂管共130根519.0、节距为230mm,沿锅炉深度方向布置两排,来吊挂低温再热器;低过侧吊挂管共130根5712.5、节距为230mm,沿锅炉深度方向布置两排,来
19、吊挂低温过热器,过再热器吊挂管均引到27360的中间隔墙吊挂管出口集箱,节距为115mm,管子规格均为5710的尾部烟道中间隔墙下部管自中间隔墙吊挂管出口集箱引入到隔墙出口集箱即一级过热器入口集箱。,低温过热器,低温过热器布置于尾部双烟道中的后部烟道中,由2段水平管组和1段立式管组组成,第1段水平低温过热器沿炉宽布置130片、横向节距为115mm,纵向节距为79mm,每片管组由3根5710、材料为15CrMoG的管子绕成。至第2段水平低温过热器,管组为130片,横向节距为115mm,纵向节距为71.1mm,每片管组由3根519.5、材料为12Cr1MoVG的管子绕成,立式低温过热器采用6根51
20、10、材料为12Cr1MoVG的管子绕成,横向节距为230mm,纵向节距为75mm,并穿过后烟道顶棚管连接至50895的低温过热器出口集箱。,屏式过热器 经低温过热器加热后,蒸汽经由低温过热器出口集箱端部引出的2根45780的连接管和一级喷水减温器并通过左右交叉后进入屏式过热器入口汇集集箱,并通过22根16830的连接管连接到21945、SA-335 P12的屏式过热器入口集箱。屏式过热器布置在上炉膛,沿炉宽方向共有22片管屏,管屏间距为690mm。每片管屏由23根并联管弯制而成,根据管子的壁温不同,入口段的管子为386.5、SA-213 T91,屏底部及出口内11根管为387.5、SA-21
21、3 T91,屏底部及出口外12根管采用387.5、SA-213 TP347H。每片屏式过热器均连接有入口及出口小集箱各一只,在车间内焊接完成出厂。从21950、SA-335 P91的屏式过热器出口集箱引出的蒸汽通过16830的出口连接管引至50885、SA-335 P91的屏过出口汇集集箱,并经2根左右交叉的同规格的连接管及二级喷水减温器,进入末级过热器入口汇集集箱。,高温过热器,末级过热器入口汇集集箱引出22根16825的连接管连接到21940、SA-335 P91的末级过热器入口集箱。末级过热器位于折焰角上方,沿炉宽方向排列共22片管屏,管屏间距为690mm。每片管组由17根管子绕制而成,
22、入口段的管子44.58.5、SA-213 T91,底部和出口段的管子为44.59、SA-213 TP347H。每片末级过热器均连接有入口及出口集箱各一只,在车间内焊接完成出厂。从24560、SA-335 P91的末级过热器出口集箱引出的蒸汽通过16835的出口连接管引至45795、SA-335 P91的末级过热器出口汇集集箱,并经出口汇集集箱两端引出的两根40665、SA-335 P91的主蒸汽管道在炉前汇成一根管道引向汽轮机。,U型承重块示意图,管屏出口段过渡梁支撑示意图,管屏滑动块示意图,(3)过热器系统的保护 在两根主蒸汽管道上对称布置有4只弹簧安全阀和2只动力排放阀(PCV)。动力排放
23、阀的整定压力比弹簧安全阀的整定压力低,这样可在过热蒸汽侧超压时首先动作,起到先期警报的作用。按照ASME规范的要求,动力排放阀和弹簧安全阀的总排量大于100%BMCR过热蒸汽流量。过热器进、出口集箱之间的所有连接管道均为两端引入、引出,并进行左右交叉,确保蒸汽流量在各级受热面中的均匀分配,避免热偏差的发生。,过热器系统设置两级喷水减温器,每级减温器均为2只。喷水减温器采用笛型管结构,筒身内设置套筒,减温器总长度为5m。在BMCR工况下,过热器减温水的设计流量为6%BMCR,两级减温器的喷水量均为3%BMCR。从给水操纵台后给水管道抽出的过热器减温水总管规格为16820、SA-106C,然后其在
24、炉前减温水操纵台处分成四路8913、SA-106C减温水支管,支管将减温水引到减温器中。过热器减温水管路的最大设计通流量按12%BMCR。在减温水操纵台处,每路支管上均装设有一只流量测量元件、一只电动截止阀、一只电动调节阀和一只手动截止阀。为保证喷水减温后的汽温高于饱和温度,10%BMCR负荷下,二级喷水电动截止阀闭锁,减温水不能投用,20%BMCR负荷下,一级喷水电动截止阀闭锁,减温水不能投用。,三、再热器 再热器分为低温再热器和高温再热器两段。从汽轮机高压缸做功后的蒸汽进入到再热蒸汽冷段管道。在锅炉构架内,锅炉左侧布置一根81320、SA-106C的再热器冷段管道,与尾部双烟道前部烟道中标
25、高39.0m处的71145、SA-106C低温再热器入口集箱连接。,在两根再热器冷段管道上布置一只事故喷水减温器,减温器筒身规格和材质与管道相同。再热器喷水水源取自锅炉给水泵中间抽头,减温水总管的规格为768.5。总管在再热器减温水操纵台分成两路768.5的支管路与再热器减温器连接。在每根支管上布置有电动截止阀、流量测量装置、手动截止阀和电动调节阀。再热器减温水管路的最大设计通流量为BMCR工况下再热汽流量的4.5%。在50%BMCR负荷下,再热器减温水管路上的电动截止阀闭锁,减温水不能投用。,低温再热器由三段水平管组和一段立式管组组成。上、中、下部水平再热器沿炉宽布置130片、横向节距为1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界 锅炉 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45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