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均衡与社会总需求.ppt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需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均衡与社会总需求.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一章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第一节 货币的均衡与非均衡,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经济学引入均衡概念:一般将其用于描述市场供求的对比状态。这里提出的货币均衡与货币非均衡概念,则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货币均衡条件为MJMd。而货币非均衡则是M,;iMd。这里,可能是存在着过大的货币需求,但货币供给短缺;也可能是相对于货币需求来说,货币供给过多。,把价格水平变动的因素置于视野之内,假若价格水平提高,名义收入水平提高,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则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减少。如果货币当局不相应调整名义货币供给,货币非均衡的局面就会出现。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名义货币需求的增减变
2、化如果只是由于价格水平的波动引起的,实际货币需求并不会因之改变。这时,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当物价水平提高时,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M,P减少;物价水平下降时,则MP数额增大。对应着并未改变的实际货币需求,同样也说明货币的非均衡。,三、造成货币供给过多的微观主体行为 在长时期的探索中,人们认识到,特定的集中计划体制环境和高速度发展的经济扩张决策趋向形成国有企业行为的投资饥渴和软预算约束特征。通过这样的微观主体行为特征解释经济非均衡,当然也包括货币非均衡,其代表人物是匈牙利的学者亚诺什科尔内。投资饥渴的主要表现是:(1)在经济活动中,没有一个企业或非营利机构不想得到投资;(2)在投资需求上,不存
3、在饱和问题;,(3)微观主体追求投资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这种强烈的投资饥渴源于扩张冲动,有一轮比一轮更强烈的现象;(4)取得投资者对投资的使用效益责任不明,项目超概算、建设延期、大量的后遗症等是常见的现象。但要使这一不等式有硬化的约束力,必须具备如下的前提条件:(1)外生价格,即无论是投入晶价格,还是产出价格,对企业来说都是给定的;企业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价格的制定者;,(2)税收制度和利润缴纳制度,对企业来说是强制的、硬性的、不可改变的;(3)在原规模经营条件下,不存在国家追加的无偿拨款;(4)不存在商业信用和弥补企业资金亏空之类的信用贷款;(5)不存在其他外部的补充资金来源
4、,等等。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上述预算约束硬化的几个条件是交互作用的,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可以通融,即“软化”,对企业就很难实现硬化的预算约束。,中国传统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是:1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价格的确是外生的,即大多数企业无定价权。2税收制度,在制定过程中,作为企业代表的各工业主管部门通过谈判,可施加有力的影响,制定后,一般说来还比较严格;但利润的上缴,则有较大弹性。至于拖欠税利的问题,也屡有发生。3亏损补贴由计划确定,原则上由财政拨款,其他补贴则较少;但信贷制度极软,确无还款能力的企业也能得到贷款,推迟还款或不履行还款义务的现象并不罕见。,由于以上情况,前面举出的不等式,对企业
5、实际上没有多大的约束力。在投资饥渴和软预算约束的情况下,货币供求的失衡则难以避免。对于投资扩张,有流传甚广的概括,即“基建挤财政,财政挤银行,银行发票子”。至于日常资金的短缺,事实上最后也都是由信贷途径,即扩大货币供给的途径解决。,四、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表现的差异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货币均衡和非均衡,在表现方面有明显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于剖析双重体制下的货币均衡问题有所帮助。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集中计划体制国家,货币供求均衡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货币供给经常偏多,而且供给过多的失衡程度可以长期保持在较严重的水平上。,在市场经济中,一个阶段中可能以货币供给过多为主要
6、面,也可能以供给不足为主要面,但其间总有供给过多与供给不足的经常交替。2货币供求的均衡和非均衡,在集中计划体制国家,并不直接表现在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上。由于对价格的计划管理,货币供应增长过快,并不引发明显的物价上涨,而是表现为商品供给短缺、普遍的票证配给制度、购买排队以及国家牌价与黑市价之间悬殊的价差等。至于货币供给过多,更不会引起利率下降。,3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均衡与否的信号,而且在货币供求由失衡趋向均衡的调整过程中,还有调节功能。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会导致对收益预期的变化,从而引起经营规模的变化,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变化,结果则会调整货币供求的对比。利率的作用更直接:高利率
7、促使货币供给增加而抑制对货币的需求;低利率的效应则是反方向的变化。这是经济自调节的机制。,在集中计划经济体系中,对于货币供求对比的调节则主要靠直接的计划方法和行政性措施。与此同时也往往采取调整计划价格和利率的做法,不过是辅助性的。,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一、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内在联系 社会总需求,其构成,通常归并为以下四项:(1)消费需求C,(2)投资需求,(3)政府支出G,(4)出口需求X。设总需求为D,则:D政府支出G可分解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在把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封闭体系考察时,X这个国际交流的因素也可略去。所以,在分解为构成因素进行研究时,可仅就投资与消费两个方面进行
8、分析。,但不论如何划分,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货币。而货币供给都是通过银行体系的资产业务,其中主要是贷款活动创造出来的。因此,有这样的逻辑关系:银行贷款活动调节货币供给规模,货币供给规模又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水平。然而可能出现另外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币供给,这则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强,或产生财政赤字,要求提供补充的货币供给予以弥补,或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结果货币供给过多并从而造成总需求过旺的局面。这两种情况在我国经济中都曾交替发生过。,二、社会总供给与对货
9、币的需求 在第九章,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货币需求问题。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系可简化为两个方面:商品、服务运动的方面和货币运动的方面。货币方面的任务就是通过货币与实际部门资源的对流保证商品服务这个实际方面的正常运转。显然,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产流程。,这是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发点。然而,宏观的货币需求是通过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体现出来的。只有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才能直接引出货币供给;能否使货币供给为流通所吸纳,也取决于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企业有紧迫的投资需求,需要更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货币 均衡 社会总需求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45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