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ppt
《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第一节 概述,(1870-1961)(1854-1915)19世纪末,在发现体液免疫后不久,Bordet 即证明,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Ehrlich称为补体(complement,C)。定义: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的总称,又称为补体系统。,一、补体系统的组成,1 补体的固有成分:指存在与体液中、参与补体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如:C1C92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如:C4bp3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应的
2、受体。如:C3bR,二、补体系统的命名,参与补体系统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q、r、s)、C2C9;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如C3bBb;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补体系统的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H因子、P因子等;补体调节蛋白以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等;,三、补体系统的理化性质,多数属球蛋白,少数属或球蛋白;各补体成分的分子量及血清含量不一,C3含量最高;D因子最低。分子量最大的是C4bp
3、;最小的是D因子。补体含量最丰富的动物是豚鼠。均对热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主要由肝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产生。,四、补体系统的基本特征,含量相对稳定性激活的连锁反应性效应的放大性作用的两面性反应的局限性性质的不稳定性,五、几种重要补体成分的结构,C1q的结构,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分子的FC段结合才能活化。,IgM激活补体的能力强于IgG。,结构图,chain,chain,参与C3和C5转化酶的形成,过敏毒素,结构图,参与C3和C5转化酶的形成,过敏毒素,补体C3的裂解图,B因子结构及其功能,B因子为存在于血清的单链糖蛋白。,C5结构示意图 C5为2肽链结构,分别为、链。,
4、C9,穿孔素(Perforin)C9和穿孔素结构类似,均为单链结构,N端以亲水性氨基酸为主,C端均以疏水性氨基酸为主。被活化后形成管状结构的多聚体,由10个以上的单体分子组成,可通过其疏水性的C末端插入细胞膜,导致细胞溶解。,N,C,亲水区,疏水区,MBL结构示意图,依据补体激活过程的起始顺序不同,可分为三条途径:1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classical pathway);2由MBL等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的途径,凝集素途径;3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面,而从C3开始激活 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共同的末端通路(terminal pa
5、thway),即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的形成及其溶细胞效应,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classcial pathway),激活物与激活条件免疫复合物(IC)是经典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其触发C1活化的条件为:C1仅与IgM的CH3区或某些IgG亚类的(IgG1、IgG2、IgG3)的CH2区结合才能活化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激活补体,只有抗原抗体复合物(Fc段发生构象改变)才能触发补体激活。,抗原抗体复合物,C1qrs C1qrs,C4 C4b,C4b2b(经典途径C3转化酶),C3 C3b C3a,C5b6789 C5b6
6、78C5b67 C5b C5C4b2b3b(MAC)(经典途径C5转化酶)C5a,C2a,C4a,C2 C2b,+,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lectine pathway),病原微生物入侵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TNF-、IL-1、IL-6 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e)肝脏合成急性期蛋白(包括参与补体激活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MBL(mannan-binding lectine),纤维胶凝蛋白(ficolin),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某些细菌、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的IgA和IgG4以及其他
7、哺乳动物细胞可为补体的级联激活反应提供接触表面。不需通过C1q的活化,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经典途径或自发产生,C3b,C3bBb,C3bBbP,B因子,D因子,备解素P,C3 C3bC3a,放大机制,C3bnBb,Ba,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全部三条补体活化途径均可形成C5转化酶,裂解C5,这是级联反应最后一个酶促步骤;此后的过程只涉及完整蛋白成分的结合与聚合,并形成两类末端产物(根据激活发生的部位不同):,脂质双层 C59(膜攻击复合物,MAC)血清 SC5b7、SC5b8、SC5b9(与S蛋白形成亲水的、无溶细胞活性的复合物),MAC的组装,
8、C5a C5转化酶 C5b+C6+C7 C5b67(插入脂质双层中)+C8 C5b678+多聚C9(即MAC)MAC效应机制:,MAC在膜上形成小孔使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胞膜,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此外,还可导致致死剂量的钙离子被动弥散至胞内,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三条途径的不同点,*三条途径的相同点,都需要C3参与都需要激活物质的激活都经过共同的末端效应最终发生的生物学效应相同,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一、补体的自身调控,补体激活过程中生产的某些中间产物极不稳定,成为级联反应的重要自限因素。触发补体活化的表面也有一定的要求。,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作用:平衡补体的激
9、活与抑制,从而既防止对自身的伤害,又有效的杀灭外来病原体。分类(根据作用特点不同):,防止或限制补体在液相中自发激活的抑制剂;抑制或增强补体对底物正常作用的调节剂;保护机体组织细胞免遭补体破坏作用的抑制剂。,(一)经典途径的调节,1.C1 抑制分子(C1 inhibitor,C1INH)C1INH可与活化的C1r和C1s以共价键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使C1r和C1s失去酶解正常底物的能力。其次,C1INH还可有效的将与IC结合的C1大分子解聚,并可明显缩短C1的半寿期。,2.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形成(1)C4结合蛋白(C4 binding protein,C4bp)与补体 受体1(compl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补体 分子 及其 生物学 效应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43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