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的结构与缺陷.ppt
《薄膜的结构与缺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薄膜的结构与缺陷.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八章 薄膜的结构与缺陷,2023/9/28,1,8-1 薄膜的结构8-2 薄膜的缺陷8-3 薄膜结构和组织的分析方法,2,薄膜的结构与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薄膜的性能,因此对薄膜结构与缺陷的研究一直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2023/9/28,2,3,8-1 薄膜的结构,薄膜结构因研究对象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组织结构、晶体结构、表面结构。一薄膜的组织结构 指它的结晶形态。无定形结构 多晶结构(包括纤维结构)单晶结构,3,1无定形结构(非晶结构或玻璃态结构)无定形近程有序,长程无序,23个原子距离内原子排列是有秩序的,大于这个距离其排列是杂乱无规则的。如:非晶半导体薄膜、非晶稀土-过渡金属磁
2、光薄膜,某些阳极氧化膜 类无定形由无序排列的极其微小(2nm)的晶粒组成,其X射线和电子束的衍射图像发生严重弥散而类似于无定形结构。如:高熔点金属薄膜、高熔点非金属化合物薄膜、碳、硅、锗的某些化合物薄膜,两个不相容材料的共沉薄膜。,4,5,无定形结构薄膜在环境温度下是稳定的。两种结构:不规则的网络结构(玻璃态)主要出现在氧化物薄膜、元素半导体薄膜和硫化物薄膜中。随机密堆积的结构主要出现在合金薄膜之中。不规则的网络结构是两种互相贯通的随机密堆积结构组成的。这些随机结构的特征是缺乏连续的长程有序性。在x 射线衍射谱图中,呈现很宽的漫散射峰,在电子衍射图中显示出很宽的弥散性光环。,6,形成无定形薄膜
3、的工艺条件:降低吸附原子的表面扩散速率。方法:降低基体温度Ts、引入反应气体和掺杂。实例:A、硫化物和卤化物薄膜在基体温度低于77K时可形成无定形薄膜。B、10-210-3Pa氧分压中蒸发铝、镓、铟等超导薄膜,由于氧化层阻挡晶粒生长而形成无定形薄膜。C、83%ZrO2-17%SiO2的掺杂薄膜中,由于两种沉积原子尺寸的不同也可形成无定形薄膜。,2023/9/28,6,7,2.多晶结构 多晶结构薄膜是由若干尺寸大小不等的晶粒所组成。晶粒尺寸一般在10-100nm,亦称为微晶薄膜(如低熔点金属薄膜)。晶粒特别小(10nm)的薄膜,称为超微粒薄膜。在薄膜形成过程中生成的小岛就具有晶体的特征(原子有规
4、则的排列),由众多小岛聚结形成薄膜就是多晶薄膜。真空蒸发与溅射法制成的薄膜多属于这种结构。分类:按微晶的排列情况:无序多晶薄膜(包括多熔点金属薄膜)晶粒择优取向薄膜(包括锥形结构、纤维结构和柱状结构),2023/9/28,7,在多晶薄膜中,常常出现一些块状材料中未曾发现的介稳相结构。例如在ZrO2薄膜中常存在着介稳四方相。当四方相朝单斜相转变时伴随有4的体积膨胀。在ZrO2中掺入Y2O3后可防止介稳相产生而形成稳定的立方相。形成介稳相的原因可能是沉积工艺条件、基体、杂质、电场和磁场等引起的。但通过退火热处理可使介稳相转变成稳定的正常结构。,8,晶界:多晶薄膜中不同晶粒间的交界面称为晶粒间界,或
5、称晶界。具有与晶粒内部不同的特征。晶界特点:由于晶界中晶格畸变较大,晶界上原子的平均能量高于晶粒内部原子的平均能量,它们的差值称为晶界能。由于晶界中原子排列不规则,其中有较多的空位。微量杂质原子常富集在晶界处,杂质原子沿晶界扩散比穿过晶粒要容易。多晶薄膜中晶粒间界原子扩散的研究方法包括建立解析数学模型和实验技术。,9,10,3纤维结构 纤维结构薄膜 是晶粒具有择优取向的薄膜。属于这种结构的有各种压电微晶薄膜 根据取向方向、数量的不同分为:单重纤维结构 双重纤维结构。单重纤维结构:晶粒只在一个方向上择优取向,有时称为一维取向薄膜。双重纤维结构:在两个方向上有择优取向,有时称为 二维取向薄膜。在非
6、晶态基体上,大多数多晶薄膜都倾向于显示出择优 取向。薄膜中晶粒的择优取向可发生在薄膜生长的各个阶段:初始成核阶段、小岛聚结阶段和最后阶段。,2023/9/28,10,11,若吸附原子在基体表面上有较高的扩散速率,晶粒的择优取向可发生在薄膜形成的初期阶段。在起始层中原子排列取决于基体表面、基体温度、晶体结构、原子半径和薄膜材料的熔点。如果吸附原子的表面扩散速率小,初始膜层不会产生择优取向。当膜层较厚时,则形成强烈的对着蒸发源方向的取向。晶粒向蒸发源的倾斜程度依赖于基体温度、气体原子入射角度和沉积速率等。,2023/9/28,11,12,4单晶结构 原子高度有序排列。单晶结构薄膜多由外延工艺制作。
7、外延生长单晶薄膜条件:a、吸附原子必须有较高的表面扩散速率,因此 沉积速率和基体温度 Ts 是重要因素。b、基体与薄膜材料的结晶相容性。晶格失配数 m=(b-a)/a,m值越小,一般 地说其外延生长就越容易实现。C、基体表面清洁、光滑和化学稳定性好。,2023/9/28,12,13,2023/9/28,13,外延温度:要得到单晶膜,基底必须保持的最低临界温度。需要外延温度的原因:在这温度以上能保证沉积原子有足够的条件迁徙,扩散到表面上稳定的位置,排列到晶体格点中去。外延温度不仅取决于基底与薄膜材料的组合还取决于基底表面是否有污染,以及蒸镀速度。,14,15,二薄膜的晶体结构 薄膜的晶体结构是指
8、薄膜中各晶粒的晶型状况。晶体的主要特征是其中原子有规则的排列。由于晶体结构具有对称性,可以用三维空间中的三个矢 量a、b、c 以及对应的夹角、来描述。其中a、b、c是晶格在三维空间中的基本平移量,称为 晶格常数。在大多数情况下,薄膜中晶粒的晶格结构与块状晶体是 相同的。(7个晶系14 种布拉非格子)不同之处:1、晶粒取向和晶粒尺寸不同。2、晶格常数不同。,2023/9/28,15,16,原因:晶格常数不匹配 晶格常数失配数 m=(b-a)/a 当m2%时,晶格畸变层厚度为n个 当m4%时,晶格畸变层厚度可达几百 当m12%时,晶格畸变到完全不匹配 薄膜中有较大的内应力和表面张力 简单理论计算:
9、设基体表面一个半球形晶粒,半径为r,单位长度表面自由能为。表面张力作用对晶粒产生的压力 f 为,承受压力的面积,2023/9/28,16,17,压力强度,由虎克定律,(8-1),(8-2),(8-3),EV 薄膜弹性系数,将式(8-1)代入式(8-2),说明晶格常数变化比(即应变)与半径 r 成反比,r 越小,越大。说明薄膜中晶格常数不同于块状材料的晶格常数。热胀系数不同,2023/9/28,17,18,三、薄膜的表面结构1、表面形态(1)不连续膜(岛状、颗粒),一般厚度较小,50以下。(2)多孔网状膜(3)连续状膜 热力学能量理论分析:理想的薄膜表面应具有最小表面积,才能使其总能量达到最低值
10、,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实际情况:薄膜的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厚度在各处不均匀。若薄膜的平均厚度为d,它按无规则变量的泊松几率分布,由此可得到膜厚的平均偏离值 薄膜的表面积随着其厚度的平方根值而增大。,2023/9/28,19,但由于入射原子沉积到基体表面上之后,释放出能量就吸附在基体表面上。然后依靠横向扩散能量在表面上作扩散,占据表面上的一些空位,使薄膜表面上的谷被填平,峰被削平,导致薄膜表面面积不断缩小,表面能逐步降低。由于吸附原子在表面上扩散,还能使一些低能晶面(低指数晶面)得到发展。在基体温度较高时,生长最快的晶面能消耗生长较慢的晶面,导致薄膜的粗糙度进一步增大。此种结构常在基体温度较高
11、情况出现。基体温度较低时,易发生吸附原子在表面横向扩散能量 较小,所得表面积较大,易形成多孔结构薄膜。微孔内表面积很大,可延续到最低层,与微观结构中的柱状体结构一致。,2023/9/28,19,实验验证:当入射原子在基片上的表面运动能力很小时,所成薄膜的表面积很大。薄膜的表面积随膜厚成线性增大,以致较厚的薄膜的实有面积与几何面积之比可能大于100。,20,表面积随膜厚成线性增大,表明薄膜是多孔结构,能吸附气体的内表面积很大。,原因解释:阴影效应 在沉积过程中,基片表面优先生长出许多峰状微小晶粒,由于阴影效果,遮住了相邻的晶粒使继续入射的原子达不到其表面,使薄膜表面凹凸不平,内部出现大缺陷。,2
12、1,22,2023/9/28,22,23,若沉积薄膜时真空度较低,由于残余气压过高,入射的气相原子和残余气体分子相碰撞,先在气相中凝结成烟尘然后再到达基体表面沉积形成薄膜。由于这种在薄膜中尘粒聚积松散,这种薄膜也是多孔性的。在基体温度较低时,也易出现这种多孔性结构。,2023/9/28,23,24,由于薄膜表面结构和构成薄膜整体的微型体状密切相关,大多数蒸发薄膜具有下述特点:(1)呈现柱状颗粒和空位组合结构;(2)柱状体几乎垂直于基体表面生长,而且上下两 端尺寸基本相同。(3)平行于基体表面的层与层之间有明显的界面。上层柱状与下层柱状体并不完全连续生长。具上述特点的薄膜微型结构用结构区域模型进
13、行分析研究。,2023/9/28,24,25,(1)结构区域模型(以蒸发为主),2023/9/28,25,26,所有真空蒸发薄膜都呈现柱状结构。金属膜和介质膜,决定其微观结构的重要参数是基体温度Ts 和蒸发材料熔点温度Tm的比值Ts/Tm。当Ts/Tm 小于0.45时,薄膜就呈现柱状结构。以温度划分:区域 1 柱体和空隙 一般都在此区域基体温度下淀 积,柱状体截 面直径为几百,柱状体之间有明 显界面。区域 2 致密的柱体 区域 3 多晶状态 区域 4 玻璃态,2023/9/28,26,27,2、修正后的结构区域模型,2023/9/28,27,28,同时考虑了Ts/Tm 和 工作气体压力因素区域
14、 1 Ts/Tm较低,吸附原子表面扩散不足以克服阴影效 果时薄膜形成生长的区域。阴极溅射时,若工作气体压力较高,也会促进区域1的成长。随着TsTm值的增加,柱状体截面直径增大,使正在生长的表面高处比低谷处能接收更多的入射气相原子,阴影效果促使晶粒间界变得稀疏。当入射气相原子倾斜入射时现象更明显。区域1的形成还和下列因素有关:膜层表面粗糙度、初始生长的晶核形状、不均匀基体上的择优成核、基体表面粗糙度和薄膜择优取向生长等。特点:由空间隔开的锥状晶粒组成的多孔结构,内部结构不分明,位错密度较高。,2023/9/28,28,区域 T 由紧密堆积的纤维状晶粒组成的结构,可看作区域1 在Ts/Tm 值为0
15、时在非常光滑基体上形成的极限形式。是区域1结构中晶粒尺寸小到难以分辨时呈现的纤维结构。当入射气相粒子流垂直入射沉积在较光滑、均匀的基体表面上时,在吸附原子的表面扩散速率大到足以克服由基体和初始成核引起的表面粗糙度的Ts/Tm值的温度下,可形成接近区域1 的结构。特点:晶粒间界致密,机械性能好。,29,区域 2 在基体温度较大,或沉积吸附原子在基体表面上扩散速率较大的情况下形成的无孔洞区。区域2定义为生长过程是由吸附原子的表面扩散所支配的TsTm范围。它是由晶粒间界特别致密的柱状晶粒所组成。位错主要存在于晶粒间界区域。随着TsTm值的增大,晶粒尺寸也不断增大。当TsTm值较高时,晶粒尺寸可以超过
16、膜层厚度导致膜层表面呈现凸凹不平。,30,区域 3 再结晶区,体内扩散对膜层最终结构起主要影响的Ts/Tm区。由纯金属膜形成的等晶轴区域3的TsTm值大约为0.5左右。出现再结晶时的TsTm值由所存贮的转换能决定。块状材料的再结晶大约在TsTm大于0.33时出现。然而,在同时用离子轰击的冷基体上,沉积的铜膜在室温下就可观察到再结晶现象。薄膜在高温再结晶时其结构无需等轴化。如果薄膜沉积过程中产生了高晶格转换能的部位,可能产生再结晶使晶粒等轴化。溅射薄膜通常都是柱状晶粒的形貌。,31,薄膜微观结构总结:在低温时,由于吸附原子表面扩散速率减小,成核数目有限,容易生长成锥状晶粒结构。这种结构不致密,在
17、锥状晶粒之间有直径可达几百埃的纵向气孔。这种结构称为葡萄状结构(区域1),其位错密度高,残余应力大。随着基基体温度升高,吸附原子表面扩散速率增大,结构形貌转移到T 区。形成晶粒间界较模糊的紧密堆积纤维状晶粒结构。然后可转变为相当于区域2 的完全致密的柱状晶体结构。如果温度继续升高,由柱状晶粒尺寸随凝结温度升高而增大,其结构变成等轴晶形貌即区域3。,32,利用晶粒直径的对数和区域2、区域3沉积温度的倒数作图得到的直线关系可计算出活化能。从计算结果发现,在区域2中晶粒生长的活化能相当于表面扩散活化能。产生区域3晶粒的活化能则相当于体积自扩散的活化能。,33,34,3、表征薄膜微观结构的物理参数 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薄膜 结构 缺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43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