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II.ppt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II.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II.ppt(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三章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溅射法及其他PVD方法,利用带有电荷的离子在电场中加速后具有一定动能的特点,将离子引向欲被溅射的物质做成的靶电极。在离子能量合适的情况下,入射离子在与靶表面原子的碰撞过程中将后者溅射出来。这些被溅射出来的原子带有一定的动能,并且会沿着一定的方向射向衬底,从而实现薄膜的沉积。,2,3,随着退火温度升高,4,第一节 气体放电现象与等离子体 第二节 物质的溅射现象 第三节 溅射沉积装置 第四节 其他PVD方法,5,第一节 气体放电现象与等离子体,一、气体放电现象 二、气体放电过程 三、辉光放电现象及等离子体鞘层 四、非自持放电与自持放电,6,7,一、气体放电现象(g
2、as discharge),原子激发能(excitation energy):原子中电子从基态能级激发到激发态能级所需能量。原子电离能(ionization energy):原子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而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碰撞电离、光电离(中性复合、激发态恢复导致分级电离)、热电离。金属(阴极)表面电离能(逸出功work function,work of emission):金属表面释放电子所需能量。正离子碰撞阴极(一个以上电子)、光电效应、强场(103kV/cm)发射(field emission)、热电子发射。,8,气体放电中的碰撞过程,等离子体中高速运动的电子与
3、其他粒子的碰撞是维持气体放电的主要微观机制。1、弹性碰撞 2、非弹性碰撞,9,1、弹性碰撞 参加碰撞的粒子的总动能E和总动量P保持不变,并且不存在粒子内能的变化,即没有粒子的激发、电离或复合过程发生。在两个粒子的弹性碰撞过程中,运动着的粒子1将部分动能转移给静止着的粒子2,碰撞后的能量满足如下的关系:,其中M为相应粒子的质量,E为粒子在碰撞后的动能,为碰撞前粒子1与运动方向与碰撞瞬间两粒子中心连线的夹角。,10,辉光放电等离子体中大多数碰撞:高速电子与低速原子和离子的弹性碰撞,由于M1M2,(电子质量远小于原子和离子质量),表明:气体分子和离子从高速运动的电子处获得的能量较小,或者说每次碰撞发
4、生能量大转移是极小的,不会造成气体分子的电离。,11,由于M2/(M1+M2)近似等于1,而(1/2)M1v12正是碰撞前电子的动能,因此非弹性碰撞可以使电子将大部分能量转移给其他质量较大的粒子,如离子或原子引起其激发或电离。因此电子与其它粒子的非弹性碰撞过程是维持溅射自持放电过程的主要机制。,2、非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有部分电子动能将转化为粒子的内能增加U,其最大值为:,12,(3)分解反应:在这一碰撞过程中,分子被分解成为两个反应基团,其化学活性将远高于原来的分子。,(2)激发过程:其中的星号表示相应的粒子已处于能量较高的激发态。,(1)电离过程:这一过程使得电子数目增加,从而使得放电过程
5、得以继续,上式的反过程被称为复合。,13,二、气体放电基本过程,假设有一个直流放电系统,设电极之间电动势为E,直流电源提供电压V和电流I,并以电阻R作为限流电阻,则 V=E-IR,14,1、开始时:电极之间几乎没有电流通过,只有极少量的电离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运动,在宏观上表现出很微弱的电流。2、随着电压的逐渐升高:电离粒子达到饱和,电流达到一个饱和值,它取决于气体中原来已经电离原子数。,放电过程的五个阶段:,15,3、当电压继续升高时:离子与阴极之间以及电子与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变得重要起来。1)电子碰撞开始导致气体分子电离,2)离子对于阴极的碰撞产生二次电子 结果:碰撞过程导致离子和电子 数
6、目呈雪崩式的增加。这时,放电电流 I 迅速增加,电压U变化不大。这种放电过程被称为汤生放电(Townsend discharge)。,16,关于电晕:在110kV以上的变电所和线路 上,时常能听到“咝咝”的放电声和淡蓝色的光环,这就是电晕。电晕的产生是因为不平滑的导体产生不均匀的电场,在不均匀的电场周围曲率半径小的电极附近当电压升高到一定值时,由于空气游离就会发生放电,形成电晕。,在汤生放电的后期,放电开始进入电晕(corona)放电阶段。这时,在电场强度较高的电极尖端部位开始出现一些跳跃的电晕光斑,因此,这一阶段被称为电晕放电。,17,4、辉光放电(glow discharge)(1)正常辉
7、光放电 汤生放电之后,气体突然发生放电击穿(breakdown)现象。电路的电流大幅度增加,同时放电电压显著下降。这是由于这时的气体已被击穿,因而气体电阻将随着电离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放电区由原来只集中于阴极的边缘和不规则处变成向整个电极上扩展。在这一阶段,导电粒子的数目大大增加,在碰撞过程中的能量也足够高,因此会产生明显的辉光。,18,(2)异常辉光放电 电流的继续增加将使得辉光区域扩展到整个放电长度上,辉光亮度提高,电流增加的同时电压也开始上升。这是由于放电已扩展至整个电极区域以后,再增加电流就需要相应地提高外电压。(注:一般溅射法常采用异常辉光放电,实现大面积均匀溅射和薄膜沉积。),19
8、,5、随着电流的继续增加,放电电压将再次突然大幅度下降,电流剧烈增加。表明等离子体导电能力进一步提高。等离子体分布区域发生急剧收缩,阴极表面开始出现很多小的、孤立的电弧放电斑点。这 时,放电现象开始进入电弧放电阶段(arc discharge)。,20,假设真空放电室中安置两个电极,通入压强为0.1-10Pa的Ar,当外加直流高压超过着火电压时,气体就由绝缘体变成导体,电流突然上升,两极间电压突然下降,此时两极间就会出现明暗相间的光层,这就是辉光放电。,三、辉光放电现象及等离子体鞘层,21,辉光放电区域划分从阴极至阳极依次为:阿斯顿暗区,阴极辉光区,克鲁克斯阴极暗区,负辉光区,法拉第暗区,正辉
9、光区,阳极暗区和阳极辉光区共八个发光强度不同的区域。,22,辉光放电时区域的典型划分:暗区相当于离子和电子从电场获取能量的加速区。辉光区相当于不同粒子发生碰撞、复合、电离的区域。阴极辉光是由向阴极运动的正离子与阴极发射出的二次电子发生复合所产生的。阴极暗区是二次电子和离子的主要加速区,该区电压降占整个放电电压的大部分。负辉区是发光最强的区域,是已获加速的电子与气体原子发生碰撞而电离的区域。,23,等离子体是具有一定导电能力的气体。它是一种由离子、电子以及中性原子和原子团(cluster)组成,而宏观上对外呈现出电中性的物质存在形态。是物质存在的又一种聚集态。所以人们又把等离子体称为物质的第四态
10、,或称为等离子态。,等离子体(plasma),24,等离子体的获得方法:1)热致电离产生等离子体:任何物质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后都能产生电离。当粒子所具有的动能,在粒子间的碰撞中足以引起相碰粒子中的一个粒子产生电离时,才能得到等离子体。2)气体放电产生等离子体:在工程上和实验室广泛采用的是气体放电方法产生等离子体。,性质:1、各种带电粒子之间存在着静电相互作用,对外显示出整体连续性。2、质量较大的重粒子,包括离子、中性原子和原子团的能量远远低于电子的能量,处于非热平衡状态。,25,电子与离子具有不同速度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形成所谓的等离子鞘层(sheath),即任何处于等离子体中或其附近的物体都呈现
11、出负电位,并且在物体的表面附近出现正电荷积累。,26,气体放电有自持放电和非自持放电两种。非自持放电:靠外界电离因素(如火焰、紫外线、伦琴射线或放射性等)的作用,使气体电离而产生导电的。当消除外界因素后,则放电就停止。自持放电:不依赖外界电离条件仅由外施电压作用即可维持的一种气体放电。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等离子体时,普遍采用气体自持放电过程,如火花放电、电弧放电和辉光放电等。,四、非自持放电与自持放电,27,气体放电条件,只有当气体压力和电极间距的乘积pd为某一数值时,气体最容易发生放电击穿。描述这一规律的曲线叫帕邢(Paschen)曲线。相应的规律叫帕邢规律。,28,气体击穿电压:汤生放电理论的
12、适用范围:气压较低、pd值较小。pd过小或过大,放电机理将出现变化。,29,均匀电场气体放电的汤生放电理论 非自持放电电流I=I0ed,其中为电离系数:,它代表一个电子沿着电场方向行经1 cm长度上,平均发生的碰撞电离次数。,30,非弹性碰撞过程的分类过程:电子碰撞电离引起电子崩;过程:正离子碰撞电离引起离子崩;过程:正离子撞击、光电效应引起阴极表面电离 综合考虑过程和过程后的放电电流 I=I0ed/1-(ed-1)系数 表示折算到每个碰撞阴极表面的正离子,阴极金属平均释放出的自由电子数。,31,自持放电条件:(ed-1),ed 1 ed-1是从阴极产生的一个电子消失在阳极之前,由过程所形成的
13、正离子数;(ed-1)则表示这些正离子消失在阴极之前,由过程又在阴极上释放出的电子数。,32,每个电子消失时,都能由自身引起的过程重新造出一个“替身”,这样就能不再凭借外电离因素,而依靠放电间隙本身的过程使电离维持发展,即转入自持放电。受空间电荷(鞘层)的影响,放电转入自持后电流不是趋于无穷大,而是只建立起一定的放电电流。,33,第二节 物质的溅射现象,一、简 介二、溅射产额三、合金的溅射和沉积,34,溅射(sputtering)法的原理:,利用带有电荷的离子在电场中加速后具有一定的动能的特点,将离子引向欲被溅射的靶电极。在离子能量合适的情况下,入射的离子将在与靶表面的原子的碰撞过程中使后者溅
14、射出来。这些被溅射出来的原子将带有一定的动能,并且会沿着一定的方向射向衬底,从而实现在衬底上薄膜的沉积。,一、简 介,35,36,直流电压作用下的溅射现象:,1、靶材:阴极(cathode)衬底:阳极(anode)或悬浮电极 2、靶材与衬底之间加有数千伏的直流电压3、预抽真空以后充入适当的惰性气体(如Ar)4、极间高压作用下阴极发射电子(含二次电子),电子与Ar原子碰撞并使后者电离为Ar+离子5、电子飞向阳极,Ar+离子在高压电场的加速作用下高速飞向作为阴极的靶材,并在与靶材的撞击过程中释放出其能量。离子的高速撞击使大量的靶材原子获得了相当高的能量,使其可以脱离靶材的束缚而飞向衬底。,37,正
15、向大角散射,碰撞和通道效应引起的离子注入,多级碰撞散射,表面多原子散射,表面吸附杂质的去除和表面活化,表面原子溅射位移,溅射和原子位移诱发空位,吸附杂质注入,薄膜物质原子的自注入,表面扩散和溅射引起的空位填充,抑制岛状组织生长,离子轰击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38,39,发生哪种物理过程取决于入射离子的种类和能量。溅射对应的离子能量区域为几十几万eV。,40,对于溅射过程来说发生的重要现象:1)物质的溅射;2)二次电子的发射。(离子轰击引起二次电子发射,这些电子在电场作用下获得能量进而参与气体分子的碰撞,并维持气体的辉光放电过程。),41,二、溅射产额,溅射是一个离子轰击物质表面,并在碰撞过程中
16、发生能量与动量转移,最终将物质表面原子激发出来的复杂过程。,溅射产额衡量溅射过程效率的一个参数。,42,溅射产额影响因素,入射离子能量入射离子种类和被溅射物质种类离子入射角度靶材温度,43,1、入射离子能量,44,(1)只有当入射离子的能量超过一定的阈值(threshold)以后,才会出现被溅射物质表面原子的溅射;(2)每种物质的溅射阈值与入射离子的种类关系不大,但与被溅射物质的升华热有一定比例关系;(3)能量达到10keV左右的时候趋于平缓;(4)当入射离子的能量达到100keV左右时,入射离子将进入被轰击物质内部,即发生了离子注入(ion implantation)现象。,45,2、入射离
17、子种类和被溅射物质种类,相同入射离子,不同被溅射物质。,结论:元素的溅射产额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即随着元素外层d电子数的增加,其溅射产额提高。,46,结论:(1)使用惰性气体作为入射离子时,溅射 产额较高;(2)重离子的溅射产额明显高于轻离子;(3)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多数情况下使用Ar离子作为溅射沉积时的入射离子。,相同被溅射物质,不同入射离子,47,3、离子入射角度对溅射产额的影响,结论:(1)随着离子入射方向与靶面法线间夹角的增加,溅射产额是呈1/cos规律的增加;(2)当接近80时,产额迅速下降。,48,在溅射过程中,溅射原子的运动方向呈现如图所示的角度分布。与蒸发条件下被蒸发原子运动方向
18、的角分布形式稍有不同,溅射原子方向呈现欠余弦分布,即在表面法线方向上溅射产额稍低。元素的溅射产额多处于0.01-4之间。,49,4.靶材温度对溅射产额的影响,结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溅射产额与靶材温度的关系不大,但当温度上升到一定水平后溅射产额会急剧上升。,50,三、合金的溅射和沉积,1、溅射法易于保证所制备薄膜的化学成分与靶材基本一致。原因:(1)与不同元素溅射产额间的差别相比,元素之间在平衡蒸气压方面的差别太大,但是溅射产额方面差别小。(2)溅射过程中靶物质的扩散能力较弱。由于溅射产额差别造成的靶材表面成分的偏离很快就会使靶材表面成分趋于某一平衡成分,从而在随后的溅射过程中实现一种成分的
19、自动补偿效应,结果是,尽管靶材表面的化学成分已经改变,但溅射出来的物质成分却与靶材的原始成分相同。,51,2、溅射过程中入射离子与靶材之间有很大能量的传递,其后果为(1)提高了原子自身在沉积表面的扩散能力;(2)引起衬底温度的升高。引起衬底温度升高的能量有以下三个来源:(1)原子的凝聚能;(2)沉积原子的平均动能;(3)等离子体中的其它粒子,如电子、中性原子等的轰击带来的能量。,52,1.沉积原子的能量高,薄膜的组织更致密、附着力更强;2.制备合金薄膜时,成分的控制性好;3.溅射的靶材可以是极其难熔的材料,可以制备高熔点物质的薄膜;4.利用反应溅射技术从金属元素制备化合物薄膜;5.被沉积的原子
20、携带能量,有助于改进复杂形状表面的覆盖能力,降低薄膜表面粗糙度。,与蒸发法相比,溅射法的主要特点:,53,第三节 溅射沉积装置,一、直流溅射二、射频(radio frequency-RF)溅射三、磁控溅射(magnetron sputtering)四、反应溅射(reactive sputtering)五、中频溅射与脉冲溅射六、偏压(bias voltage)溅射七、离子束溅射(ion beam sputtering),54,一、直流溅射,典型溅射条件:工作气压10Pa,溅射电压3kV,靶电流密度0.5mA/cm2,薄膜沉积速度0.1um/min。,55,主要影响因素:气体压力,56,1、在较低
21、的气压条件下:电子的自由程较长,电子在阳极上消失的几率较大,通过碰撞过程引起气体分子电离的几率较低;而离子在阴极上溅射的同时发射出二次电子的几率又由于气压较低而相对较小。结果:低压条件下溅射速率很低。,57,2、随着气体压力的升高:电子的平均自由程减小,原子的电离几率增加,溅射电流增加,溅射速率提高。3、气体压力过高时:溅射出来的靶材原子在飞向衬底的过程中将会受到过多的散射,因而其沉积到衬底上的几率反而下降。因此随着气压的变化,溅射沉积的速率会出现一个极值。,58,直流溅射优缺点,优点:设备简单应用:沉积各类合金薄膜,要求靶材导电缺点:1、不能独立地控制各个工艺参数,包括阴极电压、电流以及溅射
22、气压。2、使用的气体压力较高(10Pa左右),溅射速率低,薄膜容易受污染。改进方法:1.增加一个发射电子的热阴极和一个辅助阳极,构成三极或四极溅射装置。2.提高辅助阳极的电流密度,59,60,二、射频(radio frequency-RF)溅射,1、当交流电源的频率低于50Hz时,气体放电情况与直流溅射相同。2、当频率超过50Hz时,有两个变化出现:(1)在两极之间不断振荡运动的电子将可从高频电场中获得足够的能量并使得气体分子电离,而由电极过程产生的二次电子对于维持放电的重要性相对下降。(2)高频电场可以经由其他阻抗形式耦合进入沉积室,而电极不必一定要是导电体。(国际标准工作频率为FCC建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薄膜 物理 沉积 II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43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