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形成与破坏.ppt
《臭氧层形成与破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臭氧层形成与破坏.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臭氧层形成与破坏 环评3101第三小组 刘尧芳 夏淑萍 蒋雨栖 何伟伟 张斌,目 录,案例导入,南极上空出现历史上最大臭氧空洞,南极大陆的面积约为1 4 0 0 万平方公里,其上空的臭氧层保护着地球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侵害。但日本气象厅根据观测说,今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的扩展比往年提前了1 2 周,空洞面积在9 月1 0 日已超过1 9 9 8 年2 7 2 4万平方公里的高峰值,达2 9 1 8 万平方公里,约为南极大陆面积的2.0 8 倍。1 9 9 8 年高空臭氧的被破坏量为8 9 0 8 万吨,为历史之最。但观测表明,2000年9 月1 2 日的高空臭氧的被破坏量突破了这一记录,达到
2、9 6 2 2 万吨,创历史新高。,案例分析,美国科学家莫里纳和罗兰德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俗称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证实,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根本原因。那么,氟里昂和哈龙是怎样进入平流层,又是如何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呢?,就重量而言,人为释放的CFC和Halon的分子都比空气分子重,但这些化合物在对流层是化学惰性的,即使最活泼的大气组分自由基对CFC和Halon的氧化作用也微乎其微。因此它们在对流层十分稳定,不能通过一般的大气化学反应去除。经过一两年的时间
3、,这些化合物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流层分布均匀,然后主要在热带地区上空被大气环流带入到平流层,风又将它们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在平流层内均匀混合。在平流层内,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CFC和Halon分子发生解离,释放出高活性的原子态的氯和溴,氯和溴原子也是自由基。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就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对臭氧的破坏是以催化的方式进行的。溴原子自由基也以同样的过程破坏臭氧,因此也是催化剂。据估算,一个氯原子自由基可以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由Halon释放的溴原子自由基对臭氧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之间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时
4、,破坏臭氧的能力要大于二者简单的加和。,实际上,当CFC和Halon进入平流层后,通常是以化学惰性的形态而存在,并无原子态的活性氯和溴的释放。南极的科学考察和实验室的研究都证明,化学惰性的ClONO2和HCl在平流层云表面会发生化学反应,结果造成Cl2和HOCl2组分的不断积累。因此,南极臭氧洞的形成是包含大气化学、气象学变化的非均相的复杂过程,但其产生根源是地球表面人为活动产生的氟里昂和哈龙,曾经是一个谜团的臭氧洞得到了清晰的定量的科学解释。但是令人忧虑的是,CFC和Halon具有很长的大气寿命,一旦进入大气就很难去除,这意味着它们对臭氧层的破坏会持续一个漫长的过程,臭氧层正受到来自人类活动
5、的巨大威胁。,知识链接,大气的成分大气层结构臭氧层的定义 形成 分布 生成机理 作用 危害及防治对策,大气,1.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氧,氮,二氧化碳,臭氧等,氧气占大气体积的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占大气体积的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具体保温作用。,吸收太阳强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少量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变化很大。影响地面温度,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层的结构,臭氧层,定义: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6、主要来源:臭氧层、雷电作用等。,臭氧层的形成,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气中,我们称之为臭氧层。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大家知道,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含有21%)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如与氢(H2)反应生成水(H2O),与碳(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02)。同样的,与氧分子(O2)反应时,就形成了臭氧(O3)。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
7、射,再度还原为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臭氧层的时空分布,在标准状态下,全球臭氧层的平均厚度约为300DU(Dobson,单位DU,是表征平流层O3总量的最常用的单位)。臭氧层在大气中是极其脆弱的一层气体,如果在0下,沿着垂直方向将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大气压,那么臭氧层的总厚度只有3mm左右。,分布规律,臭氧层总量在地理分布上是不均匀的,其最低值出现在赤道附近,随着维度的增大,抽样厚度也逐渐增大。南半球臭氧总量最大值位于南纬550650附近;北半球臭氧总量最大值位于北纬650750附近。接近两极地区臭氧厚度开始减少。大气中臭氧总量还呈规律性的季节变化,其最大
8、值出现在两个半球的春季,最小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赤道地区,约260DU,55S-65S,南半球最大值340DU,65N-75N,南半球最大值390DU,臭氧的生成机理,大气层的臭氧主要以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臭氧分子不稳定,紫外线照射之后又分为氧气分子和氧原子,形成一个继续的过程臭氧氧气循环,如此产生臭氧层。,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臭氧层的作用,
9、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 中的波长306.3nm以 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nm)和全部的UVC(波长290n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只有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 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保护伞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其二为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这种作用 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正是由于存在着 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而地球以外的星球因不存在臭氧和氧气,所
10、以也就不存在平流层。大气的温度结构对于大气的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的起因也来自臭氧的高度分布。,其三为 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臭氧层破坏现象的发现,1974年6月28日,美国化学家一一雷利罗兰和马里奥莫利纳,在英国自然界杂志上发表了“氯氟烃(CFC)会严重地损害地球的臭氧层”的论文。1976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院正式了这一发现。1985年5月16日,英国化学家乔法曼也在此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以强有力的充足数据证明罗兰和莫利纳理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臭氧层 形成 破坏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42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