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逢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ppt
《苗逢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苗逢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苗逢春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推进与实施关键,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必对教育、生活、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什么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应对21世纪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1世纪素养 信息素养,21世纪素养,2002年3月7-8日在德国柏林召开了由世界知名企业家和教育家参加的“21世纪素养峰会”,主题是“界定21世纪素养”。会议提出:,“新世纪里,信息和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对信息和知识的有效应用,单靠读、写、算等传统的能力基础已经不能胜任。教师、学生、雇员和公民必须形成新的素养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批判思维能力。”,21世纪素养,技术素
2、养:有效使用因特网等新媒体和交流 信息的能力。,情景性(应用)素养:收集、组织和评价信息,并根据信息处理结果形成有说服力 的观点的能力。,媒体创造性:制作内容并以适合各种受众的方 式发布内容的能力。,社会能力和责任感:考虑在线信息发布的社会后 果的能力,以及面向儿童和其他弱势 群体的责任感。,为什么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应对21世纪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1世纪素养 信息素养,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普遍重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并表现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发展趋势。,2000年,摄于英国一所普通小学的学前班,英国于2000年制定国家信息与通信技术标准,
3、2003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界定的“信息素养”,如何系统理解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结 构系 统,什么是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并通过有序的过程不断向系统的目标发展运动。,系统的特征及其发展原则,一个系统的发展一般要遵循四个原则:,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的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根据系统观解析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结构,学生:技术素养信息素养更优的学习过程,全面发展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实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应用,相关人员(教师)的能力建设,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概述,基础
4、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不断改善教育体系、优化教学和学习,以持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其他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结构要素会不断变化,阶段性的战略目标也会相应不同。如果将2003年之前称为我国第一轮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话,那么第一轮为第二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转型,第一,我国中小学的信息基础设施初具雏形。,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转型期,截至到2003年初,全国中小学约有计算机584万台,平均35个学生一台,全国建成校园网和局域网约10687个。,第二,信息技术必修课大面积开设 到2001年底,全国普通高中有1
5、.2519万所学校(92.15%),大中城市初中有1.2511万所学校(65.32%),小学有4.4190万所(10.32%)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同时,2000年11月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3年3月颁发了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转型,第三,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动机被促发,各级各类的信息技术培训和教研活动提高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转型,第四,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开始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近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正在总结第一期信息化的得失,制定第二期(未来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工作任务。,我国基础教育
6、信息化的转型期,第二期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第二期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有关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结构解析,学生:技术素养信息素养更优的学习过程,全面发展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实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应用,相关人员(教师)的能力建设,系统推进及实施关键,近期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和实施关键,加强中小学IT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正确处理IT课程和IT整合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
7、,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应用,加强中小学IT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1.小学初中高中系统连贯的信息 技术课程设置,(1)近期工作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先天不足”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功能的“日益衰竭”在实验、推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同时,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研制或指导纲要的修订迫在眉睫!,1.小学初中高中系统连贯的信息 技术课程设置,(2)小学初中高中IT课程体系的建构 依据高中IT课程标准建构小学初中高中一贯设置的IT课程体系,关键在于设置小学初中高中IT的总体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IT发展需求
8、及其认知特点确定分学段的教育目标,然后,根据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IT课程内容和内容标准。,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2.建立更为灵活的、更富适应性的信 息技术课程体系,(1)适应地区差异:在现行的以国家课程为主的单一IT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开发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相结合的三级IT课程体系。或逐步给予地方和学校更大的课程管理权限。,(2)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为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选择空间,以适应毕业分流和未来职业定向的需求。,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多样化教材:适应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和特色;多起点、多层次、多风格。教材的评审与管理制度的完善,教材评
9、价标准的建构。,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3.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管理和使用,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4.对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研究与有效实施,基于标准的改革(SBR:StandardBased Reform)需要“科学研究”(SBR:Scientifically-Based Research)的支持。强化教育研究的科学文化是提高研究质量的关键;研究的科学性的核心品质是“诚信”、“公开”、“持续反思”、“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4.对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研究与有效实施,在推广、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中,对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认
10、知特点、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分析,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特殊学习规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革新,近期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和实施关键,加强中小学IT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正确处理IT课程和IT整合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应用,正确处理IT课程和IT整合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IT课程和IT整合之间的关系动态的并存互生,1.信息技术整合不成熟的今天:基础设施、师资、全社会(家长)信息素养不足难以承担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任务,信息技术必修课作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责无旁贷!,正确处理
11、IT课程和IT整合之间的关系动态的并存互生,2.信息技术整合及其他渠道相对成熟后的将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会相应发展、成熟与分化。,信息技术课将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与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共存互生,仍为学生提供系统、多样化、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育,近期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和实施关键,加强中小学IT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正确处理IT课程和IT整合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应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推进,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推进的关键 追求实效;常规性、课堂化;校本实施,1.追求信息技术在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实效性,
12、从技术炫耀和技术表演,以及“为了用而用”转变到追求IT应用在教学、学习、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实效对信息技术效果的量化分析和追踪研究,2.信息技术应用的常规性和课堂化,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推进的关键 追求实效;常规性、课堂化;校本实施,要 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段为时间单位,以适合信息技术应用的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为切入点,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规划,形成一贯性、常规性的信息技术应用制度,要求、激励并帮助教师形成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习惯。,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推进的关键 追求实效;常规性、课堂化;校本实施,2.信息技术应用的常规性和课堂化,3.倡导“系统教学基础上的校本实施模式”,专家报告理念研讨,
13、分组设计,案例展示评价修改,实施教学教学实验,教师自我反思总结,优秀案例展示,经验交流;布置下阶段工作安排,新一轮参与式培训和校本实践,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推进的关键 追求实效;常规性、课堂化;校本实施,近期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和实施关键,加强中小学IT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正确处理IT课程和IT整合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应用,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 教师、教育技术人员、教育主管人员,(一)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建设教师是信息化的执行“终端”,教师的理念和能力是决定信息
14、化成败的最关键因素。,1.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建设,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1)论证教师的信息素养结构,据此制定培训标准,提高培训的规范化和有效性,(2)多培训主体、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教学方式变革与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结合国家地方-学校(或连片)多级培训相结合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我研修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研究人员、教研人员与教师专业引领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1.教
15、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建设,(3)教师自我发展模式“专家引领下的校本校本教研”模式,“专家引领下的系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校本实践过程中的教学反思和模式总结、校本实践过程中的合作研讨、交流”“新一轮的教学设计和校本实践”,1.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建设,(4)建立有利于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发展的教研制度,支持教师的自我研修,专业引领与地方研究同步课题带动与全员参与同步教科研与技术应用同步个人反思与合作研究同步县-连片与校本教研同步现场教研与远程教研同步调研指导与教育教学行为改善同步骨干示范与全面提高同步”,1.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建设,2.技术支持人员的信息化支持能力建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中小学 计算机教育 研究中心 北京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42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