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逢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苗逢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苗逢春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推进与实施关键,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必对教育、生活、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什么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应对21世纪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1世纪素养 信息素养,21世纪素养,2002年3月7-8日在德国柏林召开了由世界知名企业家和教育家参加的“21世纪素养峰会”,主题是“界定21世纪素养”。会议提出:,“新世纪里,信息和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对信息和知识的有效应用,单靠读、写、算等传统的能力基础已经不能胜任。教师、学生、雇员和公民必须形成新的素养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批判思维能力。”,21世纪素养,技术素
2、养:有效使用因特网等新媒体和交流 信息的能力。,情景性(应用)素养:收集、组织和评价信息,并根据信息处理结果形成有说服力 的观点的能力。,媒体创造性:制作内容并以适合各种受众的方 式发布内容的能力。,社会能力和责任感:考虑在线信息发布的社会后 果的能力,以及面向儿童和其他弱势 群体的责任感。,为什么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应对21世纪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1世纪素养 信息素养,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普遍重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并表现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发展趋势。,2000年,摄于英国一所普通小学的学前班,英国于2000年制定国家信息与通信技术标准,
3、2003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界定的“信息素养”,如何系统理解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结 构系 统,什么是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并通过有序的过程不断向系统的目标发展运动。,系统的特征及其发展原则,一个系统的发展一般要遵循四个原则:,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的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根据系统观解析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结构,学生:技术素养信息素养更优的学习过程,全面发展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实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应用,相关人员(教师)的能力建设,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概述,基础
4、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不断改善教育体系、优化教学和学习,以持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其他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结构要素会不断变化,阶段性的战略目标也会相应不同。如果将2003年之前称为我国第一轮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话,那么第一轮为第二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转型,第一,我国中小学的信息基础设施初具雏形。,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转型期,截至到2003年初,全国中小学约有计算机584万台,平均35个学生一台,全国建成校园网和局域网约10687个。,第二,信息技术必修课大面积开设 到2001年底,全国普通高中有1
5、.2519万所学校(92.15%),大中城市初中有1.2511万所学校(65.32%),小学有4.4190万所(10.32%)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同时,2000年11月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3年3月颁发了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转型,第三,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动机被促发,各级各类的信息技术培训和教研活动提高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转型,第四,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开始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近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正在总结第一期信息化的得失,制定第二期(未来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工作任务。,我国基础教育
6、信息化的转型期,第二期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第二期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有关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结构解析,学生:技术素养信息素养更优的学习过程,全面发展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实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应用,相关人员(教师)的能力建设,系统推进及实施关键,近期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和实施关键,加强中小学IT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正确处理IT课程和IT整合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
7、,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应用,加强中小学IT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1.小学初中高中系统连贯的信息 技术课程设置,(1)近期工作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先天不足”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功能的“日益衰竭”在实验、推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同时,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研制或指导纲要的修订迫在眉睫!,1.小学初中高中系统连贯的信息 技术课程设置,(2)小学初中高中IT课程体系的建构 依据高中IT课程标准建构小学初中高中一贯设置的IT课程体系,关键在于设置小学初中高中IT的总体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IT发展需求
8、及其认知特点确定分学段的教育目标,然后,根据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IT课程内容和内容标准。,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2.建立更为灵活的、更富适应性的信 息技术课程体系,(1)适应地区差异:在现行的以国家课程为主的单一IT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开发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相结合的三级IT课程体系。或逐步给予地方和学校更大的课程管理权限。,(2)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为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选择空间,以适应毕业分流和未来职业定向的需求。,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多样化教材:适应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和特色;多起点、多层次、多风格。教材的评审与管理制度的完善,教材评
9、价标准的建构。,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3.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管理和使用,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4.对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研究与有效实施,基于标准的改革(SBR:StandardBased Reform)需要“科学研究”(SBR:Scientifically-Based Research)的支持。强化教育研究的科学文化是提高研究质量的关键;研究的科学性的核心品质是“诚信”、“公开”、“持续反思”、“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4.对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研究与有效实施,在推广、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中,对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认
10、知特点、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分析,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特殊学习规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革新,近期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和实施关键,加强中小学IT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正确处理IT课程和IT整合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应用,正确处理IT课程和IT整合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IT课程和IT整合之间的关系动态的并存互生,1.信息技术整合不成熟的今天:基础设施、师资、全社会(家长)信息素养不足难以承担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任务,信息技术必修课作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责无旁贷!,正确处理
11、IT课程和IT整合之间的关系动态的并存互生,2.信息技术整合及其他渠道相对成熟后的将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会相应发展、成熟与分化。,信息技术课将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与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共存互生,仍为学生提供系统、多样化、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育,近期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和实施关键,加强中小学IT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正确处理IT课程和IT整合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应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推进,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推进的关键 追求实效;常规性、课堂化;校本实施,1.追求信息技术在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实效性,
12、从技术炫耀和技术表演,以及“为了用而用”转变到追求IT应用在教学、学习、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实效对信息技术效果的量化分析和追踪研究,2.信息技术应用的常规性和课堂化,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推进的关键 追求实效;常规性、课堂化;校本实施,要 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段为时间单位,以适合信息技术应用的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为切入点,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规划,形成一贯性、常规性的信息技术应用制度,要求、激励并帮助教师形成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习惯。,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推进的关键 追求实效;常规性、课堂化;校本实施,2.信息技术应用的常规性和课堂化,3.倡导“系统教学基础上的校本实施模式”,专家报告理念研讨,
13、分组设计,案例展示评价修改,实施教学教学实验,教师自我反思总结,优秀案例展示,经验交流;布置下阶段工作安排,新一轮参与式培训和校本实践,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推进的关键 追求实效;常规性、课堂化;校本实施,近期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和实施关键,加强中小学IT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正确处理IT课程和IT整合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应用,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 教师、教育技术人员、教育主管人员,(一)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建设教师是信息化的执行“终端”,教师的理念和能力是决定信息
14、化成败的最关键因素。,1.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建设,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1)论证教师的信息素养结构,据此制定培训标准,提高培训的规范化和有效性,(2)多培训主体、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教学方式变革与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结合国家地方-学校(或连片)多级培训相结合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我研修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研究人员、教研人员与教师专业引领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1.教
15、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建设,(3)教师自我发展模式“专家引领下的校本校本教研”模式,“专家引领下的系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校本实践过程中的教学反思和模式总结、校本实践过程中的合作研讨、交流”“新一轮的教学设计和校本实践”,1.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建设,(4)建立有利于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发展的教研制度,支持教师的自我研修,专业引领与地方研究同步课题带动与全员参与同步教科研与技术应用同步个人反思与合作研究同步县-连片与校本教研同步现场教研与远程教研同步调研指导与教育教学行为改善同步骨干示范与全面提高同步”,1.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建设,2.技术支持人员的信息化支持能力建设,
16、对教育技术人员的培训应坚持“理念先行”,加强技术人员与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强对信息化目标的理解、对教学方式变革的理解及其对技术支持的需求,使技术人员在理念上与教师保持一致,共同形成信息化学习和推进的共同体。,2.技术支持人员的信息化支持能力建设,(1)技术支持人员的职能定位和能力要求,协助确定当地技术解决方案,负责当地/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搭建、日常管理和技术更新为教师的教学应用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当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下载、管理、派发,教学资源的需求分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发教学设备和资源使用率、使用效果的追踪评估,协助评价教学效果。,(2)对技术支持人员的管理和激励,2.技术支持人员的信息化
17、支持能力建设,没有单独的人员编制和独立的职称评定系列,工作量在工作考核和职称评定中得不到认可,长此以往会严重挫伤有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人员流失乃至技术支持不力。“微调”或设立单独的技术支持人员人事编制及其职称系列。,3.教育主管人员的信息化组织实施能力建设,管理体制障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体系多(行政领导、电教主管人员和教研人员),各体系间协调不利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如地区或县一级教育局)统筹管理教育主管人员理念和能力不足,3.教育主管人员的信息化组织实施能力建设,自身信息化理念的更新和各相关人员的观念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规划和管理面向教学和学习的信息技术应用制度的建立和监督实施
18、协调各方力量,建立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能和自我专业发展注意与信息化有关的社会、法律、伦理、道德等相关问题,近期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和实施关键,加强中小学IT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正确处理IT课程和IT整合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应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应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应用,(一)全纳性理想与现实基础的调和,国家、地方、社会资金的有机统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与建设策略,1分类、分步实现普及性建设目标,兼顾数字化、网络化和泛在化的发展趋势,2003年5月30日,国务院科
19、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实施“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项目。国家财政50亿,地方财政40亿,“分类规划、分步实施”策略 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为例,目标一:通过三种技术配置模式向所有农村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技术设备和教育资源,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对象:农村教学点(一二年级;20人左右)配置:大屏幕彩电、DVD播放机,成套教学光盘,“分类规划、分步实施”策略 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为例,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对象:农村完小(多为单轨制)配置:“模式一”卫星收视设备,模式三:网络计算机教室对象:农村初
20、中配置“模式一”“模式二”网络计算机教室,目标二:利用三种技术配置,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缩小城乡师资素质及教育质量的差异资源,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开齐、开好”信息技术必修课教师培训、教研制度,“分类规划、分步实施”策略 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工程为例,目标三:发挥远程教育网络的综合功能和农科教结合,提高网络为农服务的功能,推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三教统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为农服务:实用农科技服务“让农民长期得实惠”,基层党员教育“让党员不断受教育”,“分类规划、分步实施”策略 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快农
21、村教育现代化”工程为例,“分类规划、分步实施”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分类建设绝非将农村教学点和农村小学人为划定为“非计算机区”,不是人为制造新的“数字鸿沟”利用有限的资金,因地制宜,在最短时间内使最多学校和学生受益,解决各类学校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应积极利用当地初中和中心小学的辐射作用,创造条件组织教学点和农村小学充分当地的卫星和网络计算机等设备及其资源。,通过“分类规划、分步实施”策略,在满足现实需要的同时,兼顾发展趋势,国际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趋势:配备计算机,追求合适的人机比建设城域网或区域信息中心联结因特网(为各类人员提供因特网使用服务的顺序依次是:教师使用学生在校使用学生在家庭中使用学生
22、在社区中使用)便携设备宽带联结其他增值服务“网络化”“数字化”泛在化(ubiquitous),2明确各级财政的职责,形成整合社会资金的规范化机制,(一)全纳性理想与现实基础的调和,国家、地方、社会资金的有机统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与建设策略,(1)明确国家和地方财政的职责,加强监管力度,2明确各级财政的职责,形成整合社会资金的规范化机制,(2)建立规范,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等各信息化主体之间的关系,缺乏宏观调控的社会资金自发流动:对教育需求了解不充分导致资金流动盲目、投资效益不高;利益驱动下的不良竞争产生大量非生产性资金消耗;漠视技术规范的建设方案和缺乏后续技术服务意识的购销关系使学校为频仍
23、的故障烦恼和额外的追加资金所累在设备、资源的招投标、委托建设和开发、政府采购、评审认证等方面建立一系列标准和规范,明确政府、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一)全纳性理想与现实基础的调和,国家、地方、社会资金的有机统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与建设策略,3国家、地方和学校合作,突破优质、高针对性资源缺乏的瓶颈,资源成为信息化的“瓶颈”:资源开发、提供、管理、使用机制不完善;中小学教学资源总体数量不足;缺乏畅通的资源需求分析渠道,资源开发理念不到位,导致大量资源产品或免费教学资源缺乏教学针对性,形同“资源垃圾”或“资源鸡肋”。,3国家、地方和学校合作,突破优质、高针对性资源缺乏的瓶颈,国家:认证评估;委托
24、开发;招标采购;免费提供;推荐使用;地方:地方课程配套资源的评审、采购和推荐使用,建立地方信息中心,当地资源管理学校:资源的搜集管理、教学应用、交流共享;反馈资源需求信息和资源使用情况;不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资源。“学校地方信息中心国家资源开发提供部门或商家”间的资源需求分析和反馈机制,明确国家、地方,企业、学校等各“资源主体”的职责及相互间的关系:,(二)从关注设施建设到关注教学应用第二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导向,1提高设备和资源的教学针对性,坚持面向教学和学习的原则。应从资金驱动或国家工程驱动的、指向外部检查和评估的“外向型建设”向以满足教学和学习需要的“内向型建设”转变。,基于对
25、教育、教学和学习需求的系统需求分析,教师平台,学生平台,媒体中心,办公管理,信息交换,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管理、网站管理、数据管理(维护及更新),广播交互(1-1,1-多)测验、评估管理学生过程性管理课程开发、备课班级网站管理Email及其他 网上交流,Internet浏览学习导师选择性播放/观看特殊技能学习教育性游戏浏览组织器(Browsing organizer)Email及其他网上交流,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数据库索引/检索工具基于CD的模拟工具基于因特网的 模拟工具教学资料创作工具,校园设备管理课程管理办公记录/数据招生管理 课程登记,学校网站校长角家长教师教师网站公共论坛,系统管理系统设定用
26、户管理系统活动追踪SW/HW inventory 登记管理系统更新/维护现场/远程恢复、安装,网络管理校园流量/负荷管理校园网络安全网络登录网络访问监控/过滤防病毒管理网络更新/维护,数据管理元数据编目入库,(二)从关注设施建设到关注教学应用第二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导向,2技术建设方案要尽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丰富的应用体验。,人机活动/游戏,学前,小学,中学,大学,成人教育,学校,家庭,I互联网,互联网,Internet,学习组块阅读学习软件等,交互式教育计划,V+D,123.,ABC.,通过录像、交互性的网络、数字电视广播等方式学习课外课程3D动画模拟教师、发音软件、教授概念,课程,
27、三维模拟教师,家长教师学术,通过Email或校园网联络,日趋丰富的教学、学习和活动需求,要求灵活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每一种教育需求和丰富的用户体验,3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要有利于提高利用率和利用效益。(1)创造条件使设备和资源进入“教师的案头”,将设备和资源置于“学生的指尖”;(2)设备和资源使用的检查、评估和奖惩制度,(二)从关注设施建设到关注教学应用第二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导向,(三)“处于边缘状态的核心概念”的回归第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应关注的其他关键问题,第一阶段基础建设施建设无奈地规避了很多核心概念和原则!忽视这些核心原则,表面上似乎用较少的成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则要在后续建设中用更
28、多的代价予以补偿,1关注“总拥有成本”概念(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系统论证能确保设备和资源进入课堂、到达教师和学生“手中”所需的各项建设成本,包括硬件、软件、资源、安装、布线、联网、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将这些成本相加计算总拥有成本。保证解决方案的可用性(availability)避免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硬轻软”及“重建设轻应用”,避免“冰山效应”,TCO的计算模式因应用模式而变,但普遍来说:硬件采购成本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用户、管理和培训则占据了主要部分,“总拥有成本”计算模式示意,避免冰山效应,计算机设备,软件校园网/局域网连接因特网技术支持教师培训管理费用
29、应用者的时间,硬件、软件和教学平台的选用和建设上必须严格遵循公认的行业技术标准,为后续的使用、管理、各系统间的互操作提供充分的技术保障。资源开发、管理和交换的规范和标准:如“元数据规范”关于数字化学习工具和内容研发及互访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如“共享课件对象参考模型”(Sharable Courseware Object Reference Model,SCORM)等。,2.强调设备和资源建设的标准化,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可管理性(manageability),强化地区或县级教育信息中心的系统管理、系统维护和技术支持能力,提高对学校端设备的远程管理支持效能,减轻乡镇和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管
30、理的压力。提高设备和资源的易用性(EOU,“ease of use”),避免为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设置“技术门槛儿”。,3.提高技术方案的可管理性和易用性,各地可在充分考虑总拥有成本和学生丰富体验的基础上宜采用阶段性的、多样化的技术方案但阶段性方案务必注意可升级性和可扩容性(scalable),每阶段的解决方案应为下阶段的方案留下扩容的空间避免因未考虑可扩容性导致每次技术更新即弃用或闲置原有设备,造成资金和设备的巨大浪费。,4.兼顾方案的可扩容性,按需设计的可扩容解决方案,基本平台最低的原始投入与瘦客户端相同的应用可扩容到未来的性能,典型平台适度投资更佳的用户体验,高端平台高投入最佳的用户体
31、验,最佳总拥有成本保有量,瘦客户端平台中等的原始投入较低的可扩容性贫乏的用户体验,通用建设模块的可扩容性,“丰富用户体验”型平台,瘦客户终端带有所有应用系统/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服务器,性能单一的数字教室和数字办公室无盘学生PC、高端教师PC标准的应用系统/操作系统兼容性拨号或其他有线网络,最基本的应用程序,多功能的数字教室和数字办公室低端学生、高端教师PC标准的应用系统/操作系统兼容性拨号或其他有线网络、专用信息基础设施,多功能的数字教室、实验室、办公室良好的学生PC、高端的PC、标准的操作系统有线或无线网络应用广泛的信息基础设施,平台配置,苗 逢 春地址: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146)邮编:100875电话:010-62202939Email:http:/,可从下列网址上查阅英国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标准www.dfes.gov.uk(英国教育部)www.curriculumonline.(“课程在线”网;域名后半部分不详,请查关键词)www.ngfl.(英国全国学习网)(域名后半部分不详,请查关键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42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