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传染病培训.ppt
《肠道传染病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道传染病培训.ppt(1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肠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烟台山医院烟台中法友谊医院 陈宜秋 2013、4,2012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012年,全国共报告甲类传染病发病76例,死亡1人,报告发病率为0.0056/10万,比2011年上升194.74%,死亡率为0.0001/10万,与2011年持平。,乙类传染病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它共报告发病3216856例,死亡16720人。报告发病率为238.75/10万,死亡率为1.24/10万,分别较2011年下降1.66和上升9.02(既往已报告的HIV感染者转化艾滋病病例为新增纳入发布数据,2012年度不参与报告发病率同期比)。,报告
2、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及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4.55%,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 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流行性出血热。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8.38%。,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734546例,死亡594人,报告发病率为277.18/10万,死亡率为0.04/10万,分别较2011年上升20.57%和9.98。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 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和风疹。占丙类报告发病总数的98.97。报告死亡数较多的为手足口病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与2011年相比,2012
3、年甲乙类传染病中的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下降12.62%和3.50%,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上升3.78%和1.42%(既往已报告的HIV感染者转化艾滋病病例为新增纳入发布数据,2012年度不参与报告发病率同期比)。,肠道传染病中 除霍乱和伤寒/副伤寒报告发病率上升外 脊髓灰质炎、甲型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 性痢疾、未分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报告发病 率均有所下降;呼吸道传染病中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甲型H1N1流感、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和肺结核报告发病率 均有所下降;,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中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
4、、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布氏杆菌病 上升,鼠疫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各1例)与2011年相同,疟疾、狂犬病和炭疽报告发病率有所下降;,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中丙型肝炎、艾滋病和梅毒报告发病率有所上升,淋病和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出现 下降。,2012年全国 共报告人间鼠疫发病1例,死亡1人,报告发病数和死亡数均与2011年相同 共报告霍乱发病75例,无死亡,报告发病率为0.006/10万,较2011年上升211.11;报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1例,死亡1人,报告发病数和死亡数均与2011年相同。,一、肠道传染病概述,1、肠道传染病的定义: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
5、感染的一类疾病,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脊髓灰质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丙类传染病中的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以及其他通过肠道传播的传染病。,一、概述,2、流行病学传染源:可来源于环境水体、被污染的食品以及被感染动物排泄物污染的外环境等。受感染的人或动物(包括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昆虫或其他媒介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一旦感染发病,其症状更为严重。,一、概述,3、主要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
6、的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泻等,有时引起脱水、毒血症等并发症,严重的会造成死亡。4、治疗原则肠道传染病的治疗原则为: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进食、合理用药。5、诊断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可诊断。,二、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1、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病原体大量繁殖并排出体外)2、确定和处理疫点和疫区根据监测信息,确定暴发流行的影响范围和波及人群,有利于发现感染来源,从而确定疫点或疫区。疫点、疫区处理应坚持“早、小、严、实”的原则。即:“时间要早、范围要小、措施要严、落在实处”。,二、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3、疫点、疫区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各项措施
7、应做到迅速、彻底、全面。尤其是饮用水消毒、传染源隔离治疗,医源检索等必须做到“同步进行,一次到位”。切忌零打碎敲。要严格、正确地执行各项技术措施。消毒液配制要正确,投放要科学;病家消毒应遵守由外到里,由上到下的原则。,三、开展应急监测,在疫情暴发地区和流行期间,建立应急监测系统,确定监测内容、报告程序和方法,开展应急监测,实行日报制度,每天分析疫情动态,为疫情的控制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四、发现与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或责任报告人发现霍乱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以及病原携带者,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发现确诊1例即应作为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5-10月份对于疑似病例采便送检
8、不低于20%。,报告内容 包括事件的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肠道菌群与腹泻,密切相关。胃肠道生态空间(胃、小肠、大肠)目前已经发现细菌50多属,800多种。正常菌群在人体分布很广,其中以肠道菌量最多 1.肠菌群的生态分布:正常菌群在人和动物体表形成一个生物层,并分为不同的层次。深层主要分布有双歧杆菌和厌氧乳酸杆菌。中层是类杆菌、消化链球菌、伟荣球菌和优杆菌等。表层为需氧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胃内正常菌群组成:经口入胃的细菌大部分被胃酸破
9、坏,只残存少量细菌。胃内能被培养的细菌含量 通常小于103CFU/ml,主要是相对耐酸的菌种 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占优势,常见细菌有链球菌、葡萄球菌、乳杆菌、真菌和少量厌氧菌(包括消化链球菌、梭状芽孢杆菌和拟杆菌),小肠内正常菌群的组成:细菌相对比结肠少的原因:1、胃酸和胆汁酸的灭菌作用2、小肠强有力蠕动的清扫作用3、肠粘膜分泌IgA及粘液的杀菌作用小肠回肠起始部位以上细菌群为104CFU/ml以下小肠的下段特别是回肠末端细菌上升到107CFU/ml以上。除了出现大肠杆菌科细菌外,厌氧菌数量明显增多,占90%以上。包括双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和拟杆菌。,大肠内正常菌群的组成不同部位细菌含量不同 通
10、过回盲瓣,细菌浓度急增到108 1012 CFU/ml回盲瓣以后则以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优势菌为拟杆菌、双歧杆菌、真杆菌和厌氧性球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其次为葡萄球菌、乳酸杆菌、D组链球菌和肠杆菌科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肠道中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消耗氧气,利于专性厌氧菌生长。专性厌氧菌过度繁殖反过来抑制需氧菌生长,进一步抑制厌氧菌自身繁殖,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可分为需氧菌、兼性菌和厌氧菌。最居优势的是厌氧菌,占菌群总数的99%,其中仅类杆菌和双歧杆菌就占90%,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可与我们终生相随。,肠道菌群的主要生理作用:肠道菌群参与了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如在人体肠道分布数量最多的双歧杆
11、菌能分泌多种酶,将不溶性的蛋白、脂肪、和糖等变为可溶性,以便肠道吸收。实验证明,双歧杆菌还参与铁离子、维生素D的吸收。双歧杆菌还能产生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B12、叶酸和烟酸等。大肠杆菌还能产生维生素K,乳酸链球菌还能产生维生素C。此外,细菌还参与药物的代谢过程。,肠道菌群其他作用 肠道菌群具有生物拮抗作用,阻止了致病菌的生长繁殖肠道菌群具有免疫赋活作用。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最强。正常菌群可作为抗原刺激,促进机体免疫机能的成熟;相反,肠道菌群作为条件致病菌具有潜在的致病作用具有促癌(食物多含硝酸盐、大肠杆菌产生硝酸盐还原酶作用下、亚硝酸盐)和抑癌作用(双歧杆菌、大肠杆等
12、作用)因为肠菌群分解和代谢产物具有某些促癌作用,而另一些细菌则具有抑癌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它是细菌、宿主和环境三方面生态失调所致的疾病。菌群失调主要包括:质的失调、量的失调、定位转移。,(1)质的失调是指需氧菌和厌氧菌比例失调、耐药菌和敏感菌比例失调,原籍菌和外籍菌比例失调;(2)量的失调分为三度:I度失调:可逆的轻度失调,原因去除后能即可 恢复。II度失调:细菌比例严重失调,原因去除后仍不能恢复的失调。III度失调:又称菌群交替症,是很严重的失调 定位转移是指菌群寄生部位失调。如大肠杆菌由大肠转移到呼吸道或胆道。,菌群失调与腹泻的关系粪便中细菌极多,占干重1/3,多属正常菌群。成人粪便标本中
13、各类菌正常比例范围:革兰阴性杆菌:50%-60%,革兰阳性杆菌:40%-50%,革兰阳性球菌:5%-15%,革兰阴性球菌:3%-10%。标本中球杆菌比为20:80(或25:75),标本中一般酵母菌小于3%。芽胞杆菌小于5%。儿童:革兰阴性杆菌:20%-40%,革兰阳性杆菌:50%-80%,革兰阳性球菌:2%-13%,革兰阴性球菌:1%-7%。大肠杆菌、厌氧菌和肠球菌是成人粪便中主要菌群,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多为过路菌,此外还有少量芽胞菌和酵母菌。,菌群失调与腹泻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很多疾病,但是临床多见为与腹泻相关的一些疾病,又称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如婴幼儿腹泻,原因可能为消化不
14、良、慢性迁延性腹泻。成人腹泻,如急性肠炎、急性菌痢、慢性腹泻、慢性菌痢、溃疡性结肠炎、真菌性肠炎等常伴肠道菌群严重比例失调,常住菌减少,外袭菌异常增多。厌氧菌中的双歧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量明显减少,肠球菌也减少。厌氧与需氧菌比值由1:1000降至1:1.,急性腹泻导致菌群失调的原因可能是急性腹泻期间,肠蠕动过快,再加上肠上皮细胞分泌增强,使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时间变短,正常菌群数量减少,抗定殖力下降,外籍菌和非优势菌增多。,什么是微生态制剂,所谓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也就是说,一切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的及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的制剂都称为“
15、微生态制剂”。由于其调节肠道之功效,快速构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无论在婴儿,老人,还是新生畜禽可以防止和治疗腹泻,便秘。,80水苏糖介绍,正分子80水苏糖简称80水苏糖,别名为益生元80水苏糖。80水苏糖来源于一种叫做地灵的植物,地灵是生长在我国西部半干旱、半沙化土壤中的特殊植物,对人体有多种保健功效,延年益寿,是我国新疆克拉玛依长寿地区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稀有蔬菜。后来科学家们逐渐从 地灵中提取出一种被世界食品医药界誉为 健康宝贝 和“超强双歧因子”的物质那就是水苏糖。,80水苏糖是由国家发酵工业研究院研制的一种功能性低聚糖,是一种膳食纤维,通过对有益菌提供营养源来平衡胃肠消化吸收,清除肠道垃圾,
16、润肠通便,排毒养颜,改善人体消化系统,对儿童食欲低下和便秘也有非常好的效果。水苏糖俗称:有益菌的食物,对老人便秘,80水苏糖可以通过增殖有益菌,使肠道内菌群保持在有益菌占90%以上的平衡水平,从而改善肠胃功能,代谢产生酸性物质,促进肠道蠕动水苏糖有几千的吸水性,可以增加粪便的含水量,起到润滑肠道,软化大便的作用,从根本上清除大便干结(便秘)产生的根源菌群失衡。临床观察:应用水苏糖治疗大便干结(便秘),治愈率高,总有效率达到85.4%;起效快,3天效率达到80%以上;对身体没有任何不良作用,可以达到安全治疗大便干结(便秘)的目的。,对老人便秘,80水苏糖中大量水溶性膳食纤维能增强肠胃蠕动和肠内水
17、分,促进代谢废物毒素排泄,清理体内垃圾,使肠中常清。同时水苏糖使双歧杆菌快速自然繁殖,抑制有害致病菌生长入侵,恢复肠内菌群微生态平衡,肠胃功能保持旺盛健康,润泽肌肤。,对老人便秘,80水苏糖对人体胃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有着极明显的增殖作用,能迅速改善人体消化道内环境,调节微生态菌群平衡。水苏糖能促进形成有益菌在消化道内的优势菌地位,抑制产气产酸梭状芽孢杆菌等腐败菌的生产另外产生大量生理活性物质,调节肠道pH值、灭杀致病菌,阻遏腐败产物生成,抑制内源致癌物的产生和吸收,并且分解衍生出多重免疫功能因子。水苏糖俗称:有益菌的食物。,对婴幼儿的突出贡献,180水苏糖可以有效防止并缓解婴
18、幼儿便秘及腹泻,抑制肠道疾病280水苏糖可以全面增强婴幼儿的免疫能力,提高婴幼儿的机体抗病力,正分子80水苏糖对肠炎的原理,慢性肠炎:肠炎的根本原因:有益菌大量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肠炎难愈的原因:1.西药广谱抗菌,通杀菌群;2.中药调理缓慢,遥不可及正分子与慢性肠炎 1.水苏糖以40-103倍的速度增殖双歧杆菌,靶向性的到达肠道的深层部位,调节肠胃菌群平衡,重组自然的、良性的微生态环境。2.通过增殖肠道有益菌群,抵御有害菌侵蚀,加强胃肠道防御能力,从根本上清除肠胃致病的根源。,正分子80水苏糖对胃病的原理,正分子与胃病必须清理“幽门螺旋杆菌”的繁殖温床 1.正分子水苏糖以40-104倍的速度
19、重组生物屏障,超强抑制有害菌的繁殖;2.正分子帮助人体铸建生物菌群膜,防抗胃病重现,除胃痛、胃酸更彻底!,80水苏糖对婴幼儿具有的优点,不被人体消化吸收,具有低甜度、低热量的特点;不被口腔中的链球菌利用,也不被口腔酶分解,所以其具有防龋齿功能;以40倍递增的速度选择性增殖肠道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抑制有害菌,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肠道功能,预防腹泻、便秘;增强婴幼儿免疫力;促进钙、镁、锌等矿物质的吸收及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有利于机体合成B族维生素。,给婴幼儿服用80水苏糖促进婴幼儿肠道有益菌群生长,抑制有害菌,增强婴幼儿的免疫力,提高肠道的防御功能,防治婴幼儿感染性腹泻;其次,改善肠道功能,促进
20、矿物质及蛋白质的吸收,改善婴幼儿的消化吸收功能,治疗婴幼儿厌食、便食和消化不良等。另外,还可改善婴幼儿的胃肠道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形成软便,从而可治疗婴幼儿功能性便秘。80水苏糖的甜度约为蔗糖甜度的22%,口感纯正清爽,适合婴幼儿的口味。,水苏糖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用法及用量】:一日2次,一次一袋,温开水冲服。【最佳服用时间】:早饭、睡觉前半小时。【注意事项】:为达到最佳效果,服用水苏糖期间应避免生、冷、辛、辣、硬、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尽量不饮酒,不吸烟。服药期间不喝浓茶、咖啡,如果需要服用其它药物,建议中间隔开半个小时。饮食健康规律,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均有利于身体的康复。,【特别
21、提示】:1、有症状、病情比较明显者,建议一日2次,一次一袋。2、没有症状、或用后已经改善病情者,建议一次一袋,一日一次。保健用量即可。3、冲服时,请先放入水苏糖,再倒入温开水。稍微摇晃或搅拌即可溶解。4、糖尿病朋友大可放心服用,本品不是通俗意义上的糖,是一种膳食纤维,人体本身无法吸收,是有益菌的营养源,了解的糖友都放心可作为一种甜味剂来服用。5、10岁以下儿童的水苏糖服用量,请家长随时咨询客服。,水苏糖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用法及用量】:一日2次,一次一袋,温开水冲服。【最佳服用时间】:早饭、睡觉前半小时。【注意事项】:为达到最佳效果,服用水苏糖期间应避免生、冷、辛、辣、硬、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22、,尽量不饮酒,不吸烟。服药期间不喝浓茶、咖啡,如果需要服用其它药物,建议中间隔开半个小时。饮食健康规律,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均有利于身体的康复。,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定义: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均称为感染性腹泻,这是广义上的感染性腹泻。腹泻:是消化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积聚和排出,表现为便次增多及粪便稀释度降低,排便超过3次/天或排便量超过200-300/d。,感染性腹泻,我们也把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为狭义上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是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夏秋季尤为多见。,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
23、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病原体数十种多,以细菌、病毒、寄生虫为主。,排位依次为:志贺菌及轮状病毒、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及沙门菌、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其他致泻性弧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发展中国家,轮状病毒和大肠杆菌是造成腹泻的两个常见病原体。诺瓦病毒也成为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必须洗手!,腹泻的发病部位与特点,大肠:腹泻主要取决于大肠的蠕动、分泌和吸收。大便次数多,10次以上,量少,常伴有里急后重,常伴有粘液和脓血小肠:小肠病变一般无腹泻。如果有腹泻,常次数较少,3至6次左右,常有腹鸣,大便呈稀糊状,量多,有时
24、因混有胆汁而呈黄绿色。,腹泻的分类,按病原学分: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按发病机理分:渗出性腹泻 渗透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 小肠运动异常 其他原因所致腹泻,腹泻的分类按病程分 急性腹泻排便次数增加不同程度稀便常伴有腹痛病程在2个月之内 慢性腹泻腹泻持续或反复超过2个月注意1:慢性腹泻的初期注意2:慢性腹泻的初次发作,急性腹泻的病因,急性肠病急性肠道感染性疾病病毒:诺如病毒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耶尔森肠炎菌、金葡菌真菌:白色念珠菌寄生虫:阿米巴、血吸虫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伤寒除外)、金葡菌、变形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急性腹泻的病因,急性中毒:植物
25、类毒素、动物类毒素、药物全身性疾病:感染、过敏、变态反应、尿毒症,慢性腹泻的病因,全身性疾病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尿毒症糙皮病药物性肠易激综合征神经官能症,慢性腹泻的病因,消化系统疾病肠源性慢性腹泻:慢性菌痢、溃结、肠结核、菌群失调、阿米巴、血吸虫、炎性肠病、肠肿瘤、消化吸收不良胃源性胰源性肝胆系统疾病,细菌性腹泻,目前已知引起腹泻的细菌有数十种之多志贺菌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沙门菌弧菌,细菌性腹泻,肠致病性: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肠产毒性:霍乱样水样便肠侵袭性:细菌性痢疾样便,细菌性腹泻,肠出血性:早期为水样便,后为 血便肠集聚性粘附大肠杆菌: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沙门菌,某些菌型可致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肠道 传染病 培训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41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