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课程班.ppt
《管理会计课程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会计课程班.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管理会计授课纲要钱健:2187057,嘉庚一619#,中华财会网:用友软件:授课目的:通过学习,掌握现代管理会计的 一些基本方法,了解现代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授课内容:分五大篇讲述。第一篇 总论 第二篇 从成本会计到管理会计 第三篇 作业成本会计与质量成本会计 第四篇 短期经营决策 第五篇 全面预算、责任会计、企业绩效评价系统 教材:厦门大学系列教材管理会计及其学习指导与习题,辽宁人民出版社。,第一篇 总论,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这三门学科之间的关系管理会计的作用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现代管理会计的方法,1.1 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随着竞争的激烈、股份有限公司的蓬勃
2、发展,传统会计分裂成以服务于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和服务于为企业外部主要是投资、信贷决策提供信息的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相比,管理会计侧重于成本控制、预算控制和责任会计这三个部分。财务主管负责理财职能,尤其是负责筹集资金、管理资金和投资。而管理会计师则参与企业的计划、控制和决策等活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 以内部为中心 以外部为中心无强制性的规定 必须遵守外部强制性的规定有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客观的财务信息可能有主观信息强调未来 以历史为导向根据详细的信息进行内 部的评价和决策 提供关于公司整体的信息范围广泛、多学科 更多内容是独有的,管理会计师的作用,在企
3、业中,管理会计师发挥的是一种辅助作用。主计长作为公司的总会计师,监管着所有的会计部门。由于管理会计在企业运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主计长通常被视为最高管理当局中的一员,参与企业的计划、控制和决策等活动。作为总会计师,主计长对于对内和对外的各项要求负有责任。这包括在内部审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系统会计(包括分析、设计和内部控制)以及税务会计等方面承担直接的责任。一般,主计长办公室的责任和组织结构可能随企业而不同。下表展示了主计长办公室的一种可能的组织结构。财务副总裁 主计长 财务经理 内部审计 成本 财务 系统 税收,管理会计师资格证明(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1974年,美国管理会计协会
4、(IMA)颁发了一种新的资格证明即管理会计资格证书。该证书是为了满足管理会计师的特定需要而设计的。一个CMA必须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能满足工作经验方面的要求,并必须参加进修教育。其考试强调四个方面:经济学,财务学和管理学;财务会计和报告;管理报告,分析和行为问题;决策分析和信息系统。注册会计师(CPA)公共会计资格证书是时间最长、最著名的会计资格证明。它的目的是证明外部审计师具有最起码的执业能力。只有CPA才被法律容许担任外部审计师。CPA要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并获得其执业所在州的执照。虽然CPA不是以管理会计为导向的,但有许多管理会计师持有该证书。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内部会计师能获得的另一
5、种资格证明是CIA。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及管理会计,CIA必须通过一项诣在保证技术能力的综合考试,并要有两年的工作经验。,1.3 管理会计的作用,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会计工作,它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管理会计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做进一步的加工、改制和延伸,使之更好地适应筹划未来(预测和决策)和控制现在(全面预算和责任会计)的需要,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财务信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重大变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20世纪后期管理会计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形成了许多管理会计的新领域,管理会计独特的信息系统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也逐渐建立并完善,
6、同时其所提供的信息也不再单纯以财务信息为主而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并重。,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和现代企业中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图式,决策与计划会计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系统决策现代管理会计 执行与控制系统 执行会计(业务信息系统),现代管理会计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基本过程,经营目标最优决策方案 加工汇总生产经营的全面预算 指标分解落实 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 作用于未来计划 差异对比分析 拟定改进措施 对责任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记录、计量 作用于当前控制,1.4 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市场需求是引发技术创新的原动力,而技术创新又进一步引发和促进了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而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引发和促进了管
7、理会计的发展。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可以说,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标准成本系统,则是管理会计的雏形。现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在广度和深度上不同于标准成本系统,它是一种全局性的、以决策性会计为主体、为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济效益服务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萌芽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成长期(20世纪30年代80年代中期)管理会计的反思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1.5 现代管理会计的方法,现代管理会计基本方法的特点:属于分析性方法,“差量分析”作为一种基本的分析方法贯穿始终。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数量分析方法日趋精密化现代
8、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具体如下:成本性态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以及折现的现金流量法。,第二篇 从成本会计到管理会计,产品成本计算原理成本控制与标准成本系统 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2.1产品制造成本(1),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分布在不同部门的全体员工分布协作完成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市场营销、配送与客户服务等职能构成了先后有序的系列,处于“下游”的职能成为处于“上游”的职能的“顾客”。由此形成了一条“作业链”,在这一连锁的过程中,分别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增添“价值”,因此所有的职能又可以视为形成产品或服务总价值的“价值链”,即通过这一职能系列,价值被
9、加到了企业的产品上。产品制造是其中一个主要环节。在会计上,从成本的角度看,产品的成本有完全成本和产品制造成本之分。“产品完全成本”代表的是在这一产品价值链上所耗用全部资源的成本;“产品制造成本”指的则是耗用于产品制造这一环节的资源的成本。在企业对内报告中,产品完全成本很重要,完全成本计算得越准确,对企业决定产品结构就越有益。不过,传统的成本会计注重的是产品制造成本。在对外报告的收益表上,它表现为当期销售成本;在对外报告的资产负债表上,它又表现为产成品存货成本。,2.1产品制造成本(2),产品的制造过程是作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产品的制造上所消耗的资源的成本就构成产品制造成本。在财务会计中,产
10、品制造成本表现为下列三个类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产品制造成本最后采取两种形式表现在财务报表上,即资产负债表上的期末产成品存货和损益表上的产品销售成本。当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会计期末尚未售出时,它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为产成品;而已经售出产成品部分,其成本则转化为产品销售成本,反映在损益表上,作为产品销售收入的抵减。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确定企业的当期损益。,2.2产品制造成本控制,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对产品制造成本加强控制要比单纯地进行产品制造成本计算更为重要,企业管理者不仅要了解产品制造成本的实际水平,更要了解这样的成本水平是否代表或接近一种有效率的生产经营水平,以便能及时地对
11、产品制造成本加强控制。产品制造成本控制的基本点是:将生产过程的实际成本与代表成本管理目标值的某些基准数据相比较,了解其差距,并进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导源于20世纪初,配合泰罗制的广泛实施而形成的标准成本系统,通过长期实践已趋于成熟并定型化,至今仍是实现产品制造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而它的形成与发展也标志着从原始意义上的成本会计向管理会计过渡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2.2标准成本系统,第二次大战后,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标准成本制度在成本预算的控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展为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差异分析和差异处理三个组成部分的完整的成本控制系统。以标准成本为基础形成的标准成本制度,将成本的事先规划
12、、日常控制和产品实际成本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加强成本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工具。在我国,采用实际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因此标准成本系统提供主要应用于成本的控制。,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是指通过事先仔细测定,根据产品设计和工艺方案的要求,在本企业已经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在有效经营条件下应当发生的成本,是一种预定的目标成本。一般,它的实现既非轻而易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而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根据产品制造成本的组成,产品的标准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和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分别适用于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计划和控制。产品的标准成本,是由产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
13、和制造费用组成,其基本形式,是以“数量”标准乘以“价格”标准而得,分别根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标准用量、材料价格标准、人工工资率标准和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进行具体计算。,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差异=材料价格差异+材料用量差异材料价格差异=(实际材料单价-标准材料单价)*实际材料数量材料用量差异=(实际材料数量-标准材料数量)*标准材料单价,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材料价格差异=(2.1-2.0)4800=480U材料数量差异=(5000-4800)2.0=400F 80U,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直接人
14、工工资率差异=(实际人工工资率-标准人工工资率)*实际人工小时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人工小时-标准人工小时)*标准人工工资率,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11.0-10.5)3800=1900U直接人工效率差异=(3800-4000)10.5=2100F 200F,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变动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变动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变动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变动性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性
15、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耗费)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按实际产量计算的标准工时,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变动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3800-4000)2=400F变动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9000/3800-2)3800=1400U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400F+1400U=1000U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差异=12000-3.75*4000=3000F固定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12300-12
16、000=300U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3000F+300U=2700F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1000U+2700F=1700F=23000-21300,2.3成本性态分析,不同的成本概念反映了不同的特定对象,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不同需要,可以将成本按照多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一般,主要有以下两大类分类方法。一、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成:生产(制造)成本、推销(营销)成本、管理成本三大类,通常将推销成本与管理成本合称为非制造成本,并将其作为期间成本来处理。二、成本按其性态,即根据各项成本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将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混合)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相关范
17、围(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不受业务量的影响,业务量变动,其总额仍能保持不变的成本。按其支出额是否可以在一定期间内改变,分成:约束性固定成本、酌量性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相关范围(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会随业务量的成正比例变动(完全的线性关系)的成本。成本 成本(元)(元)a bx 0 业务量 0 业务量 固定成本性态模型 变动成本性态模型,半变动成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成本是处于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的混合体,也就是半变动成本。半变动成本是指介于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的各项成本,它同时包含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因素,也称为混合成本。这类成本其发生额虽受业务
18、量变动的影响,但其变动的幅度并不同业务量的变动保持严格的线形比例关系。半变动成本的项目比较繁杂,通常可分为四类:以一定初始量为基础的变动成本、阶梯式成本、延伸变动成本、曲线成本。,半变动成本,成本 成本(元)(元)0 业务量 0 业务量 以初始量为基础的半变动成本 半固定成本也称阶梯式变动成本 成本 成本 成本(元)(元)(元)0 业务量 0 业务量 0 业务量 递增曲线成本 递减曲线成本 延期变动成本,半变动成本的分解,半变动成本是以混合成本的形式存在的,因而需要将其进一步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才能满足经营管理上多方面的需要。半变动成本的分解,一般有历史成本分析法、工程研究法、帐户
19、分类法和合同认定法。历史成本分析法可具体分成: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和回归分析法。,成本性态分析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成本性态分析为管理会计中各种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成本性态分析是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的前提条件;是本量利分析的基础;也是短期经营决策的基础。成本性态分析也存在以下问题:(1)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其“相关范围”的限定有局限性。这一限定本身,就使成本性态的分析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假定性;(2)“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完全线性关系”的假定,不可能完全切合实际;(3)半变动成本的分解方法均含有估计的成分,带有一定程度的假定性,故其分解的结果只能求得其近似值。,2.4变动成本计算,变动成本
20、计算方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直接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而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所有固定成本均作为期间成本在发生的当期全额从当期收入中扣除的成本计算法。与这种成本计算法想对应的,是完全成本计算法。采用完全成本计算法,产品成本应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的制造费用。变动成本计算方法有如下特点: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企业利润由贡献式收益表确定、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由于变动成本计算法与完全成本计算法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方法不同,因此,这两种方法在产品成本构成内容、存货估价以及当期损益上存在差异。,完全成本与变动成本计算法下损益表比较,不同成本计算法
21、对分期损益的影响,表现为以下三种关系:当产量与销量相等时,两种计算方法所得净收益也相等;当产量大于销量时,以完全成本计算法为基础确定的净收益大于以变动成本计算法为基础确定的净收益;当产量小于销量时,则反之。,2.5本量利分析,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产量(或销量)利润依存关系分析的简称,也称为CVP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本量利分析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计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一种分析方法,着重研究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本量利分析,主要包括盈亏临界点分析、有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及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分析、本量利分析中的敏感分析、本量利分
22、析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等方面内容。,盈亏临界点分析,盈亏临界点是指企业经营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企业的销售收入扣减变动成本后得到贡献毛益,它首先要用以补偿固定成本,剩余的即为企业利润。因此如果贡献毛益刚好等于固定成本,那就是处于不盈不亏状态。盈亏临界点的计算模型 盈亏临界点计算的基本模型 安全边际与安全边际率模型 实现目标利润的模型(税前、税后目标利润)多品种盈亏临界点分析的模型(加权平均模型、联合单位模型)盈亏临界图 基本式、贡献毛益式、量利式,有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及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分析,销售价格变动的影响变动成本变动的影响固定成本变动的影响各有关因素同时变动的影响 提高单价,同时增加固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 会计 课程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39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