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ppt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一、人的社会化 二、社会角色 三、社会群体,人的社会化,“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关于狼孩:狼孩是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此外,人们还发现过熊孩、豹孩、猴孩以及绵羊所哺育的小孩。他们也 和狼孩一样,具有抚育过他们的野兽的那些生活习性。,一、社会化的含义,(一)社会化的含义:狭义: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少年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广义: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不仅是青
2、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二)理解社会化的几个角度,1.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作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2.人格发展的角度: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库例、米德)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一个角色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其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
3、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初始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发生在生命早期.任 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 价值标准时 期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 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儿童期)(二)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人们在此过程 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
4、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大量在青年期)。(三)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也叫继续社 会化。指成年人为了适 应新形势提出的觉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主要指成年人)(四)逆向社会化(reversal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
5、会化要剧烈;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针对的不一定是负面的,形式也不一定是强制性的。(新兵入伍、移民),三、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社会化的生物基础:语言、思维、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社会化的主体: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语言能力: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2.思维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3.学习能力: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
6、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受到生理发育上的限制,有一段较长的依赖生活期。(幼年少年青年),(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1.家庭,(1)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2)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3)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2.学校:,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
7、习机构,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系统性,带有强制性。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按规范的要求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理解和把握在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私塾?,在家上学?,3.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特点:(1)大多数活动不由权威事先安排,而以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交往。可以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灵活性,提高能力。(2)形成较为明晰的群体亚文化,4.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5.大众传播媒
8、介,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在现代社会中,它的影响表现出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四、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1.“角色扮演”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2.生命历程理论,米德理论社会化过程的几个阶段:,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孩子只能简单地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角色扮演”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自我意识也是非常弱的。嬉戏阶段(pl
9、ay stag)孩子开始扮演一些特定的、重要的角色。这些角色往往就处在孩子的周围,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父母、兄弟姐妹等。“客我”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有了较大的扩展。博弈阶段(game stdge),孩子需要和能够扮演的角色的范围更加扩大,开始观察、理解和模仿“一般化他人”的角色。“客我”的范围己经覆盖了整个社会。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 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的演进过程。,(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年)强调的是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性的因素。弗洛伊德认为,人 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10、是受上“无意识”驱动的。他将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马动力)自我(骑手驾驭)超我(指导自我,限制本我),(4)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_1944):美国心理学家 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将社会化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1岁)(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3岁)(3)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5岁)(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11岁)(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
11、期或成年期)(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2.生命历程理论,生命历程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一种研究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时,有以下四个要点:(1)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2)生命的相关性。(3)生命的时间安排。(4)人的能动性。,(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所谓生命周期,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在现代社会中,生命周期一般被划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人的
12、身心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差别,社会化也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1.儿童期,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在该阶段进行的主要是初始社会化。从时间上说初始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但却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初始社会化失败,将直接影响到后期的智力和情感发展。,2.青年期,承上启下的特殊时期。大量进行的是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尤其在青年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危机”,3.成年期,个体在青年期结束后即进人成年期,直到60岁左右退休。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初始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1)初始社会化已经完成,自我形象已经基本确立,人格已经基本定型;
13、(2)个体有很强的自主选择和创造能力,不但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扮演某种角色,还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创造某种角色。(3)个人在成年期需要扮演的角色比人生任时期都要复杂,并且,扮演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4.老年期,老年社会化所要面对的是身体机能、社会地位和声望的下降,疾病和死亡。典型的老年社会化问题: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59岁现象”(一些老年人难以接受退休后社会声望下降的后果而丧失自我认同的结果);因身体机能下降、疾病而产生的对死亡的恐惧、忧虑等消极的生活态度。等等。,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程度,(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社会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再社会化过程中都会遇
14、到这样那样的困惑,矛盾,冲突。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3.代差,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主要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需要社会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令人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体系发生剧烈变化,加剧了社会化的困境。,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无效的文化传递: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其显著后果是造成反社会的人格。例如青少年犯罪。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例如“户籍制度”是不利于农村青年社会化的机制。“应试教育”使
15、不适合这种机制的青年处于不利地位。,3.代差,代差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正确的认识:(1)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2)对代差的性质做具体分析。不论年龄,凡是进步的,就鼓励;反之就限制。,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政治社会化(二)道德社会化(三)性别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
16、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2.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归属角色)自致角色(成就角色)(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3.社会角色的扮演,(1)社会角色的确定(2)社会角色的表现 布景与道具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 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上的配合(3)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对角 色的实践(4)角色的距离(role distance),4.社会角色的失调,(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根据角色获得的方式:先赋角色:归属角
17、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例如种族、性别、家庭出身等。自致角色:成就角色,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也与人们的一些主、客观条件有关。例如教师、世界冠军、小偷等。自致与先赋的区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根据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一般说,自觉角色的出现常与下列因素有关。(1)一个人在刚刚充当某一角色时,往往容易表现为自觉的角色。(2)在
18、他人在场或他人对此角色提出了明确希望的条件下,容易 出现自觉的角色(3)特定的环境与任务容易使人表现出自觉的角色。(4)经常的自我提醒也是实现自觉角色的重要条件 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目己正在充当这于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根据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如警察、法官等。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其行为要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例如,
19、父母、夫妻等。,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如商人、企业家、经理等各种从事生产性、经营性活动,以赢利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各级党政干部、法官、警察、学者、教授、艺术家等。,角色确定与不确定,角色确定:(1)要回答:“我是谁?”(2)角色确定的有效性: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被别人承认。(需经过长期的努力)角色不确定的几种情况:(1)不能胜任角色(能力不够)(2)
20、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大材小用”、“此才彼用”(3)选择了不当的角色。老乡、朋友、同学、官与民。,角色距离(role distance),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角色距离普遍存在。既包括那些其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色规范的人,也包括那些其素质远在角色规范之外的人,如被大材小用者或与儿童玩耍的成年人等等。戈夫曼认为,“进人角色”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1)获得了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2)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3)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均投人这一角色。角色距离是影响角色扮演成功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戈夫曼1,“角色距
21、离”(role distance)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他以游乐场上的电动旋转木马为观察对象,阐述了角色距离的思想。这种木马适合4岁一5岁的儿童玩耍,当父母们将适龄的儿童放在木马上后,飞快旋转起来的木马对于孩子们来说虽然并非没有一点“挑战”的意味,但是,他们完全有能力控制住木马,父母也不必跟在身边保护。这时,儿童们会玩得全神贯注,因为在这个角色上,他们可以充分显示其才能,也可以博得父母的喝彩。在这里,儿童们的能力、素质与其所表演的角色是吻合的,因此,他们很容易“进人角色”roleembracement)。当父母将两岁的孩子放在木马上时,孩子大哭大闹、父母也不敢撒手,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 运行 微观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38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