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原理与应用.ppt
《电器原理与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器原理与应用.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电接触与电弧理论,电路的通断和转换是通过电器中的执行部件、主要是其触头和灭弧装置来实现的。触头接通和分断电流的过程每每伴随着气体放电现象和电弧的产生及熄灭。电弧对电器多半有害。例如,电弧出现会延缓电路的分断过程、烧伤触头、缩短触头乃至整个电器的寿命,甚至还会引起火灾和人身伤亡事故。然而,电弧又是电路所储电磁能量泄放的主要途径,非此难以降低电路分断时出现的过电压。触头既是一切有触点电器的执行元件,同时又是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其工作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器的性能,还将影响到一个系统的工作可靠与否。触头的工作与电弧密切相关,它在工作过程中将被高温电弧所灼伤,并因之而发生质量转移和电侵蚀。因此
2、,本章将讨论电弧的产生原因、性质、熄灭方法以及电器中常用的灭弧装置,同时还要讨论电接触现象的本质、触头在各种工作状态下的行为、以及延长触头寿命和改善触头工作性能的技术措施。,第一节 电接触与触头,任何电工装置皆由彼此间以任意方式联系着的单元构成,其中赖以保证电流流通的导体间的联系称为电接触,它是一种物理现象。通过互相接触以实现导电的具体物件称为电触头(简称触头),它是接触时接通电路、操作时因其相对运动而断开或闭合电路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导体。,一、触头的分类,(一)连接触头 连接触头是以机械方式一焊接、铆接和栓接来连接电路的不同环节,使电流得以自一环节流向另一环节。这种触头在工作过程中无相对运动
3、,它永远闭合着。连接触头除栓接式为可卸式外,其余为不可卸式。对连接触头的基本要求是在其所在装置的使用期限内,应能完整无损地长期通过正常工作电流和短时通过规定的故障电流。为此,它的电阻应当不大而且稳定。这就要求它能耐受周围介质的作用,又能耐受温度变化引起的形变和通过短路电流时所产生的电动力。,(二)换接触头 换接触头是电器中用以接通、分断及转换电路的执行部件,并且总是以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形式成对地出现。它具有多种形式,诸如楔形触头、刷形触头、指形触头、桥式触头和瓣式触头等。对换接触头的基本要求是电阻小而稳定,并且耐电弧、抗熔焊和电侵蚀。顾及到有触电器的故障很大一部分是触头工作不良所致,且后果往往还
4、较严重,故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二、换接触头的工作状态和基本参数,换接触头有两种稳定的工作状态:对应于电路通路的闭合状态;对应于电路断路的断开状态。换接触头还有两种过渡工作状态:从断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过渡的接通过程;从闭合状态向断开状态过渡的分断过程。四个基本参数:开距、超程、初压力和终压力:开距是触头处于断开状态时其动静触头间的最短距离,其值是由它能否耐受电路中可能出现的过电压以及能否保证顺利熄灭电弧来决定的。超程是触头运动到闭合位置后、将静触头移开时动触头还能移动的距离,其值取决于触头在期限内遭受的电侵蚀。初压力是触头刚闭合时作用于它的正压力。终压力是触头闭合终止位置的压力,其值由许多因素,
5、诸如温升、熔焊等所决定。,第二节 电弧及其产生过程,一、载流电路的开断过程 动静触头的接触原本是许多个点在接触,而接触压力一般是由弹簧产生的。由于超程的存在,触头开始分断时,电路并没开断,仅仅是动触头朝着与静触头分离的方向运动。这时,超程和接触压力都逐渐减小,接触点也减少。及至极限状态、即仅剩一个点接触时,接触面积减至最小,电流密度非常巨大,故电阻和温升剧增。以致触头虽仍闭合,但接触处的金属已处于熔融状态。此后,动触头继续运动,终于脱离,但动静触头间并未形成间隙,而由熔融的液态金属桥所维系着。液态金属的电阻率远大于固体金属的,故金属桥内热量高度集中,使其温度达到材料的沸点,并随即发生爆炸形式的
6、金属桥断裂过程,触头间隙也形成了。金属桥刚断裂时,间隙内充满着空气或其他介质及金属蒸气,它们均具有绝缘性质。于是,电流被瞬时截断,并产生过电压,将介质和金属蒸气击穿,使电流以火花放电乃至电弧的形式重新在间隙中流通。此后,随着动触头不断离开静触头以及各种熄弧因素作用,电弧终将转化为非自持放电并最终熄灭,使整个触头间隙成为绝缘体,触头分断过程亦告终结至此,触头已处于断开状态。,二、电弧的形成过程 两个触头行将接触或开始分离时,只要它们之间的电压达12 20V、电流达0.25 lA,触头间隙内就会产生高温弧光,这就是电弧。坏处:因为其温度达成千上万K足以烧伤触头、使之迅速损坏;它也能使触头熔焊、破坏
7、电器的正常工作,甚或酿成火灾刀人员伤亡等严重事故;它还会产生干扰附近的通信设施的高次谐波。益处:电弧焊、电弧熔炼和弧光灯等是专门利用电弧的设备,电器本身可借助电弧以防止产生过高的过电压和限制故障电流。(一)气体的电离 电子是在一定能级的轨道上环绕原子核旋转。离原子核越远,轨道能级越高。若电子吸收了外界能量、但仍不足以脱离原子核束缚,它只能跃迁到能级更高的轨道上,处于激励状态。电子在激励状态只能延续0.11us。在此期间,电子再获得外界能量,它便将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逸出,成为自由电子,否则,它将按量子规律释放多余能量而返回原轨道。当电子受激励跃迁到特殊能级的轨道时,它能在激励状态持续0.1 10
8、ms;这就更易再次吸收外界能量而逸出。此类状态称为亚稳态,它在电离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如果电子获得足以脱离原子核束缚的能量,它便逸出成为自由电子,而失去电子的原子则成为正离子。这种现象称为电离。发生电离所需能量称为电离能Wi。,使一个电子激励所需能量称为激励能We,它与电离能Wi均以电子伏eV为单位。表2-1中列举了部分气体和金属蒸气的We和Wi值。,电离形式,表面发射,空间电离,场致发射,光发射,二次电子发射,热发射,光电离,碰撞电离,热电离,发生于金属电极表面,发生于触头间隙内,场致发射,光发射,二次电子发射,热发射,光电离,碰撞电离,热电离,热发射出现于电极表面被加热到2000 2500
9、K时。此时电极表面的自由电子就因获得足以克服表面晶格电场产生的势垒而逸出到空间。,场致发射是因电极表面存在强电场,使表面垫垒厚度减小而令电子借隧道效应逸出的。,光发射是光和各种射线照射于金属表面。使电子获得能量而逸出的现象。,二次电子发射是指正离子高速撞击阴极、或电子高速撞击阳极引起的表面发射。-一般阴极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较强,并在气体放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光电离发生在hvWi时,光频率v越高,光电离便越强。可见光通常不引起光电离。,带电粒子在场强为E的电场中运动时,它在两次碰撞之间的自由行程上可获得动能W=qE,若该能量大于或等于中性粒子的电离能,该粒子被碰撞后即电离。由于电子的自由行程
10、大,故引起碰撞电离的主要是电极发射或空间中性粒子电离时释放的电子。有时碰撞能量不足以使中性粒子电离,只能使之处于激励状态或使电子附于中性粒子上成为负离子。,实际电离过程绝非单一形式的,而是各种电离形式的综合表现,(二)消电离及其形式 电离气体中的带电粒子自身消失或失去电荷而转化为中性粒子的现象称为消电离。电离与消电离是同时存在也同时消亡的矛盾统一体。消电离主要有两种形式-复合和扩散。复合:两带异性电的带电粒子彼此相遇后失去电荷成为中性粒子的现象称为复合。复合有表面复合与空间复合两种形式。扩散:带电粒子自高温高浓度处移向低温低浓度处的现象称为扩散。它能使电离空间内的带电粒子减少,所以有助于熄灭电
11、弧。,表面复合,电子进入阳极或负离子接近阳极把电子转移给阳极、以及正离予接近阴极从它取得电子时,这些带电粒子均失去电荷化为中性粒子。还有,当电子接近、不带电的金属表面(图2-3a)或负离子接近之(图2-3b)时,它们将因金属表面感应而生的异性电荷作用被吸附于其上,一旦附近出现带异性电的带电粒子,这些粒子便互相吸引,复合形成中性粒子。即使带电粒子到达绝缘体表面,由于感应所生极化电荷的作用,也会发生类似于出现在金属表面的复合过程。上述这些发生在带电或不带电物体表面的表面的复合过程,统称为表面复合。,空间复合,若正离子和电子在极间空隙内相遇(图2-3c),它们将复合成为一个中性粒子,这就空间复合。若
12、电子在空间运动中为一中性粒子俘获形成一负离子,然后再与正离子相遇复合成为两个中性粒子(图2-3d),这就是间接空间复合。,另外,复合的概率与气体性质及纯度有关。例如,惰性气体和纯净的氢气及氮气都不会与电子结合成为负离子,而氟原子及其化合物(如SF6气体)就具有极强的俘获电子的能力。因此SF6被称为负电性气体,它是一种良好的灭弧介质。带电粒子在复合时将释放出部分能量,后者或被用以加热物体的表面(表面复合时);或被用以增大所形成中性粒子的运动速度及以光量子形式向周围空间辐射(空间复合时)。,(三)气体放电过程 若在两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当逐渐增大电压u至一定值时,便发生了间隙内的气体放电现象。图2-
13、4所示即为直径I0cm、间隙为数厘米、气压约133Pa的低气压放电管气体放电的静态伏安特性。,在OA段,外施电压甚低,由外界催离素(如阴极被加热和各种射线的作用)产生的带电粒子尚难以全部到达阳极,故电流i虽随电压u上升而增大,但其值极微小。在AB段,随着电压增大,电流已达饱和值,但该值仍由外界催离素的作用自阴极释放的电子数所决定。在BC和CD段,由于电压继续增大已导致场致发射和二次电子发射以及不甚强的碰撞电离,故电流又在增大,开始很慢(BC段)、然后较快(CD段)。然而,在整个OD段,若无外界催离素的作用,间隙内就没有白由电子,放电亦将终止,故此阶段被称为非自持放电阶段。,OD段:非自持放电阶
14、段,DH段:自持放电阶段,从D点起,场致发射及二次电子发射的电子已甚多,以致除去外界电离因素后仍可借空间的碰撞电离维持放电,故气体放电已有质的变化,进入了自持放电阶段。于是,电流增长迅速,且放电伴随有不强的声光效应。对应于D点的电压是决定自持放电的主要因素,它称为气隙的击穿电压Ub,在气体间隙的击穿过程中,先是阴极发射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运动,并于此中过碰撞产生许多新的电子和正离子。电子运动速度大,多集中于前进方向端部;正则反之,处于尾部。这种形式的分布称为电子雪崩。随着雪崩数量增多及其端部和尾部分别向阳极和阴极发展,间隙内就形成了自阴极至阳极的离子化通道,即气隙的击穿。,CE段:汤逊放电
15、区,汤逊最先研究了CE段的放电现象,所以该段被称为汤逊放电区。但即使是自持性汤逾放电也是无光的,故称作无光放电或黑暗放电。,EF段:过度阶段,从E点至F段称为过渡阶段,放电由无光转向有辉光,电流也在增大。但由于碰撞电离增强,为维持放电所需的电压反而反而降低了。此阶段内,阴极附近的正离子部分被中和,阴极区电压降也逐渐降低。,FG段,在FG段,放电电电流继续增大,辉光放电向着扩张到整个阴极表面发展,故电流密度不大(约0.1A/m2),而且稳定,并使阴极区电压降也较稳定,其值约数百伏。,GH段:异常放电阶段,在GH段,由于电流和电流密均在增大,阴极区电压降和维持放电所需电压亦增大。这个阶段被称作异常
16、辉光放电阶段。,H点后,从H点开始,气体放电已进入弧光放电阶段,它伴随着强烈的声光和热效应。这时,电流密度已高达107A/m2以上,故放电通道温度极高(在6000K以上)。放电形式以热电离为主,阴极区电压降较小,仅数十伏。,自持放电形式很多,诸如无光放电、辉光放电、电晕放电、火花放电,弧光放电(电弧)等,但它们是否转化为弧光放电以及如何转化,则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三、电弧的外观与本质,从外表来看,电弧是存在于电极(触头)间隙内的一团光度极强、温度罗极高的火焰。电弧形成时,阴极表面有一块或若干块光度特别强的区域-阴极斑点。它的温度常为阴极材料的气化温度,电流密度亦达10A/mm2以上。在电
17、弧电流本身磁场作用下,此斑点在阴极表面不断移动,并发射电子。临近斑点的一段极短的电弧区(越等于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即10-6m)称为近阴极区。其中电弧光度较小,电压降却很大。阴极发射的电子在此区域内被电场加速后具有甚大能量,故一旦与中性粒子相撞常可使之电离。与此对应,阳极表面也有阳极斑点,它接受来自电弧间隙的电子。其附近也有称为近阳极区的薄层,但厚度约为近阴极区的数倍。两近极区的电压降均在20V以内,且几乎与电流值无关。但近阴极区厚度特别小,故该处电位梯度竟达108 I09V/m。两极区之间的一段电弧称为弧柱,它几乎占有电弧的全部长度。弧柱内气体已全部电离(但同时也不间断的在进行消电离),且正
18、负带电粒子电量相等,所以是等离子区。弧柱温度特别高,中心温度达(13)104,故特别明亮;弧柱外层有一层晕圈,其温度在(0.54)103K范围内,故较红暗。图2-5所示为电弧的构造和逼度分布。,总之,弧光放电乃是自持放电的一种形式,也是它的最终形式。从本质上来看,电弧是生成于气体中的炽热电流、是高温气体中的离子化放电通道,是充满着电离过程和消电离过程的热电统一体。,第三节 电弧的特性和方程,一、电弧的电压方程 电弧电压包括近阴极区电压降Uc、近阳极区电压降Ua和弧柱电压降Up,即 UA=Uc+Ua+Up 两近极区电压降基本不变,故以Uo=Uc+Ua表示,并称之为近极区压降;弧柱区内的电场强度E
19、又近乎恒值,约(1 5)103V/m,在特殊介质内还可达(10 20)103V/m,故电弧电压 UA=U0+El 式中:l为弧柱区长度,可近似地取它为整个电弧的长度。图2-6给出了电弧各区域内的电压降和电场强度的分布。,二、直流电弧的伏安特性 伏安特性为电弧的重要特性之一,它表示电弧电压与电弧电流间的关系。图2-7是直流电弧的伏安特性。当外施电压达到燃弧(击穿)电压Ub、电流亦达到燃弧电流Ib后,电弧便产生了,而且随着电流的增大,电弧电压反而降低。这是因为电流增大会使弧柱内热电离掷剧、离子浓度加大,故维持稳定燃弧所需电压反而减小。这种特性称为负阻特性。燃弧电压和燃弧电流与电极材料以及间隙内的介
20、质有关。当直流电器触头分断时,若电压和电流均超过一定数值后,即将产生电弧。,图2-7曲线1是在弧长不变的条件下逐渐增大电流测得的。实际上曲线起点Ub不在纵轴上(参见图2-4)。若自IA=II处开始减小电流(进入曲线2),由于电弧本身的热惯性,电弧电阻的增大总是滞后于电流的变化,故曲线2位于曲线1下方。电流减小越快,曲线2位置越低;在极限情况下、即电流减小速度为无穷大时,电弧温度、热电离程度、弧柱直径和尺寸均来不及变化,伏安特性也就变成过坐标原点的曲线3了。电流减小时伏安特性与纵轴相交处的电压Ue称为熄弧电压。除非在极限场合,即电流无限缓慢减小时,均有UeUb,三、交流电弧的伏安特性和时间特性
21、交流电弧的伏安特性不同于直流的伏安特性(图2-8),因为交变电流总是随着时间变化,所以伏安特性只能是动态的。值得注意的是交变电流每个周期有两次自然通过零值,而电弧也通常在电流过零时自行熄灭。若未能熄灭,则另一半周内电弧将重燃,且其伏安特性与原特性是关于坐标原点对称的。交流电弧电压和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见图2-9。今以电阻性负载时的特性为例加以说明。当电弧电流lA过零时,因电源电压u与之同相,且电弧电阻又甚大,故电弧间隙上的电压实际上等于电弧电压。随着电源电压的上升,弧隙电流不断增大,电弧电阻则逐渐减小,及至弧隙电压上升到燃弧电压,间隙便被击穿,重新燃弧。此后电弧电阻继续减小,使电弧呈现负阻性,故电
22、弧电压反而因电流增大而下降,并趋于某定值UA。在半周行将结束时,为持电弧电流,电弧电压又要升高。至某一时刻,电弧电压已不足以维持电弧电流,电弧即熄灭,iA=0,而电弧电压又和电源电压一样。,四、电弧的能量平衡电弧的功率为 PA=UAIA=U0lA+E l lA 按UO和El在UA中所占比例,电弧有长弧与短弧之分。若UO在UA中占主要地位,电弧就是短弧;反之,则是长弧。短弧的能量损耗是转化为热能、并经电极和与之连接的金属件散往周围介质。长弧的能量损耗可近似地认为是转化为热能、并经弧柱散往周围介质。就一般工业电器而论,弧柱的散热具有重要意义。弧柱是高温等离子体。燃弧时的弧柱温度通常为(420)10
23、3K,熄弧时则仅有(3 4)103K。弧柱温度与电极材料、灭弧介质种类和压力以及其冷却作用的强烈程度等有关。若以QA表示电弧能量、以Pd表示电弧散出的功率,电弧的动态热平衡方程便是 dQA/dt=PA-Pd若dQA/dt 0,即PA Pd,说明电弧能量在增大,使燃弧更加炽烈;若dQA/dt0,即PAPd,说明电弧能量在减小,电弧将趋于熄灭;若dQA/dt=0,即PA=Pd,电弧能量达到平衡,并且稳定地燃弧。,第四节 直流电弧及其熄灭,对于含电阻R、电感L的直流电路,当其中的触头间隙内产生电弧时,若以U表示电源电压,i表示电弧电流,电压平衡方程为 在绘制电弧伏安特性的同时(曲线1),再作U-iR
24、特性(曲线2)。后者为连接纵轴上的点U与横轴上的I=U/R的线段。U-iR特性与伏安特性交于A、B两点,故点A、B是电路在有电弧时的两个工作点。在此二点上,电源电压U的一部分降落于电路的电阻上,另一部分降落于电弧电阻上(电弧电压uA),而,U-iR=Ldi/dt+UA,两个工作点A、B并不均为稳定燃弧点。设电路工作于点A,即电流为IA。由图可见,当电流有一增量i0时,Ldi/dt0,电流继续增大;反之,若电流有一增量i0,则Ldi/dt0,电弧电流将继续减小。因此,A点不可能是稳定燃弧点。经分析后不难看出,B点将是电路的稳态工作点、也即稳定燃弧点。显然,要熄灭电弧,就必须消除稳定燃弧点。,一、
25、熄灭直流电弧的方法 为消除直流电弧的稳定燃弧点,应使其伏安特性处于特性U-iR的上方,使电弧电压UA与电阻电压降iR之和超过电源电压U,以致电弧无法稳定燃烧(曲线1-曲线1)。按电弧电压方程及电压平衡方程,可采取下列技术措施:拉长电弧或对其实行人工冷却增大近极区电压降增大弧柱电场强度,U-iR=Ldi/dt+UA,(1)拉长电弧或对其实行人工冷却 此二者在原理上均为借增大弧柱电阻使电弧伏安特性上移,与特性u-iR脱离,即由原来的曲线1变为曲线I(图2-11)。为此,可增大纵向触头间隙(图2-12a),也可借电流本身的磁场或外加磁场从法向吹弧以拉长电弧(图2-12b),或借磁场使弧斑沿电极上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器 原理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3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