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第五章.ppt
《材料科学基础第五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科学基础第五章.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III)回复和再结晶,金属在塑性变形后,无论在结构或性能上都发生明显地变化。(1)结构方面晶粒形状变化沿变形方向伸长;晶粒内产亚结构;晶粒择优取向。(2)性能方面强度、硬度上升,塑性下降;电阻率增加;导热性下降;扩散率增加;内应力增加(有三种类型内应力:宏观内应力、微观内应力、点阵畸变)。更重要的是晶体变形后,体系处于热力学上的高能态,是热力学不稳定的。,加热时冷变形金属显微组织发生变化,(a)黄铜冷加工变形量达到CW38后的组织(b)经580C保温3秒后的组织,白色小的颗粒(再结晶出的新的晶粒),(c)580C保温4秒后的金相组织(d)580C保温8秒后的金相组织,完成了再结晶,(e
2、)580C保温15分后的金相组织(f)700C保温10分后晶粒长大的的金相组织,回复与再结晶的意义就在于使不稳定状态通过释放能量而逐渐达到稳定状态,在结构、性能等方面恢复或基本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冷变形后结构,性能发生诸多变化,一些是有利的,而有一些是不利的,如内应力。例如经深加工制成的黄铜弹壳,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生开裂。分析表明这种开裂是沿晶开裂,这是由于冷加工残留的内应力和外界气氛的作用,发生晶间应力腐蚀而导致材料的破坏。这被称为“应力腐蚀开裂”现象。原因找到后,解决办法就有了,冷变形后,在260消除内应力问题就解决了。要使经冷变形的金属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需要将金属加热、退火处理。,回复
3、,一、回复过程回复是加热退火的第一阶段。回复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热处理方式来实现。一是从较低的温度连续加热到较高温度,即连续加热退火。另一种是在恒定温度下加热保温,即等温退火。在回复阶段,冷变形金属中的宏观内应力大部分消除,而硬度、强度等基本不变。,具体观察到以下几种现象:(1)宏观内应力经过低温加热(一般在200250)后大部分去除,而微观应力仍然残存。(2)电阻率降低。(3)硬度的变化与具体的金属有关,如密排六方金属Zn,Cd等,在很低的温度甚至是室温,硬度基本恢复到变形前的水平,而面心、体心等金属如Cu,Fe在低温时硬度没有明显的变化,直到比较高的温度时硬度才比较多的下降。(4)显微组织,
4、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高温回复时,在电镜下可看到晶粒内的胞状位错结构转变为亚晶粒。,冷变形金属退火时性能变化,退火温度与黄铜强度、塑性和晶粒大小的关系,二、回复机制回复机制随回复退火温度而异,有下面几种。1.低温回复经冷加工变形的金属通常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就开始回复。表现在因变形而增多的电阻率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机械性能基本保持不变。电阻率对点缺陷很敏感,机械性能对点缺陷不敏感。因此,低温下回复和金属中点缺陷变化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回复主要是塑性变形所产生的过量空位消失的结果。,空位消失有四种可能的情况:(1)空位迁移到晶体的自由表面或界面而消失。(2)空位与塑性变形所产生的间
5、隙原子重新结合而消失。(3)空位与位错发生相互作用而消失。(4)空位聚集成空位盘然后崩塌成位错环而消失。2.中温回复进一步升高温度,内应力进一步消除,电阻率继续下降。这一时期,位错运动而导致部分位错复合消失(重新组合)。有时,这一时期不明显。,3.高温回复高温回复是指温度在0.3Tm附近的退火过程。通常称为回复后期。这时,除内应力、电阻率下降外,主要表现在硬度大幅度下降。一般认为,这一时期空位和位错进一步消除,发生多边化和亚晶长大。在高温回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多边化。,4.多边化机制冷变形后的晶体,由于同号刃位错在滑移面上的塞积而造成点阵弯曲。退火过程中,刃位错通过滑移和攀移,使同
6、号位错沿垂直于滑移面的方向排列,从原子排列的效果看,这类似于我们在学习晶界时学过的小角晶界模型,因此我们把这种整齐排列的位错结构看成是小角度亚晶界。这一过程被称为多边化。多边化的结果就象在变形晶体中产生规则的亚晶粒。多边化过程进一步进行,两个或更多的亚晶界聚合。亚晶界合并,即所谓的亚晶粒长大。因为多边化过程涉及到位错的攀移,因此,多边化在低温下很难发生。,多边化过程示意图,多边化产生的条件:(1)塑性变形使晶体点阵发生弯曲。(2)在滑移面上有塞积的同号刃型位错。(3)需加热到较高温度使刃型位错能产生攀移运动。,再结晶一、再结晶的现象冷变形晶体在回复过程中性能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组织结构没有明
7、显的变化,而进一步提高退火温度,达到某一临界值,就可以看到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的急剧变化,加工硬化完全消除。性能可以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状态,显微组织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拉长了的纤维状组织变成等轴晶粒。这个过程就是再结晶。再结晶是形变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形成新的无畸变晶粒并消耗掉冷加工的畸变晶粒而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再结晶是一个显微组织重新改组,变形储存能充分释放,性能显著变化的过程,其驱动力为回复后未被释放的变形储存能。再结晶形成的新晶粒仍是原来的晶体结构,但取向与形变晶粒完全不同。经过再结晶过程,塑性变形所导致的各种性能的改变都消失。,1.再结晶的实验规律(1)、变形量低于临界变形量时,则不能
8、发生再结晶。(2)、变形程度越大,再结晶开始的温度越低。(3)、增加退火时间可以降低再结晶所需要的温度。(4)、再结晶最终的晶粒大小主要取决于变形程度,其次取决于退火温度。一般变形越大,退火温度越低,晶粒尺寸越小。,再结晶温度与变形量的关系,2.再结晶的开始温度再结晶过程受温度、时间、变形量、原始晶粒尺寸等因素影响。要精确判断再结晶的开始温度是很困难的,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测量金属退火后(60分钟)硬度的变化,将变化50%时的温度定为再结晶温度。(2)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到出现第一个晶粒时对应的温度定为再结晶温度。(3)用X射线观察出现第一个清晰的斑点,将此时的温度称为再结晶温度。,再结晶
9、过程不是相变,它是一种组织变化。再结晶的形核是如何产生的?事实上,再结晶的形核与冷变形程度有关,当冷变形程度较小(如20%),一般采用所谓的弓出形核机制来描述。晶界凸出形核,形核以后,晶粒凸向亚晶粒小的方向生长。我们知道再结晶的驱动力是晶体的弹性畸变能,因此,预期晶核必然是产生在高畸变能的区域。晶核的出现对体系的能量有两方面的影响:(1)新晶核形成使得晶体的畸变能降低。(2)新晶核形成时由于界面的增加而带来界面能的增加。,二、再结晶的形核与长大 再结晶过程是形核和长大,但无晶格类型变化。1.形核 再结晶晶核是现存于局部高能区域内的,以多边化形成的亚晶为基础形核。其形核机制有:(1)凸出形核机制
10、 对于变形度较小(20%)的金属,以凸出形核机制形核,弓出形核时所需能量条件为:Es2/L,(2)亚晶形核 对于变形度较大的金属,再结果形核往往采用这种方式。亚晶核核方式有:1.亚晶合并机制:在变形度大且具有高层错能的金属中。2.亚晶迁移(boundary migration)机制:在变形度大,而层错能低的金属中。,2.长大 驱动力:畸变能差 长大 方式:晶核向畸变晶粒扩展,至新晶粒相互接触。注:再结晶不是相变过程。,如果新晶核形成使得晶体的畸变能降低足以弥补界面的增加而带来界面能的增加,这会使系统的能量降低,晶核就会进一步长大。实验观察到的再结晶核心首先产生在大角度界面上。对此可以作如下的分
11、析,变形的两个相邻晶粒:其位错胞的尺寸相差很大,两晶粒的弹性畸变能相差也很大,位错胞尺寸小的晶粒弹性储能大大高于位错胞尺寸大的晶粒。,对于冷变形较大的晶体,再结晶形核优先地发生于多边化区域,这些区域就是位错塞积而导致点阵强烈弯曲的区域。因此,对这类晶体多边化是再结晶形核的必要准备阶段。再结晶晶核通过亚晶界的迁动吞并相邻的形变基体和亚晶而生长,或是通过两亚晶之间亚晶界的消失使两相邻亚晶粒合并而生长。,再结晶温度,再结晶温度(re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冷变形金属开始进行再结晶最低温度。测定方法:金相法 硬度法 实际生产上确定方法:一般TR=()Tm,一些金属的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材料科学 基础 第五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37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