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摄影11彩色摄影基础.ppt
《彩色摄影11彩色摄影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彩色摄影11彩色摄影基础.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摄影作品中,真实地表现被摄对象的色彩,只是一种比较肤浅的要求;摄影者不应该停留在这种要求上,所以在这里两方面的要求:一、具备一定的色彩学的修养和美术知识二、要通晓彩色摄影的有关科学知识,第十一章 彩色摄影基础原理,第一节、光线与色,光是一种电磁波,波长范围很广,速度30万公里/秒,有线传播,波长极短,以毫微米为单位。(人眼能够看到的电波范围大约是从380毫微米780毫微米可见光)。日光(白色)通过三棱镜折射分解时,可看出它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单色光的混合光)人眼能分辨的颜色有150种,而其中最易区分的只有7种颜色。,光源的色:由发出光线的光谱成分决定(光的波长决定)物体的色:取决于物体对各光
2、线的吸收、反射与透视能力消色物体(黑、白、灰)吸收各种波长的光是等量的例如:白光:反射率75%以上为白色,10%以下为黑色,中间为不同的灰色。,一、光线与物体的色之间的关系,有色物体的色:对照明光线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白光 红色物体 反射红色光的波长 红色 绿色物体 反射绿色光的波长 绿色,光源的光谱成份对物体颜色的影响 有色光源照射到消色物体时,物体反射光与入射光颜色相同;当两种以上的有色光同时照射到消色物体时,物体颜色是加色法效应。(红光和绿光同时照到白色物体上时,呈黄色)照到有色物体上时,物体呈减色效应,例如:红光被青色物体吸收;绿光被品色物体吸收;蓝光被黄色物体吸收。,分析光线与物体色
3、之间的关系:,光线分解为三原色物体分解为三补色光线相加用加色法光线与物体用减色法最终依据人眼看到的:是否有或是什么色光线,二色的特征,(一)色温:是表明光源色成分的标志利用温度的数值来说明光源的色成份就是色温用一绝对黑体的绝对温度(273)的数值标志着因温度的提高而显示在色光上的变化。在摄影上,光源色温是用来测量光线中色包含颜色的成分,而不是测量光线的冷热温度,色温越高就越带蓝色,色温越低就越带红色。,(二)色觉,可见光的辐射能量刺激人眼时,全引起人的视觉反映,不同波长的光波使人产生不同的色觉,人眼对可见光中各不同光波段的敏感性也不同。正常人对波长555毫微米的黄、绿光最敏感,对红光感光灵敏度
4、则低得多,当接受相同能量的红光和绿光刺激时,感受到的明亮程度不同,人感觉绿光要比红光显得亮得多。,人眼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含有不同的视色素,一类对600700毫微米的红光感觉灵敏,叫做感红单元;对500600毫微米的绿光感觉灵敏,叫做感绿单元;对400500毫微蓝光感觉灵敏,叫做感蓝单元。正因为有这三种锥体细胞存在,互相影响、相互独立而产生不同的色觉。(色的特征,色彩三要素:色别、明度、饱和度),(三)色别,是色彩借以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它决定于该光线的波长,不同波长的光波给人眼以不同的感觉。因此不同的色别可以用光谱中的不同波长来表示。多种色混合光的色别相当于混合色的那种波长的
5、色别。(人眼能分辨的色别有150180种),(四)明度,人眼对色彩的明亮感觉(常用反光率表示)包括两层含义:1、明度指各种纯正的色彩相互比较所产生的明暗差别。2、色彩受到强弱不同的光线照射,其本身产生了明暗变化,也表现出明度的不同。,对不发光物体,彩色物体表面反光率越高,明度愈亮。明度与色别不同:同一色彩可以有不同明度,而不同色彩(反光率相同)可以具有同样的明度。人眼对明度的感觉较灵敏,只要反光率改变1%,人眼都能感觉到。在彩色摄影中,被摄对象既要有色别变化,也要有明度变化,这样才够生动,真实地再现景物的形象。,(五)饱和度,指颜色的纯度(色的鲜艳程度)取决于该色中所含色的成分与消色成分的比例
6、。新含色中彩色成分越大,色彩愈饱和;消色成分越多,饱和度就越小。物体表面结构和物体的饱和度有关,表面越光滑,物体颜色越饱和。丝织品比棉织品的色彩鲜艳,树叶和花的颜色在雨后比较鲜艳。,物体色的饱和度与物体所处的环境有关(透视能见度大,则饱和度大;能见度小,则饱和度小。)摄影中,颜色受到强光的照射,明度提高,但色彩饱和度降低。若颜色受光不足,或处在阴影中,则明度降低,饱和度也降低。曝光对色彩的饱和度也有影响,纯正的色彩正确曝光时,再现出的色彩饱和度最高,曝光过度或不足,饱和度均降低。,三原色光与补色光,1、原色光根据人眼视觉三原色理论,等量的红色光、绿色光、蓝色光相加便产生白光。当红、绿、蓝不是等
7、量相加,便会产生其它色光。这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几乎能产生所有的色光。换言之,所有的色光都可以由这三种色光的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因此在摄影中把红色光、绿色光、蓝色 光称为三原色光。(在绘画上,三原色染料红、黄、蓝等量混合成黑色),2、补色光,任何两种色光相加后如能产生白光,这两种色光就称为补色光。实验证明:红光+青光=白光 绿光+品光=白光 蓝光+黄光=白光,三原色红、绿、蓝的三补色光分别是 青、品、黄。而青、品、黄是三原色中两种色光的混合,故又称为二次光。红+绿=黄 绿+蓝=青 蓝+红=品。,换言之,若从白光中减去其中一种原色光时,剩下的两原色光所形成的色光,为该减除原色的补光。白光红光=
8、青光 白光蓝光=黄光 白光绿光=品红光,3、六星图,红,绿,蓝,黄,品,青,系统地说明三原色、三补色的基本原理,用六星图来表示:说明了色光的组成关系,每一种色光都是由它相邻的两种色光所组成的。说明了色光的互补关系,每一种原色光的对应色是它的补色。,第二节 彩色片的成色原理,彩色感光材料使用的感光体可分为二种:银盐、非银盐非银盐材料正处在发展中,它可以节省大量的银,操作更简单,不需要在暗室里操作,也不需湿法显影、定影。但由于影像的解像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现代彩色摄影中,应用的还是银盐感光材料。,一、多层彩色片的结构,多层彩色片基本上分别由感蓝感绿感红三个主要乳剂层和其它的辅助涂层组成,1、
9、保护层:胶片最上一层的涂层(保护膜)保护内部乳剂层不受磨擦和损伤2、感蓝乳剂层:只感受来自被摄体的蓝色光线(其上层为高感乳剂层,下层为低感乳剂)加入这层能呈现黄色的成色剂。(透过了绿光和红光),3、黄滤光层:能将未被感蓝乳剂层吸收而透过的蓝色光线全部吸收,而让绿光和红光透过。(冲洗后去掉)4、隔层:也叫分离层。为了防止各乳剂层和蓝滤色层中的各各成分互相扩散窜层。(明胶层)另一目的是充分吸收通过各层的乳剂层以后而产生的反射光光晕,从而有效的提高乳剂层影像的清晰度。(内防光晕层),5、感绿乳剂层:感色范围可感受蓝、绿、紫光。由于它的上面有黄色滤色层,所以不感受蓝、紫光而只感绿光。(此层要加入呈现品
10、红成色剂,彩色红外片中应加入呈现黄色的成色剂),6感红乳剂层:可感受蓝、紫和红光只感红光(此层应加入呈青色的成色剂,彩色红外片中加品红色成色剂)7防光晕层:颜料要吸收掉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可见光。黑褐色胶体银明胶层 冲洗掉(大部分在乳剂层下面,柯达伊斯曼胶卷涂在片基的背面,显影前冲洗掉)8底层:在片基与乳剂层或其它涂布层之间,起粘接作用。,二、成色原理,(一)加色法:加色法是利用三原色原理,它是彩色摄影的理论基础。自然界的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三种原色光的不同比例的构成来表现出来,因此,只要用摄影的方法把被摄物的全部色彩都分成三原色,然后再把它们组合起来,就能够得到所需要的彩色影像。,制作三张透明正
11、片,分别是红、绿、蓝拍摄成红、绿、蓝三种负片印制成三张正片三色放印叠在一起,就产生了色光的组合。,利用人眼的分辨力有一限度,应用网纹原理。在感光膜的下面有一层极薄的彩色网纹,极细小的红色、绿色和蓝色的透明体非常规则地分布在上面。从背部拍摄,让光线透过,网纹再到达乳剂,产生影像。其原因是,感光和显影之后,胶片乳剂层里还原出的金属银挡住了网纹上的透明体的某一部分,光线通过那些未挡住的部分就产生了彩色的感觉。,负片上所得到的彩色只是负像,如投射到胶片上某一极小部分上的是红色光,这时胶片上变黑的地方就是把那些红色透明体挡住而形成青色。把负片的像经过反转显影,留在乳剂里面的卤化银经过第一次显影受到光线照
12、射和再度显影后,所得到的像就成为正象了。(彩色电视原理),(二)减色法,1、含义:就是运用青、品、黄三种颜色的单色影像来叠合成各色彩色景物。青、品、黄三种颜色的单色影像好比青、品、黄三种滤镜(透明片),滤镜的基本性能是阻挡住部分色光,通过部分色光。黄滤镜阻挡了(即减去了)白光中的蓝光,通过红光和绿光。,2、彩色感光材料的成像结构由于被摄景物呈现的各种色彩都可以由红、绿、蓝三原色光的不同比例混合而成,这也意味着各种景物的色彩都可以分解为红、绿、蓝色光的不同比例。新的感光材料的感光层是由感红、绿、蓝三层结构涂布在片基上叠合而成。,感蓝层:只对蓝光起敏感反应,对绿光、红光不起反应。内有黄色成色剂,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彩色 摄影 11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36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