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的化学成分、晶体化学和形态.ppt
《矿物的化学成分、晶体化学和形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物的化学成分、晶体化学和形态.ppt(1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结晶学基础,晶体及其基本性质晶体的对称及晶体的分类晶体的理想形态晶体定向和晶面符号(自学)晶体的规则连生(自学),第二节 晶体的对称及晶体的分类,对称的概念及晶体对称的特点对称操作和对称要素对称要素的组合及晶体的分类晶体的微观对称及空间群(自学),3,第三章矿物通论,矿物及矿物学的概念矿物的化学成分矿物的晶体化学矿物的形态矿物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矿物的成因和成因标志矿物的鉴定研究方法,4,矿物及矿物学的概念,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们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呈现出一定的形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一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5,矿
2、物和矿物学的概念,人造矿物:也叫合成矿物,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获得的某些成分和性质与矿物类似的物质。陨石、月岩来自其他天体,与矿物类似的物质分别为陨石矿物和月岩矿物,或统称为宇宙矿物。目前,已发现的矿物种数有3000多种,基本上都产自地壳中,但目前的研究已经扩大到地幔和宇宙中的其它天体。,6,矿物和矿物学的概念,花岗岩中的长石长期暴露在地表,可风化形成高岭石等。黄铁矿FeS2,在缺氧的还原条件下,可以保持稳定;如果暴露于地表,受到氧化作用,就被分解形成褐铁矿(Fe2O3.nH2O)。,7,矿物和矿物学的概念,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石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铅锌矿石是由方铅矿和闪锌矿组成。,
3、花岗岩,石灰岩,8,矿物和矿物学的概念,固态-石英、长石、石盐液态-水、自然汞气态-火山喷气中的二氧化碳、硫化氢多数气态、液态物质因其特殊的属性纳入其它学科的研究范围,如石油、天然气成为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化工等学科的研究内容。一般矿物学教科书只把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晶质固体称为矿物。,9,矿物和矿物学的概念,在产出状态、成因和化学组成等方面与矿物相似,但不具有结晶构造的少数均匀固体,称为准矿物或似矿物,如A型蛋白石,SiO2.nH2O。,10,矿物和矿物学的概念,矿物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矿物的成分、结构、形态、性质、成因、产状、用途和它们的内在联系。研究矿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形成
4、和变化历史等。,11,第一节 矿物的化学成分,P60元素的离子类型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可变性类质同象胶体矿物的成分矿物中的水矿物的化学式,12,一、元素的离子类型,分类依据:离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惰性气体型离子铜型离子过渡型离子,13,元素的离子类型,惰性气体型离子:离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与惰性气体原子相似,具有2个或8个电子。共有25种。离子半径一般较大,而极化性较小,易与O结合成以离子键为主的氧化物或含氧盐,特别是硅酸盐,构成地壳中大部分造岩矿物。又称为造岩元素或亲氧元素。,14,元素的离子类型,15,元素的离子类型,铜型离子: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时,最外层电子层有18(或18+2)个电子,与Cu
5、+相似。外层电子结构较稳定,除个别离子外,一般情况下不变价,或只在18和18+2两种构型间变化(如Pb4+、Pb2+);离子半径小,外层电子多,极化性能很强,易与半径较大,易被极化的S2-结合生成以共价键为主的化合物,形成主要的金属矿物。又称为造矿元素或亲硫元素。,16,元素的离子类型,17,元素的离子类型,过渡型离子: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时,最外层电子层为具有8-18个电子的过渡型结构离子的结合性质受环境的影响。如Fe在还原条件下,多与S结合,生成黄铁矿或白铁矿FeS2;当O的浓度很高时,便与O结合生成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菱铁矿FeCO3。,18,元素的离子类型,离子半径与极化
6、性质介于惰性气体型离子和铜型离子之间。最外层电子数愈接近8的离子,亲氧性愈强,易形成氧化物和含氧盐;最外层电子数愈接近18的离子,亲硫性愈强,易形成硫化物。离子的电价比较容易变化,如Fe2+、Fe3+以及Mn2+、Mn3+、Mn4+等都是常见的变价的过渡型离子。居于中间位置的Mn和Fe与O和S均可化合,如Fe可与S结合形成黄铁矿FeS2,又可与O结合形成赤铁矿Fe2O3。,19,元素的离子类型,20,二、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可变性,单质:由同种元素的原子自相结合组成,如金刚石C,自然金Au等。,21,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可变性,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化学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简单化合物:由一种
7、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组成,如 石盐NaCl、方铅矿PbS。络合物:由一种阳离子和一种络阴离子组成,如方解石CaCO3、镁橄榄石MgSiO4。复化合物(复盐):由两种以上阳离子与同种(络)阴离子组成,如黄铜矿CuFeS2、白云石CaMgCO32。,22,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可变性,少数矿物的化学成分相当固定,其化学组成遵守物理化学分配定律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各组分间具严格的化合比,其化学组成可由理想化学式表示。如 水晶(SiO2)。,23,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可变性,矿物的化学成分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并不是绝对不变的,通常都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变化。变化的原因:对晶质矿物而言,主要是元素的类质同象代替
8、;对胶体矿物来说,主要是胶体水的变化和胶体的吸附作用。矿物中含有显微(或超显微)包裹体形式的机械混入物。非化学计量的矿物,化学组成不符合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24,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可变性,矿物晶体内部存在的某种晶格缺陷或结构上的不均匀性,使得一些矿物的化学成分表现出非化学计量性,即不符合定比定律。这些矿物属于非化学计量矿物。如方铁矿理想化学式为FeO,但实际成分为Fe1-xO,Fe的原子数略少于O原子数。因为方铁矿中部分Fe2+被Fe3+取代,为了保持晶体的电中性,晶格中便相应地形成了空位。,25,三、类质同象,类质同象isomorphism:矿物晶体在结晶过程中,结晶格子中的某种质点(原子
9、、离子和分子)的位置,部分被介质中性质相似的他种质点所取代共同结晶形成均匀的单一相的混合晶体,取代前后除晶格常数略有变化外,键性和晶体结构型式不发生本质改变的现象。,26,类质同象,闪锌矿中Fe2+的含量对晶体常数及物理性质的影响,27,类质同象的概念,举例:闪锌矿ZnS Fe、Mn、Ga(镓)、In(铟)等常以类质同像形式替代Zn,使Zn:S1:1类质同象晶体犹如两种化学成分的晶体“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混合晶体”,或者可理解为一种矿物晶体“溶解”于另一种矿物晶体之中。因此,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又可称为固溶体crystalline solution。,?类质同象矿物与复化合物矿物的区别,28,类质
10、同象的类型,分类依据:质点代替的数量比例完全类质同象:组分间能以任意比例相互替代组成混晶。不完全类质同象:两种组分间的替代量有一定的限度。闪锌矿:Fe2+可以替代部分Zn2+,但替代的量不能超过30.8%.,29,类质同象的类型,橄榄石的完全类质同象:Mg2SiO4(Mg,Fe)2SiO4(Fe,Mg)2SiO4 Fe2 SiO4镁橄榄石 铁镁橄榄石 镁铁橄榄石 铁橄榄石这一系列混晶称为一个完全类质同象系列。两端的组分-端元组分由端元组成构成的矿物-端元矿物。,30,类质同象的类型,分类依据:晶格中相互替代的离子的电价是否相等等价类质同象:相互替代的离子的电价相等。橄榄石中,Fe2+对Mg2+
11、的替代。异价类质同象:相互替代的离子的电价不等。斜长石(CaAl2Si2O8)中,Ca2+和 Na+之间的替代,同时还有Al3+和Si4+之间的替代。,31,类质同象的类型,元素周期表中,从左上方到右下方的对角线方向上的元素的离子容易发生异价类质同象。,异价类质同象替换的对角线法则,32,影响类质同象代替的因素,内因相似的原子或离子半径相互替换的离子的总电价应相等离子类型和键性必须相同代替后有较多能量放出晶体结构特征外因温度组分浓度压力,33,影响类质同象代替的因素,相似的原子或离子半径保持晶体结构的稳定(R1-R2)/R2 25%40%在高温条件下可形成不完全类质同象,在低温条件下不能形成类
12、质同象。,34,影响类质同象代替的因素,条纹长石-高温下完全混融的钾长石和钠长石,在温度降低时发生固溶体分解的结果。,35,影响类质同象代替的因素,相互替换的离子的总电价应相等保持晶格的静电平衡。离子类型和键性必须相同离子间结合的键性和离子的外层电子构型密切相关。惰性气体型离子在结合时一般形成离子键,铜型离子则常形成共价键。离子类型不同不易互相代替。,36,影响类质同象代替的因素,Ca2+和Hg2+半径分别为1.08和1.10,但彼此不能相互代替。Si4+和Al3+属同型离子,(R1-R2)/R2=38%,但在硅酸盐矿物的晶格中,Al3+代Si4+的类质同象替代十分广泛。,37,影响类质同象代
13、替的因素,温度:温度的升高有利于类质同像的形成。一些在常温下不能形成类质同象或只能形成不完全类质同象的,在高温下可形成类质同象或完全类质同象。随温度的降低,固溶体会发生分解或出熔。钾长石中的K+在660以上,可以被Na+任意代替,形成完全类质同象;500时最多能代替20%;200时,代替不超过5%。,38,影响类质同象代替的因素,组分浓度:当某种矿物从溶液或熔体中结晶时,如果介质中某一组分的浓度不足,可由介质中性质相似的其它组分“顶替”,从而形成类质同像。-补偿类质同象complementary isomorphism 如磷灰石Ca5PO43(F,Cl)形成时,如介质中Ca2+的浓度不足,介质
14、中的Sr2+(锶)、Na+等离子就可代替Ca2+进入晶格,占据Ca2+的位置,形成类质同象。一些稀有分散元素常可形成类质同象混入物,往往与此有关。,39,研究类质同象的意义,类质同象矿物的物理性质与类质同象混入物的类型及含量有关。-可根据矿物物理性质大致推断其化学组成。类质同象的形成受物理化学条件的制约。-可根据类质同像推断矿物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40,研究类质同象的意义,大部分稀有元素不能形成独立矿物,而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与它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成的矿物中。-指导找矿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如闪锌矿中的Cd(镉)、In、Ga,辉钼矿中的Re(铼),锆石中的Hf(铪)。,41,四、胶体矿物
15、的成分,胶体矿物:以水为分散媒、以固相为分散相的水胶凝体而形成的非晶质或超显微的隐晶质矿物。如蛋白石、大多数粘土矿物。,42,胶体矿物的成分,43,四、胶体矿物的成分,滨海地带形成的赤铁矿、硬锰矿等,岩石风化壳中的铝土矿、褐铁矿、孔雀石,以及氧化带潜水面以下形成的辉铜矿都是胶体作用的产物,有时还可形成大规模的矿床。,44,五、矿物中的水,分类依据:水在矿物中的存在形式及在矿物晶体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吸附水结晶水结构水沸石水层间水,参加晶体构成或与矿物晶体结构关系较密切,不参加晶体构成,与矿物晶体无关,45,吸附水,存在形式:中性水分子,机械吸附于矿物颗粒外表面或孔隙中。特点:不参加组成矿物晶格;
16、随环境温度、湿度和压力变化而改变。例子:包裹在粘土矿物颗粒表面的薄膜水及充填在矿物粒间孔隙内的毛细管水。脱失温度:温度达110时,基本全部脱失,但胶体矿物中的吸附水脱失温度较高,一般达100250。,46,胶体水,胶体水:吸附水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水胶凝体中的水,作为分散媒,凭借微弱的结合力依附在胶体分散相的表面。胶体水是胶体矿物固有的特征,计入矿物的化学组成,但含量变化大。如蛋白石SiO2nH2O n表示水的含量不固定,达1%-34%。,47,结晶水,存在形式:中性水分子特点:参与构成矿物晶体结构;数量固定,遵守定比定律。例子:石膏 CaSO4.2H2O脱失温度:200500 或更高(受晶格束
17、缚)结晶水脱失后,矿物晶体结构被破坏,形成新的结构。,CaSO4.2H2O CaSO4.1/2H2O CaSO4 石膏 半水石膏 硬石膏,80-120,150,热重-差热分析,48,结构水,存在形式:OH-、H+或H3O+特点:参与构成矿物晶体结构,有确定的含量比。例子:高岭石 Al4Si4O10(OH)8脱失温度:6001000 或更高(结合强度比结晶水高)脱水后,结构被完全破坏,生成新的矿物。,49,沸石水,存在形式:中性水分子,存在于沸石矿物的宽大的空腔和通道中。例子:钠沸石特点:介于吸附水和结晶水之间;在晶体结构中占据确定的位置;含量有一上限;随环境温度增高或湿度减小,沸石水通过结构通
18、道逸失,但不引起晶体结构变化;部分脱水的沸石,在潮湿环境中又可从外界吸收水分。,50,沸石水,假如把沸石比作旅馆,那么1立方微米的这种“超级旅馆”内竟有100万个“房间”!这些房间能根据“旅客”(分子和离子)的高矮、胖瘦、不同自动开门或挡驾。根据沸石的这一特性,人们用它来筛选分子,获得很好的效果。,51,层间水,存在形式:中性水分子,存在于某些层状硅酸盐矿物结构单元层之间。特点:介于结晶水和吸附水之间,含量不定;当温度和压力升高时,层间水逐渐逸失。例子:蒙脱石脱失温度:常压下110 层间水脱失后,相邻结构单元层之间的距离减少,但晶格不被破坏;已脱失层间水的层状硅酸盐进行潮湿环境,又可重新得到层
19、间水,并使晶体结构膨胀。,52,层间水,53,六、矿物的化学式,矿物的化学式:按照一定的原则,用元素符号及其他辅助符号表示矿物化学组成特征的式子。分类实验式:只表示矿物中各组成数量比的化学式。如白云母 H2KAl3Si3O12 或 K2O3Al2O36SiO22H2O结构式:又称晶体化学式,既能反映矿物中各组分的数量比例,又能反映组分之间的结合关系。白云母 KAl2(Si3Al)O10(OH)2,54,矿物的化学式,结构式的书写规则:阳离子写在化学式的最前面,复盐的阳离子依碱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排列。如白云石 CaMgCO32。阴离子或络阴离子写在阳离子后面,络阴离子用方括号括起来;如正长石KA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矿物 化学成分 晶体化学 形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33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