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测量课件基础知识.ppt
《电气测量课件基础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测量课件基础知识.ppt(1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页,电子测量技术,第2页,课程简介,测感技术:电量和非电量的测量 三部分内容:电子测量基础知识电量测量 基本电参量测量 电子测量显示技术 线性系统测量 测量技术新进展(简介)非电量测量 传感器的基础知识 结构型传感器 物性型传感器 其它传感器(超声波、微波、核辐射与红外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应用技术考核 期末成绩参考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实验、平时的小论文),第3页,第1章 电子测量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测量的基本概念,计量的基本概念;测量的误差的定义;电子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测量系统;电子测量的实现技术和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教学要求:了解测量与计量的内容、特点和意义;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了
2、解电子测量的方法、特点和内容,了解电子测量的基本实现技术;掌握测量误差的种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性质、产生的原因、判别与消除方法;掌握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第4页,1.1 测量的基本原理,1.1.1 测量的基本概念1 测量的意义 日常生活、生产中处处离不开测量 信息处理、传递的源头 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测量 离开测量就不会有真正的科学。我国近代科学落后与不重视“定量”有关,没有望远镜就没有天文学,没有显微镜就没有细胞学,没有指南针就没有航海事业,第6页,1.1.1 测量的基本概念2.测量的定义,狭义测量的定义 测量是为了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而进行的实验过程。在测量过程中,人们借助
3、专门的设备,把被测对象直接或间接地与同类已知单位进行比较,取得用数值和单位共同表示的测量结果。,测量结果测量数值.测量单位,即:,第7页,被测物体的重量等于标准砝码的重量,被测物体的重量从度盘上读数,因为,弹簧秤度盘上的刻度是事先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结果。,1.1.1 测量的基本概念2.测量的定义,广义测量的定义:信息的感知和信息识别广义地讲,测量不仅对被测的物理量进行定量的测量,而且还包括对更广泛的被测对象进行定性、定位的测量。例如故障诊断、无损探伤、遥感遥测、矿藏勘探、地震源测定、卫星定位等。而测量结果也不仅仅是由量值和单位来表征的一维信息,还可以用二维或多维的图形、图像来显示被测对象的属性
4、特征、空间分布、拓朴结构等。,第9页,1.1.1 测量的基本概念3.测量的基本构成,被测对象、测量的主体、测量技术、测量设备、测量过程、测量环境,第10页,环境对测量的影响 A.环境对被测对象的影响:某些被测对象客体(如器件、电路或系统)的性能特性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或非常敏感,因此,原则上测量应在被测对象的正常或额定工作条件下进行。B.环境对仪器系统的影响:环境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仪器系统本身的某个工作特性,进而影响测量结果,造成测量误差。特别是某些测量器具的量程广、频段宽,而内部的元器件数目甚多,且对外界影响相当敏感,错综复杂的影响量所产生的不良效应有时会成为测量的严重问题。C.环境对测量
5、人员的影响:高温、严寒、潮湿、闷气、嘈杂、照明不适当等不良工作环境,会对测量人员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人身误差乃至差错。应对措施:应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尽量减少由于环境影响而产生的误差。恒温、恒湿、稳压和防震。抗干扰、防噪声的措施,如接地、屏蔽、隔离、滤波等。仪器应能尽量适应恶劣环境和大范围变化环境。,第11页,仪器以工作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分为三组:I组:良好的环境条件,温度+10+35oC,相对湿度80%(在35oC上),只允许有轻微的振动。II组:一般的环境条件,温度10+40oC,相对湿度80%(在40oC上),允许一般的振动和冲击。III组:恶劣的环境条件,温度40+5
6、5oC,相对湿度90%(在35oC上),允许频繁的搬动和运输中受到较大的冲击和振动。I组高精度计量用仪器 II组通用仪器 III组野外、机载等仪器,1.1.1 测量的基本概念4.测试与检测,测试:测试是测量与试验的总称,它包括定量的测量和定性的试验。试验:是为了对被测对象的性能和结果进行观察而从事的某种实践活动。,检测:检测包括检验和测量两方面的含义。检测包括定量内容,即检查被测量的量值是否处于某一范围内,以此来判断是否合格。,在实际生产中,检测不仅包括对产品的检验和测量,同时还包括对生产过程、运动状况和运动对象的检测,1.1.2 计量的基本概念,1.计量的定义和意义 计量的意义:为使在不同的
7、地方,用不同的手段测量同一量时,所得的结果一致 计量的定义:计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测量,它把被测量与国家计量部门作为基准或标准的同类单位量进行比较,以确定合格与否,并给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检定证书。计量是利用技术和法制手段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计量的三个主要特征:统一性、准确性和法制性。,1.1.2 计量的基本概念2单位和单位制,根据定义而令系数为1的量称为单位。分为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单位是表征测量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两个同类量值进行比较的基础。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正式通过国际单位制SI。1984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决定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以国际
8、单位制为基础。,英呎feet,第15页,国际单位制(SI)的组成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I有7个基本单位),第16页,国际单位制是由国际单位制单位、国际单位制词头和国际单位制的十进倍数单位三部分组成。国际单位制词头表示使单位增大或缩小的十进倍数。国际单位制词头采用的是十进制词头,它是用来单位增大或缩小十进倍数,从 共有16个 例:5.4X10-9s=5.4ns,第17页,1.1.2 计量的基本概念2测量基准(标准),测量标准的定义:为了定义、实现、保存和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及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测量仪器、参考物质或测量系统。,几个名词:比对:在规定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的同类基准、标
9、准或工作计量器之间的量值进行比较,其目的是考核量值的一致性。检定:是用高一等级准确度的计量器具对低一等级的计量器具进行比较,以达到全面评定被检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是否合格的目的。一般要求计量标准的准确度为被检者的1/3到1/10。校准:校准是指被校的计量器具与高一等级的计量标准相比较,以确定被校计量器具的示值误差(有时也包括确定被校器具的其他计量性能)的全部工作。量值的传递:指一个物理量单位通过各级基准、标准及相应的辅助手段准确地传递到日常工作中所使用的测量仪器、量具,以保证量值统一的全过程。,第18页,测量基准的权威性和相对性,基准的权威性 基准的理论定义最严格的、制作工艺技术最先进。原器基准
10、自身也会随时间、地点、环境条件而变化,甚至会损坏,会失传。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最好的基准是原子基准。基准的相对性 一个时期的测量基准反映当时的人类认识水平和科学水平 例:以太阳为基准,时间测量的精确度1天内可达到1秒钟。而目前铯原子钟的计时精确度在三百万年内也不超过1秒。,第19页,测量标准的传递,自上而下逐级传递,第20页,1.1.3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1.测量误差的定义 测量的目的:获得被测量的真值。真值: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条件下,被测量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数值。测量误差:所有测量结果都带有误差。从广州到北京的距离如何测?,第21页,1.1.3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2 测量误差的来源,(
11、1)仪器误差:由于测量仪器及其附件的设计、制造、检定等不完善,以及仪器使用过程中老化、磨损、疲劳等因素而使仪器带有的误差。(2)影响误差:由于各种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振动、电源电压、电磁场等)与测量要求的条件不一致而引起的误差。(3)理论误差和方法误差:由于测量原理、近似公式、测量方法不合理而造成的误差。(4)人身误差:由于测量人员感官的分辨能力、反应速度、视觉疲劳、固有习惯、缺乏责任心等原因,而在测量中使用操作不当、现象判断出错或数据读取疏失等而引起的误差。例如:用滴定法测量粉末中CaO含量,称取定量的粉末,然后慢慢滴入酸溶液一直到变色(完全中和)为止,根据滴入溶液的数量确定CaO含量。这
12、中间就会引入人为误差。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出现了X荧光分析仪,可以进行自动测试,就解决了人为误差。(讲述荧光分析仪的原理),第23页,1.1.4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测量误差有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两种表示方法。1.绝对误差(1)定义:由测量所得到的被测量值与其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实际应用中常用实际值A(高一级以上的测量仪器或计量器具测量所得之值)来代替真值。绝对误差:,有大小,又有符号和量纲,(2)修正值 与绝对误差的绝对值大小相等,但符号相反的量值,称为修正值 测量仪器的修正值可以通过上一级标准的检定给出,修正值可以是数值表格、曲线或函数表达式等形式。被测量的实际值,第24页,1.1.4
13、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2.相对误差(1)相对真误差、实际相对误差、示值相对误差 相对真误差: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之比实际相对误差:用实际值A代替真值A0 示值相对误差:用测量值X 代替实际值A,第25页,1.1.4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2)满度相对误差(引用相对误差)用测量仪器在一个量程范围内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与该量程值(上限值下限值)之比来表示的相对误差,称为满度相对误差(或称引用相对误差),仪表各量程内绝对误差的 最大值,我国电工仪表共分七级:0.1,0.2,0.5,1.0,1.5,2.5及5.0。如果仪表为S级,则说明该仪表的最大引用误差不超过S%测量点的最大相对误差 在使用这类仪表测
14、量时,应选择适当的量程,使示值尽可能接近于满度值,指针最好能偏转在不小于满度值2/3以上的区域。,第26页,1.1.4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例某待测电流约为100mA,现有0.5级量程为0400mA和1.5级量程为0100mA的两个电流表,问用哪一个电流表测量较好?,用1.5级量程为0100mA电流表测量100mA时的最大相对误差为,解:用0.5级量程为0400mA电流表测100mA时,最大相对误差为,第27页,1.1.4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3)分贝误差相对误差的对数表示 分贝误差是用对数形式(分贝数)表示的一种相对误差,单位为分贝(dB)。电压增益的测得值为 误差为 用对数表示为增益测得
15、值的分贝值 分贝误差,第28页,1.1.5 减少误差的若干方法,微差法进行测量时,测量误差公式:X=s+x=s+,相对误差为(作分母时,X 与s视为相等):前一项为标准量的相对误差,一般很小,测量仪器的误差对测量的影响被大大地削弱,,为了提高测量准确度,在比较中可采用各种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如微差法、替代法、交换法。1.微差法,第29页,第30页,1.1.5 减少误差的若干方法,2.替代法(1)替代偏转法(2)替代零示法 在测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一已知的标准量去替代未知的被测量,通过调整标准量而保持替代前后仪器的示值不变,于是标准量的值等于被测量值。,第31页,1.1.5 减少误差的若干方法
16、,3.交换法 通过交换被测量和标准量的位置,从前后两次换位测量结果的处理中,削弱或消除系统误差。特别适用于平衡对称结构的测量装置中,并通过交换法可检查其对称性是否良好。,第一次平衡 第二次平衡 上两式相乘、开方得:,第32页,1.2 电子测量方法与测量系统1.2.1 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1.电子测量及意义 电子测量是人们借助于电子技术的手段对电量和非电量的测量。即:以电子科学技术理论为依据,以电子测量仪器和设备为工具,对电量和非电量进行的测量。其意义:具有极快的速度 具有极精细的分辨能力,很宽的作用范围。极有利于信息传递 极为灵活的变换技术。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第33页,1.2.1 电子测量的
17、基本概念 2.电子测量的特点,(1)测量频率范围宽。被测信号的频率范围除测量直流外,测量交流信号的频率范围低至10-6Hz以下,高至THz(1THz=1012Hz)(2)量程范围宽。如数字万用表对电压测量由纳伏(nV)级至千伏(kV)级电压,量程达12个数量级(3)测量准确度高。如用电子测量方法对频率和时间进行测量时,由于采用原子频标和原子秒作为基准,可以使测量准确度达到10-1310-14的数量级。(4)测量速度快。因为电子测量是通过电子运动和电磁波传播进行工作(5)易于实现遥测(6)易于实现测量过程的自动化和测量仪器智能化,第34页,1.2.1 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 3.电子测量的内容,(1
18、)按具体的测量对象来分类电信号的测量 包括各种频率及波形下的电压、电流、功率、电场强度;信号的频率、周期、时间、相位、调幅度、调频指数、失真度、噪音以及数字信号的逻辑状态等的测量。电路参数的测量 包括电阻、电感、电容、阻抗、品质因数、电子器件参数等的测量。电子设备性能的测量 包括放大倍数、衰减、灵敏度、频率特性、通频带、噪声系数的测量。特性曲线的测量 包括幅频特性曲线、晶体管特性曲线等的测量和显示。,第35页,1.2.1 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 3.电子测量的内容,(2)按基本的测量对象来看:信号和系统 基本对象是未知的信号与系统 基本工具是已知的信号与系统 基本工作机理是信号与系统的相互作用,4
19、.电子测量系统的组成,第36页,1.2.2 电子测量的基本方法,1.直接测量、间接测量与组合测量(1)直接测量用已标定的仪器,直接地测量出某一待测未知量的量值。(2)间接测量对与未知待测量y有确切函数关系的其他变量x(或n个变量)进行直接测量,然后再通过函数,计算出待测量y。(3)组合测量,第37页,1.2.2 电子测量的基本方法2.被动测量(有源参量)与主动测量(无源参量),被测对象可按有源量或无源量划分为两大类 有源量的测量 无源量的测量,1.2.2 电子测量的基本方法3.开环式测量和闭环式测量,第39页,1.2.2 电子测量的基本方法4.集中式与分布式的多路测量,(1)集中式多路测试系统
20、,第40页,1.2.2 电子测量的基本方法4.集中式与分布式的多路测量,(2)分布式多路测量系统(以雨量网为例:简述无线GPRS通讯网络)(a)网络化测量系统(b)无线电遥测系统,第41页,1.2.2 电子测量的基本方法5.频域、时域、数域测量,(1)频域测量技术:幅值和相位随频率的变化 正弦波点频法 正弦波扫频法(2)时域测量技术:幅值随时间的变化 测试信号是脉冲、方波及阶跃信号 注:频域测量和时域测量比较 频域测量和时域测量是测量线性系统性能的两种方法,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测同一个被测对象,其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从理论上讲,时域函数的付里叶变换就是频域函数,而频域函数的付里叶逆变换也就是时
21、域函数。,第42页,1.2.2 电子测量的基本方法5.频域、时域、数域测量,(3)数字测量技术:测量数字系统的功能和故障诊断 对数字系统进行测量的基本方法是:在输入端加激励信号,观察由此产生的输出响应,并与预期的正确结果进行比较,一致则表示系统正常;不一致则表示系统有故障。,LSI测试系统的简化框图,第43页,1.2.2 电子测量的基本方法6.静态、稳态和动态测量,(1)静态(直流)测量:对不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进行的测量 测量原理、方法、手段最简单,测量过程不受时间限制,测量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二者之间有着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和理想的特性,而测量精度也最高。(2)稳态(交流)测试技术:正弦测试技术
22、 用幅值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信号(最简单的周期性信号)作被测系统的激励,然后观测在此激励下的输出响应,以频率为变量对被测线性系统进行测量。(3)动态(脉冲)测试技术,自然界存在大量瞬变冲激的物理现象,如力学中的爆炸、冲击、碰撞等,电学中的放电、闪电、雷击等,对这类随时间瞬变对象进行测量,称为动态测量和瞬态测量。,第44页,1.2.2 电子测量的基本方法7.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1)静态特性的数学模型 不线性时:,获得静态特性的方法:对一个测量系统进行标定或定期进行校准。即在规定的标准工作条件下(规定的温度范围、大气压力、湿度等),由高精度的标准发生器给出一系列数值已知的、准确的、不随时间变
23、化的输入量xj,用高精度测量仪器测定被校测量系统对应输出量yj,得到由(xj,yj)数值列出的数表、绘制曲线或求得数学表达式,即为被校准的测量系统的输出与输入的关系,亦称之为静态特性。,非线性,第45页,1.2.2 电子测量的基本方法7.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2)静态特性的基本参数 零位(零点)当输入量为零x=0时,测量 系统的输出量不为零的数值 零位值为 零位值应设法从测量结果中消除。例如可以通过测量系统的调零机构或者由软件扣除。,第46页,1.2.2 电子测量的基本方法7.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2)静态特性的基本参数 灵敏度 是描述测量系统对输入量变化反应的能力。灵敏度:当静态特性为一直线
24、时,直线的斜率即为灵敏度,且为一常数,1.2.2 电子测量的基本方法7.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2)静态特性的基本参数,测量范围、量程 测量范围测量系统所能测量到的最小被测量(输入量)与最大被测量(输入量)之间的范围。量程测量系统测量范围的上限值与下限值之差的模即称为量程。量程又称满度值,表征测量系统能够承受最大输入量的能力。例如一温度测量系统的测量范围是60+1200C,那么它的量程为1800C,第48页,分辨力与分辨率 分辨力,又称灵敏度阈,它表征测量系统有效辨别输入量最小变化量的能力。标定过程中当第i个测点xi,当有xi,min变化时才看到输出变化,该点分辨力为xi,min,该点分辨率为:r
25、i=xi,min/R,测量系统的分辨率为:r=maxri 对模拟式测量系统,其分辨力一般为最小分度值的1/21/5。对具有数字显示器的测量系统,其分辨力是当最小有效数字增加一个字时相应示值的改变量,也即相当于一个分度值。对于一般测量仪表的要求是:灵敏度应该大而分辨力应该小(从数值上讲).,1.2.2 电子测量的基本方法7.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2)静态特性的基本参数,第49页,漂移 时漂:当测量系统的输入和环境温度不变时输出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时漂温漂:由于环境温度变化而引起的输出量的变化。它包括零点温漂和灵敏度温漂。零点漂移=y0(t2)-y0(t1)/yFS(t1)(t2-t1)*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气 测量 课件 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31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