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与电工技术.ppt
《电工学与电工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工学与电工技术.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晶闸管及其应用,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工学教研组唐庆玉编,19.1 电力电子器件19.2 可控整流电路19.3 逆变电路19.4 直流调压电路19.5 直流斩波电路,目 录,别名:可控硅(SCR)(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是一种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出现于70年代。它的出现使半导体器件由弱电领域扩展到强电领域。,特点:体积小、重量轻、无噪声、寿命长、容量大(正向平均电流达千安、正向耐压达数千伏)。,应用领域:,整流(交流 直流),逆变(直流 交流),变频(交流 交流),斩波(直流 直流),此外还可作无触点开关等。,晶闸管(Thyristor),17.1 工作原理,1.
2、结构,PNPN四层半导体结构,符号,2.工作原理,等效为由二个三极管组成,T1、T2都导通后,即使去掉UGK,T1、T2仍然导通,(1)阳极A加反向电压,或不加触发信号(即UGK=0)。,可控硅导通的条件:(1)阳极A加正电压(2)控制极G加正的触发电压,可控硅截止的条件:,(2)可控硅正向导通后,若令其关断,必须减小UAK(或使UAK反向),使可控硅中电流小于某一最小电流IH(IH称为维持电流),(1)晶闸管具有单向导电性。,若使其关断,必须降低 UAK 或加大回路电阻,把阳极电流减小到维持电流以下。,正向导通条件:A、K间加正向电压,G、K间加正的触发信号。,晶闸管的工作原理小结,(2)晶
3、闸管一旦导通,控制极便失去作用。,17.2 特性与参数,1.特性,IG=0时,有IG时,正向,反向,导通后管压降约1V,额定正向平均电流,维持电流,正向特性:控制极开路时,随UAK的加大,阳极电流逐渐增加。当U=UDSM(正向转折电压)时,晶闸管自动导通。正常工作时,UAK应小于 UDSM。,反向特性:随反向电压的增加,反向漏电流稍有增加,当 U=URSM(反向击穿电压)时,反向击穿。正常工作时,反向电压必须小于URSM。,(1)UDRM:正向阻断电压,晶闸管耐压值。一般取 UDRM=80%UDSM(正向转折电压)。普通晶闸管UDRM 为 100V-3000V,2.主要参数,控制极断路时,可以
4、重复作用在晶闸管上的反向重复电压。一般取URRM=80%URSM(反向击穿电压)。普通晶闸管URRM为100V-3000V),(2)URRM:反向峰值电压,(3)IF:额定正向平均电流:,通用系列为:,1、5、10、20、30、50、100、200、300、400500、600、800、1000A 等14种规格。,17.3 可控整流电路,1.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1)电路及工作原理,(2)工作波形(设u1为正弦波),u2 0 时,加上触发电压 uG,晶闸管导通。且 uL 的大小随 uG 加入的早晚而变化;u2 0 时,晶闸管不通,uL=0。故称可控整流。,(3)输出电压及电流的平均值,承受的
5、最高反向电压:,电感性负载(如直流电动机的激磁线圈),电路及工作原理,由于电感反电动势的存在,晶闸管在一定时间内仍维持导通,失去单向导电作用。,解决办法:加续流二极管D,加入D的目的就是消除反电动势的影响,使晶闸管在u2过零时关断,u2正半周时晶闸管导通,u2过零后,电感产生反电动势。,2.单相全波可控整流电路,一、电阻性负载桥式可控整流电路,(1)电路及工作原理,u2 0的导通路径:,u2(A),T1,RL,D2,u2(B),T1、D2导通,T2、D1截止,T2,RL,D1,u2(A),u2(B),u2 0的导通路径:,T2、D1导通,T1、D2截止,(2)工作波形,(3)输出电压及电流的平
6、均值,例:桥式可控整流电路中,U2=220V,RL=3,可控硅控制角=15180,求输出电压平均值Uo的调节范围,以及可控硅(包括二极管)的电流平均值的最大值和承受的最大反向电压。,UL,=191V,=15,=0V,=180,=191/3=64A,二、电感性负载桥式可控整流电路,该电路加续流二极管后电路工作情况以及负载上的电流、电压和电阻性负载类似。,两种常用可控整流电路的特点,电路特点,1.该电路只用一只晶闸管,且其上无反向电压。,2.晶闸管和负载上的电流相同。,T1,T2,D1,D2,u2,uL,R,L,电路特点,1.该电路接入电感性负载时,D1、D2 便起续流二极管作用。,2.由于T1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工学 电工 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31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