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概论第四章当代全球环境问题.ppt
《环境概论第四章当代全球环境问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概论第四章当代全球环境问题.ppt(1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当代全球环境问题,第一节全球变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年月2日发表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得出结论:全球变暖90%是人为所致,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专家们在长达20多页的报告中指出,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等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一、气候变化及其趋势,1.全球变暖及其原因:全球变暖: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缓慢上升。全球变暖的特点:一是全球气温上升明显。近百年平均上升0.6C。二是全球气温上升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式。三是区域气候变化差异较大。2.温
2、室效应与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大气某些气体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而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却被温室气体吸收,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升高,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380760nm温度越高波长越短。,40005000nm14000nm,太阳光从宇宙空间到达大气层前没有能量的损失。但是,当阳光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大气对于太阳的短波辐射产生光吸收。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地球本身也向外层空间辐射热量。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否则,地球就以自身改变温度做出反应。,假如没有大气层,地球的表面温度将比现在低33摄氏度,这样
3、的条件下生物将面临生存危机。正是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营造了地球生物最适宜的温度环境,使得生命能够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然而,由于人类在自身发展中对能源的过度使用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快速增长,使得温室效应不断强化,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的改变。,温室气体:,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目前已经发现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近30种。,主要温室气体及其特征(ppm为百万分率,355为百万分之355),引自全球环境基金(GEF):Valuing the G
4、lobal Environment,1998,12-17,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工业革命后,随着消耗的煤炭、石油等的不断增长和森林植被的破坏,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长,每年大约上升1.8ppm(约0.4%),到目前已上升到355ppm。工业革命后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到4。,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气温变化,CH4主要来源:沼气、稻田以及工业生产CH4 的温室效应为CO2的20倍N2O主要来源:化肥的使用、燃料的使用年增长率:0.2-0.3%O3:在大气中的浓度仅次于CO2,195
5、01995年全世界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二、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全球主要碳排放国家或地区排行榜 国家排放量(a)占全球百分比 人均量(b)1.中国7,219.2 19.12%5.5公吨(72)2.美国6,963.8 18.44%23.5(7)3.欧盟5,047.7 13.37%10.3(39)4.俄罗斯1,960 5.19%13.7(18)5.印度1,852.9 4.91%1.7(120)6.日本1,342.7 3.56%10.5(37)7.巴西1,014.1 2.69%5.4(74)8.德国977.4 2.59%11.9(25)9.加拿大731.6 1.94%22.6(8)10.英国6
6、39.8 1.69%10.6(36)注:计量单位为百万吨,包含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二氧化碳当量(CO2e)表示。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2009年气候分析,数据为2005年。,三、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1海平面上升,据英国环境与城市化杂志上的一份报告称,目前全世界共有6.34亿人生活在海拔10米以下的地区,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如果全球气温升高趋势不被有效控制的话,那么
7、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将会频繁地受到飓风、地陷、海岸线侵蚀和海水倒灌等灾害的影响。,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随着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研究获得的结论:,我国大
8、部出现降水频次减少趋势(西北除外),主要体现在毛毛雨现象减少;但极端降水事件却增加,特别是华北一带伴随干旱化趋势,大暴雨频次却增加。,4影响人类健康,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四、控制气候变化的对策,1.国际社会的行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危害,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
9、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体,明确了各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并且允许发达国家之间采取联合履约的行动。,六种受控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该议定书规定,工业化国家将在2008年到2012年间,使他们的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限排的温室气体。为达到限排目标,各参与公约的工业化国家都分配到了一定数量的减排配额。另外京都议定书考虑到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上对地球大气造成严重的破坏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中国家在年
10、前的第一承诺期中将不承担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正式生效,2.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a.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2008年世界各国能源结构的特点:首先,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往往以煤为主,中国72,澳大利亚44,美国25。其次,发达国家石油在消费结构所占比重均在35以上。其中美国40,日本51,德国41,英国35。其次,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天然气所占比例均在35以上,其中俄罗斯55,沙特41,英国 35。再次,煤油气能源缺乏的国家,核电及水电比重大,日本核能所占比例为17,法国核能占40,加拿大水电占13,巴西水电占20。,b.提
11、高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中国按类型划分:工业部门碳排放最多,其次是建设和交通以及农业部门。c.提高交通工具的能源效率。据日本对各种运输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例调查结果表明,小轿车52%、货运汽车31%、航运6%、铁路3%、航空3%、其他5%。在运输方式中,公路和航空运输耗油量大,而铁路是耗油量最少的运输方式。,3.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其中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5.固碳作用,中国科学院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解焱认为森林每生产1kg
12、干物质需吸收1.84kg二氧化碳,或每生产出1m3的木材,大约需要吸收850kg的二氧化碳,或折合成230kg碳。全球森林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可固定10001200108 t碳,占大气总碳贮量的13%16%。,第二节臭氧层破坏,7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开始认识到了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机制,提出了研究报告。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氟利昂是杜邦公司的一个商标,它把含氟的物质都通称氟利昂,现在国际社会提倡使用本名)。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观测数据证实了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同南北极臭氧层破坏的关系,,一、臭氧层破坏及其成因,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
13、之一,但在离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全球大气中臭氧总量约有30亿吨,如果在摄氏零度的温度下,沿着垂直于地表的方向将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标准大气压,那么臭氧层的总厚度只有3毫米左右。,太阳光是由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三部分组成。进入大气层的太阳光(包括紫外线)有55%可穿过大气层照射到大地与海洋,其中40%为可见光,它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动力;5%是波长100400纳米的紫外线,而紫外线又分为长波、中波、短波紫外线,长波紫外线能够杀菌。但是波长为200315纳米的中短波紫外线对生物有害。当它穿过平流层时,99%被臭氧层吸收。
14、因此,臭氧层就成为地球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测量表明,每到南极春天平流层臭氧都会发生急剧的的耗损,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被破坏,与周围相比象是形成了一个“洞”。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面积2400万平方公里。2000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创记录的28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面积。2007年的臭氧空洞面积2500万平方公里。2008年形成的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到9月第二个星期为2700万平方公里。可见,近年来,臭氧空洞面积没有减小,但也没有扩大。,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一般每年8月份出现,9月份至10月份空洞范围最大,12月份前后消
15、失。近年来,臭氧空洞发生的持续期间不断延长,1998年的持续期间为100天,比1995年增加23天。,美、日、英、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近年来,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20%。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中国大气物理及气象学者观测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 10 年 2.7%的速度减少。根据全球总臭氧观测的结果表明,除赤道外,1978-1991 年总臭氧每 10年间就减少1%-5%。,臭氧层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臭氧层损耗原因目前还在探索之中,但人类排放的许多物质能引起臭氧层破坏已成了不争的事实。美国的莫里纳和罗兰德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氮和含溴的
16、物质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这些物质主要有氟氯烃(CFCs)、哈龙、氮氧化物、四氯化碳以及甲烷等,其中破坏作用最大的为哈龙与氟氯烃类物质。,什么是氟氯氢(CFCs)?,由碳、氟、氯组成的氟氯氢是美国人托马斯米德奇雷于1925年发明的一种人造物质,1930由有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它无臭、无毒、不可燃、不伤物料,常温常压下为气体,由液体转变为气体时体积变得极大(发泡剂),并且吸收大量热能(灭火剂)。溶解度大(溶解剂和洗涤剂),可溶解多种化学物,如香水、杀虫剂等。在低空对流层环境中相当稳定。在大气中寿命达50至100年。,CFCs产品,冷媒,灭火器,发泡剂,氟氯烃和含溴卤化烷烃类等气体在热带地区上空被
17、大气环流带人到平流层,由于强烈太阳紫外线的照射,能使氟氯烃和含溴卤化烷烃分子发生离解,释放出高活性的原子态的氯和溴,氯和溴原子又会使臭氧分子分解而失去氧原子,它们对臭氧的破坏是以催化的方式进行的,如此反复下去,破坏而形成臭氧层空洞。,氟氯烃和含溴烷烃为什么会破坏臭氧层?,据估算,一个氯原子几个月内可以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哈龙释放的溴原子对臭氧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另一方面,由于南极上空的空气受冷下沉,形成一个强烈极区涡旋。这种涡旋将南极大陆上空的冷空气团团围住,使其与极区外低纬度空气隔离开来,减弱了南极大陆上空冷空气与外界的对流与交换作用,低纬度富含臭氧的气流不能进入,而在南极大
18、陆上空形成一个温度很低的区域,涡旋内部的大气成为一个巨大的加剧氯的催化和臭氧层破坏的化学反应器,这种催化作用反复积累,致使臭氧层遭到大幅度破坏而形成臭氧层空洞。,氮氧化物也像CFCs一样破坏平流层中臭氧层,其中氧化亚氮(N2O)引人关注。N2O的光解和氧化作用可以形成NO,NO再与O3反应形成NO2和O2,从而使O3分解。N2O的人为来源是施用化肥、化石燃料燃烧等,天然来源有土壤中的细菌作用和空中雷电等自然现象。高空飞行的航空器、核试验等产生的NOX也可以使O3分解。,图 23 世界消耗臭氧物质产量(19401993)Source:OzonAction Special Supplement 1
19、995,1臭氧层破坏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平流层的臭氧总量减少1%,预计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将增加2%,皮肤癌的发病率将提高24%,白内障的患者将增加0.30.6%。有一些初步证据表明,人体 暴露于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的环境中,会使各种肤色的人们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二、臭氧层破坏的危害,2破坏生态系统,对农作物的研究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使农作物减产。紫外线辐射也使处于食物链底层的浮游生物的生产力下降,从而损害整个水生生态系统。有报告指出,由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南极海域的藻类生长已受到了很大影响。紫外线辐射也可导致某些生物物种的突变。科学家们发现紫外线能够破坏
20、植物叶子中的叶绿素,从而阻碍植物的生长,这种损害会通过遗传感染植物的后代。,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过量的紫外线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结果又带来光化学大气污染。,三、控制臭氧层破坏的技术对策,1.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2.改进氟氯氢产品。3.对氟氯氢物质的循环利用与回收。,超市销售的无氟冰箱,同时,也在开发研究非氟利昂类型的替代物质和方法,如水清洗技术、氨制冷技术等。,为了推动氟利昂替代物质和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类是经济手段,如征收税费,资助替代物质和技术开发等。美国对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实行了征税和可交易许
21、可证等措施。,1994年,美国开利公司成为在行业中率先在全球空调系统中淘汰CFCs的公司,比美国的要求提前了2年,1996年,开利率先提供对臭氧层完全无损耗的商用空调系统。开利在北美地区出售了超过300万套对臭氧层完全无损耗的家用空调系统。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利提供的获得了70%的奥运相关空调合同。,四、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国际行动,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26个会员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并于1989年1月1日起生效。,“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参与条约的每个成员组织将冻结并依照缩减时间表来减少5种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耗冻结并减少3种溴代物的生产的消
22、耗。5组氟利昂的大部分消耗量,将从1989年7月1日起,冻结在1986年使用量的水平上;从1998年7月1日起,减少到1986年使用量的50%。,1990年6月,联合国在伦敦召开了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这次大会又扩大了对有害臭氧层物质的控制范围,受控物质由原来的2类8种扩大到7类上百种。规定缔约国在2000年或更早的时间里淘汰氟利昂和哈龙。到2000年四氯化碳将全部淘汰。2005年以前三氯乙烷全部淘汰。控制消耗臭氧物质比较成功。因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从臭氧层变薄中得到益处。氯氟烃的生产国少,只需几个国家下决心即可。科学依据十分明确。替代技术发展快。,图24 消耗臭氧层物质消费趋势,19
23、95年1月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所有缔约国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中国于1992年加入了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认真履行国际义务,目前已制定并实施20多项保护臭氧层的相关措施。截止2007年7月1号,关闭最后五家主要生产CFC(全氯氟烃)的厂家,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先后关闭了32家同类厂家。同时,关闭了16家哈龙的生产企业,也关闭了100多家使用哈龙的灭火器厂。,据联合国“2010年臭氧损耗科学评估”报告说“1987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正在发挥作用,它防止了未来几十年臭氧损耗问题进一步加剧。全球的臭氧(包括
24、极区的臭氧)已经不再减少,但是至今也没增加。”报告指出,参与4次年度臭氧损耗评估的300名科学家,预计同温层里的臭氧层能在2045年到2060年间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这比以前希望的时间“稍早一些”。,我们能为保护臭氧层做什么?请选用无氟冰箱、不含氟的摩丝、空气清新剂定型发胶、领洁净等物品。,第三节酸雨,一、酸雨及其分布,1.酸雨:1982年6月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统一将“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正式定为酸雨”。但现在酸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湿沉降:是指酸性物质以雨、雪形式降落地面。干沉降:是指酸性颗粒物以重力沉降、微粒碰撞和气
25、体吸附等形式由大气转移到地面。,就某一地区而言,酸雨发生并产生危害有两个条件:一是发生区域广泛使用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污染物,并在局部地区扩散。二是发生区域的土壤、森林和水生生态系统缺少中和酸性污染物的物质或对酸性污染物的影响比较敏感。如酸性土壤地区和针叶林就对酸雨污染比较敏感,易于受到损害。,衡量一个地区是否为酸雨区及酸雨严重程度用酸雨率和酸雨区。酸雨率为一年出现酸雨的降水过程次数除以全年降水过程的总次数的比率.如一个地区年降10次雨,酸雨次数为2次,酸雨率为20%,就不属于酸雨区。,2、酸雨区的界定,除了年均降水pH值之外,酸雨率是判别某地区是否为酸雨区的又一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概论 第四 当代 全球 问题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29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