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提取与选择.ppt
《特征提取与选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征提取与选择.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特征选择和提取,第五章 特征选择和提取,特征选择和提取是模式识别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前面讨论分类器设计的时候,一直假定已给出了特征向量维数确定的样本集,其中各样本的每一维都是该样本的一个特征;这些特征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它影响到分类器的设计及其性能;若对不同的类别,这些特征的差别很大,则比较容易设计出具有较好性能的分类器。,第五章 特征选择和提取,特征选择和提取重要性在很多实际问题中,往往不容易找到那些最重要的特征,或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测量;因此在测量时,由于人们心理上的作用,只要条件许可总希望把特征取得多一些;另外,由于客观上的需要,为了突出某些有用信息,抑制无用信息,
2、有意加上一些比值、指数或对数等组合计算特征;如果将数目很多的测量值不做分析,全部直接用作分类特征,不但耗时,而且会影响到分类的效果,产生“特征维数灾难”问题。,第五章 特征选择和提取,为了设计出效果好的分类器,通常需要对原始的测量值集合进行分析,经过选择或变换处理,组成有效的识别特征;在保证一定分类精度的前提下,减少特征维数,即进行“降维”处理,使分类器实现快速、准确和高效的分类。为达到上述目的,关键是所提供的识别特征应具有很好的可分性,使分类器容易判别。为此,需对特征进行选择。应去掉模棱两可、不易判别的特征;所提供的特征不要重复,即去掉那些相关性强且没有增加更多分类信息的特征。,第五章 特征
3、选择和提取,说明实际上,特征选择和提取这一任务应在设计分类器之前进行。,第五章 特征选择和提取,所谓特征选择,就是从n个度量值集合x1,x2,xn中,按某一准则选取出供分类用的子集,作为降维(m维,mn)的分类特征;所谓特征提取,就是使(x1,x2,xn)通过某种变换,产生m个特征(y1,y2,ym)(mn),作为新的分类特征(或称为二次特征);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尽可能保留识别信息的前提下,降低特征空间的维数,已达到有效的分类。,第五章 特征选择和提取,以细胞自动识别为例通过图像输入得到一批包括正常细胞和异常细胞的图像,我们的任务是根据这些图像区分哪些细胞是正常的,哪些细胞是异常的;首先找出一组
4、能代表细胞性质的特征,为此可计算细胞总面积总光密度胞核面积核浆比细胞形状核内纹理,第五章 特征选择和提取,以细胞自动识别为例(续)这样产生出来的原始特征可能很多(几十甚至几百个),原始特征空间维数很高,需要降低维数以便分类;一种方式是从原始特征中挑选出一些最有代表性的特征,称为特征选择;另一种方式是用映射(或变换)方法把原始特征变换为较少的特征,称为特征提取。,5.1 模式类别可分性的测度,距离和散布矩阵点到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点集之间的距离类内距离,5.1 模式类别可分性的测度,距离和散布矩阵类内散布矩阵对属于同一类的模式样本,类内散布矩阵表示各样本点围绕其均值周围的散布情况,这里即为该分布的协
5、方差矩阵。类间距离和类间散布矩阵多类模式集散布矩阵以上各类散布矩阵反映了各类模式在模式空间的分布情况,但它们与分类的错误率没有直接联系。(若与分类错误率联系起来,可采用散度作为类别可分性的度量),5.2 特征选择,设有n个可用作分类的测量值,为了在不降低(或尽量不降低)分类精度的前提下,减小特征空间的维数以减少计算量,需从中直接选出m个作为分类的特征。问题:在n个测量值中选出哪一些作为分类特征,使其具有最小的分类错误?,5.2 特征选择,从n个测量值中选出m个特征,一共有 中可能的选法。一种“穷举”办法:对每种选法都用训练样本试分类一下,测出其正确分类率,然后做出性能最好的选择,此时需要试探的
6、特征子集的种类达到 种,非常耗时。需寻找一种简便的可分性准则,间接判断每一种子集的优劣。对于独立特征的选择准则一般特征的散布矩阵准则,5.2 特征选择,对于独立特征的选择准则类别可分性准则应具有这样的特点,即不同类别模式特征的均值向量之间的距离应最大,而属于同一类的模式特征,其方差之和应最小。假设各原始特征测量值是统计独立的,此时,只需对训练样本的n个测量值独立地进行分析,从中选出m个最好的作为分类特征即可。例:对于i和j两类训练样本的特征选择,5.2 特征选择,讨论:上述基于距离测度的可分性准则,其适用范围与模式特征的概率分布有关。三种不同模式分布的情况(a)中特征xk的分布有很好的可分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特征 提取 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29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