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中的应用.ppt
《消毒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中的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毒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中的应用.ppt(1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消毒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中的应用,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国伟,2010年6月2日,自古以来,人类和微生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在他们的帮助下,人们生存很健康,生活很美好,但是,也有一部分微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用消毒灭菌的方法预防疾病,很早就已经开始。起初人们不自觉地采取多种杀灭或去除微生物的方法,例如火烧、煮沸、盐腌、日晒等;到 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人们自觉地有针对性地运用消毒灭菌方法预防疾病,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为消毒在卫生防病中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中,人们逐步由被动治疗病人向积极主动预防方向发展,而作为预防疾病
2、重要手段的消毒工作亦越来越受到重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消毒管理办法 消毒技术规范 有关国家标准,主要内容,消毒有关的基本概念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常用消毒方法消毒效果的评价正确开展消毒工作消毒在预防传染病中的应用应用实例(手足口病、甲流),消毒有关的基本概念,消毒 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叫消毒。这里所说的“外环境”最初仅指无生命的物表,目前一般认为:除包括液体、固体、气体外,亦包括有生命机体的体表和表浅体腔,这里所说的“病原微生物”不包括细菌芽孢。,对“消毒”一词的理解,有二
3、点需要强调:1、消毒是针对病原微生物,并不要求消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2、消毒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只要求将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无害的程度,而并不要求把所有有害微生物全部杀灭,一般来说,若能使微生物在消毒过程中的存活概率达到10-3,则认为是消毒合格的。,灭菌 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处理称为灭菌。这里所说的一切微生物,包括一切致病的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亦包括细菌芽孢和一些原虫。消毒是相对的而灭菌则是绝对的,意为完全杀灭或去除灭菌物品上的一切微生物。目前国际上规定,灭菌过程必须使物品中的微生物的存活概率减少到10-6,换句话说:若对一百万件物品进行灭菌处理,允许灭菌后仍有一件物品中留有活
4、的微生物。,消毒剂用于杀灭微生物可达到消毒要求的药物。二元消毒剂 将原料分为二部分包装的消毒剂,用前再混合配制以克服其稳定性差的缺点。灭菌剂 可将传播媒介上微生物,包括抗力最强的细菌芽胞全部杀灭使达到灭菌要求的药物。,高效消毒剂:能杀灭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包括细菌芽孢,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中效消毒剂:是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如碘类、醇类消毒剂等。低效消毒剂:是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如氯己定、苯扎溴铵等。,气体消毒剂与烟雾消毒剂气体消毒剂是指可利用其气体进行熏蒸处理的消毒剂,其沸点一般较低。
5、(环氧乙烷、臭氧等)烟雾消毒剂是指将消毒剂与氧化剂、助燃剂或其他药物配成的复方,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烟雾以进行熏蒸消毒。(醛氯烟雾剂、酸氯烟雾剂等),根据穿透能力,熏蒸剂可分为强穿透性与弱穿透性熏蒸消毒剂。强穿透性熏蒸消毒剂如环氧乙烷等,可深入孔隙及物质内部并可透过包装材料(布、纸),适用在密闭容器内对大批物品尤其是包装好的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弱穿透性熏蒸消毒剂如过氧乙酸、甲醛等,可作用于空气和物体表层,用于房间内的熏蒸消毒。,根据消毒的目的,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是指在未发现传染病源的情况下,对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物品和人体进行的消毒。预防性消毒可有效地减少
6、传染病的发生。例如,公共场所消毒、运输工具消毒、餐具消毒、饮水消毒、饭前便后洗手、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和皮毛原料的消毒等等,都属于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是构成流行过程的基本单位,它的范围因病种、具体条件而不同,一般取决于三个因素: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易感水平。疫源地消毒:是指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及被病原体污染的场所进行的消毒,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点消毒:指对发生病人、疑似病人或发现病原微生物携带者地点的消毒处理,其范围一般包括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微生物携带者以及(或)同一门户出入的邻居或生活上密切有关的人员和
7、家庭等。实施的措施,主要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疫区消毒:指对连接成片的多个疫源地范围内的消毒处理。其范围根据流行病学指征和地理、交通等特点划定,一般由一个或数个行政单元(如区、街道、居委会、村、乡等)。实施的措施主要包括环境消毒、饮水消毒、污水消毒、食品消毒与人员的卫生处理等。,随时消毒:疫源地内存在传染源时的消毒,即在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后,随时将其排泄物、污染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目的是迅速杀灭刚排出的病原体。其特点是需多次、重复进行消毒。,疫源地消毒可分为随时消毒与终末消毒。,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例如,传染病病人住院、转移、痊愈或死亡后,对病人住
8、所进行的消毒;医院内传染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室进行的消毒。,微生物对消毒剂抵抗力的新认识 目前认为,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低到高的排列 顺序为:(1)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如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冠状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有类脂质包膜,对亲脂性消毒剂比较敏感。因此,像季铵盐、醇类可破坏这类病毒。(2)细菌繁殖体。(3)真菌。(4)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如脊髓灰质炎、柯萨奇病毒等,无类脂质包膜,由于它们不吸附类脂质,因此对亲脂性消毒剂不敏感(5)分枝杆菌,例如结核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6)细菌芽孢,例如炭疽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孢等。(7)朊病毒(感
9、染性蛋白质)。(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消毒因子作用水平分类 根据消毒方法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可将其分为四个作用水平:(1)灭菌: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用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2)高水平消毒: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保证水平的方法。这类消毒方法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微波和紫外线等,以及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二溴海因、
10、溴氯海因等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3)中水平消毒: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等)、醇类、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消毒剂,醇类和季铵盐(包括双链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等。(4)低水平消毒: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包括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己定),中草药植物类消毒剂,汞、银、铜等金属离子消毒剂。,消毒物品危险性分类 根据物品污染后对人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三类:1、高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黏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
11、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例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用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2、中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可能和破损皮肤或者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例如,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窥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子宫帽、避孕环、压舌板、喉镜、体温表等。,3、低度危险性物品:虽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当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这类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包括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例如,毛巾、
12、面盆、痰盂(杯)、地面、便器、餐具、茶具、墙面、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诊断用品(听诊器、听筒、血压计袖带等)等。,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基本原则1、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品、器械,并按照 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使用。2、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1)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2)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但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有些要求严格,例如内窥镜、体温表等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需采用高水平消毒法消毒。(3)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作特殊的消
13、毒要求。例如,在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3、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1)对受到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3)对受到一般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4)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5)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药
14、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4、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 选择消毒方法时需考虑,一是要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二是使消毒方法易于发挥作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耐高温、耐湿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干热灭菌。(2)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或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灭菌。(3)金属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4)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消毒的目的,预防传染病
15、防止感染反生物战其他方面:食品、制药、航天、生物制品等部门起重要作用。,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与危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已被控制的某些传染病又死灰复燃,重新肆虐人类,如:结核病、白喉、登革热、霍乱、鼠疫、性病、流脑、乙脑等;(二)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如军团病、莱姆病、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丙肝、戊肝、O139霍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三)新老传染病联合作用,如艾滋病与结核病、乙肝与丙肝等;(四)抗药性菌株日益普遍;(五)医源性感染仍是对健康的一大威胁。,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的条件,任何一种传染病的流行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
16、和易感人群,只要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在一定的自然因素(如气候条件)和社会因素(如人口流动)共同作用下,就能发生传播和流行,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阻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方能终止流行。,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传染源管理:主要是加强疾病监测,使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进一步传播。2、保护易感人群:最佳的措施是使用针对性疫苗提高机体的免疫力。,3、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采用以消毒杀虫灭鼠为主的综合性措施,不同的传染病、病源体不同,其实传播途径亦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消毒措施。经粪口传播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针对病人排泄物、生活饮用水、食品及餐饮具等消毒。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
17、染病主要是开展环境空气等消毒。经血传播的传染病重点是血和血制品及输、注器等消毒。经媒介生物传播的媒传疾病如疟疾、乙脑、登革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和霍乱、痢疾等重点是开展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在未发现传染源的情况下,对有可能被病源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等进行消毒属预防性消毒,目的在预防传染病发生。当出现传染源(患者或带菌者)对其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及其居留场所进行消毒属疫源地消毒,目的是阻断病源微生物扩散、切断其传播,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此外,消毒也可有效预防医源性感染。医院是病原微生物集中的地方,又是低
18、抵抗力人群聚集的场所。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极易受到感染,因此,在医院内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坚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可以有效防止医源性感染,降低发病率。,常用的消毒方法,常用的消毒方法,物理消毒法:用物理因子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叫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利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叫化学消毒法。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叫化学消毒剂。生物消毒法:利用一些生物来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叫生物消毒法。,物理消毒法,热力消毒和灭菌:最常用的物理消毒法是热力消毒法,是一种应用最早、效果最可靠、使用最广泛的方法,热可以灭活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和抵抗力最强
19、的细菌芽胞。热力消毒中,分为干热和湿热二类。干热:可使菌体蛋白氧化、变性、炭化和使电解质浓缩引起细胞中毒。湿热:可使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物理消毒法,目前常用的热力消毒方法主要有:干热:干烤(电热、红外、微波)烧灼、焚烧湿热:煮沸 流通蒸汽 低热消毒(巴氏消毒)间歇灭菌(廷德尔灭菌)压力蒸汽灭菌(下排气、预真空),物理消毒法,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是一种低能量的电磁辐射,穿透力很差,紫外线可分为长波段(320400nm)、中波段(275320nm)、短波段(180275nm)三组,短波段中240280nm波长的紫外线杀菌力较强,一般多以253.7nm为杀菌紫外线波长的代表。,使用紫外线消毒应注意
20、的问题:灯管表面应常用酒精棉球擦拭灰尘和污垢。紫外线肉眼看不见,紫兰色光线并不代表紫外线强度,要定期测定,照射强度70uw/cm2就应更换。消毒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空气中不应有灰尘、水雾。只有直接被紫外线照射的一面才能达到消毒目的。紫外线无法穿透排泄物、分泌物,亦不能照到被遮盖的阴暗处。勿直视紫外线光源,加强自我保护,防止臭 氧发生过多。,物理消毒法,微波消毒:微波是一种波长短而频率较高的电磁波。波长为0.0011m频率介300300000MHZ,电磁波是高频振荡电路以交替电场和磁场的形式向空间辐射的能量。微波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其作用原理目前有2种观点:一为热效应说,一为综合效应说,前
21、者认为,微波的杀菌作用完全由于照射时产生的热所致,根据:微波照射短时间后,温度即快速,微生物随之大量死亡,后者认为:微波的杀菌作用除热效应以外还有一些非热效应的作用,诸如电磁共振效应和场致力效应等。微波加热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其它加热方式都是由表及里,而用微波则可对物体内部进行直接加热。,物理消毒法,影响微波杀菌的因素:微波的频率:应根据消毒对象选择适宜频率。微波频率高(2450MHZ)物体升温快杀菌作用强,时间短,穿透力差,只适用于处理小件或厚度不大的物品。微波频率低(915MHZ)加热速度慢,消毒时间长,但穿透深度大,故可处理大件物品。输出功率:在一定条件下,微波输出功率大,作用于介质的电
22、场强,分子运动剧烈,加热速度快,杀菌作用强。例:以2450MHZ微波照射5ml菌液,作用10秒,当输出功率为540W时,只能杀灭大肠杆菌,不能杀死枯黑芽胞,将输出功率加为850W时则可将枯黑芽胞杀灭。,影响微波杀菌的因素:作用时间:照射时间长、能量吸收多,温度上升高,杀菌效果好。物品性质:不同物品对微波的吸收能力有所不同,吸收效能好的如水及含水量高的物品,而金属、玻璃、陶瓷、塑料则吸收少,但如将物品放于含水或水蒸汽环境中,借水分子吸收微波使温度升高,迹可达到消毒。,物理消毒法,红外线消毒:红外线又称热射线,波长在0.771000um电磁波,按波长的差别大致可分为:近红外线(0.773.00um
23、)中红外线(3.0030.00um)远红外线(30.001000.00um),最易被物品吸收,热效应最好。,物理消毒法,物理消毒法,红外线有良好的热效应,热能直接由电磁波产生,不需介质传导,故一般升温快,有利于消毒。红外线的热效应只能在照到的表面产生,不能使一个物体前后左右均匀加热,因此,红外线消毒只适用于导热较好并且比较平坦的污染表面。各种颜色表面对红外线的吸收率不同,吸收率愈高,温度效应愈好,依次:黑、灰、绿、红、黄、白。消毒用红外线烤箱最高温度可达200,而高真空红外线烤箱消毒温度可达280。,物理消毒法,过滤除菌: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介质中的微生物称为过滤除菌,在大多数情况下过滤只能除
24、去微生物,而不能将之杀死,处理时,必须使欲消毒的物质通过致密的滤材才能将其中的微生物滤除,因此,本法只适用于对液体与气体等流体物质的处理。但是,乳剂、水悬剂过滤后,剂型即被破坏,故不宜使用。过滤除菌作用机理:对液体中微生物滤除机理:、毛细管阻留、筛孔阻留、静电阻留 对空气中微生物滤除机理:、随气流阻挡;、重力沉降;、惯性碰撞;、静电吸附;、扩散粘留。,物理消毒法,其它物理方法:自然净化冷却、冰冻、干燥 机械清除冲洗、擦抹、刷除、通风等,化学消毒法,化学消毒剂从使用的物理状态来分 固体消毒剂 液体消毒剂 气体消毒剂 强穿透:环氧乙烷、溴甲烷 弱穿透:甲醛、过氧乙酸,化学消毒法,按化学性质将消毒剂
25、分为:含氯消毒剂:指溶于水中可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二 氯异氰尿酸钠、漂白粉、NaOCl。过氧化物类消毒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醛类消毒剂:甲醛、戊二醛。杂环类气体消毒剂:环氧乙烷。醇类消毒剂:乙醇、异丙醇。酚类消毒剂:煤酚皂溶液(来苏尔)石炭酸。季铵盐类消毒剂:新洁尔灭。其它消毒剂:洗必泰、碘、碘伏、高锰酸钾。,化学消毒法,化学消毒剂使用方式:用消毒剂溶液浸泡、擦拭、喷洒或进行气溶胶喷雾。用其气体或烟雾进行熏蒸:杂环类气体消毒剂、甲醛、过氧乙酸。直接用药物粉剂处理:主要为含氯消毒剂。,化学消毒法,作为理想化学消毒剂应具备以下特点:杀菌谱广 使用时有效浓度低 作用速度快 性能稳定 易溶于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毒 预防 控制 传染病 中的 应用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27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