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境界.docx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境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境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境界内容摘要: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作品中的名篇,全文短小精悍,情感抒发水到渠成、流畅自然。作者情感集中表达落在一个“闲”字,记承天寺夜游中“闲”有三个层次即人、境、情,它包含了诗人对世人耽于功名的讽刺、对仕途不顺的自嘲和在逆境中自洽等多重丰富意蕴,同时也是苏轼自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关键词: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闲”自适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第四年创作的小品文,与初到黄州的失意孤寂不同,这一时期的苏轼已渐渐地从失意中调节出来,逐渐发现生活的闲趣。中国杜甫研究会原会长霍松林曾评:这篇文章只有八十四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足以见得此文
2、的精美。作者借月色起兴,与友人夜游承天寺,赏空明之景,品闲情逸致,面对这无边夜色却常常无人欣赏的现状,苏轼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闲”字是苏轼在全文中情感的集中表达,文中的“闲”具有多重意蕴,并最终指向了作者自适的人生价值观,试做阐释。一.“闲”人这里的闲人主要有两人,即苏轼和张怀民。这二人闲体现在哪里,又为何会“闲”?试结合文本内和文本外两个角度入手去分析。这篇古文的写作时间是夜晚,诗人宽衣解带正准备入睡之时,发现月光照进了自己的家中,于是感到很高兴,决定起来出去走走。“月色入户”这算是引起作者起行的原因,注意一个问题,苏轼在这里将月光拟人化了,讲月色像人一
3、样进来了他的房间,有何深意?以及这样看似平常的情景,又何以引发诗人“欣然”的感情呢?苏轼写作此文时,已是自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至黄州的第四年。轼在答李端书中提到了自己在黄州的生活:“占位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占位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J从信中可以看出这被贬之后将近四年的时间中,他几乎与外界隔绝往来,常常独自出游寄情山水,虽然不时被醉汉推操责骂,但是他却觉得高兴,因为人们不认识他,不知道他的过往。平时的亲友在他被贬之后没有一个人写信给他,甚至他写了信寄过去也没有回应。他被从前的亲人朋友抛弃、排斥,所
4、任的官职是黄州团练副使并没有签署公事的权利,相当于地方长官的助理,只是个有名无实的虚官,平日清闲无事可做,但他既不能离开此地,也不能签发文件,既没有实权又没有人身自由,可以得知他在黄州的处境是凄凉孤独的。交游断绝、门庭冷落,处于这样境遇的苏轼,看到不为他被贬而疏远他,像老友一样的月光来访,感到格外的开心和感动。谪居黄州的苏轼察觉到细微的月色入户,或无所事事,或忧思重重,他起身夜游,诗人出门之后想到无人与自己的同乐,于是去承天寺找了友人张怀民,恰好“怀民亦未寝”,这里作者与怀民有种心有灵犀的感觉,所以和他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张怀民是苏轼的至交好友,也同样的仕途失意于苏轼之后被贬黄州,后因志趣相投,
5、与他成为好友,他具有和诗人相似的人生经历,在古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固定的生活规律,什么样的人才会夜晚闲游,那必定是白日都无事可做的人,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闲人的“闲”有二人由于被贬官导致的“清闲”。人生幸事莫过于得一知己,苏轼与张怀民二人一同夜游,“相与步于中庭”,皓月当空,明净澄澈,月光映照在庭院之中宛如积水般空明,竹柏的影子宛如藻存交横。夜游赏景,雅趣非凡,此时此刻,官场上的不堪往事早已被二人抛诸脑后,人生得意须尽欢,身居虚职,倒也落得清闲,处地偏远,倒也落得自在,正如刘禹锡所说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且就随心,悠闲自在地过,由此可以看出闲人的“闲”中有夜游赏景的“悠闲”。苏
6、轼因反对新法而卷入党争,后遭奸人弹劾,银铛入狱,险些丧命,出狱后又贬至黄州这样的偏远荒凉之地,亲朋好友皆势利不与他往来,张怀民也是继苏轼后被贬到黄州,后与他相识,成为好友。二人虽同被贬谪,生活困顿,却依然能够自适,在月色之中自我安顿、自我排遣,这样的境界是难得的,由此,闲人的“闲”还有笑对苦难,随遇而安的“安闲”。总的来说,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闲”的内涵就有以上三种。二.“闲”境古诗文讲究由景入境,记承天寺夜游除了人物的“闲”,文中的景物营造也体现着一种“闲”境。首先是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应该是秋末冬初的晚上。此时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来说,应是入寝的时间,作者将出游时间定在了清净少
7、人,朗月当空的夜晚,夜晚时间就是人休息的时间,不会有任何的杂事烦扰,我们可以说苏轼为本篇文章创作的时间背景设定的是一个“闲时其次人物和地点,人物有两个,苏轼和张怀民,两人是志趣相投的至交,这两人同被贬谪,身居闲职,是为“闲人”。一同散步的地点在承天寺,这里是佛门清净之地,平常清净少人,是个“闲地”。最后是文中所选择的景物,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寥寥几字,读来精妙无比,韵味无穷。苏轼主要选择描写的景物是月色,但是这句话里却没有提到一个月字,而是从侧面表现月色“空明”的特点。庭中的月光宛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水藻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林和柏树
8、的影子。作者写月光如积水本是静态美,但是他又往里面又增加了招摇缥缈的水草,庭中积水并非如平镜一般,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摇曳生姿,更添加一丝层次感和美感。诗人看到庭中如水的月色,短暂地晃了神,这庭中的是倾泻的月光还是积水呢,那地上的黑影是水草还是竹柏呢?诗人将自己的想象和眼前的实景相融合,这一句既有他对月色的迷醉,又有他“盖竹柏影也”式的回归现实的清醒。一个“盖”字写出了作者的沉醉和迷幻,也写出了他从虚幻水体中抽身而出的过程,演绎了诗人微妙变化的心理轨迹。作者将月光倒映竹柏在承天寺庭中这一景象,比作藻存交横的积水,巧妙而又具象地写出了月色空明的特点。“月色如水”是常见的写景比喻,这并不出奇,
9、但是苏轼笔下的月色却有空明”的特点,再试着分析“空明”二字的内涵。“空明”除了有描述月光、水波等自然景物状态之意,还是佛禅哲学用语,指洞彻而灵明的心性。苏轼在他其它作品中也曾使用“空明”二字,如前赤壁赋中的“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海市诗中的“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喜爱澄澈空明的自然之境,同时这也是他身心状态的观照。记承天寺夜游里的“空明”不单指眼前景色的空灵明净、空旷澄澈,更指作者内心的空明,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之所以能够感受到月色的澄净,正是因为他自身的心境和情趣。如水般空明的月色,不仅让苏轼沉醉,也让苏轼洗尽铅华,焕新身心。这样美的月色,其实日日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 夜游 中的 境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27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