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荷塘月色》课件(共24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荷塘月色》课件(共24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4*课荷塘月色课件(共24张PPT)+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4课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抒情散文语言的表达特点,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思维发展与提升熟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处境Q核心素养一、情境导入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诗人二、知人论世朱自
2、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8981948)二、知人论世人物轶事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
3、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三、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不受时空
4、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四、文体知识一一了解“散文”(一)散文的特点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四、文体知识一一了解“散文”(二)散文的分类叙事性散文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抒情散文(写景散文)朱自清荷塘月色哲理性散文尼采的我的灵魂五、初读课文(一)明确字音幽僻()蓊郁()踱着()袅娜()脉脉
5、()酣眠()敛裾()耀()P1wengdu6nu6mhnjzhao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为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6段)第三部分(7-10段)夜观荷塘的缘由荷塘月色采莲旧俗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2、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五、初读课文一一整体感知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J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3、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作者如此的不宁静昵请结合文本和你对写作背景的
6、了解,谈谈看法。五、初读课文一一整体感知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二但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五、初读课文一一整体感知4、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行踪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情感归结家中乘凉走向荷塘赏析荷、月离开荷塘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
7、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颇不宁静求静得静打破宁静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4、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行踪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情感归结忽忆采莲又忆西洲曲回到家中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出静得静难静五、初读课文一一整体感知5、文章结构小结颇不宁静寻求宁静获得宁静打破宁静内环:情感变化外环:空间变化双线环形结构:离家走向荷塘赏荷、月离开荷塘回到家中五、初读课文一一整体感知6、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小煤屑路一一幽僻、寂寞荷塘四面树木一
8、一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荷叶一一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花一一姿态各异,尽显秀色荷香一一随风飘荡,不绝如缕荷波一一疾如闪电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一一薄如轻纱树影一一奇形异状、如画如乐树健灯光一一没精打采蛙叫蝉鸣一一最为热闹五、初读课文一一知识补充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比喻)博喻:五、初读课文一一知识补充例如:(1)她笑得很甜。(2)
9、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通感:六、思考探究1、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明确: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2、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明确:荷塘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寄情于
10、景。六、思考探究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明确: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六、思考探究5、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明确:思乡之情一一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6、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明确: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11、。六、思考探究7、“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J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照应开头;回到无法超脱的现实中,更能体现作者的哀愁。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深沉而又曲折的情感都委婉地寄托在了笔下诗意的荷塘里,就如那微风吹过的缕缕荷香,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情与景相互渗透相互浸润,共同营造了荷塘月色独特的情致。现在距离荷塘月色诞生己经80多年,距离朱自清先生逝世也己60多年,我们什么引起了先生的“不宁静”也许被人淡忘,但是他的笔下的“荷塘月色”之美却永不会被淡忘。总结全文对朱自清而言,独处的妙处是“一个人享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二对你而言,“独处的妙
12、处”是什么呢?请用一段150-200字左右的文字将其表现出来,并在其中正确地使用比喻和通感两种手法。写作练习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课题荷塘月色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篇课文的第二课,本文写于1927年7月,是朱自清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文中的景物描写堪称绘物细致、形象传神。朱自清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发了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仿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重点学习作者如何写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
13、地融入感情,并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抒情散文语言的表达特点,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培养学生敢于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的能力,并且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
14、心得。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语言运用的技巧: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2.体味本文写景的特点,领悟从中寄寓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知人论世(一)了解作者一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
15、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二)人物轶事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二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
16、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文体知识了解“散文”(一)散文的特点L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
17、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二)散文的分类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初读课文(一)预习检查:L明确字音幽僻(Pi)蓊蓊郁郁(wng)踱着(ClU6)袅娜(nu6)脉脉(m)酣眠(h&n)敛裾(jil)三(zho)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弥望:充满视野,满眼。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袅娜:柔美的样子。脉脉:默默,形容水没有声音。一例:一概,一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划分层次。明
18、确第一部分(第1一3段):夜观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第46段):荷塘月色月下荷塘:风姿绰约、幽静淡远荷塘月色:缥缈轻柔荷塘四周:幽暗迷蒙第三部分(第710段):采莲旧俗2、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J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
19、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J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文本研读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作者如此的不宁静呢?请结合文本和你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谈谈看法。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评并补充。资料助读:(1)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
20、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二但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参考:观点1: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想去荷塘散散心。文中说“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说的是在白天朱自清先生得做不想做的事,得说不想说的话。内外分裂,十分压抑。观点2: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作者对政治环境不满,但无力改变。内心抑郁,想起荷塘,是为了寻求解脱。观点3:不一定是时代的缘故。可能更多是家庭的原因。朱自清在给朋友叶圣陶的一封信中曾说:“孩子们的磨折,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得还是自杀好J朱自清人到中年,
21、工作压力很重,家庭负担也很重,在家里得不到宁静,所以想出去走走,就那么简单。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了20年代末,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仿徨、苦闷的思想感情。(程翔的主题思想)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以表格的方式梳理关键词、句,并作分析。行踪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情感归结家中乘凉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颇不宁静走向荷塘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求静赏析荷、月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得静离开荷塘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打破宁静忽忆采莲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惜我们现在早已
22、无福消受了出静又忆西洲曲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得静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难静明确以行踪与情感为线索4、文章结构小结:5、赏析写景和语言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小煤屑路一一幽僻、寂寞荷塘四面的树木一一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荷叶一一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花一一姿态各异,尽显秀色荷香一一随风飘荡,不绝如缕荷波一一疾如闪电月光一一清幽,如流水青雾一一薄如轻纱树影一一奇形异状、如画如乐树缝灯光一一没精打采蛙叫蝉鸣一一最为热闹6、知识补充:(比喻)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
23、。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例如:同学们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思考探究分析情感与手法1.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明确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
24、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2.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明确荷塘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寄情于景。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明确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5.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25、?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明确思乡之情一一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6.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明确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7.“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J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照应开头;回到无法超脱的现实中,更能体现作者的哀愁。总结全文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深沉而又曲折的情感都委婉地寄托在了笔下诗意的荷塘里,就如那微风吹过的缕缕荷香,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情与景相互渗透相互浸润,共同营造了荷塘月色独特的情致。现在距离荷塘月色诞生己经80多年,距离朱自清先生逝
26、世也己60多年,我们什么引起了先生的“不宁静”也许被人淡忘,但是他的笔下的“荷塘月色”之美却永不会被淡忘。齐读(第4段)。写作对朱自清而言,独处的妙处是“一个人享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对你而言,“独处的妙处”是什么呢?请用一段150-200字左右的文字将其表现出来,并在其中正确地使用比喻和通感两种手法。拓展阅读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
27、,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他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
28、而继任馆长当恶人J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清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一一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
29、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
30、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国民
31、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啥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32、。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一一“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相关链接: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J问题:朱自清“认真”的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明确写作认真。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为“蝉鸣”的细节,写
33、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又两次实地考察,还专门写文章。学习认真。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专家请教,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教学认真。他的选修课只有一个学生,却照常讲课考试。工作认真。原则性强,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八、素材积累一朱自清名句1.只剩飘飘的清风,只剩悠悠的远钟。眼底是靡人间了,耳根是靡人间了。2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囱囤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3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盒进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的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4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5 .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6 .这年头人们行乐的机会越过越多,不在乎等到逢年过节;所以年情节景一回回地淡下去,像从前那样热狂地期待着,热狂地受用着的事情,怕只在老年人的回忆,小孩子的想象中存在着罢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26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