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ppt
《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及其初步应用,第一节 流体包裹体概述,一、一般特征1、流体包裹体的概念1)流体包裹体指矿物生长过程中,因晶体发生缺陷而捕获的至今尚在矿物中存在并处于封闭系统的成矿介质,是成岩成矿流体或熔体的样品。2)流体包裹体是指矿物晶体中捕获的显微级液态/气态的封闭流体体系。,1、流体包裹体在矿物中的分布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矿物中均含有包裹体,而且数量非常多。如乳白色石英中包裹体数量可达109个/cm3。2、包裹体通常都很小,多数小于0.1mm,很少大于1mm,一般介于220m;其总体体积很少大于已知晶体体积的0.1。3、通常用于研究包裹体的矿物为数不多,大约10种左右。如石英、萤石、
2、石盐、方解石、磷灰石、白云母、闪锌矿、重晶石、黄玉、锡石、锆石等。4、包裹体的形态多种多样,在矿物中的分布倾向于呈束状和面状,或曲面状。曲面状通常是受结晶习性控制(如生长面或解理方向)。,石英中普遍发育流体包裹体,主要呈裂隙状、串珠状、面状孤立状等。大小为几十几微米,气液比大多为1015,少量达25。,二、研究历史与现状矿物包裹体研究工作在国外开展较早。19世纪初,引入化学方法研究包裹体成分中期,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发展,认识到矿物中的气液包裹体被捕获时呈均匀状态,冷却后才出现气泡,变成非均匀状态,使非均匀状态变成均匀状态的温度代表结晶时的最低温度,该温度称为均一温度。20世纪初期,用包裹体解决了
3、美国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长期争论不休的矿床成因以后,包裹体研究才进入了实用阶段。国内包裹体研究开展较晚。60年代引入,70年代进展较快,80年代取得了长足进展。,三、研究目的及意义矿物包裹体是迄今保留下来的最完整和最直接的原始成矿流体(或熔体),对其进行详细研究可获得有关成岩成矿作用的可靠信息。借助某些物理化学方法,可测出成矿流体的温度、压力、密度、成分(包括盐度和稳定同位素),以及pH、Eh、粘度和成岩成矿年龄等参数。在油气勘探与开发成藏成矿研究中流体包裹体也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油气充注史与成藏史研究(2)盆地热演化史恢复(3)古流体性质与成分的研究(4)流体
4、包裹体P-V-T模拟研究,第二节 包裹体成因与分类,包裹体的成因和捕获后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从而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包裹体都是有效的和可靠的。只有均匀捕获的包裹体,而且捕获后没有发生物质泄漏和渗入,以及体积没有发生变化,即符合均匀体系、封闭体系和等容体系这3个基本条件的包裹体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流体包裹体成因以及包裹体捕获后有否变化的正确判定是正确解释从包裹体获得的PVTX资料,探讨成岩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和流体演化的关键。,一、均匀捕获与不均匀捕获均匀捕获是指包裹体形成时,被捕获在包裹体中的物质为均匀相。包裹体中的蒸气泡归因于冷却过程中流体的热收缩。此外冷却过程中,还可能因过饱和作用在包裹体
5、中形成子矿物(或称子晶),常见有石盐或钾岩子晶。如果天然产出的包裹体中固相、液相和气相之间的比例稳定,则它们很可能是从均匀流体中捕获的。在单个矿物中,如果一群包裹体具有可变的相比例,表明它们从不均匀体系中捕获的。,几种非均匀流体相1、液体固体在许多矿物结晶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其生长介质中存在着呈悬浮状态的固体颗粒,它们可能被圈闭在当时形成的流体包裹体中,形成液体固体流体相。这些固体颗粒包括破碎的围岩、散落的新沉积物、或迅速成核的溶质等。固体颗粒与包裹体中子晶的区别在于固体颗粒仅在部分包裹体中出现,而且在量上变化很大,而子矿物相对其它相倾向于以稳定的比例出现。,不混溶包裹体,镜下整体呈现出个体较大
6、,体壁较厚,散乱的分布的特点。均一温度很高,一般大于200,也有一部分不均一。,该类包裹体可进一步分为两类。第一类个体大,一般大于10 m,形状多为次棱角状。气相部分为黑色,液相部分则为浅灰色,气泡并不来回跳动,孤立状产出。,第二类为具有成因矿物标型意义的流体包裹体。如米4井山西组石英颗粒中的流体包裹体,个体也较大,一般为1030m,呈混圆形或寄主矿物的负晶形,由玻璃质和气泡组成。玻璃质无色透明或呈淡黄色,气泡颜色多为黑色。此类包裹体为硅酸岩熔浆从地下深处侵入至近地表时,在快速冷凝过程而形成的,因此它主要,分布在火山岩、次火山岩的斑晶矿物中,代表了火山岩的标型特征。,2、液体液体圈闭两种不混溶
7、的流体并不是罕见的。如沉积岩经常见到油/水不混溶,火山岩中如硅酸盐/硅酸盐不混溶、硅酸盐/硫化物不混溶、热液/岩浆熔体不混溶等。3、液体气体液体气体的不混溶与均匀捕获冷却后出现的气液两相包裹体很难区分,但是气/液不混溶却是经常出现的。如:据报道钟乳石所测均匀温度150200,这与钟乳石形成于几十度的温度相矛盾,说明其流体为非均匀捕获。如果流体中存在CO2,尤其是在低温下其有限的溶解度经常产生不混溶。,4、沸腾包裹体液体气体的非均匀体系可以是流体沸腾的结果,当压力释放或温度升高时均匀的流体会分离出稠密的液相和稀薄的气相两种液体。此时捕获的包裹体,一种为充满气体的包裹体,另一种为充满液体的包裹体,
8、第三种为密度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包裹体。前两种为单一均匀相包裹体,分别捕获了密度小的气体和密度大的液体,后一种为非均匀相包裹体,以不同的比例同时捕获了气体和液体,此类称为沸腾包裹体。,沸腾流体包裹体的形成,二、捕获后的变化今天在室温下见到的包裹体与其捕获时相比,其形态、物理化学性质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1、收缩流体包裹体唯一最显著的特征是出现“蒸气相”,即气泡。大多数矿物的热膨胀系数比水低一至三个数量级,当从捕获温度冷却到室温时,包裹体腔壁的收缩小于所包含的流体。因此,一旦包裹体中的压力(内压)在某种温度条件下跌落到复成分流体的总蒸气压之下,流体的体积小于包裹体的容积时,就有气泡形成和生长。流体包裹
9、体均一温度就是根据气泡消失来确定的。,2、不混溶是指冷却收缩过程中,均一相流体转为气/液两相,或固/气/液3相的过程。如果包裹体流体是100的纯水,气泡将是一种低密度(0.0006g/cm3)的蒸气,如果温度是379,则蒸气的密度约为0.2g/cm3。在富含CO2的气相中,当温度低于纯CO2的临界温度(31.1)时,会出现液相CO2和气相CO2两种流体。岩浆包裹体可因不混溶作用形成几种流体相。饱和了的铁硫化物的硅酸盐熔体,除产生气体不混溶外,还产生硫化物熔体的不混溶,形成硫化物小球。富水的硅酸盐熔体在降温过程中可因不混溶作用分离出盐水溶液。,含CO2包裹体,含CO2包裹体呈三相,由CO2气体、
10、液态CO2、盐水溶液组成。分布于石英加大边,个体较大。透射光下颜色较深,与其低的折射率对应。均一温度较低,约30左右。,含CO2包裹体,含CO2包裹体,3、再结晶作用大多数固体物质都有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的性质,较高温度条件下捕获的包裹体在天然冷却过程中,由于捕获时的流体相对于主矿物是饱和的,必定会出现主矿物的再结晶作用。这种结晶作用通常出现在矿物的腔壁上,形成一种衬膜(coating),而不是成为分离的晶体。4、子矿物(子晶)包裹体中捕获的原生均匀流体,冷却过程中除了可以导致主矿物的再结晶外,形成新的矿物(子矿物或子晶)是一种常见现象。迄今为止最常见的子矿物是NaCl晶体,碳酸盐和硫化物等
11、子矿物也发现过。,是指常温下在包裹体宿主矿物体壁内含有固态石盐矿物子晶。可进一步分为含石盐子晶的两相包裹体和三相包裹体。,含石盐子晶包裹体,含石盐子晶的两相包裹体:由石盐子晶和盐水溶液组成。,含石盐子晶的三相包裹体由石盐子晶、盐水溶液和气态烃组成。,斜方硫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95105,5、亚稳定性室温下,流体包裹体不能形成新核而呈稳定相存在,这种现象称为亚稳定性。自然界中,流体如果在低于或等于室温的条件下被均匀捕获,其在室温下常呈单一相存在;如果在较高温度被捕获,室温下应有气泡出现。但有时气泡并不出现,这是由原来均匀的包裹体冷却到室温时气泡和子矿物均不能成核所致。气泡不能成核是亚稳定性
12、的主要特征。亚稳定性可以引起实验工作中的某些重大实际问题。冷冻包裹体,冰不能成核形成新的稳定使得某些观测(如冰点)实际上不能进行,对于水石盐或CO2水合物等,这种现象更明显。,6、颈缩(卡脖子)流体包裹体被捕获后所发生的形状变化称为颈缩(Goldstein,2001)。流体包裹体形状的变化趋势是从不规则到圆球或负晶形,以达到最低表面能的状态。任何矿物中,较大的流体包裹体都有可能收缩成多个较小包裹体。如果一个两相流体包裹体发生颈缩,会产生两个较小的流体包裹体。其中带有气泡的那个流体包裹体的密度小于原来包裹体的密度,未带气泡的流体包裹体密度则大于最初的包裹体密度。高温条件下捕获的流体包裹体更易发生
13、颈缩。,A点代表流体包裹体被捕获时的温压条件。如果包裹体遭受降温,由于宿主矿物和其包裹的流体收缩系数不同,在B点出现气泡。继续降温,流体包裹体分裂成含有气泡和没有气泡的小型包裹体。随着温度的继续降低,从C点到D点,这些小型包裹体最后也发生变化,形成更小的包裹体。这些小型的包裹体与最初未发生变化的包裹体成份明显不同。,纯水的PT相图,发生颈缩的流体包裹体,7、体积变化大多数样品中的包裹体体积在捕获后是可以保持恒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体积变化的情况。测温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体积变化有可逆变化和非可逆变化之分。可逆变化:(1)在包裹体壁上或在流体本身中的重结晶作用;(2)主矿物冷却时的收缩;(3)内外
14、压力引起的体积膨胀。不可逆变化指包裹体体积发生的重大的永久性变化,最明显的情况是包裹体的裂开。造成包裹体裂开的机制有:(1)主晶在刚性包裹体周围的收缩;(2)包裹体内含有高内压的流体。,8、渗漏所有包裹体在它们的整个历史中始终密封不泄漏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认识并避免那些有渗漏的包裹体。流体渗漏可能有两条不同的途径:(1)直接通过主晶结构(如石英中水的分解、烃的扩散);(2)通过晶体中的缺陷(如位错或裂隙),三、包裹体成因分类和状态分类(一)成因分类:包裹体成因分类是按照同一矿物中包裹体形成的先后及其与母液的成因联系而划分的。通常分为原生、次生、假次生3类。1、原生包裹体是在矿物结晶过程中形成的
15、,它所捕获的流体是形成该矿物的介质,能真实地矿物形成时体系的物理化学条件。2、次生包裹体是在矿物形成后,因外力因素(如构造)使晶体产生裂隙,由晚期溶液灌入裂隙后通过主矿物的溶解和再结晶而愈合而成。因此次生包裹体只反映主矿物形成后晚期热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不能说明主矿物的形成条件。3、假次生包裹体是在矿物结晶过程中先结晶的部分因应力作用发生破裂,在继续结晶过程中裂隙愈合捕获成矿介质。,原生、次生、假次生包裹体的可能分布,成因类型包裹体的判别标志:原生成因的标志:包裹体平行于生长带或晶面;包裹体在三维空间中随机分布;包裹体是孤立存在的,相邻包裹体间的距离大于5倍包裹体直径(Shepherd,1985
16、);形态简单,个体相对较大。次生成因的标志:包裹体呈面群状沿愈合裂隙的轮廓发育,具有明显定向排列,直抵矿物边缘;呈薄的、扁平的及不规则的形态。假次生包裹体与次生包裹体呈相似的产状,但其裂隙终止在生长带上。,(二)状态和成分分类,1、纯液相包裹体:全部为液相充填,通常是水溶液。冷却时有可能出现气泡。2、纯气相包裹体:完全为低密度蒸气相(通常是CO2、CH4、H2O、N2的混合物)所充填,没有可见的液相。冷却时在包裹体边部可能会见到少许液相。3、富液相包裹体:由液、气两相组成,液相体积占50以上,即充填度F50%。加热时气泡消失,均一到液相(VL)。4、富气相包裹体:由气、液两相组成,气相体积占5
17、0以上,但薄的液相环边仍可见。加热时液相消失,均一到气相(LV)。5、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包裹体中除液相和气相外,还发育一个或多个固态结晶相子矿物。加热时子矿物溶解消失,均一到液相或气相。在较高温度下,固体结晶相不溶解的包裹体,可能是不均匀捕获形成的。,6、含液体CO2多相包裹体:由盐水溶液、液体CO2和气体CO2组成。加热时后两种在其临界温度31.1前均一化,继续加热整个包裹体,在每个温度下最终到达完全均一。7、含有机质多相包裹体:由盐水溶液、液烃(石油)和气烃(天然气)组成,是不均匀捕获了石油、天然气和盐水的混合相形成的。若只捕获了前两者则可形成不含水相的两相烃类包裹体。8、岩浆熔融包裹体
18、:这类包裹体是捕获硅酸盐熔浆形成的。根据被捕获熔融体的结晶程度和含水情况,可进一步划分为:玻璃质熔融包裹体:由硅酸盐玻璃和气泡组成,气泡常常不止一个;结晶质熔融包裹体:由晶质矿物和一个气泡组成;流体熔融包裹体:由结晶质矿物、水溶液和气泡组成。,按状态和成分分类方案的地质意义在于不同类型包裹体的生成条件不同,其成岩成矿作用和形成环境也不同。(1)熔融包裹体产生于火成作用,所捕获的介质为岩浆熔体。(2)纯气相与富气相包裹体与火山喷气、岩浆气成热液作用和热液沸腾等元素有关。(3)富液相包裹体与各种热液作用有关,常见于热液矿床的矿物中。(4)多相包裹体是流体成分和盐度特征的缩影。据此可大体确定流体化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流体 包裹 研究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2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