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ppt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干违背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义的含义是什么?,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的高贵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正确道路。现在,许多人都为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但是,也有不少人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一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我赚的钱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白赚来的钱。-李嘉诚,圣经:“用诡诈之舌求财的,就是自己取
2、死;所得之财,乃是吹来吹去的浮云。”,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掌握文章中1,3,4,则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识记重点字词的意思 b.背诵本课的重要语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讨语段内涵的过程中,解读孔子的义利观。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a.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b.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朗读课文,再阅读全文,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本课是集中阐述“义”的相关问题。为了很好的说明问题,孔子都涉及了哪些与“义”有关的问题?试加以概述。2对10章节进行分类。,疏通文意,解读文本,明确:1义与富贵(利),义与君子,义与勇敢等问题。210章节
3、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义与富贵-1 3 4则;(本节课重点学习内容)二是义与君子(人格)-2 5 6 7 9则;三是义与勇敢-8 10则,一、义和富贵(1、3、4则)“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一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次孔子说“仁者爱人”。把这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解成为: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保持或服从)礼的要求,在礼的原则内,真心地关心别人。“仁”是内心思想,“义”是符合“仁”的行为。在论语中,“仁”和“义”有时可以互通。“富贵”常被简称为“利”。“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题。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研讨分析
4、,明确重点章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原文】子曰:“富(1)而(2)可求(3)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注释】(1)富:财富。(2)通假字:而,通“如”,如果。(3)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执鞭之士:指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当时有两种:一是拿着鞭子维持秩序的市场的守门人,一是贵族出行时拿着鞭子夹道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译文】孔子说:“如果求富而不违背道义,即使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我也去做。如果求富而违背了道义,我就顺从我喜欢的(道义)。”,孔子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但是他非常关注一点,就是富贵是否“可求”。选文第1则:“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5、。”意思是说,富如果可求,即使是手拿鞭子的下等差役,我也去做。“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是说富如果不可求,就依从我喜欢的。这段话有两点值得琢磨:第一,什么是“可求”和“不可求”?联系孔子的其他言论,这“可”与“不可”的关键,在于行为是否合乎道义。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是把追随道义放在求福取财之上的。第二,什么是“吾所好”呢?孔子宣扬“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论语学而),宣扬“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并且感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等等。很明显,他的所好,简单的说就是道义。,【评析】孔子在这里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
6、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孔子是把追随道义放在求福取财之上的,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是否合乎道义,3【原文】子曰:“饭(1)疏食饮水,曲(2)肱而(3)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基础知识】(1)饭,名词作动词,吃。疏食:粗糙的饭。(2)曲,形容词作动词,使弯曲。肱,音,上臂,泛指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3)而,连词,表修饰关系。,【译文】孔子说:“吃粗粝的
7、饭食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其中也有乐趣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曲肱而枕之”意思是说弯着胳膊枕着它。吃粗粝的食物,喝冷水,弯着胳膊肘作枕头,其中也充满了欢乐。为什么会这样呢?生活如此贫寒如此简单有什么可乐的呢?这里有一个意思孔子并没有明确地点出来。对他来说,可乐的并不是贫寒、简单的生活,而是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持践履道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句,意思是说,干违背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总之,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
8、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想一想,孔子的哪个弟子多次被孔子称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再次表明孔子的价值取向现在社会上一些贪官落马,就是因为得了不义之财,自已挥霍,并为子孙聚敛财富
9、。最终换来了牢狱之灾,悔之晚矣!林则徐曾经说过: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毁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4【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2)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3)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注释:(1)处:安居,可以理解为接受。(2)恶:厌恶(3)恶:疑问代词,哪,何。造次:慌忙,仓促。颠沛:受磨难挫折,【译文】孔子说:“富和贵,这是人想得到的东西;可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富贵,君子不会接受;贫和贱,这是人厌恶的东西;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贱,君子就不
10、摆脱它。君子如果离开仁,哪里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在吃一顿饭的工夫内背离仁,急迫仓促中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受磨难挫折时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成就君子之名,根基在于培植仁德。,【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义利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君子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仁
11、德践履仁德.,义中取利,这三则的论语的学习告诉我们什么?1、孔子在论语中告诉我们:在富贵、财利面前执著于道义,这是孔子张扬的一个主要观念。2、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3、在贫贱富贵和道义之间,孔子首先选择的是道义。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4、不富不贵不义的事,我们能不能做?我们不是圣人,但是我们不能做为富不仁、为富不义的事;富贵不义的事,我们更不能做。,孔子强调“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
12、们仍可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试就此谈谈你的感受。,逐利不能抛弃道义与良知,教师举例:一个红包医生的忏悔不义之财四个字:贪财要命联系现实生活,阐发孔子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做一个正义之人。,逐利不能抛弃道义与良知,警钟长鸣!,小结:这三则主要是谈义与富贵的问题,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发财做官,但前提必须符合道义;他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他乐于在贫困中享受道义;他指出,人们都不会甘愿过贫困流离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课堂检测:翻译下列句子,重点字词要翻译准确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2子曰:“饭疏
13、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课堂检测:翻译下列句子,重点字词要翻译准确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不会在一顿饭的工夫内背离仁,急迫仓促中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受磨难挫折时一定这亲(按照仁的要求)做。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粝的饭食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其中也有乐趣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和贵,对我来说好像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布置作业:优化探究第五课1、3、4则相关习题。认真完成,扎实掌握所学知识。,二、义与君子 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他学生也经常问什么样
14、的人才是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始终包含一个“义”字。,8、10,二、义与君子 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他学生也经常问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始终包含一个“义”字。,8、10,2【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1)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2)”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3)也。夫子时(4)然后(5)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6)然?岂其然乎?”,【基础知识】(1)状语后置(2)主谓倒装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3)以:介词,把 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过错(4)时:名词作状语,在适当的时候(5)然后:这样/以后(6)其
15、:语气副词,表反问,【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卫国大夫公叔文子这个人,说:“是真的吗?夫子不说话、不笑、不取财物?”公明贾回答说:“把这事告诉您的人说错了(即告诉您这话的人弄错了)。夫子到了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人们不讨厌他说话;高兴了才笑,所以别人不厌恶他的笑;对于财物,符合道义才取,所以人们不讨厌他取。”孔子说:“是这样啊?难道真的是这样吗?”,2【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评析】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
16、”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例子 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做子贡。一次,吴越大军隆冬远征北方,吴王夫差强征丝棉,造成丝棉紧缺,价格走高。子贡抓住商机,从各国低价收购,然后到吴国高价贩卖,被抢购一空。还有记载,他是依靠智商生财。子贡预测市场凭的是智商,
17、使其经商获得了空前成功。为追忆先师,他用木头雕刻孔子像,诸侯将相前来祭拜时,都想用重金请一尊雕像。子贡从中看准商机,就招募专业工匠批量生产,回报颇丰。此外,他还跨国经营。史记记载,子贡很善于贱买贵卖(“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在曹国和鲁国之间做生意“鬻财于曹、鲁之间”。他发现各国王侯贵族以佩戴珠宝为时尚,他就专门生产贵重配饰跨国营销,赢得收益。子贡到各国做买卖需要进见诸侯时,各国的君主都以平等的礼节来会见他,这足以说明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已是春秋时代的商界巨子。,“义”不仅仅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他也为君子带来好的社会影响。就像这位公叔文子,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这就是“义”对于君子的好处。不义
18、而取往往带来灾祸。周朝时,有个人叫陶答子,他在陶城做官三年,名声并不怎么好,但他的家产财富却翻了三倍。他的妻子劝他说:“没有能力而做大官,这是祸害;没有功劳而家昌盛,这是积灾。现在你只贪求富贵越来越多。我听说南山有玄豹,在雾雨中隐藏七天而不下来觅食,为什么呢?它是想润泽皮毛长成斑纹,为的是能够隐藏自己躲避祸害。猪不择食长得肥壮了,就会被杀掉。现在你不修德而家越来越富有,灾祸就要到了。”陶答子没有听妻子的话,反而将其赶出家门。结果仅过了一年,陶答子就因事发被处以死刑了。,5【原文】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之知(2),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3)之以礼乐(4),亦可以为成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义 浮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23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