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常见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措施二.ppt
《水稻常见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措施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常见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措施二.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稻常见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措施,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王礼文,1、症状:苗期发病叶片、叶鞘局部失绿,可见到无数针状紫褐色斑点,随后病斑穿透叶片,呈不规则状,外缘不明显,许多紫褐斑上下扩展,整张叶片枯焦内卷。成株期病斑先发生在低位叶鞘边缘,后蔓延至高位叶鞘,进而侵染剑叶叶鞘。抽穗时如剑叶叶鞘感染,颖壳内外颖、小枝梗及子房上也可见紫褐色病斑。,水稻紫鞘病,七、水稻紫鞘病,水稻紫鞘病,2、病原:中华帚枝杆孢,水稻紫鞘病,3、侵染循环,病残体和带病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主要从伤口、水孔、气孔侵入,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先田边后中间。,高温、多雨利于发病,水稻紫鞘病,4、发病因素,5、诊断及病
2、害控制,虽然该病与水稻纹枯病较易区别,但民间诊断往往还是将其诊断为水稻纹枯病并按水稻纹枯病加以防治;种子处理、化学防治兼治、农业防治,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也可侵染茎干、穗部和谷粒。叶部受害,病斑初为褐色小点,很快沿叶脉两端扩展成两端稍尖的短线状条斑,紫褐色至黑褐色,后期中央变灰白色,边缘褐。病斑多时,几个病斑连成长条状,有时可达数厘米。叶鞘受害早期病斑与叶片相似,病斑稍大。茎干上的病斑多在节间上部发生,呈狭长条状,谷粒多发生在护颖和谷粒表面,呈褐色小条斑。,水稻窄条斑病,八、水稻窄条斑病,水稻窄条斑病,2、病原: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稻尾孢,水稻窄条斑病,3、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
3、子在病种子和病稻草上越冬,翌年以分生孢子借昆虫、气流等传播进行初侵染。,水稻窄条斑病,高温多雨利于发病,生长后期遇低温侵袭会加重病情,水稻窄条斑病,4、发病因素,5、诊断及病害控制,该病常被误诊为稻瘟病或胡麻斑病并加以防治;种子处理、化学防治兼治、农业防治,1、症状:叶片上沿叶脉出现黑色短条状病斑,稍隆起,长1-4mm,宽,病斑周围组织变黄,严重时线条状病斑密布。,水稻叶黑粉病,九、水稻叶黑粉病,水稻叶黑粉病,3、侵染循环,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或病草上越冬,第二年夏季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子,借风雨传播入侵叶片。,4、化学防治,该病常被诊断为水稻胡麻斑病并予以兼治,担子菌亚门叶黑粉菌属稻叶黑
4、粉菌,2、病原物,1、症状:只危害谷粒,在水稻近黄熟是症状才较为明显。有三种类型:a:谷粒色泽正常,颖间自然开裂,露出黑色粒状物,如遇阴雨天气湿度大,病粒破裂,散出黑色粉末;b:谷粒色泽正常,外颖背线近护颖处开裂,显出白色或红色舌状物,颖壳粘附黑色粉末;c:谷粒变暗绿色,不开裂,不充实,与青粒相似,有的谷粒变为焦黄色,手捏有松软感,病粒用水浸泡变黑。,水稻粒黑粉病,十、水稻粒黑粉病,水稻粒黑粉病,水稻粒黑粉病,2、病原:担子菌亚门腥黑粉菌属狼尾草腥黑粉菌,水稻粒黑粉病,3、侵染循环,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种子中越冬,翌年扬花期多雨季节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从花器入侵。,水稻扬花期连
5、阴雨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水稻粒黑粉病,4、发病因素,5、诊断及病害控制,该病前期较难发现,后期较易诊断;种子处理、化学防治兼治、农业防治,1、症状:主要危害穗部,受害水稻抽穗前,病菌在颖壳内长成米粒状子实体,将花蕊包埋在内,壳内子实体从内外颖的合缝处延至壳外,形状不一,外壳渐变黑,同时有菌丝将小穗缠绕,使得小穗不能散开,抽出的病穗直立圆柱状,故称“一炷香”,水稻一炷香病,十一、水稻一炷香病,水稻一柱香病,水稻一柱香病,2、病原:半知菌亚门炷香菌属稻炷香菌,水稻一柱香病,3、侵染循环,以分生孢子座混杂在种子中越冬,带菌种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种从幼芽开始入侵,在病株体内生长发育扩展,在抽穗前
6、病菌已经开始为害穗部。,旱育秧有利于病菌侵染,水稻一柱香病,4、发病因素,5、诊断及病害控制,前期很难发现,后期较易诊断;种子处理、植物检疫,1、症状:受害谷粒初在颖壳端部或侧面现椭圆形褐色小斑,后病斑逐渐扩大至谷粒的半部或全部,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色泽变浅,终呈灰白色,斑面散生针头大小黑粒即分生孢子器。,水稻颖枯病,十二、水稻颖枯病,水稻颖枯病,水稻颖枯病,2、病原:半知菌亚门茎点霉稻茎点霉,水稻颖枯病,3、侵染循环,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谷粒上越冬,条件适宜分生孢子器释放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水稻抽穗后侵入花器和幼颖致病。,水稻扬花期连阴雨、暴雨等利于病菌入侵,水稻颖枯病,4、发病因素,5、化学
7、防治,常被误诊为水稻谷粒瘟;种子处理、防治穗茎瘟兼治,1、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黄色小圆斑,扩展后呈不规则水渍状条斑,灰绿色,病斑融合后可使叶片纵卷或折倒。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最后病斑变褐,中央灰褐色,长造成稻苗中下部局部枯死,严重时整叶或整株死亡。,假菌性病害,一、水稻苗疫病,水稻苗疫病,水稻苗疫病,3、侵染循环,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水稻3叶期前后最易感病,发病适温16-21,阴雨连绵易于发病,4、诊断及病害控制,常被误诊为烂秧病或稻瘟病,影响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2、病原物,草莓疫霉稻疫霉变种,1、症状:、苗期:病株矮缩,叶片淡绿并呈斑纹花叶状,斑点黄白色。最
8、初表现在心叶,叶鞘无法伸出形成倒生叶。、成株期:病株心叶呈黄色卷曲,或扭曲不易抽出。重病株不能孕穗,轻病株不能正常抽出。,水稻霜霉病,二、水稻霜霉病,水稻霜霉病,水稻霜霉病,2、病原:指疫霉属大孢指疫霉水稻变种,水稻霜霉病,3、侵染循环,病原以卵孢子在禾本科植物上越冬,春季卵孢子萌发在越冬禾本科植物上产生游动孢子,借水流侵入叶片。发病组织菌丝产生游动孢子囊和卵孢子,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水稻霜霉病,低温、高湿、连阴雨利于发病。,水稻霜霉病,4、发病因素,5、化学防治,常被误诊为叶片老化或为水稻稻瘿蚊、稻蓟马危害所致并不予以处理;种子处理、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
9、枯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水稻白叶枯病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被发现。在我国,该病在1950年首先在南京郊区被发现,随后因种子调运,病区不断扩大,以华南、华中、华东稻区发生严重而普遍。水稻受害后,叶片干枯,秕谷增加,米质下降,一般可减产10-30%。,水稻白叶枯病,一、症状,水稻白叶枯病,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受害,以孕穗期受害最重。病菌从稻叶的水孔或伤口入侵,引起叶片发病,症状主要有叶枯型、急性型、凋萎型、黄叶型。,1、叶枯型:典型症状,水稻白叶枯病,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随后沿叶缘或中脉迅速向下蔓延,形成长而宽的大条斑,可以扩展至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
10、远看一片白色,故称白叶枯病。湿度大时,病部可见蜜黄色菌脓。,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2、急性型,水稻白叶枯病,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病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呈水烫伤装,随即纵卷青枯。该症状出现表面病害症状急剧发展。,3、凋萎型:多发生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 先失水,青卷,随后凋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水稻白叶枯病,4、黄叶型,不常见,仅广东有发现,主要症状为新出叶片均匀褪绿呈黄色或黄绿条斑,病株生长受抑制,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5、白叶枯与生理性叶枯的鉴别,水稻白叶枯病,A:镜检法:显微镜下有无喷菌现象 B:玻片法:
11、简易玻片直接观察喷菌现象 C:保湿法:病叶置湿沙上保湿24小时,观察菌脓,二、病原物:稻黄单胞杆菌稻致病变种,薄壁菌门 黄单胞杆 菌属细菌。,水稻白叶枯病,1、形态特征,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极生单鞭毛。革兰氏阴性。好气性。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落呈密黄色或淡黄色,圆滑。,水稻白叶枯病,2、寄主范围:,水稻白叶枯病,自然条件下,病菌主要侵染水稻,还可侵染陆稻、野生稻、茭白和李氏禾、鞘糠草及秕壳草等一些李氏禾属杂草,但不普遍。人工接种时,病菌还可侵染雀稗、马唐和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但显症时间较水稻为迟。病菌可在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叶片及根围存活或繁殖,但不一定侵入寄主,在流行学上,它们是带菌者可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稻 常见 病害 种类 诊断 及其 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22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