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1《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一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十二章,关于论语,它是我们绕不开的一本书,它出现在我们学习的每个阶段。不知道你是否生出过这样的疑问:我们到底为什么一定要学习论语?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做客央视开讲啦解释道:“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大树,这棵
2、大树的主干就是儒家文化,大树的根部则是孔子,以及包括孔子在内的先哲们。大树树干之所以粗壮,就是因为大树的根扎得深扎得牢J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因此,要想了解中华文化,应该了解儒家文化,而欲了解儒家文化,则必从读论语开始。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熟读论语是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的一把“金钥匙”,由此切入,洞开中华文化之大门。时至今日,我们现在的许多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无不深受论语之影响。可以说,论语对中华民族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其在千古流传的潜移默化中,早已构筑成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论语有多重要?一一诸多名家如是说: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大儒朱熹
3、也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二钱穆先生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浸润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品格,滋养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底色,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品味!论语小知识: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今天我们继续走进第二单元第4
4、课论语十二章,看看孔子又为我们讲授了哪些人生哲理。【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或词语;听名家朗诵,正音。八信(yi)文质彬彬(bln)迩之事父(*r)譬如(Pi)子罕(hn)未成一簧(ku1)【三、文本研读】分组学习,一个小组负责两则,要求:(1)梳理文言现象,准确翻译。(2)谈谈你对本章内容的理解。第一章:子曰:“君子食(动词,吃饭)无求饱(饱足),居无求安(安逸,舒适),敏(勤勉)于事而慎(谨慎)于言,就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J(学而)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
5、可以说是好学To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同时指出了“好学”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第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说理特点: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第二章:子日:“人而(表假设,如果)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信)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
6、待乐呢?分析: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J仁”是礼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不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乐呢?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第三章:子日:“朝(在早上,名词做状语)闻道,夕死可矣J(里仁)译文: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这句中的“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
7、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第四章: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成语不言而喻。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主题分析: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一一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说理特点: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第五章:子曰:“见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8、也J(里仁)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J分析: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说理特点: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问题:“见贤思齐”与第一则提及的“就有道而正”有何异同?如何理解孔子在后半句表达的意思?区别在于“就有道而正”是一种更为主动的行为,而“见贤”则具有随机性,但总的来说,就是遇到更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不要去嫉妒他、排挤他,而要虚心主动地向对方看齐、向对方
9、学习,这是君子的美德。在后半句,孔子并没有讲“见不贤”就要去教导人家,那是好为人师的做法。应该做的是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不贤之心、不贤之举,然后去改正。可见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第六章: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J(雍也)译文: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才是君子。分析:从“文”与“史”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十二章 论语 十二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19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