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概念设计.ppt
《抗震概念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概念设计.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结构抗震分析,李爱群,第二部分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结构概念设计是根据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建立的正确概念,运用人的思维和判断力,正确和全面地把握结构的整体性能。即根据对结构品性(承载能力、变形能力、耗能能力等)的正确把握,合理地确定结构总体与局部设计,使结构自身具有好的品性。抗震概念设计包括正确的场地选择,合理的结构选型和布置、正确的构造措施等。强调抗震概念设计是由于地震作用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复杂性、间接性和耦连性)和结构计算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这使得其计算结果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结构的受力、变形情况,并确保结构安全可靠。,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有:1地面运动的不确定性。地震时的地面
2、运动是多维的,地震动的各个分量对建筑物都起破坏作用。历次地震中强震仪已经多次记录到地面运动的三个正交平动分量,即一个竖向分量和两个水平分量,此外还有地面运动的转动分量。2结构分析的影响。影响结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的因素:质量分布的不确定性;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协同作用;节点的非刚性转动;偏心、扭转及P效应;柱轴向变形。考虑或不考虑节点非刚性转动的影响程度可达5%10%;考虑柱轴向变形,自振周期可能加长15%,加速度反应可能降低8%;考虑P效应可能增加位移10%。3材料的影响。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随着时间及应变程度而改变。随着时间的增长,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比施工完成后可能降低50%,在应变增大的情况下还可
3、能继续降低,这意味着自振周期可能增长25%,减小加速度反应10%。,4阻尼的变化。钢筋混凝土结构阻尼比一般为5%,但当受震松动以后阻尼比可达20%30%,自振周期差异达50%左右。5基础差异沉降的影响。按一般荷载设计的框架结构,当地震系数采用0.10,基础差异沉降1cm可能造成设计弯矩72%的误差,而这种误差在设计中一般未予考虑。6地基承载力。考虑地震的偶然性以及短期突然加载的影响,在计算地震对地基的影响时,地耐力取值往往提高33%50%,这些数值都是人为估计,从而也带来设计上的差异。因此目前抗震设计水平远未达到科学的严密程度。要使建筑物具有尽可能好的抗震性能,首先应从大的方面入手,做好抗震概
4、念设计。如果整体设计没有做好,计算工作再细致,也难免在地震时建筑物不发生严重的破坏,乃至倒塌。20余年以来,世界上一些大城市先后发生了若干次大地震,通过震害分析对建筑物的破坏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从而取得了抗震设计经验,确定了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要点。,一、避开抗震危险地段,选择抗震有利地段,选择建筑场地时,宜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对建筑抗震设计不利的地段。抗震危险地段指地震时可能发生崩塌(如溶洞、陡峭的山区)、地陷(如地下煤矿的大面积采空区)、地裂、泥石流等地段,以及震中烈度为8度以上的发震断裂带在地震时可能发生错位的断层。就地形而言,一般指突出的山嘴、孤立的山包和山梁的顶部、非岩质的陡
5、坡、高差较大的台地边缘、河岸和边坡边缘。就场地土质而言,一般指软弱土、易液化土、断层破碎带以及成岩、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地段等。,图1表示通海地震烈度为10度区内房屋震害指数与局部地形的关系。图中实线A表示地基土为第三系风化基岩,虚线B表示地基土为较坚硬的粘土。同时,在海城地震时,从位于大石桥盘龙山高差58m的两个测点上所测得的强余震加速度峰值记录表明,位于孤突地形上的比坡脚平地上的平均达1.84倍,这说明在孤立山顶地震波将被放大。图2表示了这种地理位置的放大作用。,图1 房屋震害指数与局部地形的关系曲线,图2 地理位置的放大作用,天津塘沽港地区,地表下35m为冲填土,其下为深厚的淤泥和淤泥
6、质土,地下水位为1.6m。1974年兴建的16幢3层住宅和7幢4层住宅,均采用片筏基础。1976年唐山地震前,累计沉降分别为200mm和300mm,地震期间沉降量突然增大,分别增加了150mm和200mm。震后,房屋向一边倾斜,房屋四周的外地坪地面隆起,如图3所示。,图3 软土地基上房屋的震害,二、减少能量输入,1薄的场地覆盖层。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场地覆盖层厚度定义为地面至坚硬场地顶面的距离,坚硬场地包括岩石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但硬夹层或孤石堆等不得作为基岩对待。国内外多次大地震表明,对于柔性建筑,厚土层上的震害重,薄土层上的震害轻,直接座落在基岩上的震害更轻。1923年
7、日本关东大地震,东京都木结构房屋的破坏率,明显地随冲击层厚度的增加而上升。1967年委内瑞拉加拉加斯6.4级地震时,同一地区不同覆盖层厚度土层上的震害有明显差异,特别是9至12层房屋在厚的冲积土层上房屋破坏率要高得多。图4表示了1967年委内瑞拉加拉加斯地震时房屋破坏率与覆盖层厚度的关系。从图中的震害调查的统计数据表明,当土层厚度超过160m时,10层以上房屋的破坏率显著提高,1014层房屋的破坏率,约为薄土层上的3倍,而14层以上的破坏率则上升到8倍。,图4 房屋破坏率与覆盖土层厚度的关系,2坚实的场地土。场地土是指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平面上大致相当于一个厂区或自然村的大小,深度一般为地面下
8、15米。震害表明,场地土刚度大的,房屋震害指数小,破坏轻;刚度小的,震害指数大,破坏重。此外,对于具有较长周期的高层建筑,位于软土上时,地震输入能量要比位于硬土上的大得多。因此,就减少地震能量输入这一点而言,有条件时,应选择具有较大平均剪切波速的坚硬场地土。表1给出了1985年墨西哥8.1级地震时所记录到的不同场地土的地震动参数。从表中实测的地震记录结果表明,不同类别场地土的地震动强度有较大的差别。古湖床软土上的地震动参数,与硬土上的相比较,加速度峰值约增加4倍,速度峰值增加5倍,位移峰值增加1.3倍,而反应谱最大反应加速度则增加了9倍多。图5中将1985年墨西哥地震中岩层上和湖泊沉积层的相邻
9、点处记录得到的加速度作了对比,可以看出,由于老湖泊基床沉积层使得这些峰值加速度增大了5倍。,表1 墨西哥市区不同场地土的地震动参数,注:震害最重地区,土的剪切波速Vs=2050m/s;Texcoco湖附近。,图5 湖泊基床(1-3)和基岩(4-6)加速度对比,3将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错开,避免共振。如果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相等或相近,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就会因共振而加重。1977年罗马尼亚弗兰恰地震,地震动卓越周期,东西向为1.0s,南北向为1.4s。布加勒斯市自振周期为0.8至1.2s的高层建筑破坏严重,其中有不少建筑倒塌,然而该市自振周期为2.0s的25层洲际大旅馆
10、几乎无震害,且墙面装修也未损坏。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估计建筑所在场地的地震动卓越周期;然后,通过改变房屋类型和结构层数,使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相分离。,研究表明,利用场地周期可估计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场地卓越周期由覆盖土层厚度和场地平均剪切波速确定,其基本周期为0.24.0s。场地卓越周期T0按下式计算:对于单一土层,对于多层场地土,式中,H、hi单一土层或多层土第i土层的厚度;Vs、Vsi单一土层或多层土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根据抗震规范的规定,场地土的计算深度一般为15米,且不大于场地覆盖层厚度,因此H15m(hi15m)。,建筑物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1基于脉动实测的统计
11、公式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是根据实测统计,在脉动或激励下,忽略填充墙布置,质量分布差异等,在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高度低于25m具有较多的填充墙框架办公楼、旅馆的基本周期(2)高度低于50m的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周期(3)高度低于50m的规则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的基本周期(4)高度低于35m的化工煤炭工业系统框架厂房的基本周期 式中,H为房屋的总高度,当房屋不等高时,取平均高度;B为所考虑方向房屋总宽度。这些公式均比脉动实测平均值大1.21.5倍,以反映地震时与脉动测量的差异。因为脉动法仅反应了微小变形下的结构动力特性,一些非结构部件也参与工作,使刚度增加,周期减小。,2近似的估算公
12、式在基于脉动实测的基础上,再忽略房屋高度和层高的影响,可给出下列更粗略的估算公式:(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T1=(0.080.10)N;(2)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或框架筒体结构,T1=(0.060.08)N;(3)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或筒中筒结构,T1=(0.040.05)N;(4)钢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T1=(0.060.08)N;(5)高层钢结构,T1=(0.080.12)N;式中,N为地面以上房屋总层数。,4采取基础隔震措施。利用隔震技术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减小结构地震反应,以达到防震的目的。实际中采用的隔震方案有橡胶垫式隔震、滑移式、摆动式隔震、悬吊式隔震等。,三
13、、有利的房屋抗震体型,1平面宜简单。结构的简单性可以保证地震力具有明确而直接的传递途径,使计算分析模型更易接近实际的受力状态,所分析的结果具有更好的可靠性,据此设计的结构的抗震性能更有安全可靠保证。地震区的建筑平面以方形、矩形、圆形为好;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椭圆形、扇形次之(图6)。三角形虽也属简单形状,但是,由于它沿主轴方向不对称,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较强的扭转振动,对抗震不利。此外,带有较长翼缘的L形、T形、十字形、Y形、U形和H形等平面也对抗震结构性能不利,主要是此类具有较长翼缘平面的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容易发生图7所示的较大的差异侧移而导致震害加重。,图6 简单的建筑平面,图7 L形建筑
14、的差异位移,根据1985年墨西哥地震震害资料,墨西哥国家重建委员会首都地区规范与施工规程分会分析了房屋破坏原因,按房屋体型分类统计得出的地震破坏率列于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拐角形建筑的破坏率很高,高达42%。表2 墨西哥地震房屋破坏原因,2立面变化要均匀,即建筑的质量和刚度变化要均匀。结构布置不均匀产生刚度和强度的突变,引起竖向抗侧力构件的应力集中或变形集中,将降低结构抵抗地震的能力,地震时易发生损坏,甚至倒塌。例如,由于建筑的竖向收进,地震时收进处上下部分振动特性不同,易于在收进处的楼板产生应力突变,使竖向收进的凹角处产生应力集中。图8和图9表示了一组不利的竖向布置形式和受到推荐的竖向布置形
15、式。图10表示了楼层刚度的变化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图8 竖向布置形式,图9 刚度沿高度的变化,图10 楼层刚度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1971年美国圣菲南多地震,Olive-View医院位于9度区,主楼遭到严重破坏。它是一幢刚度和强度在底层突变的建筑的典型震例,其教训值得借鉴。该主楼是六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其剖面如图11所示。该幢建筑三层以上为框架剪力墙体系,底层和二层为框架体系,而二层有较多的砖隔墙。该结构上、下层的侧向层间刚度相差约为10倍。地震后,上面几层震害很轻,而底层严重偏斜,纵向侧移达600mm,横向侧移约600mm,角柱出现严重的受压酥碎现象。,图11 OliveView医院主楼剖
16、面,根据均匀性原则,建筑的立面也应采用矩形、梯形和三角形等非突变的几何形状(图12)。突变性的阶梯形立面(图13)尽量不采用,因为立面形状突变,必然带来质量和侧向刚度的突变,在突变部位产生过高的地震反应或大的弹塑性变形,可能导致严重破坏,应在突变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图12 良好的建筑立面,图13 不利的建筑立面(a)大底盘建筑(b)阶梯形建筑,3合适的房屋高度。一般而言,房屋愈高,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愈大,破坏的可能性也就愈大,各种结构体系都有它最佳的适用高度。不同结构体系的最大建筑高度的规定综合考虑了结构的抗震性能、经济和使用合理、地基条件、震害经验以及抗震设计经验等因素。表3给出
17、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大建筑高度的范围。对于建造在、类场地的房屋、装配整体式房屋、具有框支层的剪力墙结构以及非常不规则的结构应适当降低高度。表4给出了钢结构的最大建筑高度。,表3 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檐口或屋面板顶的高度(不考虑局部突出屋顶部分);2框架核心筒结构指周边稀疏柱框架与核心筒组成的结构;3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4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采取必要的措施。,表4 钢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檐口的高度;2超过表内高度时,应根据专门研究,采取必要的措施。,4不大
18、的房屋高宽比建筑物的高宽比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建筑物的高宽比愈大,地震作用的侧移愈大,水平地震力引起的倾覆作用愈严重。由于巨大的倾覆力矩在底层柱和基础中所产生的拉力和压力比较难于处理,为有效地防止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的倾覆,保证有足够的地震稳定性,应对建筑的高宽比有所限制。1967年委内瑞拉加拉加斯地震曾发生明显由于过大倾覆力矩引起破坏的震害实例。该市一幢18层的公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各层均有砖填充墙,地下室空旷。在地震中,由于倾覆力矩在地下室柱中引起很大的轴力,造成地下室很多柱子被压碎,钢筋压弯呈灯笼状。另一震害实例是1985年墨西哥地震时,该市一幢9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水平地震
19、作用使整个房屋倾倒,埋深2.5m的箱形基础翻转了45o,并连同基础底面的摩擦桩拔出。,我国对房屋高宽比的要求是根据结构体系和地震烈度区分的。表5和表6分别给出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高宽比限值和钢结构的建筑高宽比限值。表5 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最大高宽比,注:1当有大底盘时,计算高宽比的高度从大底盘顶部算起;2超过表内高宽比和体型复杂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表6 钢结构房屋的最大高宽比,注:1当有大底盘时,计算高宽比的高度应从大底盘顶部算起;2高宽比超过表内数值时,应根据专门研究,采取必要的措施。,5足够的基础埋深基础应有足够的埋深,有利于上部结构在地震动下的整体稳定性,防止倾
20、覆和滑移,并能减小建筑物的整体倾斜。但是,地震区高层建筑物的基础埋深是否须要有最小限制的规定,一直存在争议,国际上大多数抗震设计规范都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只有日本建设省1982年批准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指南中,规定建筑埋置深度约取地上高度1/10,并不应小于4m。我国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中规定:对于采用天然基础的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可不小于建筑高度的1/15,并不应小于3m;对于采用桩基的建筑物,则可不小于建筑高度的1/20,桩的长度不计入基础埋置深度内;当基础落在基岩上时,埋置深度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可不设地下室,但应采用地锚等措施。,6防震缝的合理设置防震缝的设置,应根据
21、建筑类型、结构体系和建筑体型等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高层建筑设置防震缝后,给建筑、结构和设备设计带来一定困难,基础防水也不容易处理。因此,高层建筑通过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在构造上和施工上采取措施,尽可能不设缝(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但下列情况应设置防震缝,将整个建筑划分为若干个简单的独立单元:(1)平面或立面不规则,又未在计算和构造上采取相应措施;(2)房屋长度超过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又无条件采取特殊措施而必需设伸缩缝时;(3)地基土质不均匀,房屋各部分的预计沉降量(包括地震时的沉陷)相差过大,必需设置沉降缝时;(4)房屋各部分的质量或结构的抗推刚度悬殊过大;,防震缝的宽度不宜小于两侧建筑物
22、在较低建筑物屋顶高度处的垂直防震缝方向的侧移之和。在计算地震作用产生的侧移时,应取基本烈度下的侧移,即近似地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在小震作用下弹性反应的侧移乘以3的放大系数,并应附加上地震前和地震中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基础转动所产生的侧移。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房屋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米、4米、3米和2米,宜加宽20mm。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上述规定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上述规定值的50%,且不宜小于
23、70mm。3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需要较宽的规定采用,并可按较低房屋高度计算缝宽。,四、合理的抗震结构布置,1结构力求对称,以避免扭转。对称结构在单向水平地震动下,仅发生平移振动,各层构件的侧移量相等,水平地震力则按刚度分配,受力比较均匀。非对称结构由于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不重合,即使在单向水平地震动下也会激起扭转振动,产生平移扭转耦连振动。由于扭转振动的影响,远离刚度中心的构件侧移量明显增大,从而所产生的水平地震剪力则随之增大,较易引起破坏,甚至严重破坏。为了把扭转效应降低到最低程度,可以减小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的距离,图14给出了由抗震墙和框架组成的主抗侧力构件的不利布置
24、的实例和受推荐的实例。,图14楼层平面内质量和侧向刚度的关系(平面上承受重力的框架未画出),在国内外地震调查资料中,不难发现角柱的震害一般较重,这主要由于角柱受扭转反应最为显著。1972年尼加拉瓜的马那瓜地震,位于市中心15层的中央银行,有一层地下室,采用框架体系,设置两个钢筋混凝土电梯井和两个楼梯间,都集中布置在主楼两端一侧,两端山墙还砌有填充墙,如图15所示。这种结构布置造成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明显不重合,偏心很大,显然对抗震不利。1972年发生地震时,该幢大厦遭到严重破坏,五层周围柱子严重开裂,钢筋压屈,电梯井墙开裂,混凝土剥落。围护墙等非结构构件破坏严重,有的倒塌。因此,需要合理布置抗侧
25、力构件。例如,在结构布置时,应特别注意具有很大抗推刚度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和钢筋混凝土的芯筒位置,力求在平面上要居中和对称。此外,抗震墙沿房屋周边布置,可以使结构具有较大的抗扭刚度和较大的抗倾覆能力。,图15 马那瓜中央银行结构平面(a)低层平面;(b)剖面,2结构沿竖向要等强。结构抗震性能的好坏,除取决于总的承载能力、变形和耗能能力外,避免局部的抗震薄弱部位是十分重要的。1976年罗马尼亚地震,普鲁耶什有一幢四层框架体系房屋,底层为咖啡馆,无隔墙。上面几层为住宅,砖隔墙较多。受震后,底层因柱子折断而倒塌,上面几层整体坐落。布加勒斯特市的一幢9层框架体系大楼,上部为住宅,底层为商店,同一次地震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震 概念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18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