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施工排水及地基处理.ppt
《第二章施工排水及地基处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施工排水及地基处理.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第二章 施工排水及地基处理,2,施工排水主要指地下水的排除,同时也包括地面水的排除。坑(槽)开挖,使坑(槽)内的水位低于原地下水位,导致地下水易于流入坑(槽)内,地面水也易于流入坑(槽)内。由于坑(槽)内有水,使施工条件恶化,严重时,会使坑(槽)壁土体坍落,地基土承载力下降,影响土的强度和稳定性。会导致给水排水管道、新建的构筑物或附近的已建构筑物破坏。因此,在施工时必须做好施工排水。施工排水有明沟排水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排水两种方法。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将地下水位降到槽底以下一定深度,改善槽底的施工条件;稳定边坡;稳定槽底;防止地基土承载力下降。,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概
2、要,3,排水沟的断面尺寸,应根据地下水量及沟槽的大小来决定,一般排水沟的底宽不小于0.3m,排水沟深应大于0.3m,排水沟的纵向坡度不应小于1%5%,且坡向集水井.若在稳定性较差的土壤中,可在排水沟内埋设多孔排水管,并在周围铺卵石或碎石加固,也可在排水沟内设支撑。集水井一般设在管线一侧或设在低洼处,以减少集水井土方开挖量;为便于集水井集水,应设在地下水来水方向上游的坑(槽)一侧,同时在基础范围以外。通常集水井距坑(槽)底应有12m的距离。集水井直径或宽度,一般为0.70.8m,集水井底与排水沟底应有一定的高差,一般开挖过程中集水井底始终低于排水沟底0.71.0m,当坑(槽)挖至设计标高后,集水
3、井底应低于排水沟底12m。,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第一节 明沟排水,4,一、明沟排水 坑(槽)开挖时,为排除渗入坑(槽)的地下水和流入坑(槽)内的地面水,一般可采用明沟排水。明沟排水是将流入坑(槽)内的水,经排水沟将水汇集到集水井,然后用水泵抽走的排水方法,如图2-1所示。明沟法排水通常是当坑(槽)开挖到接近地下水位时,先在坑(槽)中央开挖排水沟,使地下水不断地流入排水沟,再开挖排水沟两侧土。如此一层层挖下去,直至挖到接近槽底设计高程时,将排水沟移至沟槽一侧或两侧。开挖过程,如图2-2所示,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第一节 明沟排水,5,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第一节 明沟排水,6,集水井间距应根据土质、
4、地下水量及水泵的抽水能力确定,一般间隔50150m设置一个集水井。一般都在开挖坑(槽)之前就已挖好。目前主要是用人工开挖集水井,为防止开挖时或开挖后集水井井壁的塌方,须进行加固。当土质较好时,地下不量不大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木框法加固。当土质不稳定,地下水量较大的情况下,通常先打入一圈至井底以下约0.5m的板桩加固。也可以采用混凝土管下沉法。集水井井底还需铺垫约0.3m厚的卵石或碎石组成反滤层,以免从井底涌入大量泥砂造成集水井周围地面塌陷。,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第一节 明沟排水,7,为保证集水井附近的槽底稳定,集水井与槽底有一定距离,在坑(槽)与集水井间设进水口,进水口的宽度一般为11.2m。为
5、了保证进水口的坚固,应采用木板、竹板支撑。排水沟、进水口需要经常疏通,集水井需要经常清除井底的积泥,保持必要的存水深度以保证水泵的正常工作。明沟排水是一种常用的简易的降水方法,适用于少量地下水的排除,以及槽内的地表水和雨水的排除。对软土或土层中含有细砂、粉砂或淤泥层,不宜采用这种方法。,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第一节 明沟排水,8,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排水就是在含水层中布设井点进行抽水,地下水位下降后形成降落漏斗。如果坑(槽)底位于降落漏斗以上,就基本消除了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地下水位是在坑(槽)开挖前预先降落的,并维持到坑(槽)土方回填,如图2-3所示。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一般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
6、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等方法。本节主要阐述轻型井点降低地下水位。各类井点适用范围见表2-3。,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第二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9,各种井点的适用范围 表2-3,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第二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10,一、轻型井点 轻型井点又分为单层轻型井点和多层轻型井点两种。单层轻型井点适用于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等,渗透系数为0.150m/d,降深小于6 m。多层轻型井点适用渗透系数0.150m/d,降深为612m。轻型井点降水效果显著,应用广泛,并有成套设备可选用。(一)轻型井点的组成 轻型井点由滤水管、井管、弯联管、总管和抽水设备所组成,如图2-4所示。,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
7、第二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11,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第二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12,(二)轻型井点设计 轻型井点的设计包括:平面布置,高程布置,涌水量计算,井点管的数量、间距和抽水设备的确定等。井点计算由于受水文地质和井点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计算的结果只是近似数值,对重要工程,其计算结果必须经过现场试验近行修正。1.轻型井点布置 总的布置原则是所有需降水的范围都包括在井点围圈内,若在主要构造物基坑附近有一些小面积的附属构筑物基坑,应将这些小面积的基坑包括在内。井点布置分为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第二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13,(1)平面布置 根据基坑平面形状与大小,土质和
8、地下水的流向,降低地下水的深度等要求而定。当沟槽宽小于2.5 m,降水深小于4.5 m,可采用单排线状井点,如图2-8所示,布置在地下水流的上游一侧;当基坑或沟槽宽度较大,或土质不良,渗透系数较大时,可采用双排线状井点,如图2-9所示,当基坑面积较大时,应用环形井点如图2-10所示,挖土运输设备出入道路处可不封闭。,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第二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14,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第二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15,1)井点的布置 井点应布置在坑(槽)上口边缘外1.01.5m,布置过近,影响施工进行,而且可能使空气从坑(槽)壁进入井点系统,使抽水系统真空破坏,影响正常运行。井点的埋设深度应满
9、足降水深度要求。2)总管布置 为提高井点系统的降水深度,总管的设置高程应尽可能接近地下水位,并应以12的坡度坡向抽水设备,当环围井点采用多个抽水设备时,应在每个抽水设备所负担总管长度分界处设阀门将总管分段,以便分组工作。,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第二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16,3)抽水设备的布置 抽水设备通常布置在总管的一端或中部,水泵进水管的轴线尽量与地下水位接近,常与总管在同一标高上,水泵轴线不低于原地下水位以上0.5-0.8m。4)观察井的布置 为了了解降水范围内的水位降落情况,应在降水范围内设置一定数量的观察井,观察井的位置及数量视现场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设在基坑中心,总管末端,局部挖深处
10、等位置。,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第二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17,(2)高程布置 井点管的埋设深度应根据降水深度,储水层所在位置,集水总管的高程等决定,但必须将滤管埋入储水层内,并且比所挖基坑或沟槽底深0.91.2m。集水总管标高应尽量接近地下水位线并沿抽水水流方向有0.250.5的上仰坡度,水泵轴心与总管齐平。井点管埋深可按下式计算,如图2-11所示。H=H1+h+iL+l(2-4)式中:H-井点管埋置深度(m);H1-井点管埋设面至基坑底面的距离(m);h-降水后地下水位至基坑底面的安全距离(m),一般为0.51m;i-水力坡度,与土层渗透系数,地下水流量等因素有关,根据扬水试验和工程实测确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施工 排水 地基 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16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