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海洋民俗生活与海洋信仰.ppt
《第三章海洋民俗生活与海洋信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海洋民俗生活与海洋信仰.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海洋民俗生活与海洋信仰,主要内容简介:第一节 海洋民俗文化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第二节 海洋生产与生活习俗第三节 世界各地海洋民俗节日 第四节 海洋信仰与禁忌,第一节 海洋民俗文化的定义及基本特征1.1海洋民俗文化的定义海洋民俗文化是指在沿海地区和海岛等一定区域范围内流行的民俗文化,它的产生、传承和变异,都与海洋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定义从三个方面对海洋民俗文化进行了界定:1、对海洋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规定,即海洋民俗文化从属于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个分支。2、对海洋民俗文化进行了区域上的规定,即只有在沿海和海岛范围内的民俗文化,才可纳入海洋民俗文化的范畴。3、对海洋民俗文化的指
2、向进行了规定,即只有与海洋有关的习俗风尚,才构成海洋民俗文化研究的对象。,1.2 海洋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1)民族性。每个与海洋相关的国家和相关的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海洋民俗文化。这与一般的民俗文化相类似。例如,东西方海洋文化共同的特征是冒险与征服海洋的精神,然而,中国人对海洋的征服,只限于自然方面,而西方人则将对海洋的征服扩大为对人的征服,从而导出不同的海洋文化观。从海洋民俗中的海神信仰即可看出这个不同。西方信仰的海神波塞冬,从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其战神文化的实质,它反映的是争夺海上霸权的欲望。从历史上看,西方的海洋文化几乎等同于种族歧视的代名词,不论它传播到哪里,都会引起与当地土著文化的冲突
3、。而以妈祖信仰为特色的东方海洋民俗文化,反映的是和平、平等、共存、共荣的精神,对任何国家的航海者来说,妈祖都将保佑他们一路平安,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地与当地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并融入当地社会,共同发展。,(2)地域性。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其海洋民族文化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妈祖是中国的海神,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妈祖不是广东人,因此,在广东最大的海神庙南海神庙供奉的海神不是妈祖,而是广东人自己的海神洪圣大王。洪圣大王在广东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妈祖。其庙宇之多,规模之大,祭祀规格之高,甚至还超过妈祖。,(3)飘流性。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会随其分支的迁徙而传播和
4、扩散。族人漂流到哪里,该民族的民俗文化也就漂流到哪里。海洋民俗文化亦如此。这个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大都有妈祖庙。此外,在福建闽南一带,因地处沿海,海风肆虐,居民饱受风沙之苦,为避免风沙之害,村庄多建在藏风处,而在当风路口,常见有石刻巨兽作狻猊张口人立状,俗称“风狮爷”,据说可以镇风压煞。在金门、台湾乃至琉球(今日本冲绳)都可见到“风狮爷”的尊容,其作用与闽南大致相同。台湾民众十之有八祖籍福建,而早在明代洪武年间就有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这些史实当可证明台湾、琉球的“风狮爷”民俗源自福建。,(4)变异性。每一种海洋民俗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
5、改变,都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变异。正是这种同质异形使每个民族的海洋民俗文化表现出纷呈繁杂、丰富多彩的局面。海峡两岸的福建和台湾都存在蛇崇拜的民俗,这来源于先秦时期在大陆东南的土著“百越”族。蛇崇拜是百越一些相同的文化特征之一。闽越人是百越中崇拜蛇最显著的一支。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百越的一支,亦流行崇蛇习俗。但高山族的蛇崇拜仅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还未发展到诸神崇拜阶段。在闽、粤一带的蛇崇拜已基本与祖先崇拜无关。此外,崇蛇的越人把蛇作为美食,而崇蛇的高山族人则以杀蛇为禁忌。由此可见蛇崇拜习俗在海峡两岸所发生的明显变异。,(5)行业性。海洋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其主体行业为航海业、造船
6、业和渔业。宋元时期福建泉州为世界东方第一大港,当时出入泉州港的许多番舶船队,夏季御西风而来,冬季逐东北风而去,一年两度,熙熙攘攘。由于当时的远洋航行专靠信风驱动,故每逢海舶往返季节,就由泉州郡守或提举市舶主管官员,率领有关僚属到相关寺庙举行祈求海舶顺风的典礼,据此形成了海船出海上路的祈风习俗。,(6)神秘性。海洋民俗文化中,许多信仰都有巫术搀杂其中,充满神秘色彩。在高山族赛夏人的信仰中,有一种特殊祭仪一一矮灵祭十分神秘。相传赛夏人的祖先古代曾经消灭过矮人,为避免矮灵作崇,每隔两年逢阴历十月十五举行矮灵祭,祭期3天。赛夏人认为矮灵住在一条神秘的小河中,是一方水神。至于赛夏人所恐惧的矮灵为何又成为
7、水神,仍是个谜。,(7)功利性。海洋民俗文化的功利性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其中的海神信仰,无非是出于人们祈求航海安全、渔业丰收的功利目的。以上所举事例,皆可说明这些海洋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之功利性。(8)包容性。在海洋民俗文化中,既有属于高雅文化的部分,如在闽南泉州一带民间盛行的称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南音艺术、木偶艺术;又有属于粗俗文化的部分,更有一些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部分,如在闽台地区流行的“普度”习俗即属此列。,第二节 海洋生产与生活习俗 我国传统的海洋民俗生活中的海洋生产习俗(以渔船、渔具和捕捞作业为重点)、渔村生活习俗(以衣饰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和行旅习俗为重点)和涉海传说故事与歌谣,
8、有许多内容,尤其是其精神生活层面的许多内容,用今天的科学眼光看来,显然是唯心的或迷信的,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引导。这是我们为移风易俗、建设新的海洋文明所应取的基本态度。,1 生产习俗1.1 渔船造船渔家称船为“水龙”。旧时造船须择吉回良辰,祭神后动工。船上梁头(称龙骨),定位时挂红披彩,水舱梁头合拢处衬银元或银角子,俗称“船魂灵”。船头装“船眼睛”,叫定彩。新船下水,名为“赴水”(谐音“富庶”),由船主(长元)站立船头,向木工师傅和围观者分送馒头,在锣鼓、鞭炮声中,将新船徐徐推入海面。此习长期沿袭,今繁礼逐渐减少。,船上人马习称 对于船主要称“板
9、主”,不能称“老板”,渔船中的掌舵人称“老大”,其副手叫“多人”、“二多人”,中层人马按分工称“出网”、“出袋”(管理撒网)、“拖下纲”,次要人马称“扳二桨”、“扳三桨”、“抛头锚”、“伙将”(炊事员)、“备人”等。用机帆船生产,称机手为“老轨”,副机手为“二轨”。救险 渔船在海上遇险,周围渔民奋力抢救,有人落水,当救不辞,捞尸体(称抬“元宝”),无主尸体运回陆地乐于埋葬,此风相传至今。,1.2 渔场用语 渔船集中捕捞的地方叫“洋地”。渔船密集在一地生产叫“旺帮”,渔船分散在各处生产叫“散洋”;鱼发集中、面积大叫“大鱼堂”,鱼发面积小叫“鸡屙摊”;捕鱼不多时叫“老扣”,鱼多破网时叫“炸网”;渔
10、船在洋地抛锚叫“站潮”。渔船生产地点处在两个岛屿之间时叫“挑担”。渔船在航行途中看到正前方两岛之间的空隙处叫“亮门”,看到三个岛屿之间的两个空隙处叫“三亮门”。在船上临时腌制鱼货叫“抄咸”,在船上售鱼货叫“过鲜”。,另海上作业风险多,因此船上各种禁忌也特别多 卸鱼完毕不能说完了,要说“满了”,破了要说“笑了”,见鲸鱼要称“老人家”“财神爷爷”,船上不能吹口哨,不准背手,不准扣碗,不准筷子横架碗上,大小便不能站船头,方向也有讲究。,1.3 渔家禁忌1.3.1 头不顶桑脚不踩槐造船时有头不顶桑,脚不踩槐之说。船头是全船最神圣的地方,造船时绝不可用桑木制造,因为桑与丧同音,非常不吉利,所以桑木绝不用
11、在这个重地上;至于甲板则不会用槐板,槐木为福气的象征,故绝不能踩在脚下。,1.3.2 新船下水斩鸡头西方的新船下水礼是由女士负责砸香槟,不过中式传统则大有不同。新船落成是个大日子,必须择吉日举行下水仪式。当日,船主会在天亮前到船上祭祀,并将红棉布条悬挂在船头,同时预备两只公鸡,一只在船头生爼放血,让鸡血顺船头两边流下来开光,另一只则用作放生,当仪式完成后才可试航。,1.3.3舵手位勿乱坐大海航行靠舵手,这个职位是很重要,而他的专用座位也是个神圣地方,不能被其它人坐上,所谓好马不备双鞍,否则会被视作不祥。,1.3.4祭祀神灵不用渔获 除了天后、洪圣等主流神祇外,各处的渔家人亦会拜祭其它不同的神灵
12、,例如河伯、水蛇神、定风猴、海龙王,甚至不知名的水鬼等等,尤其当船只去到新的水域,渔民就会向海拜祭一番,就如向该处的灵体打招呼。他们不用渔获来作祭祀,因为海中生物往往是这些另类神灵的同类,用来作祭品会视作不敬。,1.3.5年初三不行张传统上每年年尾,渔家人都会归航,便不再出海,甚至不会开动引擎及使用网具,因为这样会视为不吉利,直至出海作业的日子行张时才可启动。而行张不会选择在年初三,因为三含有三煞的隐意。,1.3.6八仙过海挑衅龙王从前的渔船,女人是不能上船的。但隨時代演進和實際需要,也很少人遵從了。不过,女人是不能走上船头重地,更忌跨过鱼网及橹桨。而外人如不洗净双脚,也不可踏上船头。此外,也
13、不可七男一女共乘一船出海,因为这样有如八仙过海,有挑衅海龙王的意思,造成翻船意外!,1.3.7一更啼火二更啼贼渔民会在船上养有一些鸡,如果他们在半夜听得鸡啼声,会视作凶兆,因此有一更啼火,二更啼贼之说。,1.3.8两脚悬空水鬼脚坐上渔船时,不能两脚悬空向外,也不可以坐在船的四角,传说这样会招惹到水鬼把脚拖下海。而在船上更不能吹口哨,因为这样会能招来台风和巨鱼的袭击。此外,用餐的时候,不能把整条鱼翻转过来,因为翻鱼就如翻船,这也是他们最忌讳的事。,1.3.9不打海鸟不带长虫传统上,船家只会捕捉海里的生物,而不会打天上飞翔的雀鸟,因为他们相信海鸟会为迷航人引路,是渔家的好朋友。而他们不会带长虫,如
14、蛇一类的生物上船,因为长虫下海后,会变成蛟龙,兴风作浪,引致翻船。,1.4 渔 具 渔具俗称 渔民称渔船为“水龙”,帆为“篷”,挂在桅顶测风向的小旗形如游鱼,叫“鲨鱼旗”,哨灯称“桅灯”。用,12生肖来称呼船上各种工具:固定桅杆的插梢称“老鼠伏”,串联篷与缭绳的滑轮称“篷纽(牛)子”,轧船头锚缉的插梢称“老虎轧”,桅杆下堆放篷索的舱面叫“土(兔)地堂”,船头上面两只角形木板称“龙桠头”,连接篷帆的活络竹圈叫“蛇脱壳”,横放桅杆的木架叫“马鞍子”,固定风帆方向的插梢叫“羊角伏”,老大掌舵的舱面叫“后(猴)八尺”,舵杆露出水面的部分叫“雄鸡头”,升降篷帆用的滑轮叫“钩(狗)螺”,摇橹用的木柱子叫“
15、橹鸣嘴(猪)”。列于12生肖以外的“锚(猫)”挂在船头外。,1.5 捕捞作业捕捞海产品,分春汛和秋汛,汛期开始划定海域,抓阄确定各自渔场。各地 渔民出海之前都有不同的仪式,祭船敬龙王。“财神桶”,“财神把子”“照财路”“发财”归来的船,前后张挂“吊子”,并蒸一笼白面饽饽。“杀财猪”,到场 的人越多,下次有更大丰收。,2 渔民生活风俗2.1渔岛海鲜食俗 自古以来,渔民的生活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一个“鱼”字。渔民在吃鱼、食海鲜中所体现的习俗,五花八门。而且,现在有不少鱼和海鲜的吃法,就是由古传今。当时海边人家食鱼,最喜欢的还是用烩法,不仅制作更为精细,而且添以佐料。醉鱼。先将鱼肉切成薄片,在醉鱼的坛或
16、甏内撒入盐、香料,浇以酒,然后,一层鱼片一层佐料,待鱼片层层叠满后密封坛口或甏口,置月余或二三月即可食之。,制食鱼鲞,古今皆颇盛行。剖晒鱼鲞,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吴地记载,吴王在海上作战时曾令兵士大量捕捉石首鱼充军食,吃剩剖晒后带回。“吴王归,思海中所食鱼,问所余,所司云:并曝干。王索之,其味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鱼羹,是渔家海鲜饮食中一大风味食品。鱼、蟹之肉,皆可为主料做羹。有黄鱼羹、鲳鱼羹、鲈鱼羹和蟹肉羹等。,正因为鱼羹是海岛渔家的家常菜肴,又比较容易显露烹饪者的技艺,因此从古至今,渔姑、渔嫂总是把做鱼羹和织渔网一样,作为自己必须要掌握的手艺。渔家新媳妇在夫家,脱去新嫁衣,就要为公婆
17、做一顿鱼羹。要是谁家的新娘子鱼羹做得好,很快就会传遍渔村,受到渔家乡亲的赞扬和尊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鱼羹成为岛民一道美味佳肴。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婚嫁喜宴,都有一道精制的鱼羹。,鱼粥、鱼饭,也是海鲜风味美食。制作鱼粥和鱼饭,一般选用新鲜带鱼。冬季带鱼汛,每逢头水带鱼上市或到冬至节时,东海一带渔岛上的渔户人家,总喜欢做满满一锅带鱼粥或带鱼饭,让家人尽情品尝。做鱼粥、鱼饭,通常是选用05公斤至1公斤重的中条鲜带鱼,去头尾、内脏、洗净后,用利刃“批”下鱼肉,放进煮得八成熟的粥锅或饭锅,再加入些许葱花或青菜,这样,雪白的米粥,晶莹的鱼肉,还有葱香,食后难忘。,“鱼打冻”和年年有余(鱼)。每逢年三十,渔岛
18、上家家户户的食橱里,都有数碗或十几碗打成冻状的鲜鱼,这是渔家所特有的一种海鲜饮食风俗,叫“年年有鱼(余)”。在旧岁、新年相交替的除夕之夜,每户渔家都要红烧一锅鲜黄鱼或鲜带鱼,盛满碗,一碗一碗存放于食橱中,由于春节前后海岛上气温较低,碗中鱼都会结冻,数天内不会变质,将上年留下的鱼,新年中一碗一碗慢慢地吃,寓有“年年有鱼(余)”之意,寄托了渔家人企盼年年丰收的美好愿望。,2.2 渔民饮酒习俗 海上渔民一生以酒为伴,这是渔民生活风俗之共性。但苏沪闽渔民喜喝白酒;舟山列岛的渔民爱喝黄酒,渔民俗呼老酒。渔民喝老酒,有许多名堂,体现出独特的俗趣。喝祭海神酒。祭海神酒又分为开洋酒、谢洋酒。每逢春汛、夏汛、秋
19、汛和冬汛的第一天出海之前,渔家总要聚集港湾滩头,举行祭海神仪式,以酒、鱼和三牲供奉。祭海神仪式结束后,渔民就在海滩上大碗大碗地饮酒,以壮开洋征海之行色,以求一汛之丰收,此为开洋酒。而谢洋酒,则是渔民为庆贺一个渔汛的丰收,也为感谢海神的护佑,在海滩举行祭海神仪式。此仪式后,渔民将船抬上岸搁置安全处,然后开怀畅饮,喝庆贺“水龙”赴水酒。即在新的渔船造好,举行祭海神、祭船官菩萨仪式之后,渔民在自己新入海的渔船上,喝的祈求吉祥、平安的喜庆酒。东海渔民有两处家,一处是海上以船为家,而且捕鱼人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在船上劳作,从时间观念上讲是以船为家更多;再则没有渔船,就无以养家,因此,渔民更加爱船、敬船,将
20、新船入海即“水龙赴水(谐音富庶)”仪式作自己的盛大节日,即使再贫困,此时也要置办水酒鱼肉,邀来乡亲父老和船上伙计,开怀畅饮一番,以求出海一帆风顺,返港鱼虾满舱。,吃岁饭,喝年节酒。先说喝过年酒。渔民身居海上孤岛浮洲,时时与大海相伴,出没风涛,他们把过年这个节日看得更重,因而也以饮酒相庆。一则因常年劳作海上,难得家人团聚、亲友相会,在漫长的使用木帆船的年代,春节前后半个月是不出海了,许多渔村,渔家就相互请吃“岁饭”,欢聚喝酒。有的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就开始互请,大多是从正月初三四开始互请,直到十月初十外出海捕鱼。吃“岁饭”之风,在渔岛自古即有之,至今还十分流行。有的渔老大喝酒兴起酣热之际,干脆脱了鞋
21、袜,光脚踏泥地,不仅浑身酒热透过脚心通体散发,而且酒量不减,久喝不醉。往昔在渔岛,除了正月初一舞龙和调鱼灯这种大规模的喜庆活动,吃“岁饭”喝酒,就是渔民过年的最为热闹和开心的事。,冬至节后,捕带鱼的渔船就要上南洋,渔民也要离家外出下半汛。因此,渔岛上,渔家主妇们,把做冬至羹饭作为一桩重要的大事,精心准备酒肴让将远征的亲人畅饮。既有冬至阴极阳生,初生之阳不很强壮而每人需“扶”,喝“扶阳酒”之意,也有为冬至后即将离乡赴南洋的亲人饯行,祝愿平安丰收而归。,2.3 渔家饮食中的殊风异俗 在东海各渔岛,在渔港、渔家,特别是在出海捕捞作业,或是正在航行途中的渔船,鱼鲜食俗乃至日常饮食习俗中,都表现出许多与
22、众不同,是东海渔岛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殊风异俗。这些殊风异俗,不仅世代相传,而且约束甚严,无论是岛上、船上渔家自身,还是外来之客,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被认为是大不尊,或是不吉利。,4.3.1 吃鱼的忌讳 吃鱼不能翻鱼身。渔民食鱼,除了带鱼、鳗鱼等鱼体较长的鱼,无论是黄鱼、鲳鱼或是石斑鱼,虎头鱼等各种鱼类,一般都仅去其不能食用的鱼内脏,而保留“全鱼”,鱼体中间划几刀,以使油、酱之类佐料渗人鱼肉入味。烹饪熟了之后,端上桌来也是全鱼。吃鱼时,一般是主人先以筷指鱼示请,请客人尝第一筷,然后宾主一道食用,甚为好客、热情。但这一面鱼体的鱼肉吃净后,却不能用筷子夹住鱼体翻身,不仅主人自己不会去翻鱼身,也不让客
23、人去翻鱼身。总是由主人预早持筷,从上一面已用过的鱼体的鱼刺空逢里将筷子伸进去,再细心地拨拉出整块的针肉,请客人食用,以此示范,以后客人即会自动按主人的方法食用骨架下未用过的鱼肉,而不去翻鱼身。吃鱼时不仅筷子不能拨翻鱼身,而且嘴也不能说“翻鱼身”,主人总是在作示范动的同时说:“顺着再吃!”,身处东海外海的渔民,素以豪爽、好客闻名于世,而在吃鱼这件事上为何有如此严格而细致的规矩和习惯呢?归根结底,是为了避免一个“翻”字出口,或有“翻”的动作出现。这个反映在鱼身上的忌讳习俗,可说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渔民终年四海飘泊,风里走,浪里行,全靠一艘渔船为家,保平安,图丰收,把船看作自己的性命所系,养家活口所
24、依。岁岁年年,生生世世,是绝对不愿有船“翻”的事发生。再则,渔民视船为“水龙”,而龙又是鱼所变,所谓“龙鱼”、“鱼龙”之说,即是此意。由船不能翻,到“水龙”不能翻,到鱼不能翻,皆因“鱼”和“龙”紧密相连,且又事关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一家生计所在,故而“吃鱼不能翻鱼身”也就成为一道俗定的规矩,被所有渔家人所认同和严格遵守。无论是在渔民家里,或是渔船上,这个习俗都不能违反。因此,若有老客带新客上渔岛,进渔家作客,总是首先把这个特殊的风俗习惯告知新客遵行无误。若客人主动遵守渔家这个习俗,渔家会对客人更加敬重、客气。,吃鱼不能说“吃光”、“吃完”、或“吃尽”。在大陆城乡,不管是家庭或是饭店、餐馆,碗里
25、、盆中的鱼吃完了,就说鱼吃完了,或是鱼吃净了。可在海岛渔村,无论是在渔船上,还是在渔民家里作客,甚而在饭店和渔家人一起聚餐,都不能说“鱼吃光了”、“鱼吃完了”之类的话。渔家饮食中还有其他种种忌讳,也颇具渔岛特色。羹匙不能背朝上搁置。在渔船上或渔家作客,你会看到,渔家人在吃羹或汤食中,所用羹匙,都是背朝下平放在桌上或碟中,而决不会将匙背朝上搁在羹汤碗沿,男女老幼皆遵循这个习俗。这是因为渔民及其家人最忌讳“翻”船之类现象。羹匙形状像船,渔家人从心理上不愿意看到羹匙倒置的现象,反映了渔家人祈求海上平安的心愿。,筷子不能横搁碗上。和羹匙不能背朝上搁置一样,在渔船或渔民家里,筷子横搁碗沿上,也是一大忌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海洋 民俗 生活 信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14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