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ppt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 基本理论问题,教学目标及要求,1、理解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2、深刻理解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3、理解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4、理解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5、深刻理解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5、深刻理解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6、理解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6、了解其他发展理论观点。,第一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 基本问题与争论,一、发展的含义与特点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争论三、基本问题对教育的意义四、不同流派对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一、发展的含义与特点(P9),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
2、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稳定的变化。,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一是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是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争论,发展理论家至少在以下五个问题上存在不用的意见:1.儿童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2.对人的发展,天性(生物因素)还是教养(环境因素)起主要作用?3.儿童是积极参与到发展过程中去,还是被动接受社会和生物影响?4.发展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5.发展的最显著方面是所有人类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还是每个
3、人表现出来的特定性的、个体式的发展?,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争论,1 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发展是以逐渐的、量的变化为特征,还是突然发生的、质的变化。2 一种还是多种发展路线带普遍性的发展 所有个体都会表现出来的正常的发展。特定性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结果有所不同的发展。3 遗传与环境天性对教养,涉及到生物素质(天性)和环境影响(教养)在决定人的发展中哪个更重要。,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争论,4 主动性/被动性 儿童是积极对自身发展做出贡献,还是被动接受环境影响。5 稳定对开放6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7 方向性和不可逆性8 不平衡性,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一)绝对决定论(二)共同决定论(三)相互作用论
4、(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一)绝对决定论,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1869)2、环境决定论(华生,1913),(二)共同决定论,格赛尔(Gesell,A.1880-1961,“成熟优势说”)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才会生效。(偏向遗传决定论),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一个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依赖于另一因素。如,有精神分裂症遗传倾向与环境压力的关系;智商不同的儿童与教学要求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
5、的。即有时遗传可以改变环境(RH溶血病);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对苯丙酮尿症的治疗)。,遗传可以改变环境,如果怀孕的母亲是RH阴性,怀的第一个孩子是RH阳性,这未出世的孩子的血液透过胎盘进入母亲的循环系统,使母亲的血液产生RH抗体。当怀的第二个又是RH阳性时,母亲的RH抗体就会进入孩子的血液,侵袭他的红细胞,造成流产死胎、心脏缺陷等问题。,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苯丙酮尿症是一种由于基因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它是由来自父母的一对隐性基因引起的。食物中含有一种叫苯丙氨酸的化学物质,正常的个体在食物中获取的苯丙氨酸可通过消化酶的作用而被代谢过程所转化。患有苯丙酮尿症的个体缺少这种可以代谢苯丙氨
6、酸的酶,从而引起苯丙氨酸的积累,并转化为一种损伤神经系统的物质,导致严重的智力落后。,得了苯丙酮尿症的儿童,其智商在2080分之间。如果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发现,通过控制食物的摄入量并一直坚持到8岁左右,可以减轻大脑神经受损伤的程度,然后通过教育来提高个体的智力水平。,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不同的心理或行为,不同年龄阶段,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大小也不同。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影响也越大。,斯卡尔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P90,“遗传-环境-行为表现”的关系随个
7、体年龄的发展而变化,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被动式影响 指由儿童的父母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对具有不同遗传的个体而言,同样的环境经验有不同的作用。第二种唤起式影响 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第三种主动式影响 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三种相互作用对发展的影响,早期:被动式影响占主要地位。成熟期:主动式影响越来越重要。唤起式影响:一直很重要。,遗传、环境与教育的关系,遗传与环境共同促进着个体的发展。某些特质遗传的作用更显著;而环境也能够限制或导向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在基因提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对个体的塑造作用。教育应成为遗
8、传和环境的中介。,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2、教育的效果取决于选择启发的时期(年龄阶段与当时心态)3、教育的内容(教材)和教法要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4、教育与孩子的性格形成的关系,4、主动性/被动性问题,发展理论中存在争议的问题,儿童是积极对自身发展做出贡献,还是被动接受环境影响。,5、稳定对开放,个体的变化是稳定的还是开放式的?一些理论家强调稳定性儿童的天资有高有低,而天资是终生不变的。这些理论家格外强调遗传的作用。如果他们视环境为关键,那么通常会认为早年经历是建立人类终生行为模式的基础。,6、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教材P11),关键期(敏感期):有
9、机体早期生命中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无影响。关键年龄:在某一特定年龄阶段,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或者心理的某个方面发展最快。也叫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或敏感期。,劳伦兹(Lorenz,K.1937)对动物印刻(imprinting)行为的研究。他发现鹅、鸭、雁之类动物在刚孵化出来后,让它们接触其他种类的鸟或会活动的东西(如人、木马、足球),它们就会把这些东西当作自己的母亲紧紧跟随,而对自己同类“母亲”却无任何依恋。劳伦兹认为这种想象只发生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几种关键期,2岁口头言语学习关键期
10、;4岁前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5岁开始弹钢琴;3岁拉小提琴;15岁情绪控制;37岁同伴社会技能见教材p11图1.2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见教材P13有关语言习得关键期的观点,关键期研究的意义,1.促进了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2.促使父母、教师选择最佳时机对儿童进行教育,使知识技能容易为儿童掌握,智力及性格容易形成;3.关键期很重要,但错过关键期的儿童或成人仍可通过适宜的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4.不可将关键期的重要性强调过头。,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理论,一、精神分析的发展观(精神分析观)二、行为主义的发展观(学习观)三、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认知发展观)四、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五、其他发展理论(补充
11、),一、精神分析的发展观,精神分析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始人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Eric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的观点。,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他以自己对病态人格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1)、精神分析引论(1916)、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二)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The psychosexual
12、theory 心理性欲理论),1.弗洛伊德论心理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一种驱力,利比多libido,或称精神能量psychic energy,两种本能,1 生的本能 Eros(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它保证人的生存,如呼吸、吃、喝、性和机体的其他需要2 死的本能 Thanatos(希腊神话中的死神)指人可能表现出来的各种破坏力。,三种人格成分,本我(Id)是人格的立法者(legislation of personality),其基本机能是寻求能满足机体本能的对象。本我是最原
13、始的、本能的、而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包括人类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指向本能需要的直接满足,寻求最大满足和最少痛苦。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弗洛伊德认为,作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与现实世界接触。为了促进个体和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自我是有意识的、理智的。自我(ego)是人格的执行者(executive of personality),当利比多从id转化为重要的认知过程,如知觉、学习和逻辑推理时,理性的自我就出现了.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行动。即
14、寻找一种现实的途径来满足本能需要。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法官(the judicial brench of personality),它是人格当中内化了的道德标准。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分。超我服从于完美原则(perfection principle)。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良心,一是自我理想。前者是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性的和批判性的部分,它要求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和理想所构成,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希望个体为之而奋斗。儿童到了大约5岁的时候,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人格的三种结构成分是逐步形成的。伊底是人格的初始面,生来就有。个体为了满足
15、自己的需要就必须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为了促进这种交互作用,自我就从伊底中发展出来,充当伊底和现实世界的仲裁者。超我是从自我中产生并分化出来。它通过儿童的自居作用将父母对儿童的约束、禁律、习惯等内化而成。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能自己控制自己的行动,自己决定对行为的奖惩了。,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均衡发展,即超我监控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道德规范。自我一方面应处理好本我的本能要求,另一方面又应符合超我提出的规范要求,以期发挥自己的功能。如果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本我或超我有一方占优势,支配另一方的发展,这时就会导致心理发展异常。一旦三者的关系完全失调,就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病。,四种研
16、究方法,1 观察法;2 催眠法;3 自由联想;4 生活史法,弗洛伊德以“性”的发展作为划分心理发展的标准。弗洛伊德的“性”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肤触摸等凡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在他看来,个体的许多活动都是与性有关的。因此,人们把弗洛伊德看成是泛性论者。,2.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或者说一种能量、一种冲动,弗洛伊德把它称为“里必多”(Libido)。里必多储存在伊底那里,里必多要达到成熟,要真正行使生殖的职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里必多集中投放的身体部位进行区分,这些为里必多集中投放的身体部位是机体获得快感的
17、重要区域,也称“性感带”。,根据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身体的哪些器官为儿童提供“力比多”(性本能表现出的一种能量或冲动)的满足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出现恋母情结、恋父情结)、潜伏期、生殖早期。,人格的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第四阶段:潜伏期(611、12岁)第五阶段:青春期(11、12岁以后),在里必多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和倒退(regression)。固着是一部分里必多停滞在较初期的发展阶段上;倒退是里必多倒流到初期的发展阶段。停滞固着的点越多,倒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无论固着还是倒退
18、都是不正常现象。,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一)艾里克森的生平(儿童发展心理理论P145)艾里克森祖籍丹麦,生于法国,师承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1933年起定居美国。埃里克森的主要著作有:年轻的路德(1958)、儿童期与社会(1963)、自我认同:青年期与危机(1968)、甘地的真理(1969)等。,(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点,1.心理发展的动力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发展,除具有性冲动外,在成长过程中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2.心理社
19、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刘P258)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每个阶段都有一对主要矛盾。还有许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可以使人在下一个阶段顺利发展。否则,下一个阶段也可能发展,但是会受到上一个阶段的影响,而不顺利。,二、学习观,行为主义(华生Watson,1878-1958),斯金纳Skinner,B.F.,1
20、9041990)社会学习观(班杜拉Bandura,A.,1925),(一)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对行为主义的影响,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行为主义是有影响的。然而,这两种学说又是有区别的。华生曾用巴甫洛夫这种条件反射法反对主观内省法,推崇客观观察法的实验技术,后来又把条件反射法作为一切习得性行为甚至人格的一把钥匙。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的基础上发明了斯金纳箱,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因此,不少心理学史家把巴甫洛夫与行为主义看成是一体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这
21、种反射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二)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美国人(1878-1958),1913年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正式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标志着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华生是早期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基本理论观点:环境决定论。,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是第一位社会学习理论家,他认为,儿童是向环境提供的榜样和示范学习的被动者。父母、教师对儿童成长负完全的责任。他警告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话,就不要对孩子娇生惯养。华生的经典实验:9个月的阿尔伯特对白鼠产生恐惧感,并泛化到兔子和圣诞老人面具。说明环境的决定作用。,1.否认遗传的作用,行为发生的公式是S-R,从
22、S可预测 R,从R可预测S,行为的发生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来自于客观,而不决定于遗传,因此,行为不可能取决于遗传。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他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他认为,构造上的遗传不能证明机能上的遗传。遗传无法控制,而华生心理学则以控制行为为目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华生否认遗传的作用。,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首先,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也就是说,儿童一出生,在构造上是有所不同的,但它们仅仅是一些最简单的反应而已;比较复杂的
23、行为则完全来自于环境,特别是早期训练的作用。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从行为主义控制行为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其著名的论断。这段话一直被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再次,华生关于学习的观点: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这个学习规律完全适合于行为主义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所以华生十分重视学习。他的学习观点为其教育万能论提供了论证。,3.对儿童情绪的研究,恐惧的形成华生的条件发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有关情绪的实验,华生证明了儿童的情绪是通过条件反射而习得的。,恐惧情绪的习得实验,阿尔伯特参加实验的年龄为7个月,实验结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儿童 发展心理学 基本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14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