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一般原理.ppt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一般原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一般原理.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五章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一般原理,案 例,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案,【案情】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利率调整权连续八次降低存贷款利率。自1996年5月至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今天分列如下:,2003年6月 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0321号,以下称121号文)。中国人民银行称,出台该政策是由于2002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地区出现房地产投资增幅过高、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房价上涨过快以及低价位住房供不应求和高档住宅空置较多等结构性问题。部分地区的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违反有关规定,放松信贷条件;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地
2、区房地产投资的过热倾向。,121号文要求各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信贷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贷款、储备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等7项贷款全面提高了门槛。200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国务院建议,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思考方向1、中国人民银行利率调整权的体现;2、中国人民银行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扮演着什么角色?3、法律制度如何保障中央银行履行其职责?,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义务提供公共物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运行。其中,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国务院及其宏观经济调控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的义务。为保障这些义务的履行,增进相应的绩效,宪法和有
3、关法律还赋予国务院及其宏观经济调控主管部门相应的权利宏观调控权。其中,利率调整的决定权,是国家宏观调控权体系中的权利之一。宏观调控权是法定的。宪法第15条及其修正案第89条,是国务院行使宏观调控权的宪法依据。调整利率,是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行为,是宏观调控权行使的体现。,利率调整决定权,既是中国人民银行所享有的法定权利,又是其法定义务。1992年以来,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一些宏观经济指标趋于恶化,通货膨胀的问题日益严重。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几次提高存贷款利率。1994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趋向另一面,通货紧缩形势日益明显。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的新形势特别是货币供应量MI、消费价格指数CPI
4、和其他相关宏观经济指标及其走势,经国务院批准,连续实施了八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从而及时地遏制或减缓了通货紧缩的形势,增强了国民经济的协调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2003年4月28日,成立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正式剥离,工作重点集中到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职能。12月27日公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明确定位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而宏观调控也要紧紧围绕“金融稳定”的大方向。具体到本案例而言,虽然房地产业是否已经过热、将来应当如何发展,并非央行的职责,但如何防止房地产市场过热导致银行信贷
5、风险提高,却是央行应当关注的焦点,央行也正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的职责和权限出台的121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法是宏观调控方面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也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具体到本案例,对121号文件的激烈反响,反映了被监管者、监管者及其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体现了银行监管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进一步完善机制的迫切性。三大银行法的颁布,还仅仅只是揭开了我国银行制度改革的序幕。,第一节 宏观调控法概述,一、相关概念阐释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从狭义上讲它仅指
6、货币收支、财政收支和外汇收支总量的调节和控制;从广义上讲,人们通常又把政府为弥补市场缺陷而采取的其他有关方面的宏观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1984年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出现了“宏观调节”的提法,到1993年宪法修正时,才正式确立“宏观调控”这一概念。,宏观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又称宏观经济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的供求关系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一般是通过宏观调控经济政策来实现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按照宏观调控目标的要求而制定的组织、调节、控制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主要内容财政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
7、政支出政策和债务政策。货币政策。它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主要集中在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产业政策。它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从增加有效供给方面促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措施总和。收人分配政策。它是以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为直接调节对象的,通过变动国民收入最终分配(即总需求)调节社会供求关系。通过变动收入分配,兼顾积累与消费,促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实现大体平衡。,宏观调控法宏观调控法是指国家在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一部统一的宏观调控法,它是由许多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法
8、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构成的,如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对外贸易法、价格法等等。,在人们的一般观念中,宏观调控仍然是政府的特权,宏观调控法不过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志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事实上,这是对宏观调控法的误解。宏观调控法是法律,政府的宏观调控意志和行为也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宏观调控关系。宏观调控法不是政府管理市场主体的工具,而是要同时制约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宏观调控行为;无论调控方还是受控方在宏观调控中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负有一定的义务,尽管双方地位不对等,但都必须依法行事。,二、国外有关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一)国外有关宏观调控的理论 1、罗斯福“新政”
9、(19331936)时期的经济学说及其对美国经济立法的影响。“新政”主要内容:以大量贷款和津贴挽救工商业,刺激私人投资,借通货膨胀提高物价,消减农业生产,销毁农产品以克服农产品过剩,举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对失业者给予最低限度的救济等。在罗斯福积极有效的推动下,美国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许多反危机的法律,以保障“新政”的推行。,2、凯恩斯经济学说对资本主义经济立法的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创立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的医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解决就业问题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凯恩斯对经济大萧条中资源普遍未被充分利用的现象进行解释,提
10、出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对社会总需求进行刺激,使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在经济处于通货膨胀的“过热”阶段,政府也可以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控制社会总需求。总之,凯恩斯理论非常强调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政府可以通过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减轻经济波动,使总体经济的均衡点处于一个理想的位置。,在日本,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政府制定的粮食法、工业公会法、取缔重要物资出口法、国家总动员法,实行对战争需要的资金和物资的国家控制,同时,在几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建立以统制生产和分配为主旨的统制会,这种统制会和统制机关,实际上发挥着国家统制的机能,对一切经济生活实行强制管理。
11、在英国,起先导作用的是1944年英国政府发表的就业政策白皮书,1946年国会通过了就业法,首次把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的思想,运用于立法实践。该法案的最大贡献,就在于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英国联邦政府负有扩大就业、稳定和促进经济的责任。后来该法案又被称为“经济计划大宪章”而备受赞赏。,3、德国有关宏观调控方面的理论及立法 德国的经济制度以“社会市场经济”而著称,其基本理论是把市场的自由原则同社会的平衡结合起来,强调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协调。德国基本法第22条规定:国家有义务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于社会的结果进行干预。1967年制定的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比较全面地规定了政府对社会市场经济各领域进
12、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经济手段及实施程序。“持续增长、物价稳定、高度就业、外资平衡”成为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是一切经济政策的总方针和立法宗旨,进而明确规定联邦政府保证经济稳定与增长的职能。,(二)国外有关宏观调控的立法实践德国于1967年制定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法国1982年颁布计划化改革法、美国1976年颁布充分就业和国民经济平衡增长法。美国,1861年制定莫里尔法以保护关税,1864年制定国家银行法,1913年制定联邦储备银行法,1887年通过商业管理法、1933年颁布产业复兴法案和农业经济调整和农业信贷法;二战后,美国还制定出口管理法、外贸法。,德国制定有财政管理法复兴开发银行法、德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宏观调控 法律制度 一般 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1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