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电设备操作.ppt
《安全用电设备操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用电设备操作.ppt(1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全用 与设备操作知识培训,都康,电,为什么要学习安全用电?&?,电气安全,每年因用电安全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巨大,在重大工伤事故中比例仅次于高空跌落。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触电死亡人数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5左右。事故案例,情景:某日上午,水泵房1号泵电机烧坏。工段维修工按照工段长安排,通知值班电工到工段切断电源,拆除电线,并把电机抬下基础运到电机维修班抢修。16时30分,电机修好运回泵房。维修组长林某找来铁锤、扳手、垫铁,准备磨平基础,安放电机。当他正要在基础前蹲下时作业时,一道弧光将他击倒,同伴见状,急忙将他拖出现场,送往医院治疗。这次事故使林某左手臂、左大腿部皮肤被电弧烧伤,深及
2、II度。,案例1:一起电弧烧伤事故,事故原因:1.电工断电拆线不彻底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电工断电后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将保险丝拔出,将线头包扎,并挂牌示警。2.工段当班操作工在开停泵时,误将开关按钮按开,使线端带电,是本次事故的诱发因素。3.电器车间管理混乱,对电气作业人员落实规程缺乏检查,使电工作业不规范,险些酿成大祸,这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4.个别电工业务素质不高。,防范措施:1.将事故处理意见通报全厂,掀起学规程、懂规程、严格执行规程的技术大练兵活动,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为防范类似事故创造条件。2.公司安全部门加强检查,对电气作业中断电不彻底、不挂牌的违章行为,一经发现,予以501
3、00元的罚款,并到公司安全部门学习1周。3.建议公司职教部门在职工教育中,注意维修工的“充电”问题,以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情景:一名工人正在操作2英寸(151mm)盐水管线的阀门,他穿着橡胶鞋,一只脚站在通电的制氯气的电解槽组上,另一只脚站在绝缘的工作台上。他为了站好位置,一只手扶在盐水管阀门上,另一只手伸出去抓架设在电解槽组上的金属栏杆支架。这时他遭到点击,刹那间不省人事,从8.5英尺(2.6m)高的地方跌落到地面,右臂肘部骨折。,案例2:操作工触电,事故原因:1.操作台上的栏杆不合格(操作工能从台上掉下来是罕见的)。2.操作工一手扶在接地的盐水管线上,一手伸去抓带电的电槽组上的栏杆(
4、操作工在干活时疏忽了)。,防止措施:1.通过深入地教育,提高对电的危险性认识和警惕。2.在冷盐水工作台上架设辅助栏杆。3.操作盐水阀时要带橡皮手套。4.设法使栏杆的支柱绝缘。,第一章 用电基础,电气安全,电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统计资料表明:在工伤事故中,电气事故占有不少的比例。例如:触电死亡人数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5%左右。世界上每年电气事故伤亡人数不下几十万人。,我国约每用1.5亿度电就触电死亡1人,而美、日等国约每用2040亿度电才触电死亡1人。,普及用电常识、用电安全常抓不懈,第一章 用电基础,电气安全,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及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分类人体触电形式防止人身触电的
5、技术措施触电急救静电危害防护防雷、接地技术电磁辐射防护,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及分类,电气安全,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电流通过人体头部、脊髓和心脏等器官的危害;热效应会造成人体电灼伤;化学效应会造成电烙印和皮肤金属化;电磁场辐射会导致人头晕、乏力和神经衰弱。,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及分类,电气安全,电流对人体伤害程度的影响因素电流大小(感觉电流、摆脱电流、致命电流)持续时间电压高低频率通过人体的途径人体电阻状况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电气安全,人体电阻,人体阻抗等值电路RS1、RS2 皮肤电阻(皮肤外面的电极与真皮之间的电阻)CS1、CS2 皮肤电容(皮肤外面的电极与真皮之间的电容,数PF 数F),Ri 体内电阻,电
6、气安全,人体电阻的数值及影响因素,变化范围 皮肤表皮最外层角质层其厚度一般不超过0.05 0.2mm,但其电阻率很大,可达1105 1106 m。但数十V即可击穿角质层,使人体阻抗急剧下降。除去角质层,干燥的情况下,人体电阻:10003000;潮湿的情况下,人体电阻:500 800。影响因素电气参数:U(接触电压)RP,I RP,f XCP;皮肤表面状态:潮湿、导电污物、伤痕、破损;皮肤表面接触状态:接触压力、面积。,电流对人体的危害,电气安全,不同电流强度对人体的影响:a.感知电流 对应于概率50%的感知电流成年男子约1.1mA,成年女子约为0.7mA。对于直流电约为5mA。b.最大摆脱电流
7、 对应于概率50%的摆脱电流成年男子约16mA,成年女子约为10.5mA;对于直流电平均约为50mA。c.最小致命电流 在较短时间内危及生命的最小电流称为致命电流。一般情况下通过人体的电流超过50mA时,心脏就会停止跳动,出现致命的危险。,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及分类,电气安全,电流对人体伤害分类1.电击 当人体触及带电导线、漏电设备的金属外壳和其他带电体,或离高压电距离太近,以及遭遇雷击或电容器放电等,都可能导致电击。时间较长、较大的电流、低压触电2.电伤 电伤是指触电时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以及电刺激引起的生物效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电伤多见于肌体外部,而且往往在肌体上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常见的电
8、伤有:电弧烧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电流对人致命原因,电气安全,心室颤动 数秒数分钟(分钟)死亡波前半部(约0.1s)心脏易损(激)区 心室颤动,幅值小,频率高(8001000次/每分钟以上),无规则,发生始于T波的前半部。,电流对人致命原因,电气安全,窒息 窒息缺氧或中枢神经反射室颤.特点:致命时间较长。1020分钟。电休克(昏迷)由于中枢神经反射造成体内功能障碍,昏迷时间长后的死亡。,1.工频电流,电气安全,感知电流引起感觉的最小电流。如轻微针刺,发麻。平均(概率50%),男:1.1 mA;女:0.7 mA摆脱电流能自主摆脱带电体的最大电流。平均(概率50%),男:16mA;女:10.5
9、mA 最低(概率0.5%),男:9mA;女:6 mA室颤电流引起心室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最小电流。I颤 50 mA 适用于当1s t 5s时;I颤 50/t mA 适用于当0.01 s t 1s时。,2.电流持续时间,电气安全,t 吸收电能 伤害t 电流重合心脏易损(激)期,危险t 人体电阻 人体电流 伤害t 中枢神经反射 危险,3.伤害途径,电气安全,不同途径,危险性不同,但没有不危险的途径。最危险的是:左手到前胸。判断危险性,既要看电流值,又要看途径。,4.电流种类,电气安全,高频电流烧伤比工频电流严重,但电击的危险性较小。冲击电流指作用时间0.110ms的电流。种类:方脉冲、正弦波、电容
10、放电脉冲。影响室颤的主要影响因素是It和I2t的值。(I 有效值)直流电流持续时间心脏周期时,室颤阈值为交流的数倍;持续时间200 ms时,室颤阈值与交流大致相同。,人体触电形式,电气安全,人与带电导体直接接触-触电,直接触电:人体直接接触带电导体造成的触电。单相触电两相触电,人体触电形式,电气安全,人与带电导体直接接触-触电,人体触电形式,电气安全,人与带电导体直接接触-触电,跨步电压:电气设备或线路发生接地故障,地面上形成分布电位,人在接地点20米以内行走,两脚之间电位差。人体离接地点的距离两脚之间的距离,人体触电形式,电气安全,人与带电导体直接接触-触电跨步电压触电,人体触电形式,电气安
11、全,人与带电导体直接接触-触电跨步电压触电接触电压触电,接触电压触电:内部绝缘老化,造成击穿或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带电。人碰到带电外壳发生触电就是接触电压触电。接触电压手触及外壳与脚之间承受的电位差。,防止人身触电的技术措施,电气安全,一、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保护接地:人的电阻有10002000而保护电阻小于4。-原理 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方法,防止人身触电的技术措施,电气安全,一、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保护接地,防止间接触电的手段,电气安全,防止间接接触电击的技术措施:保护接地(基本技术措施)保护接零(基本技术措施)加强绝缘电气隔离不导电环境等电位联结特低电压漏电保护器,防止
12、间接触电的手段,电气安全,TN-C系统,防止间接触电的手段,电气安全,TN-S系统,防止间接触电的手段,电气安全,TN-C-S系统,防止间接触电的手段,电气安全,适用保护接零适用于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配电网。此系统中,凡因绝缘损坏而可能呈现危险对地电压的金属部分均应接零。三种方式:TN-S系统、TN-C-S系统、TN-C系统TN-S可用于爆炸、火灾危险性较大或安全要求高的场所,宜用于独立附设变电站的车间。也适用于科研院所、计算机中心、通信局站等。正常工作条件下,外露导电部分和保护导体呈零电位最“干净”的系统。TN-C-S宜用于厂内设有总变电站,厂内低压配电场的所及民用楼房。TN-C可用
13、于爆炸、火灾危险性不大,用电设备较少、用电线路简单且安全条件较好的场所。,防止间接触电的手段,电气安全,目的构成等电位空间主等电位联结(Main Equipotential Bonding)在建筑物的进线处将PE干线、设备PE干线、进水管、总煤气管、采暖和空调竖管、建筑物构筑物金属构件和其他金属管道、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等相连结。辅助等电位联结(Supplementery Equipotential Bonding)在某一局部将上述管道构件相连结。(作为补充,进一步提高安全水平),防止间接触电的手段,电气安全,1保护线;2总等电位联结线;3接地线;4辅助等电位联结线;B总等电位联结(接地)端子板
14、;N外露导电部分;C装置外导电部分;P金属水管干线;T接地极,总等电位联结图,防止人身触电的技术措施,电气安全,一、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保护接零,电气设备发生带电部分碰壳或漏电,就构成了单相短路,短路漏电流很大,使碰壳相电源自动切断。-原理 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供电变压器的零线相连接。-方法,电气事故包括:人身触电事故、设备烧毁事故、电气引起的火灾和爆炸事故、产品质量事故、电击引起的二次人身事故。,安全用电包括三个方面:供电系统的安全、用电设备的安全及人身安全三个方面,它们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供电系统的故障可能导致用电设备的损坏或人身伤亡事故,而用电事故也可能导致局部或大范围停电,甚至造成严
15、重的社会灾难。,防止人身触电的技术措施,电气安全,一、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二、安全电压,安全电压是低压,但低压不一定是安全电压。-说明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中规定:大于250V以上高压,小于250V为低压。-解释 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是指36V、24V、12V。-定义,防止人身触电的技术措施,电气安全,一、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二、安全电压三、装设触电保安器,防人身触电的技术措施。分为电流动作型、电压动作型、交流脉冲型等。-分类由零序电流互感器、脱口机构以及主开关等部件构成。可以安装在系统工作接地线上,构成全网保护方式,也可以安装在干线或分支线上,构成干线或分支线保护。-原理,电流型漏电保护器工作原理(全网
16、保护),电流型漏电保护器工作原理(漏电断电),防止人身触电的技术措施,电气安全,低压触电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的方法 拉开电源开关或刀闸,拔掉插头。用绝缘工具剪断电线,或用干木把的斧头砍断电线。用木棍、竹棍把电线挑开,或用绳索把电线拉开如果触电者把电线压着,可将木板插在触电者与电线之间。还可抓住触电者干燥而不贴身的衣服,将其拖开,在操作过程中,不能碰触电者的皮肤和靴,不能碰到金属物体 也可戴绝缘手套或将手用干燥的衣物包起绝缘后,将其拉开。也可站在绝缘垫上或干木板上,绝缘自己进行救护。,防止人身触电的技术措施,电气安全,1.高压触电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的方法: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电;使用适合电压等级的绝缘工
17、具使触电者脱离电源。2脱离电源后的处理(1)触电者有心跳,无呼吸的抢救口对口人工呼吸(2)触电者有呼吸,无心跳的抢救人工胸外挤压(3)触电者无心跳,无呼吸的抢救以上两种方法,触电急救,电气安全,一、解脱电源二、迅速诊断三、心肺复苏四、抢救过程中的再判定五、抢救过程中触电伤员的转移与转院六、触电伤员好转后的处理七、杆上或高处触电急救八、外伤处理,迅速设法切断电源;用干燥的木棒、木板、绳索等不导电的东西设法解脱触电者;救护人员也可站在绝缘垫上或干木板上,绝缘自己进行救护;救护人最好用一只手进行救援。,判断实际症状特征: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放大;血管硬化;肢体活动、感觉,心肺复苏是心肺骤停的急救措施,
18、主要包括:畅通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静电危害与预防,电气安全,三、防止静电危害的基本措施:,二、静电的危害,一、静电的起电方式,1.静电产生及其危害,电气安全,1 静电的起电方式,(1)接触-分离起电两种物体接触,其间距离小于2510-8 cm时,由于不同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不同,不同原子外层电子的能级不同,其间即发生电子的转移。因此,界面两侧会出现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两层电荷。这两层电荷称为双电层,其间的电位差称为接触电位差。根据双电层和接触电位差的理论,可以推知两种物质紧密接触再分离时,即可能产生静电。静电序列按照两种物质间双电层的极性,把相互接触时带正电的排在前面,带负电的排在
19、后面,依次排列下去,可以排成一个长长的序列,这样的序列叫做静电序列或静电起电序列。,1.静电产生及其危害,电气安全,1 静电的起电方式,(2)破断起电材料破断后能在宏观范围内导致正、负电荷的分离,即产生静电,这种起电称为破断起电。固体粉碎、液体分离过程的起电属于破断起电。,(3)感应起电当导体B与接地体C相连时,在带电体A的感应下,B的端部出现正电荷,但B对地电位仍然为零;当B离开C时,B成为带电体。,1.静电产生及其危害,电气安全,2 固体静电,固体静电可直接用双电层和接触电位差的理论来解释。双电层上的接触电位差是极为有限的,而固体静电电位可高达数万伏以上,其原因在于电容的变化。电容器上的电
20、压U、电量Q、电容C三者之间保持U=Q/C的关系。,1.静电产生及其危害,电气安全,3 人体静电,人在活动过程中,人的衣服、鞋以及所携带的用具与其他材料摩擦或接触-分离时,均可能产生静电。例如,人穿混纺衣料的衣服坐在人造革面的椅子上,如人和椅子的对地绝缘都很高,则当人起立时,由于衣服与椅面之间的摩擦和接触-分离,人体静电高达10 000 V以上。液体或粉体从人拿着的容器中倒出或流出时,带走一种极性的电荷,而人体上将留下另一种极性的电荷。人体是导体,在静电场中可能感应起电而成为带电体,也可能引起感应放电。人体静电引起的放电往往是酿成静电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1.静电产生及其危害,电气安全,4 粉
21、体静电,粉体只不过是处在特殊状态下的固体,其静电的产生也符合双电层的基本原理。粉体物料的研磨、搅拌、筛分或高速运动时,由于粉体颗粒与颗粒之间及粉体颗粒与管道壁、容器壁或其他器具之间的碰撞、摩擦,以及由于破断都会产生有害的静电。塑料粉、药粉、面粉、麻粉、煤粉和金属粉等各种粉体都可能产生静电。粉体静电电压可高达数万伏。粉体具有分散性和悬浮状态的特点。由于分散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使得材料的稳定度降低。例如,虽然整块的聚乙烯是很稳定的,而粉体聚乙烯却可能发生强烈的爆炸。由于悬浮状态,颗粒与大地之间总是通过空气绝缘的,而与组成粉体的材料是否是绝缘材料无关。因此,铝粉、镁粉等金属粉体也能产生和积累静
22、电。,1.静电产生及其危害,电气安全,5 液体静电,液体在流动、过滤、搅拌、喷雾、喷射、飞溅、冲刷、灌注和剧烈晃动等过程中,可能产生十分危险的静电。由于电渗透、电解、电泳等物理过程,液体与固体的接触面上也会出现双电层。固定电荷层紧贴分界面的电荷层不随液体流动;滑移电荷层与固定电荷层相邻的异性电荷层随液体流动。液体流动时 一种极性的电荷随液体流动,流动电流。管道的终端容器里将积累静电电荷。,2.静电的环境条件,电气安全,空气湿度。导电性地面在很多情况下能加强静电的泄漏,减少静电的积累。周围导体布置。例如,传动皮带刚离开皮带轮时电压并不高,但转到两皮带轮中间位置时,由于距离拉大,电容大大减小,电压
23、则大大升高。,3.静电的危害,电气安全,工艺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可能引起爆炸和火灾,也可能给人以电击,还可能妨碍生产。其中,爆炸或火灾是最大的危害和危险。,4.防止静电危害,电气安全,防止静电危害的基本措施:(1)控制静电场合的危险程度 用非可燃物取代易燃介质 降低爆炸性混合物在空气中的浓度 减少氧含量或采用强制通风措施(2)减少静电的产生 正确选择材料 改进工艺 降低摩擦速度和流速 减少特殊操作中的静电,电气安全,(3)减少静电的积累 静电接地 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 采用抗静电添加剂 采用静电消除器防止带电(4)防止人体静电 人体静电的产生 人体带电的消除方法 防人体静电的基本要求,静电接地:1
24、静电接地的接地电阻,每处不宜超过10欧姆。2 露天放设的管道(液体、气体等)每隔20-25米应设感应雷接地,每处电阻不宜超过10欧姆。,4.防止静电危害,5.防止静电危害手段,电气安全,静电的消失有两种主要方式,即中和和泄漏。前者主要是通过空气发生的;后者主要是通过带电体本身及其相连接的其他物体发生的。,电气安全,空气中的自然存在的带电粒子极为有限,中和是极为缓慢的,一般不会被觉察到。带电体上的静电通过空气迅速的中和发生在放电时。,(1)静电中和,(2)静电中和,绝缘体上较大的泄漏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绝缘体表面泄漏;(遇到的是表面电阻);另一条是绝缘体内部泄漏。(遇到的是体积电阻)。半值时间泄漏
25、到Q=Q0/2 时所用的时间。用于衡量静电泄漏的快慢,亦即衡量危险性的大小。湿度对泄漏影响随着湿度增加,绝缘体表面电阻大为降低静电泄漏。,5.防止静电危害手段,电气安全,(3)静电影响因素,1材质和杂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杂质有增加静电的趋势;但如杂质能降低原有材料的电阻率,则加入杂质有利于静电的泄漏。液体内含有高分子材料(如橡胶、沥青)的杂质时,会增加静电的产生。液体内含有水分时,在液体流动、搅拌或喷射过程中会产生附加静电。液体内水珠的沉降过程中也会产生静电。如果油管或油槽底部积水,经搅动后容易引起静电事故。,5.防止静电危害手段,电气安全,(4)工艺设备与工艺参数因素,接触面积越大,双电层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 用电 设备 操作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12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