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价值观与当代社会.ppt
《孔子价值观与当代社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价值观与当代社会.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子价值观与当代社会主讲:朱人求教授,一、孔子的生平与著作,孔子 孔子(前前),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2006年9月23日,中华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向海内外发布孔子标准像。,吴道子孔子行教图,(一)孔子的生平,“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用自生长的观点来看,哲学史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命史,由隐藏着的丰富性展开为逐渐显示出自己的丰富性,但是,这种生命并不纯粹由时间来进行压迫,它的力量是一种表现思想活力的逻辑力量。最初的思想犹如种子,借由逻辑去延伸,其生命渐渐显露,展现个人难以想见的图景。,(二)孔子的
2、精神修养发展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夫子自道:论语宪问:“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学”,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论语中孔子说:“志于道。”(述而)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的志于学,就是志于这个道。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是指增加知识;但是“道”却是我们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孔子还说:“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他说四十而不惑
3、,是说他这时候已经成为知者。因为如前面所引的,“知者不惑”。,孔子一生,到此为止,也许仅只是认识到道德价值。但是到了五十、六十。他就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时候也认识到超道德价值。在这方面孔子很像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觉得,他是受神的命令的指派,来唤醒希腊人。孔子同样觉得,他接受了神的使命。论语记载:“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有个与孔子同时的人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所以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的时候,深信他是在执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他所认识到的价值也就高于道德价值。,不过,
4、我们将会看出,孔子所体验到的超道德价值,和道家所体验到的并不完全一样。道家完全抛弃了有理智、有目的的天的观念,而代之以追求与浑沌的整体达到神秘的合一。因此,道家所认识、所体验的超道德价值,距离人伦日用更远了。上面说到,孔子到了七十就能从心所欲,而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地正确。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指导。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努力。这代表着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二)论语的结集,1.从经学思想史的角度看,论语一书的性质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同论语的结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解释学的观点,文本的编纂、结集实际也是一种理解活动。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辑而论纂”,无疑是对孔子
5、思想一次系统的认同和理解,由此确立起早期儒学的价值观。而论语作为这一理解活动的记录,便在经学思想史上具有了特殊的地位。,2.关于论语的成书,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汉唐学者一般认为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结集而成,结集的时间当在孔子去世后不久,其中讲得较具体的,是汉书艺文志中的说法: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3.有子、曾子与论语,有子是孔门弟子中较早立派者,曾被子夏、子张等人推为孔子的接班人,在儒家内部一度具有重要地位,由于论语的结集开始较早,那么,很有可能,有子就是其最早的主持者。至于曾子,也是
6、孔门中颇有影响人物,由于他在孔门弟子中年龄较轻,去世较晚,曾在结集的后期起过重要作用,论语一书可能就是完成于其弟子之手。论语中孔门弟子一般称名或字,而他二人称子,可作为其特殊身份的证明。,二、孔子的价值观,二 孔子的价值观,(一)仁(二)礼(三)和(四)信,(一)孔子仁学,1、仁者爱人。2、克己复礼为仁。3、为仁由己。4、“仁”不但要克己,要推己及人,而且还要把道德推行于天下。5、孔子的仁学,是上承尧舜、周公等先哲圣贤而来,是中国心性论的真正开端。,1.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人性都是相近似的,其所以相去甚远,只是后来习染造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既然人性都是相近的,我所欲的,也是
7、别人的所欲;我所不欲的,也是别人所不欲的。人生下来,其本性都有向好的一面,因此要为自己向好着想。孔子要求人不但为自己好着想,同时也为别人好着想,这种推己及人便是“仁”,便是爱人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2.克己复礼为仁,可是,人性中也有私心的一面;人不但难于为别人着想,往往更要损人利己。于是需要有一个客观的形式,以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便是“礼”。孔子要求人们克制自己损人、损社会的私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就是克己复礼。能够克己复礼,便是“
8、仁”。由此可见,孔子是从两个角度去衡量“仁”。一是主观的,从人的本性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客观的,从“礼”的规范上说,克制自己损人的私心,回归于“礼”。,3.为仁由己,仁的另一个特点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仁的实现依靠本人的决定和努力。,4.“仁”不但要克己,要推己及人,而且还要把道德推行于天下。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是指:“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恭庄则别人不会侮辱,宽
9、厚就会有众人拥护,信实会得人信任,勤敏便有功绩,慈惠便能使唤人。把自己从善之心,推而使天下人从善,这是他的期望。为要达到此目的,儒家是认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需要奋斗终生,死而无憾。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不要因贪生而损害仁德,为了成全仁德可以牺牲自己。,5.孔子的仁学,是上承尧舜、周公等先哲圣贤而来,是中国心性论的真正开端。,“仁”作为一种道德境界,被认为是人的本质(即所谓人性),而且是心所具有的。只是孔子还未提出“仁就是性”的思想。当孟子提出“仁,人心也”以及
10、“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等话时,第一次把反映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原则变成了人的内在本性,建立了心性合一的道德主体论。从此,几千年来,如何成就道德人格、实现理想境界,便成为儒家心性论的中心课题。,(二)孔子礼学,1.孔子礼学 的本质是周礼。2.礼不仅仅是形式3.礼的功能4.礼的时代发展5.仁是礼的内容,礼的核心,1.孔子礼学 的本质是周礼,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即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要恢复这个周礼。,2.礼不仅仅是形式,“礼云礼
11、云,玉帛乎云哉?乐云乐云,钟鼓乎云哉?”代表第一次对“周文”作全面性、根本性的反省。有反省,就能提出一个观念;有观念,就能提出一个原则;有原则,民族生命就有一个方向。礼的核心是名分,除此之外,孔子有时也用礼指道德法则和规范,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作为法则和规范的礼,往往具有外在性、稳定性的特点,相对于个人来说,它是一种外在习俗的规定,一旦形成便不会轻易改变,是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3.礼的功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据孔子的理解所谓“礼”,就是政治体制、社会组织、社会秩序等的典章制度。如果当时的诸侯遵守周天子的政治典章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子 价值观 当代 社会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1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