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评价导则PPT(徐大海).ppt
《大气环境评价导则PPT(徐大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环境评价导则PPT(徐大海).ppt(1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大海EMAIL TEL 010 68408304 01068408801 移动电话,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tmospheric,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地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和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J/T 2.1
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J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 术语和定义,3.1 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 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三类功能区-质量标准被取消,3.2 常规污染物,指GB3095 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PM10)(TSP总悬浮颗粒物是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记作TSP,是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毫克
3、数表示,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采样效率接近100滤膜上采集已知体积的颗粒物,恒温恒湿条件下,称量采样前后采样膜质量来确定采集到的颗粒物质量,再除以采样体积,得到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氮氧化物(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3.3 特征污染物,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3679),例如炼油厂的特征污染物:,特征污染物(非甲烷总烃、H2S、甲硫醇、苯、二甲苯、乙烯)以及二次污染物(臭氧、PM2.5)和能见度,煤化工-煤制气,煤制天然气,采用碎煤加压气化技术生产合成天
4、然气。原料包括煤、甲醇、催化剂等。副产品为石脑油、焦油、粗酚。气化装置排放的主要特征污染物:甲醇、H2S、NH3,挥发酚、非甲烷总烃。,3.4 大气污染源分类,模拟方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火炬四种类别。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面源: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火炬(火焰):直接由明火排放的源,
5、如炼油厂火炬,体源实例,徐大海,2001年新疆南山,3.5 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m 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3.6 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3.6 排气筒示图,3.7 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图 1。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3.8 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 2
6、。,3.9 推荐模式,指本导则附录A 所列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推荐模式清单包括估算模式和进一步预测模式。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适用于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工作。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常其计算结果大于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预测模式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适用于一、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3.10 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3.11 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
7、逐次气象条件。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3.12 复杂风场,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3.13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4 总则,4.1 工作任务 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对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及建成后运营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程度、范围和频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厂址选择、排污口
8、设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制定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4.2 工作程序,4.2.1 第一阶段 主要工作包括研究有关文件、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初步工程分析、环境空气敏感区调查、评价因子筛选、评价标准确定、气象特征调查、地形特征调查、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等。,4.2.2 第二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污染源的调查与核实、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气象观测资料调查与分析、地形数据收集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4.2.3 第三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给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写等。,4.2.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
9、5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定,5.1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则HJ/T2.1-93 的要求识别大气环境影响因素,并筛选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主要为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有国标的或虽无国标但有明显毒害作用的大气污染物)。,确定各评价因子所执行的环境保护标准,并说明采用标准的依据。,5.3.1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5.3 评价工作分级方法,5.2
10、评价标准的确定,5.3.2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5.3.2.1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 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Pi(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 定义为:,(1)式中:Pi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Coi 一般选用GB3095 中1 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
11、染物,可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评价工作等级按表 1 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i 大于1,取P 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表 1 评价工作等级,5.3.2.3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5.3.2.3.1 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
12、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5.3.2.3.2 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5.3.2.3.3 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5.3.2.3.4 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5.3.2.3.5 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5.3.2.3.6 对于公路
13、、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5.3.2.4 一、二级评价应选择本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5.3.2.5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5.4 评价范围的确定,5.4.1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 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
14、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 矩形区域。,5.4.2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5.4.3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 的范围。,5.5 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确定,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环境空气敏感区,在图中标注,并列表给出环境空气敏感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名称、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级别、与项目的相对距离、方位、以及受保护对象的范围和数量。,6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6.1.1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
15、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6.1.2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6.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6.2.1 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拟)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 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6.2.2 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6.3污染源调查内容,6.3.1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图 4 矩形
16、面源示意图,注:(Xs,Ys)为面源的起始点坐标Angle(小于90度)为面源Y 方向的边长到正北方向的夹角(逆时针方向为正)Xinit 为面源X 方向的边长、Yinit 为面源Y 方向的边长。,图 5 多边形面源示意图,注:(Xs1,Ys1)(Xs2,Ys2)(Xsi,Ysi)(Xsn,Ysn)为多边形面源 顶点坐标.,图 6 近圆形面源示意图,注:(Xs,Ys)为圆弧弧心坐标 R 为圆弧半径。,表 2 体源初始横向扩散参数的估算,表 3 体源初始垂直扩散参数的估算,图 7 连续划分的体源,注:W 为 单个体源的边长,图8 间隔划分的体源,注:W 为 单个体源的边长。,6.3.1.5 线源调
17、查内容,6.3.1.6 其他需调查的内容,6.3.1.6.1 建筑物下洗参数 在考虑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部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建筑物下洗参数应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相应要求内容进行调查。,颗粒物的粒径分布,6.3.1.6.2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20 级)颗粒物的分级粒径(m)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3)以及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01)颗粒物粒径分布调查清单参见附录C 表 C.8。,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注意:监测点的个数少于一级评价 气象数据的要求不同(1年与3年的不同)气
18、象观测的要求不同,6.3.3 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内容见6.3.1.1 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7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7.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7.1.1 现状调查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结合进行。7.1.1.1 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7.1.1.2 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7.1.1.3 进行现场监测,7.1.2 监测资料统计内容与要求,凡涉及GB3095 中污染物的各类监测资料的统计内容与要求,均应满足该标准中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
19、效性规定。(要注意监测点位的时间和空间代表性),7.1.3 监测方法,7.1.3.1 涉及GB3095 中各项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应符合GB3095 对分析方法的规定。,7.1.3.2 应首先选用国家环境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监测方法。对尚未制定环境标准的非常规大气污染物,应尽可能参考ISO 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相应的监测方法,在环评文件中详细列出监测方法、适用性及其引用依据,并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7.1.3.3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满足项目的监测目的,并注意其适用范围、检出限、有效检测范围等监测要求。,7.2 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7.2.1 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
20、均浓度、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7.2.2 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超标率(超标次数/检测次数)、最大超标倍数(检出最大值/标准值)以及超标原因。7.2.3 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7.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7.3.1 监测因子7.3.1.1 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7.3.1.2 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 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
21、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7.3.2 监测制度,7.3.2.1 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如:高架源-夏季,低/面源-冬季,扬尘-大风季),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7.3.2.2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 天(天气周期)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7.3.2.3 监测时间的安排和监测手段,应能同时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污染源资料验证及预测模式的需要监测时应使用空气自动监测设备,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1 小时浓度监测值
22、应遵循下列原则: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5,08,11,14,17,20,23 时8 个小时浓度值,即3小时一次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8,14,20 时4 个小时浓度值,即6小时一次。日平均浓度监测值应符合GB3095 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7.3.2.4 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每日观测的时段应该尽可能满足要求),7.3.3 监测布点,7.3.3.1 监测点设置7.3.3.1.1 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
23、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7.3.3.1.2 监测点位的数量,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 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 个。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 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 个监测点。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
24、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7.3.3.1.3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评价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设置数目,参考7.3.3.1.2 执行。7.3.3.1.4 城市道路项目 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置数目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7.3.3.2 监测点位,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依项目评价等级和污染源布局的不同,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监测布点,各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布点原则汇总见
25、表 4。,7.3.3.2.1 一级评价项目,a)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 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 个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b)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气环境 评价 PPT 大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10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