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ppt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ppt(1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1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2 高斯扩散模式3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4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5 城市及山区的扩散模式6 烟囱高度设计7 厂址选择,第一节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一、湍流概念简介 大气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大气湍流。按照湍流形成的原因,可将湍流分为两种形式:热力湍流:由垂直方向温度垂直分布不均匀引起机械湍流: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粗糙度,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一、湍流概念简介湍流与扩散的关系在主风方向上风的平流输送作用是主要的。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的扩散速度越快,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2、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二、湍流扩散理论简介,1.梯度输送理论梯度输送理论是通过与菲克(A.Fick)扩散理论的类比建立起来的。菲克认为分子扩散的规律与傅立叶提出的固体中的热传导的规律类似,皆可用相同的数学方程式描述。湍流梯度输送理论进一步假定,由大气湍流引起的某物质的扩散,类似于分子扩散,并可用同样的分子扩散方程描述。然而由于边界条件往往很复杂,不能求出严格的分析解,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求出近似解,再根据实际情况修正。,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二、湍流扩散理论简介,2.湍流统计理论:泰勒(GITayler)首先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湍流扩散问题,并于1921年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公式。从污
3、染源释放出的粒子,在风沿着x方向吹的湍流大气中扩散的情况。假定大气湍流场是均匀、稳定的。从原点释放出的一个粒子的位置用y表示,则y随时间而变化,但其平均值为零。如果从原点放出很多粒子,则在x轴上粒子的浓度最高,浓度分布以x轴为对称轴,并符合正态分布。,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图4-1由湍流引起的扩散,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萨顿(O.G.Sutton)首先应用泰勒公式,提出了解决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实用模式。高斯(Gaussian)在分析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湍流统计理论得到了正态分布假设条件下的扩散模式。高斯模式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模式。,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一、高斯模
4、式的有关假定 1、坐标系 原点为排放点或高架源排放点在地面的投影,x轴为平均风向,y轴在水平面上垂直于x轴,正向在x轴的左侧,z轴垂直于水平面oxy,向上方向为正。在这种坐标系中,烟流中心线或与x轴重合,或在xoy面的投影为x轴。,第二节 高斯扩散模式,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高斯扩散模式坐标系,高斯扩散模式的坐标系,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2、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四点假设 a污染物浓度在y、z 轴上分布为正态分布b全部高度风速均匀稳定c源强是连续均匀稳定的d扩散中污染物是守恒的(不考虑转化),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二、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由正态分布的假设可得污染物平均
5、浓度的分布函数:,由概率统计理论可得方差的表达式:,由污染物的质量守恒可得:,(4-1),(4-2),(4-3),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上式中:平均风速;Q源强是指污染物排放速率。y侧向扩散参数,污染物在 y 方向分布的标准偏差,是距离y的函数,m;z竖向扩散参数,污染物在 z 方向分布的标准偏差,是距离z的函数,m;未知量浓度c、待定函数A(x)、待定系数a、b;式、组成一方程组,四个方程式有四个未知数,故方程式可解。,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二、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二、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实际的污染物排放源大多位于地面或接近地面的大气边
6、界层内。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过程必然会受到地面的影响,这种大气扩散称为有界大气扩散。在建立有界大气扩散模式时,必须考虑地面的影响。,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15,三、高架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高架连续点源的扩散问题,必须考虑地面对扩散的影响。根据假设,可以认为地面像镜面一样,对污染物可以起全反射作用。可以把P点的污染物浓度看成是两部分贡献之和:一部分是不存在地面时P点所具有的污染物浓度;另一部分是由于地面反射作用所增加的污染物浓度。,三、高架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三、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实源的贡献,像源的贡献,实际浓度,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1)地面浓度模式:取 z0代入
7、上式,得,(2)地面轴线浓度模式:再取 y=0代入上式,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3)地面最大浓度模式:,由此求得:,假设y/z 不随距离 x 变化。,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2、地面连续点源,地面源高斯模式(令H0):,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对于排放源排放的小于15m的颗粒物,可以不考虑颗粒物的沉降作用。对于粒径大于15m的颗粒物,其重力沉降作用将使浓度分布有所改变,应以倾斜烟流模式计算地面浓度。,五、颗粒物扩散模式,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五、颗粒物扩散模式,地面反射系数,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一、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具有一定速度的热烟气从烟囱出口排出后,
8、可以上升至很高的高度,其值等于烟囱的几何高度与烟气抬升高度之和:He=Hs+H(1)影响烟气抬升高度的因素:a:烟气本身的热力性质;b:烟气的动力性质;c:气象条件;d:近地层下垫面状况。,第三节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一、烟气抬升高度计算式,Holland公式:适用于中性大气条件(稳定时减小1020,不稳时增加1020),Holland公式比较保守,特别在烟囱高、热释放率强的情况下,偏差更大。,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一、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2.Briggs公式:用因次分析方法导出。结果与实际值比较接近,适用与不稳定及中性大气条件,一、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3.我国“制订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
9、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的公式,一、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3.我国“制订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的公式,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例4-1 某城市火电厂的烟囱高100 m,出口内径 5 m。出口烟气流速 12.7 m/s,温度140,流量 250 m3/s。烟囱出口处的平均风速 4 m/s,大气温度 20,当地气压 978.4 hPa。试确定烟气抬升高度及有效源高。,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29,二.扩散参数的确定,应用大气扩散模式估算污染物浓度,在有效源高确定后,还必须确定扩散参数y、z。扩散参数可以现场测定,也可以用风洞模
10、拟实验确定,还可以根据实测和实验数据归纳整理出来的经验公式或图表来估算。,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二.扩散参数的确定,1、P-G扩散曲线法(1)P-G扩散曲线法的要点帕斯奎尔(Pasquill)推荐了一种仅需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就可估算y、z 的方法。吉福德(Gifford)进一步将其制作成应用更方便的图表,因此该方法又称P-G曲线法。,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31,二.扩散参数的确定,1、P-G扩散曲线法(1)P-G扩散曲线法的要点首先根据太阳辐射情况(云量、云状和日照)以及距地面10 m 高处的风速将大气的稀释扩散能力划分为A、B、C、D、E、F六个稳定度级别,然后根据大量扩散实验
11、的数据以及理论上的考虑,用曲线来表示每一个稳定度级别的y、z 随下风距离x的变化,再利用扩散模式计算污染物浓度。,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2)帕斯奎尔扩散曲线法的应用根据常规资料确定稳定度级别稳定度级别中,A为极不稳定,B 为不稳定,C为弱不稳定,为中性,为弱稳定、为稳定。,33,1、帕斯奎尔扩散曲线法的应用,利用扩散曲线确定 和,1、帕斯奎尔扩散曲线法的应用,利用扩散曲线确定 和,35,例4-2 某石油精炼厂自平均有效源高60 m 的烟囱排放的SO2量为 80 g/s,有效源高处的平均风速为 6 m/s,试估算冬季阴天正下风向距离烟囱500 m 处地面上的SO2浓度。,36,2、国家
12、标准规定的扩散参数取用原则,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2-93)中规定了大气污染物环境方法。(1)大气稳定度的分级方法大气扩散稳定度的确定采用修订的帕斯奎尔稳定度分级法。先按太阳高度角和云量确定太阳辐射等级,再由辐射等级和地面风速确定稳定度级别。,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2、国家标准规定的扩散参数取用原则,(1)大气稳定度的分类方法,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h0太阳高度角 当地的地理纬度当地的地理经度太阳倾角t进行观测时的北京时间,稳定度分类方法改进的PT法,2、国家标准规定的扩散参数取用原则,2、国家标准规定的扩散参数取用原则,(2)扩散参数的选取 GB/T
13、 13201-91规定,取样时间在30分钟,扩散参数可按下列原则取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区,D、E、F级向不稳定方向提半级。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区,C提至B级,D、E、F向不稳定方向提一级。丘陵山区的农村或城市,同工业区。,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2)扩散参数的选取GB/T 13201-91中规定,取样时间为 0.5小时,扩散参数按以下幂函数表达式计算:,2、国家标准规定的扩散参数取用原则,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41,2、国家标准规定的扩散参数取用原则,(3)污染物浓度与取样时间的关系当取样时间大于 0.5小时,垂直方向的扩散参数z 不变,横向扩散参数按下式计算:,第四章 大气扩散
14、浓度估算模式,或y 的回归指数1不变,回归系数1满足下式:,1.扩散参数的确定PG曲线法,PG曲线的应用地面最大浓度估算,(4-10),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例4-3 某城市火电厂的烟囱高100 m,出口内径 5 m。出口烟气流速 12.7 m/s,温度 140,流量 250 m3/s。烟囱出口处的平均风速 4 m/s,大气温度 20,当地气压 978.4 hPa。烟气排出的SO2 速率为 150 g/s,时,试计算阴天的白天SO2 的最大地面浓度及其出现的距离。,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例4-4 某工厂位于城市远郊区,锅炉烟囱高度为 85 m,烟气流量为 244800 m3/h
15、,SO2 排放率为 50 g/s。烟囱出口高度处的平均风速 4.0 m/s,当地气压力为 813 hPa,环境气温为 20。试计算7月15日晴天12时的地面轴线浓度分布情况。计算范围从距离烟囱 500 m 起,间隔 500 m,计算到下风向4000 m 止(当地纬度=2430,经度=10220)。,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四节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一、封闭型扩散模式 有上部逆温的扩散也称“封闭型”扩散。若将扩散到逆温层中的污染物忽略不计,把逆温层底看成是和地面一样能起全反射作用的镜面。这样,污染物就在地面和逆温层底两个镜面的全反射作用下进行扩散,其浓度分布可用像源法处理。,第四章
16、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四节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一、封闭型扩散模式 污染源在两镜面上形成的像不止一个,而是无穷多个像对。污染物的浓度可看成是实源和无穷多对像源贡献之和。地面轴线上的污染物浓度可表示为:,一、封闭型扩散模式,(1)当x xD时:xD为烟流垂直扩散高度刚好到达逆温层底时的水平距离。在 xxD时,烟流扩散尚未受到上部逆温层的影响,其浓度仍可按一般扩散模式估算。其中:,按上式求出z 后,确定该值对应的下风距离x,此 x 值即为 xD。最后计算出污染物浓度。,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一、封闭型扩散模式,(2)当x 2xD时:当 x 2 xD时,烟流经过两界面的多次反射,达
17、到某一距离 x 后,在垂直方向的浓度分布将渐趋均匀。一般认为,x 2 xD 时,垂直方向污染物的浓度可达均匀,但 y 方向的浓度分布仍为正态分布,且仍符合扩散的连续性条件,浓度计算式为:,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一、封闭型扩散模式,(3)当2 xD x xD时:污染物浓度在的变化较为复杂。可取x=xD 和 x=2xD 两点浓度的内插值。,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例4-5 某电厂烟囱有效高度为150 m,SO2 的排放量为 151 g/s。在夏季晴朗的下午,地面风速为 4 m/s。由于上部锋面逆温将使垂直混合限制在1.5 km 以内。试估算正下风向 3 km 和 11 km 处的SO
18、2 浓度。,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二、熏烟型扩散模式,当夜间发生辐射逆温,清晨太阳升起后,逆温从地面开始向上破坏。当逆温破坏到烟流下边缘以上高度时,便发生了强烈的向下混合过程,使地面的污染物浓度增大。这个过程称为熏烟(或漫烟)过程。估算熏烟条件下污染物的地面浓度,需考虑烟流与逆温层底的相对位置。,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二、熏烟型扩散模式,hf,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二.熏烟型扩散模式,假设烟流是排入稳定层内的(1)当逆温层消失到高度 hf 时,在高度 hf 以下,浓度的垂直分布是均匀的,可按下式估算污染物浓度:,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二.熏烟型扩散模式,(2)逆
19、温层消失到烟囱的有效高度处,即 hf=H 时,可认为烟流的一半向下混合,另一半仍留在上面的稳定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可按下式进行估算:,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四节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3)逆温层消失到烟流上边缘,即 hf=H+2z 时,可以认为烟流全部向下混合,地面熏烟浓度将达到极大值:,二.熏烟型扩散模式,(4)逆温消失到 H+2z 时,熏烟过程不复存在。,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四节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例4-6 某电厂烟囱有效高度为150 m,SO2 的排放量为 151 g/s。夜间和上午地面风速为 4 m/s,夜间云量 3/10。若清晨烟流全部发生熏烟现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气 扩散 浓度 估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10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