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ppt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为后续进行的设计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教学内容:共计34学时1、绪论;(2)2、居住区的类型与组成;(1)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1)4、居民调查;(2)5、居住区规划创意;(2)6、居住区空间的营造;(2)7、居住区道路与停车场规划;(4)8、居住区绿地规划;(2)9、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2)10、居住区特色与个性的塑造;(2)11、居住区规划的多样化;(2)12、居住区设施的规划;(2)13、居住区规划的用地指标;(2)14、居住区各项用地界线划定的技术性规定;(1)15、居住区规划
2、设计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1)16、居住区规划与城市设计(2)17、实例分析。(4)三、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2、实例分析3、课堂讨论,绪论:人类居住的历史演变,第一节:远古时期的住宅 原始人类的聚落半坡遗址及其他人类最早的居住就是“巢居”和“穴居”。古籍中所谓“上古之世,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古罗马典籍里关于人类房屋的起源中说:“人类过去是像野兽那样的状态,生活在森林洞穴及树丛里”,“由于火的发现在人们之间开始发生了集合,聚议及共同生活”,“有些人开始用树叶铺盖屋顶,有些人在山麓挖掘洞穴,还有些人用泥和枝条建造棚屋”从对中国陕西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
3、址的研究发现,我们的先人就对村寨的选址、土地使用规划、建筑布局和住宅朝向、公共空间和开辟,以及防卫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状况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第二节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规划管子度地篇认为:“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着重强调了居民点选址要高亢、近水、向阳、避寒、避风的原则,周礼考工记则认为城市布局应“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里坊制在唐代以前主要采用的是封闭的里坊制:周宫里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里”,“战国时期:五家为轨,七轨为里”。北魏洛阳里制,“里
4、“一律为方三百或方一里,住户的当量不受编户组织影响。随初改“里”为“坊”;东都洛阳“坊各周四里,开四门临大街,门普为重楼,绵以丹粉”。街巷制北宋以后到元朝期间的居住形式 典型的代表是北宋东京开封城的规划建设。大街胡同:街巷制延续到元朝暑期,居住区的组织结构已发展为大街胡同的形式,原来的巷改为胡同,形成了大街、胡同、四合院的三级组织结构,胡同内的院落式住宅并联建造,以胡同划分长条形的居住聚落地段。,风水术,风水理论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国内外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风水理论虽然不乏迷信内容,但同时,“风水理论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等等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风水又称堪舆,或称
5、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等等。风水术传承于后世,形成了两大流派,即“形势宗”与“理气宗”,形势宗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注龙、穴、砂、水之相配;理气宗主于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五行八卦,以定生克之理。形势宗盛行于世,理气宗用之甚鲜。风水学中形法的理论要点可归纳人为所谓的“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被视为风水理论的入门,而风水形法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这里的龙是指山势、气脉,引伸到祖宗的发祥地,砂是指主龙傍的小山,而点穴即是确定基址的范围.“穴“的典型模式,被认为是“藏风聚气”,利于
6、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论谓:“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注云;“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形象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实际阐明了微地形、小气候、生态和自然景观的依从关系。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风口理论是风水学和重要内容之一。水口本有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一为水流出之所。对穴位“龙首当镇,龙尾当避”。故中国山地村落的建筑群多布置于半山腰或近山脚处的中心部位。风水家选择吉地的一般秩序是“先看水口。次看野势、次看山形、次看土色、次看朝山朝水”六项 第三节 中国近代城市居住区规划里弄:街弄里三级
7、组成邻里单位:将在后面详细阐述。,第四节 当代中国住宅建设,一、城市化进程与住宅建设高潮的兴起城市化的含义: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炎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城市化的度量指标:通常对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标准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两种。城市化水平发展1994 1960 1980 1998 10.6%19.7%20%30.4%*21世纪城市化水平预测:据有关专家推测:到2005年 38%;2010年 43%;2015年 47%;2020年 52%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建设部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展开80年代中
8、期,建设部在首批三个试点济南燕子山、天津川府里、无锡沁园新村三个小区相继建成。为了搞好试点工作,各级政府都成立了试点办,并先后编印了建设部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文件、资料汇编,颁发建设部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工作纲要、试点小区评比验收标准等文件,对试点工作发挥了指导作用。各地试点小区的规划设计上报方案,必须经试点办专家委员会的论证把关。规划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试点小区的出现,有力地打破了住宅设计“千楼一面”的沉闷局面。在塑造小区的地方特色、时代风貌方面也做了不少有益和成功的探索。原谭庆琏副部长总结的四名话:“造价不高水平高,标准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小结,
9、人类居住区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居住区的痕迹即是人类社会历经风霜的烙印。居住区从原始的“巢居、穴居”到现在的“花园、别墅”,充分说明了人类社会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原始封建走向现代文明。思考题:1、我国古代重要的居住区规划思想有哪些?它们是如何阐述规划的理念?2、我国近代以前的居住区的形式有哪几种?代表城市名称,并简要叙述之。3、居住小区的试点有什么作用?你认为还应作哪些改进?4、城市化进程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有何关系?5、当代研究风水术有何意义?,第一章 居住区的类型与组成,一、定义:居住区规划:是对城市居住区的居住、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
10、所进行的综合性具体安排。二、指标: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占到城市建设总用地的40%50%。三、广义的概念:居住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和居住群落等。第一节 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一、类型与规模 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1、居住区:是城市中由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独立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它有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2、居住小区:是被除数居住区级道
11、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它有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人口7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公顷 3、居住组团:指城市中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生活聚居地,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4、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5、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其他
12、类型,1、综合居住区:马丘比丘宪章指出:“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该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提倡城市规划按综合区的规划原理进行建设 2、扩大的居住区:在居住区的范围内统一安排成套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淡化以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作为构成城市生活居住区基本单位的模式,这种发展势态在近几年来的特大城市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一种趋势 3、生态居住区:生态思想,早在亚里士多德与荀子的时代就开始萌芽了。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于1869年由德国生态学家海克尔首先提出,在本世纪的二十年代五项形成了学科框架,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60年代美国
13、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Ar-cology生态建筑学,1969年美国著名景观建筑师哈格出版专著设计结合自然,理论与实践开始结合,也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诞生,开始以生态学为基础指导规划工作。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展了人类环境宣言,将6月5 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大会的口号是“只有一个地球”。4、智能化居住区:智能社区的目标是沟通社区内部的住户、住户与社区服务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开展综合信息交互,为住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节能、高效的生活环境,实现家庭智能化、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
14、新世纪风范的现代生活。智能社区采用4C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及IC卡技术)、构架智能结构与系统,结合服务与管理,精密设计、择优集成、精细施工,提高住宅档次、推动住宅现代化。我国正在建设智能社区,努力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使社区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网络化的轨道,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和效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尽快形成信息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助于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第二节 社区,一、社区:“社区”概念最早源于拉丁语,本意是互助与共有的关系,现在一般认为,社区是居住在一定地域空间,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助及服务体系的人口
15、为主体的人类共同生活体,它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简而言之,是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重要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l 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二、邻里单位及其原则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邻里单位的原则: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
16、单位有一所小学。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小结,居住用地按照规模大小可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种类型。居住区从为居民提供栖身之所的简单原始功能现在已发展成为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环境优美、人与自然有机共融的空间环境。思考题:1、居住区与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关系。2、居住区发展有哪些新动态?3、邻里单位的基本内容。,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的需要、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性以及景观形象的塑造等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社区发展、生态优化和共享社区的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以及相应的住宅区规划设计原则,建设文
17、明、适居的居住社区。第一节 社区发展原则 1、需求层次理论: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学说,把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适居性: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居住区适居性的的基本物质性内容。卫生有环境卫生和生理健康卫生;安全有人身安全和治安安全;方便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教育、交往、户内户外活动、娱乐、出行等;而舒适的内容很广泛,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3、识别与归属: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它反映出人对居住环境所体现的自身的社会地
18、位、价值观念的需求。4、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场所 是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居住区规划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居住区物质空间环境的识别性方面可以考虑的要素有: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5、文化与活力: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是营造文明社区的重要条件,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第二节 生态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原则,l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生态考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居住区 规划 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07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