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必备-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不看后悔).ppt
《地球物理学必备-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不看后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物理学必备-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不看后悔).ppt(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岩石和矿石,利用岩石和矿石的电化学活动性一般情况下物质都是电中性的,即正,负电荷保持平衡。但是,某些岩石和矿石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在岩石中产生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作用下,岩石可以形成面电荷和体电荷。岩石的这一性质称为岩石极化。,岩石极化分为两种类型:1、自然极化,是由不同地质体接触处的电荷自然产生的(表面极化)或由岩石的固相骨架与充满空隙空间的液相接触处的电荷自然产生的(两相介质的体极化);2、激发极化,是在人工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极化。由岩石自然极化和人工极化产生的面电荷和体电荷形成自然电场或激发极化电场。,(一)岩石和矿石的自然极化特性1电子导体的自然极化当电子导体和溶液接触时,由于热运动,
2、导体的金属离子或电子可能具有足够大的能量,以致克服晶格间的结合力越出金属进入溶液中。从而破坏了导体与溶液的电中性,使金属带负电,溶液带正电。金属上的负电荷吸引溶液中过剩的阳离子,使之分布于界面附近,形成双电层,产生一定的电位差。,此电位差产生反向电场,阻碍金属离子或电子继续进入溶液。当进入溶液的金属离子达到一定数量后,便达到平衡,此时,双电层的电位差为该金属在该溶液中的平衡电极电位。它与导体和溶液的性质有关。若导体和溶液都是均 匀的,则界面上的双电层也是均匀的,这种均匀、封闭的双电层不产生外电场。,如果导体或 溶液是不均匀的,则界面上的双电层呈不均匀分布,产生极化,并在导体内、外产生电场,引起
3、自然电流。这种极化所引起电流的趋势是减少造成极化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所以,如果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则因极化引起的自然电流会随时间逐渐减小,以至最终消失。,因此,电子导体周围产生稳定电流场的条件必须是:导体或溶液的不均匀性,并有某种外界作用保持这种不均匀性,使之不因极化放电而减弱。,如图1.3-4所示,赋存于地下的电子导电矿体,当其被地下潜水面切过时,往往在其周围形成稳定的自然电流场。我们知道,潜水面以上为渗透带,由于靠近地表而富含氧气,使潜水面以上的溶液氧化性较强;相反,潜水面以下含氧较少,那里的水溶液相对来说是还原性的。潜水面上、下水溶液化学性质的差异通过自然界大气降
4、水的循环总能长期保持。,这样,电子导体的上、下部分总是分别处于性质不同的溶液之中,在导体和溶液之间形成了不均匀的双电层,产生自然极化,并形成自然极化电流场,简称自然电场。在上述特定自然条件下,导体上部处于氧化性质溶液中,其电极电位较高,导体带正电,其周围溶液带负电;导体下部处于还原性质溶液中,电极电位较低,导体带负电,周围溶液带正电。,这种因极化形成的电流,在导体内部自上而下;而在导体外部是自下而上,如图1.3-4中的电流线。从地平面看,自然电流是从四面八方流向导体,因此,沿剖面观测自然电位 时,离矿体愈近,电位愈低,在导体正上方电位最低,称为自然电位负心。,通常,在硫化金属矿上可观测到几十到
5、几百毫伏的自然电位负异常。顺便指出:在化学性能十分稳定的石墨矿或石墨化程度较高的地层上,自然电位负异常的幅 度可达800900mV,甚至1000mV以上。,2离子导体的自然极化在离子导电的岩石上所观测到的自然电场主要是由于动电效应所产生的流动电位所引起。(1)过滤电场当地下水流过多孔岩石时,在地表就可以观测到过滤电场。,溶液能平行于孔壁自由流动,而把正离子带走在水流的上游负离子过多,而 在水流下游正离子过多,形成了过滤电场。,地壳中自然形成的过滤电场主要包括裂隙电场、上升泉电场、山地电场和河流电场等。例如:地下的喀斯特溶洞、断层、破碎带或其它岩石裂隙带,常成为地下水的通道。当地下水向下渗漏时,
6、上部岩石吸附负离子,下部岩石出现多余的正离子,这就形成裂隙电场(见图1.3-6,a)。,与以上的情况相反,当地下水通过裂隙带向上涌出形成上升泉时,由于过滤作用,在泉水出露处呈现过剩的正电荷,而在地下水深处留下过多的负电荷,于是形成上升泉电场(见图1.3-6,b)。此外,由于河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形成的地下水流产生的 过滤电场为河流电场(见图1.3-7)。,山地电场常常是雨水渗入多孔的山顶岩层向山脚流动形成的。山地电场总是山顶电位为负,山脚电位为正,电场的分布与地形成镜象关系(见图1.3-8)。,(2)扩散吸附电场当两种浓度不同的溶液相接触时,会产生扩散现象。溶质由浓度大的溶液移向浓度小的溶
7、液 里,以达到浓度平衡。正、负离子将随着溶质移动,但因岩石颗粒的吸附作用,正、负离子 的扩散速度不同,使两种不同离子浓度的岩石分界面上分别含有过量的正离子或负离子,形 成电位差,这种电场称为扩散吸附电场。,扩散吸附电场强度较小例如在地面观测到的河水与地下水接触处由于离子浓度差别形成 的扩散吸附电场,一般约1020mV。扩散吸附电场更多的是用在电测井工作中。,以上各种原因产生的自然电场不是孤立存在的。应用自然电场找矿时,主要研究电子导体周围的电化学电场,而把河流电场、裂隙电场视为找矿的干扰;应用自然电场解决水文地质问题时,将矿体周围的电场视为干扰。,(二)岩石和矿石的人工极化成因1电子导体的人工
8、极化成因在讨论电了导体的自然极化时,我们已经知道:浸沉于同种化学性质溶液中的单一电子导体表面形成的双电层为一封闭系统,它不显示电性,也不形成外电场(见图1.3-9,a)。这种自然状态下的双电层电位差是导体与溶液接触时的电极电位,又称平衡电极电位。,当有电流 通过上述系统时,导体内部的电荷将重新分布:自由电子逆着电场方向移向电流流入端,使 这里相当于等效电解电池的“阴极”;而在电流流出端呈现出相对增多的正电荷,相当于 等效电解电池的“阳极”。与此同时,溶液中的带电离子也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相应的运动,分别在“阴极”和“阳极”处形成正离子和负离 子的堆积(图1.3-9,b)。,使通电前的正常双电层发生
9、了变化:“阴极”处,导体带负电,围岩带正电;而“阳极”处,导体带正电,围岩带负电。在电流作用下,导体的“阴极”和“阳极”处双电层电位差相对于平衡电极电位的变化值称为超电压。超电压的形成过程即是电极极化过程。,不难理解,随供电时间的延长,导体界面两侧堆积异性的电荷逐渐增多,超 电压值随之增大,最后达到饱和状态。断去供电电流之后,界面两侧堆积的异性电荷通过界面本身,导体内部和周围溶液放电,使整个系统逐渐恢复到供电之前的均匀双电层状态,超电压也随时间的延续逐渐减小,最后消失(图1.3-9,c)。,介绍两个重要概念:面极化和体极化在激电法的理论和实践中,为使问题简化,将岩、矿石的激发极化分为理想的两类
10、。第一类 是“面极化”,其特点是激发极化均发生在极化体与围岩溶液的界面上,如致密的金属矿或石墨矿属于此类。,第二类是“体极化”,其特点是极化单元(指微小的金属矿物、石墨或岩 石颗粒)呈体分布于整个极化体内,如浸染状金属矿石和矿化、石墨化岩石以及离子导电岩石均属这一类。,虽然每个小颗粒与 围岩(胶结物)的接触面很小,但它们的接触面积的总和却是很可观的。所以,尽管浸染状矿 体与围岩的电阻率差异很小,仍然可以产生明显的激发极化效应,这就是激发极化法能够成功地寻找浸染状矿体的基本原因。,应该指出,面极化和体极化的差别只具有相对意义。严格说来,所有激发极化都是面极化的,因为从微观来看,体极化中每一个极化
11、单元的激发极化也都是发生在颗粒与其周围溶液的 界面上。然而,实践中应用激电法又都是宏观地研究矿体、矿带或地层等大极化体的激电效 应。故在此讨论体极化体的激发极化特性。,2离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成因一般造岩矿物为固体电解质,属离子导体。野外和室内观测资料表明,不含电子导体的一般 岩石,也能产生明显的激电效应。关于离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所提出的假说和争论均较 电子导体的多,但大多认为岩石的激电效应与岩石颗粒和周围溶液界面上的双电层结构有关(见图1.3-10,a)。,主要假说都是基于岩石颗粒溶液界面上双电层分散结构和分散区内存在可以沿界面移动的阳离子这一特点提出来的。其有代表性的假说是双电层形变说。现
12、简述如下:在外电流作用下,岩石颗粒表面双电层分散区之阳离子发生位移,形成双电层形变(图1.3-10,b);,当外电流断开后,堆积的离子放电,恢复平衡状态(图1.3-10,c),从而可以观测到激发极化电场。双电层形变形成激发极化的速度和放电的快慢,决定于离子沿颗粒表面移动的速度和路径的长短,因而较大的岩石颗粒将有较大的时间常数(即充电和放电时间长),这是用激电法寻找 地下含水层的物性基础。,(三)岩石和矿石的激发极化特性1、时间特性(1)矿化岩石的激发极化特性细粒浸染状矿石或矿化岩石的激发极化(体极化)是其中许多细小颗粒极化效应的总和,为了考察体极化岩、矿石的激电效应,通常采用图1.3-11,a
13、所示的封闭装置。,将待测的体 极化岩、矿石标本置于盛有水溶液的长方形容器中,使其露出水面。标本与容器壁之间的空隙用石蜡或橡皮泥等绝缘材料封严,使标本两侧的水溶液不相连通。在容器两端各放一块长 方形铜片A和B,作供电电极,借以向容器内供入稳定电流。在标本两侧水溶液中紧靠标本处,安置测量电极M和N,用毫伏计测量其间的电位差。,图1.3-11,b是用上述装置对黄铁矿化岩石标本测得的电位差随时间变化曲线。电位差 随时间的变化是因为激发极化效应产生的电位差(简称二次场电位差,在供电时记为(),断电后记为(t))在供电后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充电过程),而在断电后逐渐衰减为零(放电过程)。,在无激电效应时,电
14、流通过标本由于电阻电压降所形 成的电位差为一次场电位差。在稳定电流条件下,不随时间而变。可见,标本被激发极化后,供电时间T时观测到的电位差()为 和2()之和,称之为总场电位差,它随供电时间T而变化,并有关系:,由于刚供电时(T=0)二次场电位差为零,即(),故由上式得:于是()()(),体极化比面极化的充、放电速度快得多,这是体极化与面极化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对星散浸染状矿石或矿化、石墨化标本的实验观测结果表明:若在相当大范围内改变供电电流I,直到测量电极处的电流密度高达n时,二次场 电位差总是与供电电流成正比,且其比值与供电方向无关。,因此,在地面电法通常所能达到 的电流密度范围内,星散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物理学 必备 应用 原理 不看 后悔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107220.html